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阿片类药物最初源于鸦片类植物,如今,大多数阿片类药物是合成品,但结构仍类似于原有的生物碱类(Karch,2003年),其被作为鸦片剂和麻醉剂,用来减轻剧痛,他们同时还具有镇静作用和催眠作用,可以作为术前药物和麻醉时的止痛剂。但多次使用后,人的生理和心理上就会产生依赖性。对此,1971年通过的《药物滥用法案》中已谈到如何有效控制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此将从药动学和药效学两个方面对阿片类药物加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阿片耐受是接受阿片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可能出现的一个客观现象,主要表现为随着阿片累计剂量和给药次数的增加和持续服药时间的延长,需要持续增加阿片类药物剂量才能实现同等镇痛效果。对这一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2010年美国《NCCN成人癌痛指南》引入阿片耐受的概念,使这一概念受到国内肿瘤专家的普遍关注。阿片耐受的形成机制复杂,主要是阿片受体表达和活化过程出现变化。理解阿片耐受有助于全面了解阿片类药物,合理选择起始剂量和药物,但应注意与阿片剂量不足和阿片所致的痛觉敏化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阿片类药物是中重度疼痛、急性疼痛的首选药物,但其非镇痛效应,特别是呼吸抑制、潜在成瘾性是困扰临床用药安全的重要因素。目前针对镇痛药物的研究演化成了不同的方向:去阿片化;应用药物基因组学,个体化使用阿片类药物;开发不良反应更小的新型阿片类药物。随着对阿片受体、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的深入研究,为开发不良反应更小的阿片类药物提供了新的线索。新型阿片类药物研发是近年的热点问题,本文重点阐述新型阿片类药物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70年代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现了介导痛觉缺失的阿片类受体,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1976年,Yaksh和Rudy在动物模型中验证了鞘内注射阿片类药物具有止痛的作用[2].1979年,第一次报道了在患者身上鞘内注射吗啡能有效地缓解疼痛[3].随后吗啡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癌症和顽固性疼痛等患者身上,以减轻他们的痛苦.目前吗啡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认证为有效、耐受性较好、非昂贵的减轻疼痛的阿片类药物.随着研究的深入,吗啡的给药途径也在不断发展,现就该方面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阿片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中最常使用的针对中、重度疼痛的唯一强效镇痛药,但应用后出现的阿片类药物耐受等副作用又会严重影响其使用的安全性、舒适性,给临床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阿片类药物的作用靶点μ受体不仅具有镇痛作用,还被证明和阿片耐受等副作用有着密切联系。microRNAs作为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表达的非编码RNA,已被发现参与了阿片耐受的发生及发展,其机制可能与μ受体下调和神经适应性改变有关。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已发表的microRNAs参与阿片耐受的有关研究,期望能为进一步深入探讨阿片耐受这一难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以来,以阿片类药物为基础的镇痛方案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主流的镇痛方式,但阿片类药物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便秘、呼吸抑制、阿片类药物引起痛觉过敏、阿片类药物成瘾等。为实现“舒适化医疗”,提高患者医疗体验和生存质量,镇痛药物用药方案的改良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本文将重点阐述阿片类药物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阿片类药物危机重新引起了对阿片类药物处方的关注和审查。当接受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的病人把阿片类药物用于非医学目的 (nonmedical opioid use, NMOU)时,不良后果可能将随之发生。新的证据表明,癌症病人发生NMOU的风险可能比以往所认知的高,但临床证据仍然支持使用阿片类镇痛药作为治疗癌痛的金标准,造成了治疗的两难局面。因此,鼓励临床医师对接受阿片类药物治疗的癌痛病人采取普遍的预防措施,包括筛选所有病人;讨论阿片类药物治疗的风险、获益、不良反应和提供替代方案;如何安全使用、储存和废弃药物的知识普及。尿液药物检测的使用、处方药监测项目和行为学的密切观察有助于确保治疗依从性、检测NMOU并支持治疗决策。这些措施不仅可以优化风险-获益比,同时有助于阿片类药物的安全使用。在本综述中,探讨了阿片类药物在癌痛中的作用、物质使用障碍(SUD)的风险以及实现两者之间平衡的方法,以确保安全使用阿片类药物。  相似文献   

