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在体研究脊髓GABAA 受体和氯胺酮(Ket)脊髓镇痛的关系 ,并初步探讨突触前、后机制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用热水甩尾法和醋酸扭体法 ,观察鞘内注射 (ith)Ket(2 5 ,5 0 ,10 0 μg)对小鼠痛阈的影响。并用热水甩尾法观察GABAA 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 (Bic ,0 .0 5 ,0 .1,0 .2 μg ,ith) ,GABA合成酶抑制剂L 烯丙基甘氨酸 (AG ,2 0 0mg·kg- 1,ip)及两药合用对小鼠基础痛阈和Ket(10 0 μg ,ith)脊髓镇痛的影响。结果 Ket可产生剂量依赖性的镇痛作用。Bicith对小鼠痛阈无明显影响 ,但可明显减弱Ket的脊髓镇痛作用。ipAG或合用Bic(0 .0 5 ,0 .1μg,ith)对小鼠痛阈都无明显影响 ,而预先AGip可明显减弱Ket脊髓镇痛作用 ;且AGip后 ,Bic(0 .1μg ,ith)对Ket脊髓镇痛无明显拮抗作用。 结论 脊髓是Ket的镇痛部位之一 ,Ket的镇痛作用可能和Ket促进脊髓释放GABA有关。  相似文献   

2.
鞘内注射哌唑嗪对氯胺酮抗伤害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脊髓α1 受体和氯胺酮(Ket, 37. 5mg·kg-1,ip)抗伤害作用的关系。方法 用热水甩尾法观察大鼠鞘内预先注射α1 受体拮抗剂哌唑嗪(Pra, 10, 30μg)对Ket抗伤害作用的影响。并用c fos基因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Ket对痛刺激诱发的大鼠脊髓c- fos表达的调节作用及鞘内预先注射Pra(30μg)对Ket调节作用的影响。结果 鞘内单独注射各剂量Pra对动物痛阈均无明显影响(P>0 .05), 鞘内预注Pra(10μg)对Ket抗伤害作用无明显影响(P>0 .05)。而鞘内预注Pra(30μg)则可明显减弱Ket抗伤害作用(P<0 .05)。痛刺激前给予Ket明显减少背角各层F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数量(P<0 .05),Ket对痛刺激诱发的脊髓ⅠⅣ层c fos表达的抑制作用可被鞘内预注Pra所减弱(P<0 .05)。结论 脊髓α1 受体参与Ket抗伤害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恩氟烷镇痛作用与脊髓5-羟色胺受体1A(5-HT1AR)之间的关系。方法腹腔注射恩氟烷建立镇痛模型,用甩尾法、热板法和扭体法分别观察鞘内注射5-HT1AR特异性拮抗剂p-MPPF对小鼠甩尾潜伏期(TFL)、热板法痛阈(HPPT)和扭体次数(WTs)的影响。结果腹腔注射恩氟烷可产生镇痛作用(P<0.05);单用p-MPPF 4μg/只或8μg/只对小鼠TFL、HPPT和WTs均无明显影响(P>0.05);两个剂量的p-MPPF均能使恩氟烷镇痛小鼠的TFL、HPPT缩短和WTs增加(P<0.05)。结论恩氟烷镇痛作用与脊髓5-HT1AR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异氟烷(isoflurane,Iso)镇痛作用与小鼠脊髓5-HT1A受体的关系。方法昆明种小鼠腹腔注射Iso建立镇痛模型。分别以甩尾法、热板法、醋酸扭体法(15min内)评估小鼠鞘内注射5-HT1A受体拮抗剂p-MPPF(6μg和3μg)对Iso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单独鞘内注射p-MPPF对小鼠甩尾潜伏期、热板痛阈、扭体次数无影响(P>0.05)。与Iso镇痛组(Iso组)相比,合用药组(Iso+M6组,Iso+M3组)甩尾潜伏期与热板痛阈均缩短(P<0.01或P<0.05);Iso+M6组扭体次数较Iso组增多(P<0.05),Iso+M3组无变化(P>0.05)。结论 Iso体表镇痛作用与激动小鼠脊髓5-HT1A受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Yang G  Gao JX  Yi ZH  Yan L  Jiang YX 《药学学报》2011,46(5):534-538
