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时代下,新农科建设是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根本问题。“怎样培养人”成为高校推进 新农科建设的关键步骤,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学。由此可知,教学团队的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文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剖析了其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 意见。  相似文献   

2.
李思靓  赵君彦  薛宝颖  戴芳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3):186-187,207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卓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河北农业大学卓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依托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不断探索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一流课程,探索启发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3.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培育和科技支撑,作为交叉性学科,在新农科和新文科交融视阈下面临人才培养范式的重构。梳理农经学科渊源及失焦转型挑战,解构地方农业高校农经人才培养现状与农业现代化高阶需求存在脱嵌,集中表现为农经专业学生就业领域的“离农化”倾向突出;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局限于传统农经学科的单向维度;实践教学薄弱制约了农经学生高阶复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育;农经学科的弱质性难以有效吸引优秀生源。鉴于此,指出新农科与新文科交融视阈下,农经人才培养遵循“需求先导”“跨界协同”两个创新原则及三项核心目标,据此提出三项人才培养优化路径: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协同耕读教育强化农经学生“一懂两爱”、“三农”情怀;农文理交融优化课程体系,增强培养农经学生的复合型知识和综合素质;深耕本土优势,发挥产学研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以期促进地方高校农经人才培养模式与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互嵌耦合。  相似文献   

4.
新农科的系统性、脱耦性和嵌入性特征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农科建设要求构建农业教育链、农业产业链和农业价值链"三链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涉农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确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新思路,并积极探索专业建设质量提升路径。基于"三链融合"做好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全面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构建校内外一体的专业评估体系,建立有效的专业预警机制,最终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5.
培养新型农林人才不仅是顺应农业科技革命变革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而且是高等农林教育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如何结合学科发展历史和资源禀赋差异,探寻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管理实践和学界研究的战略性课题。文章基于对人才培养使命和战略意义的现实认知,在界定新型农林人才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林人才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基础、以专业优化设置为龙头、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关键等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政策建议,为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6.
新农建设是推进农业院校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农业院校是培养农业人才的主要力量。农业院校要以推进新农科建设为契机,分析研究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探索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路,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增强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服务农业发展的实力。  相似文献   

7.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际旅游岛建设、“211工程”大学建设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为契机,突出热区、海洋、应用型、复合型和国际化特色,探讨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提出划分“热带农业产业经济与贸易”、“食品经济与管理”、“渔业经济与管理”3个培养方向。  相似文献   

8.
农林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是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坚持"立德树人","育卓越农林新才"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全国29所农林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工作进行研究,解析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分析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思政教学建设中应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水平,促进思政、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融合,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等四项举措,以进一步提升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能力,提高农林院校育人水平,为农林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仲铭  付伟  凡哲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3):173-176
该文以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涉及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研法获取了一手数据,构建了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综合指数为73.07,处于中等水平,有待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交流能力、实践意识能力、创新成果及创新意识能力的评分较低,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抑制了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新农科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农业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高等农业院校要树立核心理念实现高质量内涵发展。研究从数学类通识基础课的角度出发对通专融合展开理论研究,对高等农业院校通专融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沈阳农业大学通专融合实践展开讨论,从消解通识基础课与专业课融合障碍的角度提出实现通专融合范式的契合路径,以期为高等农业院校的通专融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新农科建设驱动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农科建设驱动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价值逻辑上应实现从“单向”到“双向”的“农业域”与“教育域”有机融合,以及从“成才”到“成人”的农林人才培养内涵变革。然而,当前农林人才培养的惯性思维阻滞了农林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农林人才培养的离散冲突桎梏了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及农林人才培养的路径依赖束缚了农林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这些困境成为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阻碍。为此,涉农高校亟待以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塑革新农林人才育人理念,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加速农林人才培养提质进程,以产学研合作为契机推进农林人才培养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2.
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创新。河南农业大学从五个方面探索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做法,构建的"一体双翼,两段双强,四分双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江西省林业高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培养江西省林业高职人才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农林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立娟  赵伟  王文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485-20487
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通过开展本科生导师制的情况调查,分析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应用型人才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普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山东农业大学对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从教学、实践、科研等方面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途径和支撑条件,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既具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共性,也有其独特个性。它在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切实担负起领导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大任,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和学风建设,强化学术管理和实践,才能推进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实现其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7.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个理论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专业。因各高校GIS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同,以致课程体系差异很大。基于农林院校GIS专业的定位与特色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构建了应用型GIS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并与之相适应,优化了课程体系,强调了实践教学在GIS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我国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现状,从明确培养目标、强化社会实践教学、学科知识的融合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注入等4个方面对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特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8所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主干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内容、专业特色的比较和分析,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已形成以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以城乡规划与管理为主要特色的课程建设体系,但在各个学校间课程设置内容差异较大.个别院校的课程设置不能完整体现专业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20.
赵宇虹  王政  裴育希 《农学学报》2016,6(10):97-100
农业和农村发展对农业经管类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农业高校经管类专业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在于实验教学创新。笔者结合天津农学院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现状,论述了农业高校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在突出农业高校特色、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创新实验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实验教学创新的一些思考,促进其实验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