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揭开太阳中微子之谜已成为即将过去的2001年物理界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著名俄罗斯物理学家、科学院院士维塔利·金兹堡在接受俄通社-塔斯社记者采访时指出,“问题在于,在所有实验中记录的来自太阳的中微子流都低于理论预期值,这种偏差已成为激烈科学争论的原因,这一问题会影响到我们关于太阳内部结构以及太阳内部发生核反应的概念是否正确。现在我们只知道3种中微子---电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物理学家在一定程度上相信,实验也将继续证明,这几种中微子在从太阳内部飞向地球的过程中一定会互相转化。  相似文献   

2.
云中客 《物理》2003,32(5):347-347
在 1 930年 ,核物理学家H .Bethe猜测 ,太阳的能量是由核反应所提供的 ,其中主要的反应机制是重元素的核反应 ,即碳 -氮 -氧循环 ,称之为CNO循环 .而氢核聚变 ,即p -p反应是次要的 .现今的太阳物理学家们却相信 ,在一些比太阳重一点的恒星中 ,CNO反应在能量来源中是占主要地位的 ,但对于太阳来说 ,它的燃烧主要是p -p聚变反应 .最近纽约州立大学 (StonyBrook分校 )的CanchaConzales-Carcia教授和高等研究所 (InstituteforAdvancedStudy)的JohnBah call教授 ,利用SNO和Super-Kamiokande探测器很方便地对在太阳内硼 - 8核衰变中的中…  相似文献   

3.
 近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一位研究人员道格拉斯·莫里森指出,过去25年来一直使物理学家感到困惑的太阳中微子之谜可能得到解决,他认为,实验与理论之间的不一致可以归结为实验误差及有关太阳活动理论的不适当。从前,以陆上为基地的实验测得的来自太阳的中微子数量要比由太阳内部活动理论预言的少。  相似文献   

4.
太阳中微子失踪案和中微子振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续前)五、“中微子振荡”是物理学家的法宝按照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中微子质量为零,它们以光速运动。存在着3种不同类型(即3种“味”)的中微子:电子型中微子(记为νe),μ-中微子(记为νμ)和τ-中微子(记为ντ),它们之间彼此不相关,分别只同电子、μ轻子和τ轻子密切相关。不过,早在戴维斯等人公布首批氯探测器的探测结果的1968年,庞托科沃就提出了这3种“味”的中微子很有可能互相来回地转化,称为“中微子振荡”。在太阳内部的热核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中微子都是νe。但它们在从太阳到地球的漫长行进过程中,νe不断地转化为νμ和ντ。  相似文献   

5.
计算了在太阳核心从R=0到R=0.125R⊙处,7Be存在1个或2个K壳层束缚电子的概率约为4.54%.这表明7Be原子俘获的电子95.46%是自由电子.假定太阳中微子自产生后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并且太阳的其他参量不改变,那么7Be和8B太阳中微子流量的理论计算值分别约为4.04×109和6.12×106cm-2s-1.这将进一步扩大8B太阳中微子与superKamiokande太阳中微子实验测量值之间的差距 关键词: K壳层束缚电子 电子俘获概率 7Be太阳中微子流量 8B太阳中微子流量  相似文献   

6.
太阳中微子失踪案和中微子振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日报》公布的2000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的第5条“中微子质量已成定论”报道说:“2000年6月17日,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召开的国际中微子科学会议上,日本和美国的科学家小组发表论文,阐述了太阳中微子有质量的理论和实验报告,受到会议的肯定,结束了中微子有无质量的长期争论。7月17日,美、日、韩3国科学家发表最新实验结果,确认中微子有质量的概率达95%”。中微子有质量意味着什么?为了使读者了解它,本文首先介绍著名的“太阳中微子失踪案”,然后进一步介绍与中微子质量问题密切相关的“中微子振荡”问题。  相似文献   

7.
 《现代物理知识》2002年第一期和第二期连载了彭秋和先生的文章:“太阳中微子失踪案和中微子振荡”。这篇文章系统地介绍了太阳中微子问题的来龙去脉,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然而文中对中微子质量和中微子振荡的叙述有几处严重失实。  相似文献   

8.
杜九林 《物理》1998,27(10):609-612
非标准电弱模型似乎可以说明长达二十几年的太阳中微子问题,3类不同味的中微子可以彼此振荡地转变.但这个模型要求中微子必须具有质量,从而将带来粒子物理学沉重而激动人心的变革.新的实验正在探索发现中微子振荡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由日、美、中科学家组成的卡姆兰德(KamLAND)实验组在2002年12月6日宣布发现了核反应堆中产生的电子反中微子消失的现象。这意味着反应堆中产生的电子反中微子发生振荡,变成了另一种没有被探测到的中微子。这项重要的实验结果确证了太阳中微子振荡,并确定了中微子振荡的关键参数,是近年来与中微子有关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之一,对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具有重大意义。1.中微子及其质量中微子是一种非常小的基本粒子,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很难发现和探测。1930年泡利为了解释原子核β衰变时能量似乎不守恒的问题时,提出是一种不可探测的中性粒子带走了能量。  相似文献   

10.
在太阳核心的条件下 ,7Be原子被完全电离 .所以 ,重新计算的7Be和8B太阳中微子流强分别约为 4 0 0× 1 0 9cm- 2 ·s- 1和 6 1 8× 1 0 6 cm- 2 ·s- 1,而标准太阳模型预言的7Be和8B太阳中微子流强则分别是 4 80× 1 0 9cm- 2 ·s- 1和 5 1 5×1 0 6 cm- 2 ·s- 1.这将进一步增大在SuperKamiokande太阳中微子实验上中微子流强的实验测量值与理论预计值之间的差异 .  相似文献   

