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总结吲哚菁绿在机器人小肝癌(≤5 cm)靶域切除术中实时定位肿瘤和判断残余肝脏功能的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3月期间,行机器人小肝癌(≤5 cm)靶域切除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术前48 h,经患者肘正中静脉注射吲哚菁绿,剂量0.25 mg/kg。机器人荧光模式下经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实时定位肿瘤边界,肿瘤切除完毕后,经外周静脉再次注射吲哚菁绿判断残余肝脏血供。 结果12例患者中,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56.3岁。肿瘤直径(3.3±1.09) cm,中位手术时间75 min,中位出血量50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9 d。术中肿瘤全部呈绿色显影,荧光显影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肿瘤内部出血和坏死部分不显影。手术切缘缺血部分肝脏组织于解除肝门阻断后5 min开始出现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残余肝脏的缺血和坏死。 结论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可实时引导机器人小肝癌靶域切除并能实时判断残余肝脏血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复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78例胆囊炎症病史、行胆囊穿刺病史或有上腹部手术史的患者,术前均经强化CT或彩超证实胆囊结石、胆囊炎。术前或术中予以静脉或胆囊内注射稀释的吲哚菁绿,在荧光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结果:78例患者注射吲哚菁绿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71例胆管显影,手术时间平均(69.89±24.17)min;术中失血量平均(36.63±37.15)mL;胆囊管变异1例,胆囊床胆漏2例,胆总管漏1例;术后平均住院(4.62±1.79)d,无胆管损伤发生。结论:在复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可帮助发现胆管变异、胆漏,避免胆管损伤,是安全、可行、可靠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盆腔淋巴结双显影技术探讨下肢回流淋巴结与子宫回流前哨淋巴结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2年3~12月22例早期子宫颈癌或子宫内膜癌,双足第一蹼间注射吲哚菁绿显影下肢回流的淋巴结,宫颈注射纳米碳显影子宫回流的前哨淋巴结,观察术中2个来源的盆腔淋巴结分布,记录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吲哚菁绿盆腔淋巴结显影率100%(22/22),纳米碳前哨淋巴结显影率90.9%(20/22)。前哨淋巴结分布于闭孔淋巴结(8/22)和髂外血管内侧淋巴结(12/22),其中62.5%(5/8)闭孔前哨淋巴结呈现吲哚菁绿与纳米碳双显影。吲哚菁绿显影下肢回流的盆腹腔淋巴结分布于髂外末端淋巴结、髂外淋巴结、闭孔淋巴结、髂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短期随访中仅1例行系统性盆腔淋巴结切除者出现盆腔淋巴囊肿。结论 盆腔淋巴结双显影技术观察到下肢和子宫来源淋巴结的分布规律,在闭孔淋巴结二者均显影较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技术辅助腹腔镜下结直肠癌肝转移切除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微创外科和结直肠外科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实施的9例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技术辅助腹腔镜下结直肠癌肝转移切除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病人均在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技术辅助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人。平均手术时间为285 min(225~350 m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163 ml(50~320 ml),术中输血1例;手术后住院8~18 d,平均12 d;术后所有病人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5~2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其中1例病人术后肝转移瘤再发并再次予以手术切除。结论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技术辅助腹腔镜下结直肠癌肝转移瘤切除是安全和可行,近期疗效尚可,但尚需更多病例和更长随访时间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一例肝内Caroli病患者行吲哚菁绿辅助下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治疗经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华西医院上锦分院普外一科收治的1例30岁青年女性患者,体检发现右肝占位,术前诊断为Caroli病,拟行腹腔镜病变肝段切除。患者于术前3 d静脉推注12.5 mg吲哚菁绿。结果 患者手术过程顺利。病变在肝脏表面的显影范围与术中彩超定位范围完全一致;断肝过程中,可以在肝实质中清晰显示病变边界,精准完成腹腔镜下肝脏病变切除。手术时间110 min,术中出血约100 mL,术后7 d顺利出院。结论 术前3 d左右小剂量静脉注射吲哚菁绿可以术中显影Caroli病肝内病变范围,引导腹腔镜肝切除术安全有效,可使手术治疗更加精准化、可视化。  相似文献   

6.