观察氧化槐定碱(oxysophoridine,OSR)鞘内注射(intrathecal injection,ith)的镇痛作用并探讨与GABAA受体相关的作用机制。采用小鼠温浴法测定痛阈,观察OSR(ith)的镇痛作用及GABAA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对OSR镇痛作用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OSR对小鼠脊髓背角GABAARα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OSR(12.5和6.25 mg·kg-1,ith)能明显延长热甩尾潜伏期(P<0.05,P<0.01),痛阈提高率达68.45%。GABA和蝇蕈醇(MUS)与OSR有协同镇痛作用,印防己毒素(PTX)和荷包牡丹碱(BIC)能拮抗OSR的镇痛作用。OSR(12.5 mg·kg-1,ith)可使脊髓背角GABAARα1表达明显增多(P<0.01)。结果提示,OSR(ith)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脊髓GABAA受体参与了OSR的镇痛机制。  相似文献   

6.
鞘内注射士的宁对丙泊酚镇痛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脊髓甘氨酸受体与丙泊酚镇痛作用的关系。方法 以热板法和扭体法测小鼠痛阈的变化 ,观察鞘内注射 (it)不同剂量士的宁对丙泊酚小鼠痛阈的影响。结果 丙泊酚 12 5mg·kg-1腹腔注射 (ip)对小鼠热板法痛阈 (painthresholdinhot platetest,HPPT)无影响 (P >0 0 5 ) ,2 5、5 0mg·kg-1可使小鼠HPPT增加 (P <0 0 5 ) ;丙泊酚 5mg·kg-1静脉注射 (iv)对小鼠扭体次数无影响 (P >0 0 5 ) ,7 5、10mg·kg-1iv可使小鼠扭体次数减少 (P <0 0 5 )。士的宁0 2 5 μgit对丙泊酚小鼠 (5 0mg·kg-1,ip)HPPT无影响 (P>0 0 5 ) ;0 5、0 75、1 0 μgit均可减少丙泊酚小鼠的HPPT(P <0 0 5 )。士的宁 0 2 5、0 5、0 75、1 0 μgit对丙泊酚小鼠 (10mg·kg-1,iv)扭体次数均无影响 (P >0 0 5 )。结论 丙泊酚在热板法和扭体法中产生不同的镇痛作用 ,前者可能与脊髓甘氨酸受体有关 ,后者与脊髓甘氨酸受体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7.
鞘内注射P物质拮抗氯胺酮的抗伤害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脊髓P物质对氯胺酮抗伤害作用的影响。方法在小鼠福尔马林实验中,结合行为学和Fos蛋白表达,观察鞘内注射(it)不同剂量的P物质对氯胺酮抗伤害作用的影响。结果氯胺酮20、30mg·kg-1ip可剂量依赖性地减少小鼠舔足时间(P<0.05)。P物质0.25、0.5ngit可增加注射氯胺酮小鼠舔足时间(P<0.05)。小鼠注射福尔马林后,注射侧脊髓背角Fos免疫样(Foslikeimmunoreactive,FLI)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P<0.01),预先给于氯胺酮30mg.kg-1ip可以明显减少脊髓背角FLI阳性神经元数量(P<0.01),而P物质0.5ngit能明显削弱氯胺酮对脊髓背角Fos表达的抑制(P<0.01)。结论鞘内注射P物质能拮抗脊髓水平氯胺酮抗伤害作用。  相似文献   

8.
