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与智慧。文章从儒家"仁民爱物""天人合一"的仁爱思想和"以时而为""以时禁发"的规则意识这两个理论价值,以及"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行为规范和"圣王之制""以道驭术"的行为约束这两个实践价值入手,探析了儒家生态伦理观点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2.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髓,是我国公民环境道德研究的本土资源.伦理学是"礼"研究的基本视角,将"礼"置于生态伦理的语境中,我们发现礼仪的起源与生态伦理关系密切.自然内在价值的存在是人们"敬之以礼"的道德根源,"以礼待物"与"以礼待人"应同等重要.实施礼仪教育将有助于强化公民环境道德意识,这是"礼遇自然"道德理念的应用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在生态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华民族必须努力实现的一个"中国梦"。中国数千年文化沉淀的精华———儒家智慧,特别是作为其理论核心的伦理德性对于当今社会突破发展工业文明所暴露出的内在困境,以及实现生态文明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价值。从"敬""仁""俭"三个方面阐释了儒家伦理德性的生态文明意义。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公民内涵从政治价值到伦理价值的演变过程.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公民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将"公民"树立为一种理想人格.对公民理想人格的追求表现为公民伦理生活方式的建构与实现.公共参与是公民伦理生活方式的核心.经济独立是公民伦理生活方式实现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公民伦理实质是一种公共伦理,其核心是要回答公民之"公"(公共性)与公民之"善"的问题。现代西方的"公民"理念承继了古典的"国家公民"理想和中世纪以来的"自由民"、"布尔乔亚"的因子。在对公民角色与公民之"善"的判断上,因此呈现出不同的传统与价值取向,形成了"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的概念。当代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之争尤其是两者有关德性与规范之争是这一问题在当代的回潮。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所倡行的"礼与治"对传统建筑影响深远.为了探究儒家"礼治"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建筑布局以及建筑形制,文章从建筑的等级特征、上下有序的伦理尺度介绍了儒家思想在传统建筑中的体现,对传统建筑的权力等级划分以及宗族礼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从建筑的社会功能方面重点阐释了传统建筑"皇权至上""中为至尊""尊卑有序""敬宗尊祖"等礼制等级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梁漱溟关于中国传统社会中道德成因的历史文化元素与西方的不同。肯定中国传统伦理的优秀部分在中国当代的可继承性,认为现代公民伦理是给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注入新的因素,要在公民伦理的前提下提倡私人道德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视阈考察礼俗性消费,可以发现礼俗性消费本身即是一种文化形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礼""情"应"志于道""据于仁";二是"礼""情"应把握"度",趋向于"和".认为礼俗性消费文化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政府应加强对礼俗性消费的引导,倡导移风易俗、革故鼎新,大力激发礼俗性消费的德育因子,不能让礼俗成陋俗,更不能让礼俗性消费成"债"、成"灾".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物解说词中的"文化专有项"是中国与世界文明对话交流,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一张张"金色名片".通过以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为分析工具,对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解说词中"文化专有项"的英语译文的研究得出,中国文物解说词的"文化专有项"翻译具有"术语统一、形式规范""保留意象、文化传真""审美认同、话语等效""视界融合、求同存异""以物证史、以文化人"等5项原则.  相似文献   

10.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髓,是我国公民环境道德研究的本土资源。伦理学是“礼”研究的基本视角,将“礼”置于生态伦理的语境中,我们发现礼仪的起源与生态伦理关系密切。自然内在价值的存在是人们“敬之以礼”的道德根源,“以礼待物”与“以礼待人”应同等重要。实施礼仪教育将有助于强化公民环境道德意识,这是“礼遇自然”道德理念的应用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伦理批评理论中的一些核心术语进行了独立的分析,再次对它们所具有的解释功能及其学术价值进行了探讨,进一步讨论了它们相互之间所形成的结构关系,这些核心术语包括"斯芬克斯因子""伦理禁忌""伦理混乱""道德教诲"和"伦理结构"等。这些核心术语体现了中国学者的探索精神,已经成为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然而,术语的提出是一个问题,具体运用则是另外一个问题。每一个具有特定内涵术语的提出,往往标志着一种新的理论观念的产生,标志着一种新概念的建立,以及一种新理论的成熟。  相似文献   

12.
中美公民税收理念的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税收理念指公民对税收的认知、服从及监督的意识。受文化基础和政府税收制度不同的影响 ,中美两国公民的税收理念有很大差异。培养中国公民的税收理念是实现依法治税的关键。从国情出发 ,我国政府应以低税负、宽税基、严管理和简便易行作为税制改革的原则 ,通过改革现行税制及征管方法 ,给公民创造参与税收全过程的条件 ,以培养我国公民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税收理念。  相似文献   

13.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必须通过广泛的公民参与来完成。分析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结合现阶段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现状,提出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河南农村伦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乃至河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面临着重大挑战,如何传承与发展河南农村优秀传统伦理文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紧迫且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从河南农村伦理文化的内蕴特质出发,秉持"个人—家庭—国家"为一体的传承理念,充分发挥思想引领的主旨力量,大力开展合理有效的宣传教育并拓展信息传播渠道,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伦理资源以持续完善伦理文化的承继体系,才是河南农村伦理文化真正的发展路径,更是实现中原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5.
《政府投资条例》是我国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政府报资领域的首部行政法规,针对政府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中的"碎片化""阶段化""片面化"问题,提出了"总体建设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项目绩效管理"等新要求.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特点,从前期准备和报告编制两个阶段提出了该...  相似文献   

16.
<正>川菜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03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成立,2007年被批准成为四川省社科联和四川省教育厅共建的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是全国唯一的由政府批准建立并且以地方风味命名的省级科研机构。中心一直坚持"应用型"定位,紧密结合川菜及中餐行业产业的需要,围绕"餐饮文化与艺术传承弘扬""餐饮业标准化、产业化发展""食品安全与营养"等重点研究方向,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金庸小说以"有""无"哲学观念为落脚点,通过对武功的从无到有、武功的从有到无和武功的有无相生等三个方面,对道家的"有""无"观念进行了文学演绎。其文化意蕴体现在厚积薄发、天人合一,折射出道家的辩证思想,以及独特的艺术境界。从"有""无"哲学观念出发解读金庸小说,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巴金家庭小说创作的核心理念。巴金的家庭小说的创作深受美国"女性主义"作家爱玛·高德曼的影响。文章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巴金的"以人为本"的家庭伦理观进行论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巴金对实现"女性主义"家庭新伦理关系的思考与探索。这种思考与探索,对于批判地继承传统以"男性主义"为核心的家庭旧伦理文化,融合以"女性主义"为特征的家庭新伦理文化,促进男女两性和谐,对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典籍,内容丰富,涵盖哲学、数学、科技、军事、管理学等多方面知识。以领导者素质思想作为研究内容,着重阐述了《墨子》对当时的"国君""士大夫""士人"等提出的"道德修为""语言素养""好学精神"和"民生观念"的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20.
"村改居"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社区文化的粘合与促进,而地处城市郊区的"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面临诸多问题。作为文化资源丰富的驻地高校最有可能成为帮扶新社区文化构建的重要力量。本文以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为例阐述了驻地高校参与"村改居"社区文建设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改善公民意识、促进社区自我完善等方面的作用。这对于地处城市郊区的"村改居"社区改变一味依靠政府,转变思路,借助其它力量实现自我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