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佳璐  赵惠敏  邹莹 《吉林医学》2008,29(4):338-338
眼眶内肿瘤是眼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眶内肿瘤又有原发与继发、良性与恶性之分。眶内良性肿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早期发现眶内恶性肿瘤应尽早手术,术后辅以化疗或放疗,以最大限度保持眼部解剖功能和视力。开眶手术与其他部位手术相比有其特殊性,术中眶内出血不能采用结扎和钳夹的方法,只能应用压迫止血,如术后观察和护理不当,易导致失明。因此,肿瘤开眶术前、术后的护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对13例颅眶沟通性肿瘤患者采用额眶入路手术治疗,总结其护理方法。术前作好健康教育及眼部护理,术后注重病情监护、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额颞眶入路切除眶内球后肿瘤、颅眶沟通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眶内球后肿瘤5例及颅眶沟通性肿瘤12例,均经额颞眶入路手术切除。结果肿瘤全切15例,次全切除2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6例患者的术前突眼症明显减轻,眼球活动障碍改善9例;术前9例视力减退的患者,术后有所恢复6例,没有变化3例。恶性肿瘤手术后给予放疗和(或)化疗。1例转移瘤患者术后9个月死亡;11例经过术后1~2.5年随访,无肿瘤复发,无搏动性突眼。结论经额颞眶入路操作安全简便,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眶内及颅眶沟通瘤目前治疗方法仍以手术为主,但术后并发症较多,降低术后并发症是眶内肿瘤治疗的难点和重点,我院神经外科2005年3月-2009年2月共施行眶内及颅眶肿瘤手术25例,其中眶内18例,颅眶肿瘤7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1例。本文对于手术入路选择、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进行探讨,并结合文献资料对手术入路的选择、减少并发症进行讨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颅底额眶筛区肿瘤经扩大鼻外额筛窦进路手术病人的护理。方法: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术后给予卧位、饮食的干预和口、眼、伤口的护理,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重视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结果:28例患者均彻底切除了肿瘤,无手术死亡及严重颅脑并发症,术后无脑脊液鼻漏发生,1例于术后半年因放射治疗后组织脱落坏死出现脑脊液鼻漏,无1例护理并发症。结论:前颅底额眶筛区肿瘤范围广,手术创伤大,手术方法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固然重要,精心的观察和恰当的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颅底额眶筛区肿瘤经扩大鼻外额筛窦进路手术病人的护理.方法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术后给予卧位、饮食的干预和口、眼、伤口的护理,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重视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结果28例患者均彻底切除了肿瘤,无手术死亡及严重颅脑并发症,术后无脑脊液鼻漏发生,1例于术后半年因放射治疗后组织脱落坏死出现脑脊液鼻漏,无1例护理并发症.结论前颅底额眶筛区肿瘤范围广,手术创伤大,手术方法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固然重要,精心的观察和恰当的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颅入路切除眶尖神经鞘瘤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眶尖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经颅入路手术方法。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是否颅内侵犯,选择合适的开颅骨瓣:单侧额部骨瓣、额-眶上缘骨瓣、翼点-眶上缘骨瓣。结果肿瘤全切除18例,近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6例有动眼神经麻痹,5例在3个月后恢复;2例患眼失明。无手术死亡及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1个月至6年,平均34个月,有1例肿瘤复发。结论眶尖神经鞘瘤易通过眶上裂侵犯海绵窦,经颅入路可获得充分的眶尖减压和肿瘤显露,从而保护眶尖部神经血管,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肿瘤全切则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主要介绍额眶外侧入路切除颅眶区肿瘤手术适应症及优缺点。方法 :在 2 2例颅眶区肿瘤中 ,9例采用了额眶外侧入路。男 5例 ,女 4例。年龄 14~ 44岁。肿瘤最大 5cm× 4cm× 4cm ,最小 2cm× 2cm× 2cm。