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利用藏东三江流域7个气象站1970—2005年日照百分率资料,分析了昌都地区日照百分率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藏东三江流域年日照百分率地理分布呈东部、西部多而中部少的特征;各地年日照百分率变化趋势并非一致,昌都、丁青站呈下降趋势,但不明显;类乌齐、洛隆、左贡、芒康、八宿站均呈上升趋势;从日照百分率季节变化看,昌都站夏季、秋季日照百分率呈下降趋势,春季、冬季呈缓慢上升趋势。左贡站各季节的日照百分率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多现象,其中,春季、秋季日照百分率上升趋势明显,平均每年分别增加0.20%、0.16%。  相似文献   

2.
孙晓光  王腾  卓永  党星 《农学学报》2017,7(3):47-54
为了解昌都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为本地农牧业生产和防灾减灾等提供参考,利用1961—2015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5 年昌都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极端最高、最低气温显著上升,增温率分别为0.25℃/10 a 和0.46℃/10 a,霜冻日数、冷夜(昼)日数减少,暖夜(昼)、夏天日数增多;大部分指数存在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突变现象,冷事件突变点集中在1990s,暖事件集中在2004—2006 年,且只发生1 次突变现象;各项极端气温指数普遍存在通过显著性检验的3~5 年的震荡周期,同时也存在分布时段不同的其他震荡周期;极端气温指数对气候变暖有很好的响应,冷事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较暖事件大;由于昌都独特的地理位置,极端气温具有其独特的变化特征。极端气温的变化将对昌都的农牧业生产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1—2015年延边地区8个台站气象资料和图们1976—2015年气象资料,分析各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10℃有效积温、降水呈波动缓慢上升趋势;初霜日明显延后,终霜日变化明显提前;日照时数呈波动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昌都气温变化规律及其演变趋势,利用昌都气象观测站1952~2010年气温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59年来温度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9年昌都平均气温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012℃/a的速度上升,最冷月增温率达0.026℃/a,最热月增温率为0.007℃/a,冬季增暖明显,进入21世纪后升温更为明显;2005年为年平均气温增暖的突变点,且突变显著;1月平均气温突变点为2003年;7月平均气温气温上下波动,无显著变化趋势。昌都全年、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分别存在着16、27和8年的震荡周期,从振荡主周期判断,在大的时间尺度上全年及最冷月、最热月气温目前均处于偏暖期。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复杂的影响,东北地区是国家商品粮食的重要生产地,探讨当地的气候变化对于作物生产具有指导意义。该文利用1961—2010年和龙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分析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初终霜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有效积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有效积温、降水呈波动上升趋势;终霜日变化明显提前;日照时数呈波动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6.
西藏马铃薯地方资源收集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马铃薯地方品种资源种类较多,许多都可以作为良好的亲本材料。为了了解和掌握这些资源的特性,对收集的10个马铃薯地方资源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主要品质特性进行了评价和鉴定。结果表明:这10个马铃薯地方品种中除艾玛土豆(红)、赛乡帮白村当地品种和昌都土豆的产量较高外,其他产量都比较低,艾玛土豆(红)、昌都土豆和查果白土豆的淀粉含量均低于18%,其他都高于18%,均属于高淀粉类品种。  相似文献   

7.
根据黑龙江省北安国家基本气象站、农场气象站、区域气象站1959—2019年各项气象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法进行周期分析,采用一元线性拟合和二次多项式拟合进行线性趋势分析,对北安市近61年影响作物生长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1年北安市作物生长季气温波动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北安市积温呈显著上升趋势,以每10年70(℃·d)的幅度缓慢上升,2000年以来处于较高水平,积温上升使热量资源表现出总体增加趋势。降水量呈现不显著下降趋势,小波分析生长季各月及季总降水量表现出周期变化。日照时数呈现周期变化的特点,线性趋势略呈减少。初霜日变化趋势是逐年延后,终霜日变化趋势是逐年提前,无霜期天数呈现周期变化,总体呈现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华南8号木薯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情况及其与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间的关系,采用调制式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Imaging-Pam对光系统Ⅱ(PSⅡ)的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记录各时间点的温度及湿度,然后利用软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华南8号木薯PSⅡ反应中心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的日变化呈不对称的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及16:00左右,14:00左右出现最低值,为0.378。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及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的日变化规律与ΦPSⅡ日变化一致。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日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各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v/Fm日变化与温度日变化呈显著负相关,ΦPSⅡ日变化与ETR日变化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沙棘叶片光合速率与其环境因子的日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沙棘迅速生长期和果实成熟期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CO2浓度等生理因子和光合有效辐射、叶温、气温、空气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的逐时变化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在不同生育期各因子的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具有双峰型,存在光合午休现象,6月的光合速率高于9月;沙棘的气孔导度较低,其日变化与光合速率有相似的变化趋势,6月的气孔导度大于9月;细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与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相反,12:00之前下降,之后上升,16:00下降,然后上升;气象因子的日变化具有单峰型,峰值14:00出现,对生理因子的影响是间接且综合的。  相似文献   

10.
纵丹      王静敏    张垚    马东晓    姜辅瑞    张晓琳    何承忠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4):57-63
季节是影响植物光合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树木秋季光合作用为次年生长储备营养物质,也是林木育种的重要指标。为了解西南地区9种乡土杨树在秋季生长期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以收集于西南地区不同海拔的滇杨、大叶杨、藏川杨、德钦杨、昌都杨、康定杨、乡城杨、西南杨和三脉青杨为研究对象,在10月初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对其光合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滇杨和藏川杨的生长量优于其他树种。2)乡城杨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现为不对称的双峰曲线,其他8种杨树均为单峰曲线,但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而9种杨树的蒸腾速率(Tr)日变化均为单峰曲线,大叶杨Tr峰值出现在12:00,其他8种杨树均在14:00;9种杨树的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率(WUE)日均值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昌都杨Gs日均值最大(0.37 mmol·m-2·s-1),康定杨Ci日均值最小(284.222 4 μmol·mol-1),且水分利用率(WUE)最高(4.996 6 μmol·mmol-1)。3)综合4个光合参数,西南杨和康定杨具有较大的后续生长潜力,且康定杨耐旱性较强,而昌都杨和大叶杨耐旱能力较弱。因此,在今后推广应用及经营管理中,需要考虑不同树种对水分需求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