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资产阶级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阶级,它兴起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消灭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时。它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虽然享寿不长,只存在八十年左右,不过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但它却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场革命,跨越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两个历史时期,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它曾经是旧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文学应包括大陆文学、台湾文学及香港与澳门文学三个组成部分;中国当代文学史是19世纪末开始、至今尚未结束的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漫长而又曲折历程中一个短暂而特殊的阶段。文学史写作应避免“历史补缺主义”、“历史混合主义”、庸俗技术主义的倾向,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进行考察,以求准确地把握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历史特征。中国当代文学史走了一条“之”字形的复杂道路,有三个贯穿始终、影响巨大的问题,分别为:文学工具化与文学自觉,文学的“民族情结”与文学的世界眼光和启蒙意识,作家的精神状态与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3.
一100多年来,中国人民进行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宋庆龄无一不与,是少有经历了它的全过程的革命家。她从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史演化中,经过了三次重大转变,从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从1905年开始,中国出现20世纪第一个革命高潮——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此时,整个世界还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体系,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尚处在准备阶段;中国民主资产阶级及其革命民主派站在历史的中心,无产阶级比较幼稚,居于资产阶级革命追随者的地位。宋庆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黑龙江省当代文学理论与思潮产生与形成的源头、历史基因和内在灵魂 ,开放性、包融性和随机性是黑龙江省文学理论与思潮的独有特征 ,以开放、深化的现实主义为主潮 ,兼容其它文艺思潮、风格流派等多元并存的新格局 ,是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总趋势 ,也是黑龙江文学理论与思潮未来发展的必然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社会,是中国历史处于大动荡、大转变的过渡社会,中国的民主革命和其后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都直接间接地产生于这一复杂的历史时期。如何认识这一时期的国情,是中国革命面临的根本问题。不言而喻,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发展过程、特点、基本矛盾等,对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道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确认识中国近代的国情和历史特点、规律等,对于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其所以划分为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两大阶段,正是以毛泽东对近代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为基本依据。 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同时也是不断研究认识中国国情的过程。邓小平同志指出,毛泽东同志“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但是,在中国革命的斗争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惨痛教训。凡是注重研究国情,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革命建设就  相似文献   

6.
“十七年文学”是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 ,是整个 2 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必要环节 ,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刘克宽先生的新著《十七年文学的时代性思考》 ,给当代文学研究带来诸多宝贵启示。“十七年文学”具有极强的政治性 ,所以对“十七年文学”的考察 ,必然要放置在总体化的政治语境中去理解。如果仅仅关注所谓非政治性的文学性 ,那么我们就会在丰富的当代文学话语实践的历史面前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贫乏。我们看到本书作者充分尊重文学发展的历史客观事实 ,正是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作为考察“十七年文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视角。由于…  相似文献   

7.
革命历史书写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叙事。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革命历史书写对于"人"的写作态度,既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在不同的文学历史阶段所持的文学观念,也历史性地述说了中国当代文学在"人学"思想上的递进演变与不同的时代特征。从十七年革命历史书写对人性的轻视,到文革政治化语境对人性的践踏,再到新时期文学所表现出的人性的复归,从中可以分明地感受到文学"人学"精神的顽强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所谓中国当代国家文学,是我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特殊性的一个基本认识。在我们看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已经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这种特色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许多方面都有表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当代文学已经不再是历史上的那种自发、自由的文学,而是一种高度统一的体制化文学,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过程中,其"经典指认"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十七年"和"文革"时期,其经典指认特点主要集中在"当下语境"给予它的制约。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为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特性则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强调中国当代文学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性",所以"审美进化论"思维支配着文学史叙述,同时设定了"文学经典"价值的逻辑前提。二是"本质主义"写作受到普遍推重,具体表现为文学因素的"等级划分"。第三阶段从80年代中期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受"五四文学正统论"的普遍影响,研究主体自觉不自觉地把现代文学经典性作为指认当代文学经典的基本参照和厘定标准。在上述三个阶段中,中国当代"文学经典"指认亦产生诸多困惑,比如,随着"经典"作家在论证分歧中逐步趋于集中,文学史观的矛盾性也日益凸现出来。"文学本体"论和多重关系中的"文学存在论"之间的裂隙,不但没有得到有效弥合,反而更加扩大了。纯粹审美视野及其以审美进化论作为文学史现象的观照方式,与从整体的社会文化演进及其形成的历史语境对文学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的思维方式之间,体现在"文学经典"的认定上已经产生了不少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一革命的转变1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第一阶段的基本结束和中国革命第二阶段的开始,这即是标志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我们的党和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历史实际和社会实际,制定了中国革命的策略和步骤,领导了并且领导着人民革命的斗争.党教导我们说:"我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断革命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