异氟烷催眠、镇痛作用与NMDA受体甘氨酸位点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9,他引:4  
目的分析异氟烷催眠、镇痛作用与NMDA受体甘氨酸位点的关系。方法建立小鼠异氟烷注射催眠、镇痛模型后,在小鼠催醒、甩尾、福尔马林实验中,观察侧脑室或鞘内注射NMDA受体甘氨酸位点的激动剂D-丝氨酸(D-Serine,D-Ser)后小鼠睡眠时间、甩尾潜伏期或累计舔足时间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异氟烷及鞘内用药对福尔马林小鼠脊髓Fos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侧脑室注射D-Ser对异氟烷的催眠时间无影响(P>0.05)。鞘内注射D-Ser(0.025、0.05、0.1ng)可拮抗甩尾实验、福尔马林实验Ⅰ相中异氟烷的镇痛作用(P<0.05,P<0.01),而对福尔马林实验Ⅱ相异氟烷的镇痛作用无影响(P>0.05)。鞘内注射D-Ser0.05ng可拮抗异氟烷对福尔马林小鼠脊髓Fos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异氟烷催眠作用与脑内NMDA受体甘氨酸位点关系不大;脊髓NMDA受体甘氨酸位点介导异氟烷对热、化学刺激的镇痛作用,而与异氟烷对慢性炎性疼痛的镇痛作用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DA受体与左旋四氢巴马汀(l-THP)镇痛作用的关系,以阐明l-THP的镇痛机制。方法:腹腔(ip)与鞘内(ith)给药,以大鼠甩尾反应观测热伤害性致痛阈。结果:ip l-THP或D_2受体拮抗剂螺哌隆产生剂量依赖性镇痛效应,并能被D_2受体激动剂喹吡罗翻转,但不被纳洛酮翻转。而ithl-THP或螺哌隆无镇痛效应,但它们能拮抗ith喹吡罗引起的镇痛效应。结论:激动脊髓D_2受体或阻滞脊髓以上水平D_2受体均产生镇痛效应;l-THP镇痛作用通过阻滞脊髓以上D_2受体实现。  相似文献   

10.
咪达唑仑对七氟烷镇痛和催眠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对七氟烷镇痛和催眠作用的影响。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均分成四组:生理盐水(NS)组、咪唑安定+NS组(M组)、NS+七氟烷组(S组)和咪达唑仑+七氟烷组(MS组)。实验方法:咪达唑仑2.7 mg/kg腹腔注射;甩尾法、催眠实验中分别腹腔注射七氟烷2.1、3.8 ml/kg;扭体法实验中皮下注射七氟烷3.0 ml/kg。甩尾法记录小鼠尾巴自进入水中到甩出水面的时间(甩尾潜伏期,TFL);扭体法观察小鼠腹腔注射1%冰醋酸0.1 ml/10 g后,15 min内的扭体次数;催眠实验记录小鼠翻正反射消失至恢复的时间(睡眠时间)。结果与NS组比较,S组、MS组TFL和睡眠时间延长,扭体次数减少(P<0.05);与S组比较,MS组TFL和睡眠时间明显延长,扭体次数减少(P<0.05)。结论咪达唑仑可增强七氟烷的镇痛及催眠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鞘内联合应用吗啡和氯胺酮对神经痛大鼠脊髓P物质表达的影响。方法12只Wistar大鼠,体质量220~260 g,制备坐骨神经结扎模型并鞘内置管,随机分为4组(n=3):B组为空白对照组;C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M组鞘内注射吗啡20μg;KM组鞘内注射吗啡10μg和氯胺酮25μg。坐骨神经结扎术后第4天开始鞘内给药,1次/d,连续7 d。用药7 d后处死大鼠,取腰段脊髓,免疫组化法测定脊髓P物质的含量。结果C组P物质表达明显低于B组(P<0.05)和KM组(P<0.01);KM组P物质表达明显高于M组(P<0.05)。结论鞘内联合应用吗啡和氯胺酮的抗伤害性作用,可能与其增加脊髓背角P物质的含量有关;脊髓背角P物质含量减少,可能介导慢性坐骨神经损伤后的痛敏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髓c-Jun在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NR2B亚基介导的吗啡镇痛耐受中的作用。