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细胞代用品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液在人体内担负着运输气体和营养、维持渗透压、酸碱平衡和防预保护等功能。对血液的需求日益增加、人类的血型复杂性、异型输血会导致严重的免疫反应和传播疾病且血液运输存储困难等,这一切促使科研工作者投入红细胞代用品的研究开发。理想的红细胞代用品应具有良好的载氧和送氧能力.无需交叉配型和无免疫反应等特点。近年来,  相似文献   

2.
临床常规输血技术是安全的,但是由于血液贮存期短、供 受血者之间需要配型、血液传播血源性疾病等原因,限制了配体输血技术在紧急状况,如灾难、战争的广泛应用,由此促进了血液代用品的研究开发。血液代用品是具有携氧扩容功能的溶液,必须具备来源充足、无毒性、无免疫原性、良好的流变学性质、较长的血管内存留时间和正常的生理代谢途径等特点。目前有两类血液代用品正在研究开发之中:一类是血红蛋白氧载体(hemoglobin basedoxygencarriers ,HBOCs) ,另一类是氟碳化合物(perfluorocar bon basedproducts ,PFC)。前期临床研究表明,理想的…  相似文献   

3.
背景 当前人们已考虑用携氧液代替输血。但在它们代替红细胞携氧时对组织的维持微血管对灌注和传递氧的能力还不能直接测定。研究设计和方法 使用鼠窗口模型研究了在使用血浆扩容的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后微血管对聚合牛无细胞Hb(PBH)替代输血的反应。使用非侵害方法检测了微血管网中体内功能毛细管密度(FCD)、血流、高解离氧分布。结果 用右旋  相似文献   

4.
血液代用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输血所致肝炎及AIDS等血源性疾病的感染和传播,血液贮存期有限及血源紧张等原因,寻找安全有效的血液代用品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早期的血液代用品主要是以维持血液渗透压、酸碱平衡及血容量为目标的血浆代用品,如右旋糖酐等,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低容量休克,血浆代用品因不能携带O2和CO2,使用受到限制。目前的血液代用品,就是指红细胞代用品,它是具有载氧功能、维持血液渗透压及酸碱平衡和扩充容量的人工制剂。本文从全氟化碳和血红蛋白制品两个方面对血液代用品的研究进行全面综述。  相似文献   

5.
王瑛  赵莲  周虹 《中国输血杂志》2013,26(5):409-412
<正>输血在现代医疗、战创伤救治和很多疾病的防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血液自身的特殊性(保存期短、运输条件苛刻等)与其来源的限制,使人源血液无法满足紧急情况的输血需求,加上血源性病毒导致的经血传播疾病的威胁难以彻底消除,因此对红细胞代用品——作为具有携/放氧功能的血液替代物——的研究应运而生。红细胞代用品的  相似文献   

6.
输血的目的是维持循环血量,改善血液携氧能力,改善止血功能,纠正贫血。输血分自体输血、同种全血输血、同种血液成分输血和同种血浆成分输血。  相似文献   

7.
随着血液资源的紧缺、保存期的限制及输血造成的传染病传播,目前越来越需要寻找能够代替血液的代用品。现就输血概念的转变、血液代用品的含义、血液代用品的种类及研究和评价思路进行概述,汇集不同种类的血液代用品在研制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缺陷。针对血液代用品的研究现状,为研发者将血液代用品逐步达到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目标提供分析意见。  相似文献   

8.
如何实践科学合理用血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输血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涉及医院内、外、妇、幼等多个临床科室,在挽救患者生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血液作为一种特殊资源,目前仅来源于人体,具有稀缺性.虽然早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就开始进行血液替代品的研究,但真正应用于临床的只有血浆代用品(如右旋糖酐),而具有携氧能力的红细胞代用品和具有凝血功能的血小板代用品,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1,2].由于有偿献血存在卖血者冒名顶替、影响血液安全的风险,国家自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并逐步推进实施无偿献血制度.十余年来,我国输血事业得到长远发展,血液安全得到很大保障.但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全国各省市均普遍面临的血源紧张和季节性血荒等问题.在有限的血液资源和临床日益增长的用血需求的矛盾下,如何实践科学合理用血成为一个紧迫需要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具有携氧能力的全氟化物血代用品可用于无合适血型或不宜输血的病人。对于防止因缺血而发生的组织坏死,改善血管内氧的输送将发挥作用。已知代用品主要积蓄在肝脏和脾脏的网状内皮细胞里,新近的研究表明此种蓄积可损害该细胞的功能,同时也观察到循环中的吞噬细胞也同样受到损害。本文报道了血  相似文献   

