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FISH技术在检测自然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FISH技术对100例早期妊娠自然流产绒毛进行染色体数目检测,部分病例同时行常规细胞培养核型分析,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 100例绒毛标本FISH检测成功率100%,染色体数目异常42例,检出率42.00%。23例标本同时细胞培养,培养成功率91.30%(21/23),核型分析异常染色体比率61.91%(13/21),其中非整倍体占84.61%(11/13)。FISH检测结果与染色体核型分析吻合率100%,漏诊率23.08%(3/13)。结论 FISH技术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诊断快速、对标本要求低等优势,但漏诊率较高,建议条件许可者核型分析和FISH检测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芯片(SNP array)技术诊断自然流产或死胎组织染色体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估SNP array技术用于流产遗传学诊断的优势。方法收集42例原因不明自然流产的绒毛和死胎皮肤组织,采用Affymetrix Cytoscan?750K芯片技术检测染色体异常,同时行FISH检测做对比。结果 SNP array成功率为100%,检出异常核型26例(61.9%),其中非整倍体17例(占65.38%),以三体型最多见;染色体结构异常9例;FISH成功率为97.62%(41/42),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率为31.71%(13/41),明显低于芯片分析法,其漏检率达50%。结论单核苷酸多态性阵列技术为流产、死胎的组织标本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检测方法,在分子水平更好的解释了不明原因的自然流产及死胎的病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然流产或死胎死产胎儿组织染色体异常发生情况。方法采用FISH技术对100例妊娠前三个月、中三个月和后三个月自然流产或死胎死产胎儿组织进行染色体数目检测。结果 100例样本检测全部成功,检出染色体数目异常病例45例,异常率45%,异常类型主要为16三体(20.00%),XO(17.78%)和XXY(17.78%),孕妇妊娠前、中、后三个月自然流产或死胎死产的发生率分别为60%、37.78%和2.22%。孕妇不同年龄组间(35岁和≥35岁)和不同既往流产次数(0次、1次和≥2次)组间的染色体异常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染色体数目异常是导致自然流产的重要因素之一,FISH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的分子诊断技术,对自然流产的病因明确、诊断及再次妊娠指导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诊断自然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FISH技术对78例孕早期流产绒毛组织进行13/16/18/21/22/X/Y染色体检测分析。结果 78例流产绒毛FISH检测结果中,共发现16例异常,异常核型检出率20.5%,其中发现三倍体4例;16三体4例;21三体5例;22三体3例。结论染色体数目异常是导致孕早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因素,FISH技术可以快速地检测出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早期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以期发现经典的细胞遗传学方法可能遗漏的信息,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用于诊断绒毛间期细胞染色体数目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FISH技术对我院200例50—84天的自然流产胚胎的绒毛进行7条染色体数目(13、16、18、21、22、x和Y)的快速检测。同时,将绒毛接种、培养,进行常规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作为FISH检测结果的对照。结果被检测的200例样本中,用FISH检测,均获得诊断结果,检测成功率为100%,而常规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则只有169例获得诊断结果,检测成功率为84.5%。除一例染色体结构异常的标本FISH未检测出来外,余下标本,FISH检测结果与常规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均相符合。结论FISH技术与传统的绒毛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相比,过程迅速,方法简单,提高了诊断的成功率,但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应将两者结合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自然流产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探讨传统的细胞培养法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临床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对89例自然流产患者绒毛同时进行传统细胞遗传学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结果 89例绒毛细胞培养成功59例,检出染色体数目异常25例,结构异常3例,嵌合体3例;89例FISH实验成功率100%,检出13、16、18、21、22和性染色体数目异常29例。结论胎儿染色体异常是导致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其中数目异常是最主要的类型,流产绒毛染色体分析和FISH技术在临床应用上各有优势,两种技术的结合可优势互补,提高诊断效率,在流产查因、产前诊断等领域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羊水细胞培养核型分析联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16~22孕周、有产前诊断指征孕妇的羊水标本369例,进行羊水细胞培养核型分析并同时采用13/18/21/X/Y染色体探针对未培养羊水进行FISH检测;结果 369例羊水细胞培养核型分析成功363例,异常27例(数目异常18例,结构异常9例);未培养羊水细胞FISH检测全部成功,其中数目异常18例,与常规细胞培养核型分析结果一致,结论核型分析与FISH在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方面保持较好的一致性,核型分析比较全面,异常检出率高;FISH操作比较快速、简便,是核型分析的有力补充。