方法取Sprague-Dawley(SD)成年大鼠连续7 d鞘内注射吗啡10μl(1.5 g.L-1)建立慢性吗啡镇痛耐受模型。应用热水甩尾法测定甩尾潜伏期(疼痛指标)以观察痛反应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磷酸化c-Jun(p-c-Jun)和总c-Jun(t-c-Jun)的表达。结果鞘内注射吗啡7 d,可激活大鼠脊髓的c-Jun,表现为神经元内p-c-Jun表达升高;鞘内注射NR2B选择性拮抗剂10μl Ro256981(2 g.L-1)可以抑制慢性吗啡镇痛耐受时脊髓神经元c-Jun的激活,并明显拮抗吗啡镇痛耐受的形成。结论脊髓神经元c-Jun的磷酸化参与NMDA受体NR2B亚基介导的吗啡镇痛耐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氟哌啶醇(haloperidol,HA)对曲马多(TRamadol,TR)镇痛效应的影响,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小鼠分生理盐水NS组,单用TR、HA,HA与TR合用组,用甩尾法和扭体法实验,观察HA对TR镇痛小鼠甩尾潜伏期(tail flick latency,TFL)和扭体次数的影响。结果氟哌啶醇单独用药能提高小鼠对热刺激致痛的痛阈(P〈0.05),显著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P〈0.01),氟哌啶醇与曲马多联合应用较两药单用,小鼠的痛阈提高(P〈0.05)、扭体次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氟哌啶醇有镇痛作用,与曲马多合用,镇痛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钙通道拮抗剂维拉帕米对静脉麻醉药氯胺酮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取40只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氯胺酮处理组(K)、维拉帕米处理组(V)、维拉帕米和氯胺酮联合用药组(V+K),通过醋酸致小鼠扭体法观察小鼠给药后扭体潜伏期和次数的变化。另取40只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上述4组,利用甩尾实验分别观察给药后小鼠对热水和冰水痛阈值的改变。结果:维拉帕米单独用药对小鼠扭体潜伏期和次数、热水和冰水痛阈值均无显著影响;氯胺酮能够延长醋酸致小鼠扭体的潜伏期,并且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的次数,升高小鼠对热水和冰水甩尾痛阈值;而维拉帕米能够进一步增强氯胺酮延长小鼠扭体潜伏期,减少扭体次数和升高小鼠甩尾痛阈值的效应。结论:维拉帕米能够显著增强氯胺酮对小鼠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氧化槐定碱(oxysophoridine,OSR)的镇痛作用及其对小鼠全脑和脊髓GABAA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温浴法测定小鼠痛阈,观察OSR(iv)对小鼠热甩尾潜伏期的影响;采用蛋白印迹实验技术(Western blot)检测OSR对小鼠脊髓和脑GABAARα1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OSR对小鼠脊髓和脑GABAARα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OSR(500.0,250.0 mg.kg-1,iv)可明显延长小鼠温浴热甩尾潜伏期(P<0.05,P<0.01),药效可持续60 min以上,最大痛阈提高率可达59.82%。OSR(500.0 mg.kg-1,iv)可使福尔马林致痛小鼠脊髓和脑GABAARα1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1,P<0.05)。结论 OSR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脊髓和脑GABAARα1参与了OSR的镇痛机制。  相似文献   

16.
