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火麻籽油是一种天然优质的养生保健油。为得到品质更好、得率更高的火麻籽油,对火麻籽油进行超临界流体萃取,通过正交试验探讨温度、压力、时间对火麻籽油出油效率的影响,并观察试验所得油脂颜色的变化。综合考虑压力对出油效率和出油品质的影响,得到超临界流体萃取火麻籽油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温度45℃、压力30 MPa、时间2 h,此条件下的出油效率88.43%,所得油脂的色泽为黄35红2.0,其中压力对所得油脂的颜色影响最为显著。超临界流体萃取火麻籽油的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高达90.65%,其中亚油酸和亚麻酸质量分数别高达55.55%和25.70%,高于其他工艺方法所制取火麻籽油的相应成分含量。  相似文献   

2.
《粮食与油脂》2015,(12):56-60
采用超声波以及微波辅助萃取火麻籽油,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比较不同萃取方法的油脂收率。通过气质联用仪(GC–MS)测定油品中α–亚麻酸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萃取火麻籽油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6(g/m L)、超声波功率180 k W、萃取时间40 min和萃取温度20℃,此时油脂最大收率为36.49%;微波辅助萃取火麻籽油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6(g/m L)、微波功率800 k W、萃取时间8 min和萃取温度50℃,此时油脂最大收率为37.86%;超声波与微波辅助萃取油品中α–亚麻酸的含量分别为21.02%、26.39%。  相似文献   

3.
唐克华  寻勇 《食品科学》2010,31(24):115-119
采用超临界CO2 设备萃取火棘籽油,运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与萃取相关的压力、温度、时间等因素对火棘籽油萃取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火棘籽油超临界CO2 的较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釜压力40MPa、萃取温度38~46℃、分离釜Ⅰ压力10MPa、分离釜Ⅰ温度35℃、分离釜Ⅱ压力5MPa、分离釜Ⅱ温度31℃、萃取时间180min。在较佳工艺条件下,火棘籽油的萃取收率为88.96%。超临界CO2 萃取的火棘籽油富含天然VE,主要由亚油酸和油酸组成,几乎不含亚麻酸。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CO2萃取猕猴桃籽油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兰萍  许晖  张斌  赵大庆 《食品科学》2009,30(2):102-106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 设计法对影响猕猴桃籽油超临界CO2 萃取的关键因素CO2 流量、萃取压力和萃取温度进行了优化探讨及其萃取数学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CO2 流量、压力和温度等因素对猕猴桃籽油萃取率的影响较显著,并且压力和温度对猕猴桃籽油萃取率的交互效应影响显著;超临界CO2 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物料粒度40目、萃取压力31MPa、萃取温度40℃、CO2 流量27kg/h、萃取时间150min,该工艺条件下猕猴桃籽油萃取率达31.86%;建立了以猕猴桃籽油萃取率为目标值,以各提取工艺参数为因素的二次多项式模型,经验证,计算值和试验值拟合良好;超临界CO2 萃取的猕猴桃籽油与用己烷提取的油脂在脂肪酸组成上没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CO2萃取花椒籽油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响应面法对花椒籽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为影响因素,花椒籽油提取率为响应值,根据中心组合(Box-Benhn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确定各工艺条件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花椒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7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65 min,花椒籽油提取率可达19.65%.  相似文献   

6.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火龙果籽油,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干燥时间、原料粒度、CO2流量等因素对油脂得率的影响,利用JMP 7.0软件中的人工神经网络平台,建立了超临界CO2萃取火龙果籽油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优化了萃取过程的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火龙果籽晒干后经(80±1)℃干燥1 h,稍粉碎过40目筛,CO2流量为20 L/h,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55℃,萃取时间3 h,油脂得率达31%以上;超临界CO2萃取的火龙果籽油酸值、过氧化值都较低,不饱和程度较高,是一种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的植物油脂。  相似文献   