8.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美国的阿片类处方正遵循一种"逆向选择"模式,这种模式使得接受阿片类药物长期治疗的病人更可能处于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最大风险中,特别是那些物质使用障碍(SUD)和其他精神病病人。本研究调查了10311961位填写阿片类处方病人的医疗保险索赔情况,特别比较了患精神病及行为异常(比如阿片类和非阿片类SUD、自杀倾向或自残行为、机动车事故、抑郁症、焦虑症和睡眠障碍)和未患精神病及无行为异常病人、服用精神类药品(如抗抑郁药、苯二氮?类药物、安眠药、镇定剂、抗精神病药品和用于治疗SUD、烟草戒断、多动症的药物)和未服用精神类药品病人之间接受阿片类药物治疗的区别。相对于对照组,有精神病或服用精神类药品的病人随后须接受阿片类药物治疗的风险稍高,特别是,接受阿片类药物长期治疗的风险更高。利用校正型Cox回归模型可知,多动症病人接受阿片类药物长期治疗的风险是无多动症病人的1.5倍(危险比(HR)=1.53,95%可信区间:1.48-1.58),非阿片类SUD病人风险约是无此疾患病人的3倍(危险比(HR)=3.15,95%可信区间:3.06-3.24),阿片类使用障碍病人的风险是无此疾患病人的9倍(危险比(HR)=8.70,95%可信区间:8.20-9.24)。总而言之,本研究发现有精神疾病状态的商业保险病人更可能接受阿片类药物治疗。未来关于阿片类药物行为结局的研究需考虑病人的先存精神疾病状况。  相似文献   

9.
成人癌性疼痛应用阿片类药物的治疗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成人癌性疼痛的治疗中,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一般是由内科医生和高年资护士决定用药种类及剂量,但要求护士应了解其基本药理、适应症、潜在副作用及常用剂量。在临床中,这种要求有时扩展到药物使用转换上,包括给药途径的改变、药物种类的改变。对阿片类药物使用转换的基本原则的了解,能使我们选择合理的药物及给药途径,提高镇痛效果。对于慢性癌症病人,治疗的基本目的是用最小剂量,副作用少的药物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和提高生活质量。有几种因素,例如药物副作用、病人舒适程度、费用、疼痛的程度及治疗情况等,要求我们及时调整药物及…  相似文献   

10.
阿片类药物广泛应用于术后镇痛。尽管近期对阿片类药物的滥用、不良反应、安全性存在担忧,但其仍然是术后镇痛,特别是多模式镇痛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就阿片类药物在术后镇痛的应用、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阿片类药物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有效,但其疗效不甚满意,而且全身或中枢给药所致的潜在毒性反应导致患者的治疗顺应性明显降低.针对外周阿片受体的研究旨在探求有效的局部给药途径、减轻治疗相关副作用.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了解不同损伤条件下外周神经阿片受体不同亚型的表达情况、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提高外周阿片受体表达以及研制并采用不同选择性外周受体激动剂,对疗效进行判断和改进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对于慢性癌痛、不能口服药物止痛的病人 ,皮下持续输注阿片类止痛药物的给药方式正在被推广。口服药物止痛的病人必须胃肠功能正常 ,皮下给药则无此要求 ,适用于口服极量药物发生副作用者 ,以及有肠梗阻需要胃肠外给药而静脉通道受限者。为保证药物的流动性 ,通常通过一个便携式的输液泵给药。对美国多家医院的考察结果显示 ,约75%的病人由于静脉通路条件不佳、不能耐受口服药物 ,而必须采用皮下输注给药 ,否则无法通过药物缓解其疼痛和其他症状。药物选择 最常用的通过皮下途径给予的阿片类药物是水合吗啡和吗啡。不主张皮下应用美沙酮 ,…  相似文献   

13.
对大多数护士来说 ,使用阿片类药物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害怕它对患者造成的伤害。例如 ,对使用阿片类药物导致的过度镇静如不予治疗 ,会发展为临床上明显的呼吸抑制。个人的镇静水平是其发生呼吸抑制可能性的敏感指标 ,使用少量阿片类药物会产生镇静作用而不是呼吸抑制 ,在病人出现呼吸抑制征象之前就被镇静。应用镇静量表监测镇静水平 ,是防止阿片类药物引起呼吸抑制的最有效方法 ,有助于护士积极地治疗疼痛。如果没有这种测评工具 ,当病人原用的剂量安全但无效时 ,护士就不太可能要求医生增加阿片类药物剂量或给予大剂量阿片类药物。危险…  相似文献   