介绍额眶外侧入路切除肿瘤的方法和经验。结果 :9例经额眶外侧切除颅眶肿瘤中 ,眶内球后肿瘤 4例 ,蝶骨嵴脑膜瘤、眶内沟通瘤 2例 ,涉及中颅窝及颅眶鼻窦沟通瘤 3例。 6例全切除 ,大部切除 3例。术后症状改善明显 ,没有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额眶外侧入路是治疗颅眶区肿瘤比较好的入路 ,因入路低、广显露 ,适合切除眶内肿瘤又兼顾中、前颅窝肿瘤切除 ,尤其对颅眶沟通瘤更为适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眶及球后眶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1~2006年颅眶及球后眶内肿瘤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经眶额,眶翼点及眶颧入路。结果手术全切除肿瘤12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的并发症。次全及大部分切除患者术后行γ-刀治疗,随访6个月到2年,未见肿瘤生长。结论颅眶及球后眶内肿瘤比较少见,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侵袭范围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但由于颅眶交界区复杂的解剖关系,手术难度大,全切除肿瘤困难,手术后行放疗对延迟肿瘤的生长和复发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手术摘除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89例经手术摘除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手术人路、手术技巧及手术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所有患者的海绵状血管瘤均经手术摘除.行经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121例,其中完整摘除肿瘤119例,肿瘤大部摘除2例;术后视力改善62例,视力稳定55例,视力丧失和减退4例(2例因大出血致视力丧失、2例因术中牵拉后瞳孔永久性散大而致视力减退).行经皮肤入路前路开眶术25例,均完整摘除肿瘤,术后患者视力改善14例,视力稳定11例.行外侧开眶术37例,其中完整摘除肿瘤34例,肿瘤部分摘除3例;术后视力改善21例,视力稳定13例,视力丧失和减退3例(1例因术中损伤视神经致视力丧失、1例因术后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致视力骤降、1例因术中牵拉后瞳孔永久性散大而致视力减退).行内外侧联合开眶术5例,其中完整摘除肿瘤3例,肿瘤大部摘除2例;术后视力改善1例,视力稳定3例,视力减退1例(因术中牵拉后瞳孔永久性散大而致视力减退).内侧开眶术1例,完整摘除肿瘤,术后视力稳定.结论 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可成功地摘除眼眶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眶颅沟通性肿瘤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18例眶颅沟通瘤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视神经胶质瘤7例,泪腺腺样囊性癌4例,蝶骨嵴脑膜瘤3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泪腺腺瘤1例,神经鞘瘤1例,10例经额眶联合径路手术,5例经翼点入路手术,3例行额颞眶颧入路手术。7例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术前术后放疗,术前剂量45 Gy,术后剂量为50~69Gy,5例进行4~6个周期的化疗,术前化疗2例,2周期,术后化疗3例,2~4周期。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及手术死亡患者,肿瘤全切14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有4例创口局部感染,清创缝合1~2次后创口延迟愈合。未行眶内容物剜除术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改善。7例良性肿瘤术后随访至今仍存活。11例恶性肿瘤,2例术后1年死于肿瘤转移,1例术后3年失访,其余8例随访至今仍存活。结论经翼点、额眶、额颞眶颧入路3种径路是处理眶颅沟通性肿瘤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眼眶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月在弋矶山医院住院手术的眼眶肿瘤患者77例(79眼),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性质不同,采用前路开眶、外侧开眶及眶内容物剜除术,观察术中肿瘤的切除是否完整、术后并发症如瞳孔的改变、上睑下垂及眼球运动受限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的复发情况.结果...  相似文献   

13.
对5例眶内肿瘤患者采用新的经颅开眶入路。本手术对于眶内肿瘤、尤其当肿瘤位于眶中部、眶内侧部或眶尖部(肌锥内时),能获得清晰而宽大的视野,可在直视下暴露从球后至视交叉的视神经,必要时可作视神经管扩大术,眶内神经与眼肌的损伤轻微。手术在硬脑膜外操作,骨瓣复位良好,术后无搏动性眼球震颤和颅内感染等并发症。作者认为本方法优于传统的Dandy氏法。  相似文献   

14.