7.
超临界CO2和微波萃取茶叶籽油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微波萃取和超临界C02(SC-C02)萃取茶叶籽油的正交试验,考察影响萃取效果的主要因素,探讨最佳萃取工艺条件.超临界C02萃取的优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5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80min、分离温度30℃、C02流量25~35kg/h,原料粉碎度40目,在此条件下油脂得率为28.07%.微波萃取优化工艺条件为:以环己烷为萃取剂,原料粉碎度40目,溶剂与物料质量比值为5.0,微波功率700W,每次微波辐射时间50s,微波累计辐射6次,在此条件下油脂得率为27.16%.并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油脂得率和油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萃取所需时间较短,超临界C02萃取所得茶叶籽油的品质较优,是提取优质茶叶籽油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牡丹籽油超临界CO2萃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以牡丹籽为原料,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牡丹籽油。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影响牡丹籽油萃取率的3个因素(温度、压力和时间)进行了考察;以萃取率为响应值,以温度、压力和时间3个主要影响因素设计正交实验(L9 33),对提取条件较为温和、对油脂抗氧化性成分破坏较小的超临界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采用DPPH法和亚铁离子(Fe2 )诱导的过氧化体系法,以油酸和亚油酸为对照,研究了压榨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两种工艺提取的牡丹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萃取时间对萃取率影响最大,其次为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对萃取率影响最小;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牡丹籽油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温度35℃、压力30 MPa、时间60 min,牡丹籽油的萃取率为28.86%;牡丹籽油的抗氧化性质与脂溶性抗氧化剂类似;超临界油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明显高于压榨油,而经Fe2 诱导的脂质过氧化程度则低于压榨油,说明超临界CO2提取的牡丹籽油品质优于压榨油,建议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高附加值牡丹籽油。  相似文献   

9.
对超临界萃取丝瓜籽油的工艺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粉碎粒度、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各因素对油脂得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萃取条件,结果表明:选用粉碎粒度为0.45 mm、萃取压力为40 MPa、萃取温度为40℃、萃取时间为120 min,在该优化条件下,丝瓜籽油得率为11.240%。  相似文献   

10.
以石榴籽为原料,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石榴籽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对石榴籽油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石榴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石榴籽油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40 MPa,萃取温度55℃,萃取时间80 min,分离釜Ⅰ温度60℃,压力10 MPa,分离釜Ⅱ温度35℃,压力6 MPa。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石榴籽油得率为18.6%。  相似文献   

11.
响应面法优化火麻仁油冷榨提取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得到高品质、纯天然火麻仁油及保留饼粕中蛋白质的天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冷榨法提取火麻仁油,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建立入榨水分含量、入榨温度、压榨压力、压榨时间与火麻仁油提取率之间的数学模型。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面积归一化法分析所提取火麻仁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通过典型性分析得出最优工艺条件为入榨水分含量4.5%、入榨温度59℃、压榨压力40MPa、压榨时间36min,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火麻仁油提取率可达82.74%。脂肪酸测定表明火麻仁冷榨油富含亚油酸、亚麻酸、油酸、花生四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其总含量高达89.80%。结论:将响应面分析法应用于冷榨提取火麻仁油工艺条件优化,获得良好效果。火麻仁冷榨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保健价值的功能性油脂。  相似文献   

12.
采用热榨法、冷榨法、不同酶制剂辅助压榨(热榨、冷榨)法、水酶法提取火麻籽油,并对不同方法提取的火麻籽油进行提取率、感官特性、理化特性、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水酶法提取火麻籽油的提取率最高,为83.2%;冷榨法提取火麻籽油和水酶法提取火麻籽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都相对较低;不同方法提取的火麻籽油的脂肪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碱性蛋白酶Alcalase2.4L辅助冷榨法提取的火麻籽油VE含量最高,达到42.10 mg/100 g。对不同方法提取火麻籽油的品质进行分析,可为提取高品质火麻籽油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水酶法提油技术工业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进行汉麻叶精油的提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汉麻叶精油提取工艺,将萃取压力(X1)、萃取温度(X2)、萃取时间(X3)、CO2流量(X4)作为影响因子,以汉麻叶精油萃取率为评价指标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结合提取工艺的实际可操作性和便利性,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萃取压力29 MPa、萃取温度49 ℃、萃取时间3.4 h、CO2流量13 mL/min。最终实际汉麻叶精油萃取率为0.283%,与理论值0.281%相接近,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实际偏差为?0.71%。综上,超临界CO2萃取法在汉麻叶精油提取方面,具有实用和开发价值,可为以后汉麻叶精油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超声-微波协同提取法提取紫云英籽油并测定其脂肪酸组成。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RSM)分析法,对紫云英籽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并用气相色谱 ( GC) 分析了紫云英籽油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对紫云英油的提取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提取时间、液料比、微波功率。超声-微波协同提取法提取紫云英籽油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152 s、微波功率204 W和液料比10 mL.g-1 ,紫云英籽油的出油率为31.52%。紫云英籽油达到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紫云英籽油共检测到20种脂肪酸,主要成分为油酸(13.24%)、亚油酸(37.58%)、亚麻酸(30.03%)、硬脂酸(3.48%)、棕榈酸(10.56%)、芥酸(1.11%)。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为82.83%。亚油酸与α-亚麻酸的比值为1.25。本研究为紫云英籽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杰  邓旭  邵承斌  余洋  梁崇 《食品科学》2015,36(24):46-50
以胭脂萝卜籽为原材料,采用响应面试验优化超临界CO2萃取胭脂萝卜籽油工艺,并对胭脂萝卜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首先Plackett-Burman设计对影响超临界萃取的7个因素进行筛选,获得影响提取率的3个主要因素: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然后用最陡爬坡路径逼近最大响应区域;最后通过Box-Behnken设计进行三因素三水平试验及响应面分析,确定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4 MPa、萃取温度44℃、萃取时间91 min,提取率预测值为93.11%,验证值为(93.09±0.80)%。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胭脂萝卜籽油各脂肪酸组成与菜籽油相似,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89.01%和67.50%。  相似文献   

