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及其防控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水土流失是面源污染发生的重要形式和运输的主要载体,开展水土流失面源污染防控研究对于保障区域或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阐述了水土流失、面源污染与水体环境的因果效应,在概括水土流失面源污染防控和模型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湖北省丹江口市胡家山小流域系汉江的一级小支流,流域总面积32.84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9.86km2。治理前,该区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贫困,农户生活污水乱流,禽畜粪便遍地,农地过量使用化肥,雨后点源、面源污染较为严重,直接影响了丹江  相似文献   

3.
密云水库上游典型水保措施减少面源污染效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5年8月10日至16日密云水库上游北京市境内的几次大范围降雨,通过坡面水土流失监测小区观测数据,推算此次大范围降雨造成的水土流失与典型水保措施减少面源污染效益。研究结果表明:水库上游典型水保措施的保土效益达62.7%,减少污染物流失效益在25%~40%之间;典型水保措施在减少入库泥沙、减少进入水体的污染物等控制面源污染和保护水源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1~2010年气象资料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采用水土流失与土壤养分面源污染综合监测的模型方法,通过在南京全市范围土壤的布点采样和分析,对南京地区各区县10年期间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状况进行了定量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1)全市各类土壤全氮、全磷、铵态氮和有效磷数据,能较好反映南京土壤养分现状和施肥情况。近年来全市大多数地区土壤具有全氮、有效磷显著增加、全磷明显减少的特点。(2)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具有年内和年度变化特征,其侵蚀与污染的月份多数发生在5~8月,侵蚀与污染最严重年度为2003年,最轻年度为2001年;(3)10年平均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的空间分布在各区县有显著差异,江宁区最严重,其次是六合区;(4)全市10年来水土保持和面源污染控制成效显著,植被覆盖率的增加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加强,对减少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典型小流域坡面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及其影响因素,选取位于贵州省龙里县的羊鸡冲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探讨降雨、径流及人为因素对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的影响。此外,针对该小流域主要面源污染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的主要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针对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面积广、强度大、监测设施落后、数据实时传输困难等问题,研发了集光电探测技术、无障碍数据信息(影像)交互传输系统、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评价预报模型为一体的自动监测系统,为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模型评价和及时预警预报提供技术支撑。对该系统的目标、结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土地、减少面源污染,利用密云水库上游石匣坡地径流场不同土地利用试验小区的5年观测数据,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面源污染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多年平均次径流系数差异明显,依次为清耕休闲地>坡耕地玉米>荒草坡>鱼鳞坑刺槐>水平条山楂,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与径流中TP、TN和CODMn流失量随径流系数的增大而增加,流失量与径流系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径流中养分含量与径流系数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因此,通过增加植被覆盖或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可大大减轻水土流失及其造成的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方便流域的水土流失、水质面源污染的研究,介绍了一体化定量监测的研究新思路。采用“3S”技术获得满足数学监测模型因子的数据。首先定量监测准水土流失量,然后利用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全年土壤养分平均含量和水土流失定量监测结果的处理,以获得准确的水质面源污染地分布图和流入水库的污染量。水土流失量的监测精度,采用与上下游水文站的测沙数据评价法来确认;而入库养分污染量则采用其采水样分析结果与测径流流量的计算值来确认。2002年,实验区水土流失量的监测精度为93·62%,水质的全磷面源污染量的监测精度为77·79%,初步显示出一体化定量监测具有准确、快速又经济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浅谈北京市山区水土流失与非点源污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北京市山区坡面径流小区实际观测资料,进行了山区非点源污染与水土流失关系的分析,说明了水土流失是非点源污染物的载体和水体污染的主要途径,影响非点源污染物流失和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一致,污染物流失量随着水土流失量的加大而加大。目前北京市在非点源污染治理方面,已实现了从以末端治理为主向从源头上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的转变,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将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防治作为治理目标,在小流域内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已在水源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相似文献   

