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败血性的传染病.昌邑市作为养鸭大市,该病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疾病,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笔者调查发现,造成该病危害较大的原因与不合理地使用兽药有很大的关系,现将一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疫巴氏杆菌病、鸭败血症等,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最早发生于美国纽约的长岛,其后在英国、加拿大、前苏联、澳大利亚等国也有发生。在我国,首次报道本病的发现是1982年,以前各养鸭大省均有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本病的临床表现特点为困倦,眼与鼻孔有分泌物,绿色下痢、共济失调和抽搐。病变特点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  相似文献   

3.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疫巴氏杆菌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主要侵害雏鸭(雏鹅)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4.
鸭传染性浆膜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幼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发病率与死亡率都较高,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该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沉郁、缩颈、眼与鼻孔有分泌物、拉黄绿色稀便、共济失调和抽搐;病变特点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和关节炎。  相似文献   

5.
鸭传染性浆膜炎,原名为鸭疫巴氏杆菌病或称鸭疫综合征,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以侵害雏鸭为主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由于本病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是当前国内外造成养鸭业重大经济损失的最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在北京、广东、广西等地陆续发生,广西发生本病较为严重。据了解,广西不少的大型养鸭场,由于育雏期的饲养管理条件较差,导致本病常有发生,有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死亡率达5%~20%,使养鸭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加强饲养管理和疾病预防工作,以防本病的大量传播。  相似文献   

6.
雏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侵害雏鸭引起的一种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雏鸭多见。 一 发病情况 2005年6月23日上午9时许,我市一养鸭大户杨某电话反映他家的雏鸭突然发病死亡十多只,我们即赶去现场调查。  相似文献   

7.
<正>雏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侵害雏鸭引起的一种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雏鸭多见。1发病情况2005年6月23日上午9时许,本市一养鸭大户电话反映自家的雏鸭突然发病死亡10多只,笔者即赶去现场调  相似文献   

8.
<正>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主要侵害雏鸭。该病的病原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芽孢,不能运动。此病发病急,传播快,以病鸭精神沉郁、头部振颤、摇头、软脚、拉稀为特征,死亡率高,是养鸭业的一大顽症。  相似文献   

9.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鸭、鹅、火鸡等多种禽类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3d,有时可长达7 d,多发生于1~3周的鸭群,多发生于雏鸭,成鸭亦可感染,但不表现症状而成为隐性带病者.  相似文献   

10.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鸭、鹅、火鸡等多种禽类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3d,有时可长达7d,多发生于1~3周的鸭群,多发生于雏鸭,成鸭亦可感染,但不表现症状而成为隐性带病者。2008年以来,我在山东寿光地区接诊该病病例百余起,也可以说每天都要接触此病,发病鸭群死亡率5%~30%,可以说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不但给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极大挫伤了养殖者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原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是侵害雏鸭(雏鹅)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的临床表现特点为精神沉郁、眼与鼻孔有分泌物、绿色下痢、共济失调和抽搐。其特征是发生纤维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干酪性卵巢炎和脑膜炎。目前,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随着养鸭业的迅猛发展和禽产品贸易的扩大,已经成为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为控制和消灭本病,对于促进养鸭业的快速发展意义重大。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浅谈对鸭传染性浆膜炎防治措施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侵害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RA主要感染家鸭,1~8周龄鸭均可感染,但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发病率高,一般为60%~70%,有时高达90%.  相似文献   

13.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鸭、鹅、火鸡等多种禽类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天~3天,有时可长达7天,多发生于1周~3周的鸭群,多发生于雏鸭,成鸭亦可感染,但不表现症状而成为隐性带病者。  相似文献   

14.
鸭传染性浆膜炎(InfectiousSerositisinDuckling)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anatipestiferRA)引起的慢性或急性败血性疾病,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新鸭疫、鸭疫巴氏杆菌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征。在临床上主要以头颈歪斜、腿翅瘫软、共济失调、眼鼻有分泌物和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胸膜炎或干酪性输卵管炎为特征。发病率死亡率为1%~80%,甚至高达90%以上。耐过鸭生长迟缓、饲料报酬率显著下降。抗生素治疗是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爆发的主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本试验以南农杆菌为主药,探讨不同给药途径、不同剂量和不同配伍对该病的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15.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发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以全身浆膜面发生纤维索性炎症为特征.本病常引起雏鸭大批死亡或生长迟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相似文献   

16.
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疫苗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将重庆地区分离鉴定的2株鸭疫里氏杆菌培养、灭活、加入佐剂制成蜂胶、氢氧化铝和油乳剂灭活疫苗,分别免疫5日龄雏鸭,结果表明疫苗是安全的,经一次免疫后10天的保护率分别是70%、50%、75%,15天后的免疫保护率分别是80%、75%、100%;经2次免疫后7天的保护率分别是100%、100%、89%,10天后的保护率均达到100%。  相似文献   

17.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与防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家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接触传染病。该病可通过呼吸道及伤口感染,也可经种蛋垂直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该病,但以冬春季节多发。病变特征是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等。其广泛分布于世界上各养鸭国家和地区,是目前造成养鸭业经济损失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18.
自制鸭疫里默氏杆菌灭活苗防制雏鸭传染性浆膜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静宁  胡在钜 《中国家禽》2001,23(17):25-25
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血清型较复杂,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报道有7个不同的血清型。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我们在桂北某家禽公司用该场病鸭分离菌株制备了鸭疫里默氏杆菌灭活疫苗,在本公司发放的部分雏鸭中应用,成功地控制了疫情,现将制备过程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菌株的分离取临诊上有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病鸭的心包液、肝脏、气囊,分别接种普通琼脂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排除大肠杆菌感染鸭,然后将心包液、肝脏、气囊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平板上,在含CO的蜡烛缸中培养24小时,再进行纯…  相似文献   

19.
从潍坊地区病死鸭的脑、肝和血液中分离到32株鸭疫里默氏杆菌,对32株菌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对氟苯尼考、头孢噻肟、庆大霉素、恩诺沙星和呋喃妥因等几种药物敏感性较高,对丁胺卡那霉素、强力霉素和链霉素等敏感性较低,为潍坊地区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药物治疗和预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鸭传染性浆膜炎为鸭里默氏杆菌,是危害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发病率高,对养鸭业危害大。1病原为鸭疫里默氏杆菌。根据报道目前发现21个血清型。2流行特点该病主要发生于圈养鸭群,1~7周龄对本病敏感,多发生于10~30日龄小鸭。本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伤口及注射时消毒不严也会引起传播。发病率20%~70%,病鸭死亡率高达80%。发病季节一般以冬春多发,番鸭发病率较高。3临床症状病初表现精神不振,昏睡,食欲减退,羽毛松乱。以后出现眼鼻有浆液或粘液性分泌物,排出黄绿色稀便,共济失调;部分出现鼻窦部和附关节肿胀。慢性病例则出现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