14.
OPRM1基因是编码μ阿片受体的基因,OPRM1基因甲基化是其重要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会影响OPRM1基因的功能及μ阿片受体的表达。近年来,多项临床和基础研究显示,OPRM1基因甲基化在疼痛及机体对阿片类药物的镇痛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可能参与酒精依赖症与阿片类药物成瘾。本文就OPRM1基因甲基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探讨其在疼痛和阿片类药物反应中的作用及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外周感觉神经末梢存在阿片受体,炎症能使其密度和活性增加,但临床局部应用阿片类药物尚未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如何能使阿片类药物局部应用达到临床镇痛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的阿片类药物和阿片肽代谢酶抑制剂也仅限于动物实验,临床实验尚未进行。免疫细胞是内源性阿片肽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外周炎症疼痛控制中有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免疫抑制的状态如癌症、糖尿病、AIDS疼痛的解释以及炎症性疾病治疗策略的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Mrg是一类新近发现的、位于外周神经组织的阿片受体。NMDA(N-甲酰-D天门冬氮酸)受体是一种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广泛存在于外周躯体或内脏的痛觉传导通路上,外周NMDA受体的活化或表达的改变与疼痛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总之,阿片类药物的外周镇痛作用,可避免全身阿片类药物应用产生的呼吸抑制、成瘾、耐受等中枢副作用,又为阿片类药物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阿片类药物促使中枢敏化并诱导痛觉过敏这一现象被称为阿片类药物诱导的痛觉过敏(opioidinduced hyperalgesia,OIH),该现象已经被大量临床观察和基础研究所证实。近年来,随着OIH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新型药物和治疗手段也有更新,但临床上对OIH的诊断,特别是如何区分OIH与阿片类药物耐受(opioid tolerance,OT)仍是一大难题。本文着重就OIH的诊断及防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今后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优化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疼痛是急诊患者最常见的主诉之一, 在重症患者中更是普遍存在, 其来源包括原发疾病、创伤、烧伤、手术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等。急诊医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明确患者疼痛的原因并减轻或缓解疼痛和不适。现有的镇痛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方法, 药物治疗又可分为阿片类和非阿片类药物, 其中阿片类药物起效快、作用强、没有封顶效应, 在镇痛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迄今治疗中重度急性疼痛最常用的药物。然而, 阿片类药物临床应用目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疼痛被作为"第五个生命体征"加以评估和治疗广受重视, 以至于阿片类药物滥用和成瘾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成为了一场严重的危机;而另一方面, 在中国, 医生需要有毒麻药品处方资质才能开具阿片类药物, 且由于很多医生担心其成瘾性, 很少使用或仅低剂量使用此类药物, 导致患者的疼痛控制不足。  相似文献   

18.
盐酸美沙酮口服液是阿片受体激动剂,与中枢神经系统μ受体结合,通过占据该受体替代阿片类药物,消除或缓解依赖者的戒断症状[1],1960年美国科学家发现该药能控制海洛因(二乙酰吗啡)等鸦片类毒品的戒断症状[2]。1993年,卫生部颁布《阿片类成瘾常用戒毒疗法的指导原则》,推荐美沙酮进行脱毒治疗,多采用“美沙酮维持疗法”,其目的是减少非法药物消耗,减少社会犯罪、反社会行为,消除由注射毒品引起的躯体并发症[3]。美沙酮无需注射给药,抑制吗啡成瘾者戒毒症状的作用期长,重复给药仍有效,耐受性及成瘾性发生较慢。虽戒断症状轻微,但依赖性显著[4]…  相似文献   

19.
正癌痛是中晚期肿瘤患者最为常见的症状和主诉之一,阿片类药物是临床上治疗中、重度疼痛的重要药物。阿片类止痛药物包括可待因、双氢可待因、羟考酮、美沙酮、吗啡、芬太尼、哌替啶和曲马多。在美国,超过50%的终末期癌症患者使用阿片类药物止痛治疗[1]。在欧美国家,阿片类药物的广泛使用使患者的  相似文献   

20.
尽管阿片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大部分癌痛患者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但仍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患者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后镇痛效果欠佳,或出现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需要进行阿片类药物转换治疗。此外,部分癌症患者合并有神经病理性疼痛、内脏痛等,需要增加辅助用药以增强镇痛效果。美沙酮作为一种重要的强阿片类镇痛用药,同时具有μ受体激动效应和NMDA受体拮抗作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旨在对美沙酮在癌症镇痛方面的临床应用综述,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癌症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