两种技术联合应用可以更有效地对胎儿染色体异常进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早期自然流产的绒毛进行传统的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两种方法的检测,对其结果分析,为临床早期自然流产查明原因,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对下次妊娠进行指导。方法对197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的绒毛同时进行传统的细胞遗传学分析-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 197例绒毛细胞培养成功179例,失败18例,检出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核型有79例。197例绒毛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试验成功的有194例,其中3例无信号,检出13、16、18、21、22和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有75例。结论胚胎的染色体异常是导致早期自然流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数目异常为主要类型。我院用这两种方法同时对早期自然流产的绒毛进行检测,两种技术各有优势,两者结合后,大大提高了异常核型的检出。在流产查因中,两种方法同时进行会大大提高诊断效率,为临床医生指导患者下次妊娠提供更好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9.
月的探讨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早期自然流产组织染色体数目异常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13、21和16、22和18、X、Y三组染色体探针,对45例自然流产患者的绒毛或胎儿组织标本进行FISH检测。结果共检出染色体异常25例,异常率为55.6%。异常类型有三体型14例、多倍体型8例、单体型2例及性染色体缺失型1例。结论FISH技术可以快速、简便地检测出流产组织染色体数目畸变,其应用可以为自然流产夫妇遗传咨询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FISH技术用于羊水胎儿细胞染色体检查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及实验中的体会。方法应用国产的探针(CSP18/CSPX/CSPY探针组和GLP13/GLP21探针组)对116例羊水中的细胞进行检测,从而判断胎儿13、18、21、X和Y染色体的数目有无异常。结果预实验中15例羊水标本检测失败,通过摸索实验条件后,有100例羊水的FISH检测成功。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结果相比较,准确率为99%。一例不符合的羊水胎儿染色体核型为46,XY,Yqh+。结论通过100多例羊水FISH实验的摸索,列出几点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不断完善国产探针的实验条件,从而使实验的成功率和准确率都得到稳固和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法(MLPA)亚端粒探针分析(Subtelomere Assay)联合荧光原位杂交(FISH)对自然流产绒毛进行遗传学分析,并探讨绒毛组织染色体嵌合现象的发生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 31例自然流产、16例IVF/ICSI治疗后流产、10例正常对照绒毛组织,同时进行细胞培养核型分析及MLPA联合FISH检测.结果 细胞培养核型分析与MLPA联合FISH检测的成功率分别为71.93%(41/57)、100%(57/5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然流产组绒毛染色体异常率61.29%(19/31),IVF/ICSI流产组绒毛染色体异常率56.25%(9/16),正常对照组为10%(1/10);正常对照组绒毛16、18、X、Y 3对染色体的平均嵌合率为98.6%±1.32%,以正常对照组3对染色体平均嵌合率-2SD为界限值下限统计嵌合发生率;自然流产组和IVF/ICSI流产组绒毛嵌合率分别为38.71%(12/31)、25%(4/16),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自然流产绒毛组织的染色体异常率、嵌合现象发生率均高,是导致胚胎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G显带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等技术检测早孕期自然流产样本的结果,探讨这几种遗传学检测技术检测早孕期自然流产样本的临床适用性。方法回顾分析354例进行遗传学检测的早孕期自然流产样本,其中G显带核型分析181例、FISH116例、MLPA43例和CMA32例。结果 181例G显带核型分析成功率86.2%(156/181),检出69例异常核型,阳性率44.2%(69/156),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63例,平衡性结构异常6例;116例FISH检测均成功,检出53例异常(13、16、18、21、22、X、Y染色体数目异常),阳性率45.7%(53/116);43例MLPA检测均成功,其中4例异常(13、18、21、X、Y染色体数目异常),阳性率9.3%(4/43);CMA检测的标本32例均成功,异常结果20例,阳性率62.5%,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17例,亚显微结构异常(5Mb以下的染色体结构异常)3例。结论和其他方法相比CMA技术快速、成功率高,能够明显提高检测范围和样本的异常检出率,在早孕期自然流产样本遗传学分析中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联合羊水培养核型分析在产前染色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妊娠16周-26周、有产前诊断指针孕妇的羊水标本950例,采用13/18/21/X/Y染色体特异探针对未培养羊水进行FISH检测,同时将所有标本进行细胞培养核型分析;结果 FISH检测与细胞培养核型分析报告率均为100%;FISH在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方面与核型分析保持高度一致性;FISH的检测结果可以提示部分嵌合体,可以明显提高异常病例核型报告检出的效率及准确度;结论荧光原位杂交(FISH)计数具有较高的细胞遗传检测效率;综合评估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及效率,关于我区产前诊断,理想中办法是将FISH检测与细胞培养核型分析联合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然流产病因及FISH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9例自然流产绒毛,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选用13、16、18、21、22和X、Y染色体特异性DNA探针进行检测,同时对这609例绒毛进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FISH检测结果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一致,609例中,异常267例,异常率为43.84%,其中非整倍体异常243例,占91.01%。