3,15-二乙酰苯甲酰乌头原碱镇痛的作用部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大、小鼠四种测痛方法证实,ip DABA具有剂量依赖性镇痛作用ith DABA (527,1186 μR·kg~(-1)不产生镇痛作用;icv (35—75μS·kg~(-1)及水管周灰质注射DABA(20μg)均呈显著镇痛作用;损毁双侧蓝斑,DABA镇痛作用消失;蓝斑处注射DABA(20μg)不产生镇痛作用,揭示DABA的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中枢脊髓以上结构,水管周灰质是DABA镇痛的原发作用部位之一,蓝斑是其作用的中间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在轻度麻醉大鼠,电刺激下丘脑弓状核(ARH)大大延长了辐射热甩尾潜伏期,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ith)κ阿片受体阻断剂nor-BNI对大鼠基础痛阈及ARH刺激引起的镇痛效应无明显影响,ithδ阿片受体阻断剂ICI 174864和不可逆的“阿片受体阻断剂β-FNA对基础痛阈仍无影响,但剂量依赖性地减弱了ARH刺激镇痛。结果提示,脊髓内的δ和μ受体参与了ARH对脊髓伤害性反射的下行性抑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对静脉麻醉药氯胺酮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取40只小鼠,♀♂各半,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氯胺酮处理组(K)、孟鲁司特处理组(M)、孟鲁司特和氯胺酮联合用药组(M+K)。通过醋酸致小鼠扭体法观察小鼠给药后扭体潜伏期和次数的变化。另取40只小鼠,♀♂各半,随机分为上述4组,利用甩尾实验分别观察给药后小鼠对热水和冰水痛阈值的改变。第3批实验再取40只♀♂小鼠,随机分为上述4组,采用热板法检测给药后小鼠痛阈值的变化。结果孟鲁司特单独用药对小鼠扭体潜伏期和次数、热水和冰水甩尾痛阈值、以及热板痛阈值均无明显影响;氯胺酮能够延长醋酸致小鼠扭体的潜伏期,并且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的次数,升高小鼠对热水、冰水甩尾和热板痛阈值;而孟鲁司特能够进一步增强氯胺酮的这些效应。结论孟鲁司特能够明显增强氯胺酮对小鼠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MM)对氯胺酮(Ket)镇痛及催眠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热板法观察DMM 10μg.kg-1对Ket 25 mg.kg-1热板痛阈(HPPT),扭体法观察DMM 5μg.kg-1对Ket 25 mg.kg-1扭体次数的影响;翻正反射法观察DMM 40μg.kg-1对Ket 100 mg.kg-1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的影响。结果热板法实验中,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独给DMM在5~15 min HPPT明显延长(P<0.05,P<0.01),Ket麻醉组在5 min HPPT明显延长(P<0.01)。与Ket麻醉组相比,合用DMM组,HPPT增加更明显(P<0.05,P<0.01)。与DMM+Ket合用组相比,DMM+阿替美唑(Ati)+Ket合用组HPPT明显降低(P<0.05,P<0.01),且与Ket麻醉组相当,10 min后与正常对照组接近。扭体法实验中,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用DMM组及Ket麻醉组的扭体次数明显减少(P<0.01);两者合用后,扭体次数减少更明显,与Ket麻醉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与DMM+Ket组相比,DMM+Ati+Ket组的扭体次数明显增加(P<0.01),且与单用DMM组和Ket麻醉组相当,但依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翻正反射法实验中,与Ket麻醉组相比,DMM+Ket合用组的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与DMM+Ket合用组相比,DMM+Ati+Ket合用组的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1),且与Ket麻醉组接近。结论合用右美托咪定,氯胺酮的镇痛及催眠作用增强,而α2受体可能是该效应的主要受体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脊髓星型胶质细胞的JNK介导吗啡耐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脊髓JNK在大鼠吗啡镇痛耐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SD大鼠连续7d鞘内注射吗啡(15μg)建立吗啡耐受的动物模型。采用50℃热水甩尾法观察吗啡的镇痛效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吗啡耐受过程中脊髓背角磷酸化JNK(pJNK)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慢性鞘内注射吗啡的过程中,大鼠脊髓背角pJNK的表达随着吗啡耐受程度的增加而逐步增加,且pJNK主要存在于脊髓星型胶质细胞。吗啡注射前15min鞘内给予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25μg),不仅可以明显抑制吗啡镇痛耐受还可以部分抑制已形成的吗啡耐受。结论脊髓星型胶质细胞JNK的激活可能是吗啡耐受形成和维持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