10.
人血液代用品的研制与发展是输血医学进步的一个标志,它使输血更加安全和方便。目前关于人血液代用品的研究较多,但人造红细胞是一个最具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本文将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聚乙二醇-人血红蛋白偶联产物的合成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安全适用的血液代用品对输血医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天然无基质人血红蛋白(Hb)由于失去2,3-DPG的调节导致氧亲和力升高,其半寿期短且易解聚为αβ二聚体从肾小球滤出引起肾损伤,而以基因重组技术制备人Hb也同样面临如何使表达产物结构稳定避免肾毒性的问题。因此,增大血红蛋白的分子量维持其携氧能力已成为血液代用品研究的重要内容[2]。Hb的化学修饰能够稳定血红蛋白的结构、延长半寿期并避免肾毒性,从而成为制备血液代用品的有效途径[3]。聚乙二醇(PEG)具有降低免疫原性及延长修饰物半寿期的作用,已经广泛用于蛋白质的修饰[4]。本实验室以PEG修饰人Hb进行红细胞代用品研究,旨在探索过期人血红细胞的利用,并为基因重组人Hb的下游技术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人造血液     
由于大出血、疾病等引起红细胞数量减少、功能缺陷或毒性物质损害等情况下,会导致组织迅速缺氧。输血是有效的抢救手段。然而,当血源缺乏、或由于某种原因病人不能输血时,必须用其它物质来替代。许多年来,人们就极力研究和寻找血液代用品来替代红细胞的携氧功能,目前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一、游离基质血红蛋白(Stroma-free hemoglobin) 游离基质血红蛋白能够转运氧,即使在氧水平低下也能发挥作用,还可提高血浆渗透压,被用来作为扩容剂。机体对它无排斥现象。游离基质血红蛋白必须由人类供血者获得,因此,来源受到一定的限制。大量的游离基质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13.
人工血     
人工血(Artificial blood)是指一类具有载氧能力的液体制剂,它能代替血液在组织中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气的交换,虽不能代替血液的全部功能,但比只能增加血容量、维持血压的血浆代用品好得多。近一、二十年来随着医疗条件不断改善,需血量愈来愈大,而血液来源有限又不易保存,故从六十年代起不少学者开始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摸拟天然血液的携氧功能,设计和研制各种类型的人工血,其中主要的有(一)研制具有携氧能力的全氟碳化合物,(二)人  相似文献   

14.
血红蛋白氧载体(Hemoglobin-based oxygen carriers, HBOCs)是1种具有高效携/释氧功能的人工血液代用品。近年来,HBOCs因其高效携/释氧能力受到高度关注。研究表明,HBOCs在器官移植临床应用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文就有关HBOCs用于器官移植中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血液代用品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常规输血技术是安全的,但是由于血液贮存期短、供一受血者之间需要配型、血液传播血源性疾病等原因,限制了配体输血技术在紧急状况,如灾难、战争的广泛应用,由此促进了血液代用品的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6.
红细胞输注已广泛应用于创伤救治、外科手术、输血治疗以及战伤急救等多个方面,但依然存在血液资源紧缺、储存期短、输前需交叉配型、可能经血传播病原体等问题。血红蛋白氧载体(hemoglobin-based oxygen carriers,HBOCs)是一类由无基质血红蛋白通过化学修饰等方法制备的可溶性纳米级具有携释氧功能的氧载体,能代替红细胞为体内各器官、组织输送氧气,且具有无血型和病毒传播风险、储存长,即时可用的特点,也称为红细胞代用品。本文旨在综述HBOCs研究的进展,同时探讨其在除替代红细胞输血治疗以外,针对其他如器官保存、脑缺血、肿瘤等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血液代用品是能运输和释放氧到组织的非细胞液。作为血液代用品必须满足下列条件:容易获得,无需交叉配血、无病毒和细菌污染,无血液免疫抑制作用,保存时间长,粘度低。近年来,血液代用品发展很快。  相似文献   

18.
血液代用品是能运输和释放氧到组织的非细胞液。作为血液代用品必须满足下列条件:容易获得、无需交叉配血、无病毒和细菌污染、无血液免疫抑制作用、保存时间长、粘度低。近年来,血液代用品发展很快。它包括全氟化碳、包封血红蛋白、微囊化皿红蛋白、交联血红蛋白、基因工程血红蛋白、PEG修饰血红蛋白、聚合血红蛋白、天然血红蛋白。本文对近几年各种血红蛋白代用品的研究及目前临床试验情况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回收式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对脑膜瘤手术的患者血液氧合状况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脑膜瘤手术的患者,ASA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自体输血组和异体输血组,每组30例.自体输血组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机进行血液收集回输;异体输血组术中采用常规异体输血.分别记录两组病人术前和术毕动脉血氧分压(PaO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v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氧摄取率(ERO2)以及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自体输血组术毕PaO2 、PvO2、SvO2均高于异体输血组(P<0.05),术毕氧摄取率(ERO2)低与异体输血组(P<0.05);自体输血组与异体输血组比较凝血功能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膜瘤手术的患者应用自体血液回输技术能及时回收失血,维持有效循环,改善患者的血液氧合,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和异体输血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输血是临床常用的重要的医疗方法之一,应用比较广泛。输血除能给伤病员补充血容量,使机体维持正常血液循环外,还在于可应用血液中各种成份的不同功能,如血液中的红细胞有携氧能力,白细胞有吞噬功能,血小板与凝血及出血有关,白蛋白可维持胶体渗透压。血浆中还有各种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