吲哚菁绿荧光胆道造影技术在胆道外科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可为外科医生实时提供胆道解剖的线路图,有望提升Calot三角解剖的安全性,从而避免胆道损伤。吲哚菁绿荧光导航给药途径包括经外周静脉注射及经胆道直接注射。本文现就吲哚菁绿荧光胆道造影不同给药方式的优势与局限性进行系统综述,并总结得出两种途径各自适宜的临床情况,提出不同途径联合应用的可能,使吲哚菁绿荧光胆道造影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视化,并能更好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 整合显微镜的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造影技术应运而生,因其价廉、操作简单、可重复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评价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夹闭效果,但临床上也会有过敏、一过性SpO2下降、渗漏等相关问题,给麻醉医师围手术期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目的 为ICG在动脉瘤术中应用的麻醉管理提供参考.内容 综述ICG血管造影在动脉瘤术中的研究进展以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其防止策略.趋向 ICG血管造影能够安全、有效地评估动脉瘤夹闭效果,将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  相似文献   

8.
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是利用近红外光线激发吲哚菁绿的荧光属性,所发出的荧光信号再由专门的腔镜系统进行收集,并将信号传输到显示器上,从而实现术中实时成像的一门技术。它可以观察术中特定组织的靶向标记或评估组织血流灌注情况。近年随着对吲哚菁绿的物理特性研究越来越深入,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已经在血管探查、实质脏器灌注显影、软组织灌注评估、淋巴显影等方面得到应用。笔者围绕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胸外科的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吲哚菁绿联合红外成像的方法诊断肢体获得性淋巴水肿,并在术前进行淋巴管定位的可能性及准确性。方法于患肢及对侧正常肢体第2指或第2趾间隙注射吲哚菁绿,注射后即刻、30 min、2 h分别行患肢及对侧正常肢体红外成像,术前根据吲哚菁绿造影进行淋巴管定位,在手术中对其准确性进行检测。结果共18例肢体获得性淋巴水肿患者进行淋巴管成像,吲哚菁绿红外成像后标记的淋巴管与术中探查淋巴管位置一致率为95.24%,假阳性率为4.76%。结论吲哚菁绿显像是一种安全、微创的造影方法,可以对核素造影获得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补充,该方法对于淋巴管的定位及通畅度检测可获得准确结果,对淋巴水肿手术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吲哚菁绿标记近红外荧光腹腔镜系统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重建后消化道血供评估及肿瘤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经胃镜及病理确诊的87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在吲哚菁绿标记近红外荧光腹腔镜系统下完成手术(观察组),45例行常规腹腔镜手术(对照组),对比术后两组淋巴结清扫与分检情况,并探讨吲哚菁绿标记在术中肿瘤定位及评估重建后消化道血供的作用。结果:观察组平均清扫淋巴结(36.71±11.43)枚,高于对照组的(31.22±8.67)枚(P<0.05);观察组检出直径<5 mm的淋巴结数量为(23.25±3.28)枚,高于对照组的(17.43±4.08)枚(P<0.05)。两组患者阳性淋巴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吲哚菁绿评估血供的标准,观察组吻合口及十二指肠残端血供评分均达到3分以上,术后无一例发生消化道瘘。吲哚菁绿标记的胃浆膜层荧光范围边缘与肿瘤边缘的距离均超过胃癌根治术切除范围的标准距离。结论:吲哚菁绿标记近红外荧光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其淋巴结示踪作用可指导术者更精细、彻底地清扫淋巴结,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评估吻合口血供可有效避免术后消化道瘘的发生,而且吲哚菁绿标记可精准定位肿瘤,进而指导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