11.
何景棠 《物理学进展》2011,23(3):299-311
本文论述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R.Davis在探测太阳中微子丢失的成就;M.Koshiba在证实存在太阳中微子丢失,探测超新星中微子和大气μ中微子丢失以及证明μ中微子振荡的成就。此外,本文还叙述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朱士尧 《物理》1990,19(2):113-117,84
当代物理学重要前沿领域之一的受控核聚变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预计今后几年内能够从实验上证明其科学可行性并实现热核点火,这将会在科学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早在 1919年,阿斯顿(F.W.Aston)在实验中发现[1]氦-4的质量比组成氦的 4个氢原子的质量之和大约小l%左右.根据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其质量差恰好等于四个氢原子核聚合成一个氦-4时释放的能量.卢瑟福也几乎在同一时期证明了足够大能量的轻原子核相互碰撞可以发生核反应.天体物理学家也提出设想:太阳这样的恒星其能量来源于原子核的聚变反应.1920年,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Eddi-n…  相似文献   

13.
陆埮 《大学物理》2003,22(4):3-7,15
对2002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和中微子天文学以及一些相关的有趣问题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介绍了太阳中微子短缺之谜以及长达三四十年的奋斗历程;SN1987A中微子的发现以及最近太阳中微子短缺之谜的解决。还介绍了X射线天文学的发现和进展。现在,X射线天文学已经发展成为可与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媲美的一门举足轻重的学科。  相似文献   

14.
揭开太阳中微子之谜已成为即将过去的 2 0 0 1年物理界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 ,著名俄罗斯物理学家、科学院院士维塔利·金兹堡在接受俄通社 -塔斯社记者采访时指出 ,“问题在于 ,在所有实验中记录的来自太阳的中微子流都低于理论预期值 ,这种偏差已成为激烈科学争论的原因 ,这一问题会影响到我们关于太阳内部结构以及太阳内部发生核反应的概念是否正确。现在我们只知道 3种中微子———电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 ,物理学家在一定程度上相信 ,实验也将继续证明 ,这几种中微子在从太阳内部飞向地球的过程中一定会互相转化。这非常重…  相似文献   

15.
中微子物理     
李学潜  赵传贤 《物理》2000,29(6):339-343
近十几年来积累的数据表明,有相当数量的太阳中微子流在从太阳到地球探测器的漫长旅程中丢失了。最新的大气中微子实验结果指出,宇宙射线引起的大气中νμ与νe的比例不是原有理论预言的2:1,而是接近1:1,而且发现从上而下的νμ数目比从下而上的多,νe的数量却基本不变,这两种现象可能是源于中微子振荡或其他的机制,然而这些机制并没有包含在20世纪的最成功的理论-最小标准模型中。换言之,要合理解释反观测到的中  相似文献   

16.
科苑快讯     
失踪的太阳中微子终于找到了据《科技日报》报道 :自 2 0 0 0年美日韩科学家发表实验结果 ,确认中微子有质量后 ,近日由加拿大、英国和美国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物理学科研小组宣布 ,他们在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台进行的实验中又发现 ,太阳中微子失踪的原因在于中微子在从太阳到地球的旅途中本身特性发生变化。这一发现揭开了 30多年来困扰物理学界的中微子失踪之谜。近代粒子物理理论认为 ,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质量很小的基本粒子 ,分为电子中微子、μ介子中微子和τ中微子 3种形式。中微子极少与其他粒子相互作用 ,因而“行径诡秘” ,…  相似文献   

17.
何景棠 《物理学进展》2011,21(2):216-224
本文介绍中微子质量测量的历史和现状。介绍太阳中微子丢失实验的结果和大气 μ中微子丢失实验结果。这些结果表明存在中微子振荡 ,即中微子具有质量。它是超出标准模型的信号。本文还介绍了 2 1世纪初研究中微子振荡的若干重要实验 ,例如长基线中微子振荡实验以及建造 μ子贮存环来产生高能电子中微子束进行中微子振荡的实验以及测量中微子振荡时的CP破坏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Wolfe.  L 邓祖淦 《物理》1990,19(11):665-670
现在,普遍相信至少有三种(或三“味”)中微子,分别表示为ν_e,ν_μ和ν_τ。也有三种相应的反中微子ν_e,ν_μ和ν_τ。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其相互作用不同。ν_e是原子核在β衰变时同正电子一道发射出的粒子,也是预期会由太阳发射出的一种中微子。ν_μ是μ子和π介子衰变时发射出的。ν_τ还从未被直接探测到,但通常认为τ轻子衰变时会发射出ν_τ粒子。 费米在他第一篇关于β衰变理论的论文中提出了中微子质量问题,并指出高能端电子谱对中微子质量是敏感的。近年来,关于中微子质量的实验集中于研究氚的β衰变 3H→3He + e~-+ v_e释放出…  相似文献   

19.
周国荣 《物理》2000,29(6):333-338
中微子的静质量是20世纪末物理学中一个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它在粒子物理学、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首先评述了太阳中微子实验、大气中微子实验、超新星中微子实验和加速器中微子实验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多年来的实验显示,中微子具有不为零的静质量,可以通过 不同的味之间转换。至少有两个理论描述了中微子振荡,即真空振荡机制和MSW机制,文章讨论了这两个理论及其实验判据。最后,介绍了测量中微子静  相似文献   

20.
杜九林 《物理学报》1998,47(8):1404-1408
通过对太阳核心3He核反应扩散系统的非线性分析,说明在对流和扩散效应的影响下,系统形成一种新的超临界空间结构,3He的密度总量因此被增大.进一步分析说明,3He可以浓集在太阳核心某个有限的局域内,从而使3He+3He反应速率加快以致在这个区域内可以有高的产能率,但中微子产生率不会增加. 关键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