眶内肿瘤在近十年来,不但从诊断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进展,同时在手术径路方面也不断的有所改进。根据眶内肿瘤发生的部位和性质,采取手术的径路有外侧开眶、眶前径路、颅前径路及眶内容挖除术,极少应用经鼻外筛窦径路。本文报告一例眶内肿瘤是位于眶尖内侧深部,采用经常用的上述径路,手术有一定困难,故用经鼻外筛窦径路,满意地将肿瘤摘除,特报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一种外侧开眶术改良术式。用骨剪取代线锯或微型气动/电动锯剪断眶外侧壁;术后用 ZT 骨胶粘合骨片复位。结果:用本法行5例眼眶内肿瘤摘除术,手术时间45~100分钟;术后骨片对合生长良好。结论:本法缩短了手术时间:术后骨片复位良好、稳固、利于愈合;手术操作简单易行.不需特殊器械;有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侧开眶治疗眼眶肿瘤与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分析26例眼眶肿瘤手术径路、效果及并发症。结果26例均完全摘除肿瘤,并发症以眼球运动受限、视力下降为主。结论外侧开眶术野暴露清楚、易于切除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眶隔后脂肪移位睑袋成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6年1月1日-2012年4月行眶隔后脂肪移位睑袋成形术的82例患者,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心理护理、常规护理和手术区的局部护理,以及术后的随访和健康指导.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没有感染发生,均为甲级愈合.患者术后的满意为98%,基本满意为2%,心理状态稳定.结论:加强眶隔后脂肪移位睑袋成形术围手术期护理对患者手术后的预后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经颅入路颅眶沟通肿瘤切除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颅入路切除颅眶沟通肿瘤的途径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颅入路颅眶沟通肿瘤手术切除治疗34例资料,并对手术适应范围进行探讨。结果 19例眶源性肿瘤,其中17例患者手术全切后痊愈,2例次全切以保留视力。15例颅源性肿瘤,其中7例良性肿瘤全切,术后未复发;5例视神经胶质瘤行球后至视交叉前切除,1例颅内复发行放疗;3例视神经胶质瘤姑息处理,术后放疗效果差。结论 颅眶沟通肿瘤经颅入路切除可增加治愈率,减少术后复发,早期手术可增加肿瘤全切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老年人眼眶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学分类、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51例手术治疗的60岁以上老年人眼眶肿瘤患者。结果老年人眼眶肿瘤以眼球突出为主,可伴有眼斜、视力下降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肿瘤位置及大小,并决定手术方式。其治疗手术摘除包括前路开眶97例、外侧开眶39例、内外侧联合开眶10例、眶内容剜除5例。术后病理结果确定肿瘤性质,其中良性肿瘤103例(68.21%),前3位依次为海绵状血管瘤、泪腺多形性腺瘤、炎性假瘤及慢性炎症;恶性肿瘤48例(31.79%),前3位依次为恶性淋巴瘤、泪腺腺样囊性癌、泪腺多形性腺癌。结论老年人眼突应尽早行影像学检查排除眶内占位。治疗首选开眶手术,根据肿瘤位置、大小及患者可耐受程度选择手术方式。恶性淋巴瘤是60岁以上老年人最常见的眼眶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近年来结膜微创术摘除眶深部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探讨其疗效。方法:总结分析近年来本院收治的48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CT表现,麻醉,手术方法以及术后效果。结果:42例行结膜微创术摘除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收到了良好效果。术中依据病情变换外侧开眶6例,都有效地摘除了肿瘤,保护了视功能。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眶深部肌锥内肿瘤,在CT提示下采用结膜微创术可以有效地摘除肿瘤,术后效果较好。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只有极少数病例术中依据病情变换外侧开眶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