16.
在火麻籽油的提取过程中,火麻籽中的毒性成分δ~9-四氢大麻酚易随油脂溶出,降低火麻籽油的品质。采用滚筒式微波翻炒设备对火麻籽进行热处理,旨在降低火麻籽油中的δ~9-四氢大麻酚含量,并对微波处理前后的火麻籽饼残油率及火麻籽毛油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微波功率1 000 W、微波时间15 min的条件下,火麻籽毛油中的δ~9-四氢大麻酚含量由122.63 mg/kg降至57.33 mg/kg,氧化诱导时间由2.28 h升至3.02 h,生育酚含量由708.38 mg/kg升至716.88mg/kg,火麻籽饼残油率由14.36%降至9.98%。火麻籽毛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略有增加,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7.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对火麻仁油甘油三酯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火麻仁油经色谱分离后得到15个色谱峰,色谱峰分离度良好。通过对火麻仁油各甘油三酯准分子离子和失去1个脂肪酸的碎片离子分析,共鉴定出22种甘油三酯。同时,定量分析的结果发现压榨法、水酶法制取的火麻仁油中含量最高的甘油三酯是LLn Ln,分别占19.86%、20.81%,其次为LLLn(19.72%、19.39%)、PLLn(12.87%、12.41%)和LLL+OLLn(10.82%、10.33%),这些主要甘油三酯占火麻仁油甘油三酯60%以上。为火麻仁油加工及品质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T.D. Parker    D.A. Adams    K. Zhou    M. Harris    L. Yu 《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03,68(4):1240-1243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fatty acid (FA) compositions and oxidative stabilities of cold-pressed cranberry, carrot, hemp, and caraway seed oils. The cold-pressed cranberry and hemp seed oils exhibited higher α-linolenic acid (18:3n-3) contents with levels of 22 and 19 g/100 g fatty acids, respectively. Cold-pressed carrot seed oil contained about 82% oleic acid and had the lowest total saturated fatty acids among all tested oils. Cold-pressed caraway seed oil had the greatest oxidative stability with an OSI value of 150 hours. In addition, cold-pressed carrot seed oil had the lightest color while hemp seed oil was the darkest among all the oils tested.  相似文献   

19.
应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了黄瓜籽油。采用正交试验,考察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及CO2流量对黄瓜籽油收率的影响。利用GC-MS分析了所得黄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影响黄瓜籽油收率的顺序为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CO2流量;最佳萃取条件为压力35 MPa,温度35℃,时间120min,CO2流量45 L/min,在此条件下出油率可达26%。黄瓜籽油中含有4种脂肪酸,亚油酸含量高达77.81%。  相似文献   

20.
以苦荞麸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讨了亚临界浸提时间、萃取釜内温度、系统压力等因素对总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次序为萃取釜内温度>亚临界浸提时间>系统压力。确定了亚临界-超声波协同萃取苦荞麸中黄酮的适宜工艺条件:萃取釜内温度20℃,亚临界浸提时间3 h,系统压力0.8 MPa,黄酮提取率为9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