结论 1.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是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FISH技术能快速准确的检测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的异常。2.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率与孕妇年龄相关,高龄孕妇较非高龄孕妇更易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快速检测流产物染色体数目异常的价值。方法对514例流产物应用13、16、18、21、22、X、Y染色体特异性DNA探针进行FISH技术检测。结果 513份组织标本检测成功,1份标本无荧光信号,共检出染色体数目异常141例,其中各种常染色体三体型60例,性染色体异常37例,三倍体32例,四倍体10例,染色单体2例。结论应用FISH技术检测流产物染色体数目异常,简单、快速并且准确,可以进行流产病因分析并且为再次妊娠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流产绒毛染色体非整倍畸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流产病因及评估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检测流产绒毛染色体非整倍体畸变中的价值.方法采用18、x和Y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及13、21染色体单一序列探针,对58例自然流产绒毛标本同时进行FISH检测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FISH技术异常核型检出率24.1±O.12%,高于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15.5%);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2例FISH探针计划检测外的异常核型46,xx,Ddel(2)(q21)和47,xx,+16.结论FISH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诊断流产绒毛染色体非整倍体畸变,与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合运用,可为临床流产病因的探讨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羊水细胞遗传学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孕16~22周并有产前诊断指征孕妇的羊水标本522例,进行羊水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同时采用13/18/21/X/Y染色体探针对未培养羊水进行FISH检测。结果 504例羊水细胞培养和核型分析成功,异常54例(数目异常47例,结构异常7例);未培养羊水细胞FISH检测全部成功,其中数目异常48例,与常规细胞培养核型分析结果一致。NIPT技术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异常检出率,减少羊水穿刺检查数量。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与FISH在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方面保持较好的一致性,核型分析比较全面,异常检出率高;FISH操作具有快速、简便等优点,是核型分析的有力补充。联合核型分析与FISH进行产前细胞遗传学诊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未来应建立以NIPT筛查为基础的产前诊断,并根据筛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快速检测稽留流产者绒毛组织染色体数目异常中的价值。方法采用13,16,18,21,22,X和Y染色体特异性DNA探针,对512例稽留流产者绒毛组织进行FISH检测,同时了解稽留流产者绒毛染色体异常情况及其与患者年龄和流产次数的差异。结果 512例标本FISH检测全部成功,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231例(45.12%)。其中24例13-三体、68例16-三体、11例18-三体、16例21-三体、50例22-三体、15例X单体、31例三倍体、11例四倍体和5例其他异常嵌合情况。孕妇既往自然流产次数、孕妇年龄与染色体数目异常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染色体数目异常是导致稽留流产的重要原因,FISH技术可以快速检测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为病因诊断和再生育的优生指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羊水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188例孕18-23周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选用13、18、21、X、Y特异性探针进行羊水间期细胞分析,并与羊水细胞中期细胞培养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在188例羊水FISH检测中均检测成功,其中正常核型175例,数目异常核型3例,与中期羊水染色体细胞培养结果一致,另有5例正常变异,5例结构异常FISH技术未能检出。结论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羊水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过程简单、快速、灵敏度较高、特异性较强,对于非整倍体产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结合羊水细胞培养在检测胎儿染色体异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FISH技术检测322例孕17-28周孕妇的未培养羊水细胞,同时进行常规羊水细胞培养核型分析,将两者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22例未培养羊水细胞FISH检测成功321例,其中检出正常303例,数目异常18例,与常规细胞培养核型分析结果一致,另外4例正常变异、1例嵌合体以及1例罗伯逊易位型21三体未被FISH技术检测出。结论 FISH技术检测未培养羊水细胞染色体数目异常具有快速、简便、所用样本量少的优势,可以作为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的补充,但对于检测同源罗伯逊易位型21三体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