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46例.观察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及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7.9%.46例患者53处靶病变成功植入53枚冠脉支架(药物洗脱支架43枚,普通支架10枚),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7.8%.靶病变类型:A型病变4处,B型病变24处,C型病变25处.术后无出血、血肿、桡动脉闭塞、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可行,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术后无需卧床制动,痛苦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7年4月至2009年7月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18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7.8%,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成功率96.1%,经桡动脉脉介入治疗成功率97.8%。无桡动脉闭塞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常规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少,患者术后体位及活动不受限制,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陈君蓉 《当代医学》2012,(27):63-64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10月~2010年10月的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68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桡动脉穿刺成功670例,成功率为97.8%;桡动脉插管成功650例,成功率为94.9%.其中265例病人成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血管迷走反射3例,桡动脉痉挛30例,术后穿刺部位小血肿3例,前臂肿胀4例,桡动脉搏动减弱5例,未见其他不良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行CAG和PCI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少,患者术后体位不受限制,活动不受限制.  相似文献   

4.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我科2005年5月~2008年7月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性诊断及治疗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成功107例,3例因穿刺失败,4例造影过程中发生桡动脉严重痉挛,改为经股动脉途径造影.穿刺成功率为97.27%,造影成功率为93.63%.结论:经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术具有损伤小、操作简单、止血方便、血管并发症少、不影响术后抗凝,患者不需卧床,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于明光市人民医院内科住院行选择性CAG和/或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的患者174例。选择桡动脉博动良好,且Allen's试验阳性患者进入桡动脉组(n=110),余下归入股动脉组(n=64)。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接受选择性CAG和/或PCI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桡动脉介入组的假性动脉瘤、排尿困难和腰痛的发生率为10.9%、43.75%和60.94%,显著低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均无远端肢体缺血。结论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局部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值得推广,但介入医师需要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冠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0年1~9月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介入治疗的1 2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1 256例(99.76%),桡动脉插管成功1 251例(99.36%).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26例,单支病变194例,双支病变107例,三支病变25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和穿刺相关的死亡.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冠脉介入治疗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2008年5月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疑诊和确诊的457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穿刺成功率98.0%(448/457例),448例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成功率100%,术后并发症:局部轻微血肿6例(1.3%),桡动脉闭塞1例(0.2%)。无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局部感染和迷走神经反射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是安全的、可行的。且患者更乐意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1月~2012年12月的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45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桡动脉插管成功420例,成功率为92.5%;其中161例病人成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血管迷走反射12例,桡动脉痉挛7例,术后穿刺部位小血肿3例,前臂肿胀1例,桡动脉搏动减弱3例,未见其他不良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行CAG和PCI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少,患者术后体位不受限制,活动不受限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经验.方法 对有冠状动脉造影指征的住院患者46例,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如有冠状动脉病变则进一步作介入治疗.结果 43例(93.5%)行桡动脉穿刺成功并完成冠脉动脉造影,造影成功率l00%.32例符合介入治疗标准的患者中31成功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完成PCI治疗,成功率96.9%.结论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具有穿刺损伤小,血管并发症少,术后止血方便,安全,恢复快,痛苦小,不影响抗凝或溶栓药物的连续使用,住院日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复杂冠脉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并与经股动脉途径行相似病变治疗作比较.方法 209例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桡动脉组),187例有相似病变特征的冠心病患者经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股动脉组),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96.7%,与股动脉组(98.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桡动脉组明显少于股动脉组(P<0.05);术后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5).而桡动脉组从穿刺开始至指引导管放置成功所需的时间长于经股动脉组(P<0.05).结论 经选择的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桡动脉途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105例患者临床治疗分析.结果 桡动脉穿刺成功102例,成功率97.14%,发生各种并发症5例,发生率4.9%,其中桡动脉痉挛2例,血管迷走反射1例,前臂张力性血肿1例,前胸锁骨上局部血肿1例.结论 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有明显优势,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老年患者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成形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统计该科2004年7月~2009年6月的1658例老年患者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的住院资料及随访资料并做分析.结果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1658例,成功率98.5%.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13例,成功率97.5%.国手术期发生各种并发症114例,6.9%.结论 老年患者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成形术疗效确切安全,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术及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本院2007年以来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术或介入治疗的37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372例,成功率98.4%;桡动脉插管成功368例,成功率97.4%.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186例,其中左主干病变5例,单支血管病变50例,2支病变56例,3支病变75例.术中及术后发生与桡动脉穿刺有关的并发症52例(13.8%).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韩双 《吉林医学》2012,33(3):508
目的:分析探讨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3例。对照组采用经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观察组采用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对比手术效果、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平均手术时间、置入支架个数、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9.5%(6/63),低于对照组的22.2%(1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效果安全,穿刺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高,而且并发症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途径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本院2006-06~2008-03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200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经桡动脉穿刺成功196例,成功率为98.0%;桡动脉插管成功194例,成功率为97.0%。46例病人成功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心律失常2例,血管迷走反射2例,桡动脉痉挛12例,术后穿刺部位小血肿6例,前臂肿胀4例,桡动脉搏动减弱5例,未见其他不良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和PCI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少,患者术后体位不受限制,活动不受限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对80例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4例桡动脉穿刺失败改行股动脉或肱动脉穿刺,3例桡动脉穿刺虽成功但试行冠状动脉造影失败,其余患者均取得穿刺和介入治疗成功。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可行,穿刺较困难,导引导管支撑力较差,术后并发症和痛苦少,但应警惕局部血管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复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冠心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曾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8例,重复行冠状动脉造影,有介入治疗指征者行再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58例患者中有56例成功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96.5%。2例失败者因穿刺不成功。其中46例有再次介入治疗的指征,43例成功经桡动脉途径行再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置入支架64枚,成功率93.4%。失败3例中2例因桡动脉狭窄、1例因桡动脉痉挛指引导管不能通过。3例改行股动脉途径均获成功。术后5例发生穿刺侧上肢疼痛或乏力,2例发生手臂肿胀,1例桡动脉血栓形成导致闭塞发生,但未发生手部缺血坏死。结论重复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左侧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与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诊的100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与介入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52),对照组患者经右侧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与介入治疗,观察组患者经左侧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与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比较,观察组手术情况高于对照组,但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左侧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更为便捷,操作时间较短,与经右侧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有着一样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在经左侧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病变情况和血管情况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临床特点、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2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6例患者穿刺成功277例,成功率96.85%;失败9例,其中4例锁骨下动脉过度迂曲畸形,2例肱动脉局部狭窄病变,3例局部小血肿形成。术后发生右前臂肿胀1例,严重血管痉挛1例,严重造影剂过敏2例。结论经桡动脉途径的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特点,有望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常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评估采用经左或右侧远端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和/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胸痛中心通过左或右侧鼻烟壶远端桡动脉穿刺完成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患者61例,对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点血肿发生率、患者术后3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进行统计。结果共有56例患者穿刺置动脉鞘成功,总体成功率91.8%,失败原因主要是近端动脉闭塞和远端桡动脉持续痉挛;共有2例患者发生穿刺点血肿,发生率3.3%;未发生术后3 d MACE及住院期间死亡。结论在实施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中,早期经验提示经左或右侧鼻烟壶远端桡动脉穿刺路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