10.
耕地所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是三峡库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该文设置距离长江干流0~20、20~40、40~60和60~80 km 的缓冲区,对库区耕地源景观划分4个等级,依据耕地面源污染过程,在获取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和植被等方面的主要自然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构建影响耕地面源污染的阻力基面,借助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测算不同等级源景观阻力面,并通过自然断点法对阻力面进行5个等级的源-汇风险分级(极低风险区、低风险区、中风险区、高风险区和极高风险区),以此识别影响库区耕地面源污染的源-汇风险格局,结果表明:①库区一级源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越向外围延伸耕地分布空间越小,且重庆库区的分布多于湖北库区,旱地的分布多于水田;②在耕地源景观所处的缓冲区范围内,阻力面偏小,并围绕源景观向外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且水田源景观阻力面大于旱地源景观;③受空间距离的影响,阻力面的空间特征表现为高值区空间范围明显小于低值区;④库区耕地面源污染源-汇风险格局特征表现为高风险趋势,极高风险区(21706.13 km2)>中风险区(16257.75 km2)>极低风险区(10311.6 km2)>高风险区(7464.65 km2)>低风险区(2221.61 km2);⑤高风险区主要集中于库区平行岭谷区,而低风险区主要分散在距离长江干流偏远的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⑥研究结果有助于从影响面源污染的阻力面角度评价由耕地所产生面源污染的风险程度及等级,为科学防范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水土流失不仅会造成江河湖库泥沙淤积,而且是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对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具有防控效果。通过径流小区的定位观测试验,定量研究了水平竹节沟、水平台地、前埂后沟与乔灌草、植物篱、梯壁植草等水土保持工程、植物措施的综合防控效应。2010-201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荒地,乔+灌+草+水平竹节沟、油茶+水平竹节沟、油茶+植物篱、脐橙+水平台地+梯壁植草的减流率分别为68.86%、84.05%、35.59%、78.35%,减沙率分别为76.47%、81.96%、26.28%、79.66%,总氮拦截率为49.75%~61.91%,总磷拦截率在98%以上。  相似文献   

12.
坡地水土流失对水体富营养化贡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面源污染逐渐成为世界头号的环境问题,而坡地水土流失伴随着化肥营养元素流失引起的面源污染更是不容忽视,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面源污染问题的提出直至目前各种污染和流失模型的建立修正,并提出今后水土流失将作为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及其主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新疆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为满足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实际需要,在GIS支持下,以主要农业面源污染物分析为基础,对新疆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空间分异研究。结果表明,化肥投入密度超过400 kg/hm2的地区有20个,主要集中在塔里木河、玛纳斯河、伊犁河流域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药面源污染区域的分布与化肥面源污染分布基本相同,从农药投入密度来看,超过3 kg/hm2的地区有18个;畜牧粪尿排泄密度超过30 kg/hm2的地区有13个,畜牧养殖污染从程度上来说北疆地区明显要大于南疆地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污染中风蚀占89.32%,水蚀仅占10.68%。对新疆地区面源污染进行聚类分析表明,I类区域属于重污染区域,Ⅱ类区域属于农资类污染区,Ⅲ类区域属于畜牧污染型重污染区域,Ⅳ类地区为轻污染区域。  相似文献   

14.
植被缓冲带在水源地面源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荣嘉  张建锋 《土壤通报》2022,53(4):981-988
在山地丘陵区遭遇高强度降雨时,常常发生水土流失;水流携带泥沙下泄,过量施入农田的肥料、农药等化学物质随之进入河流、水库、湖泊等地表水和地下水水体,进而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面源污染,危害水源地安全。为梳理植被缓冲带能够控制水土流失、阻控污染物移动、解决水源地面源污染问题,明确该项技术措施减少和治理水源地面源污染的机制,为水源地面源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改善提供参考。在概括介绍植被缓冲带的类型、功能的基础上,对该项技术措施减少和治理水源地面源污染的机制进行讨论。植被缓冲带治理水源地面源污染的机制主要有:①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自身对氮磷等物质的吸收;②利用植被固结土壤,减少水土流失;③植被覆盖、拦蓄能够延长径流在地面的停留时间而增加水分入渗、减少氮磷等物质随地表径流流失;④植物根系参与土壤中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加速碳、氮、磷等物质的形态转化。针对水源地面源污染特点和植被缓冲带的建设技术及其应用要点,提出相关建议,并对今后该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大伙房水库水源地农村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大伙房水库水源地农村面源污染现状,提出在小流域中实行水污染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经济发展兼顾的标本兼治策略,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的水土流失防治、生物缓冲带、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生态农业技术措施,为辽东山区水源地水污染防治,探索小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针对山地果园水土流失及无机化肥大量投入导致面源污染日益加剧的问题,于2016—2018年在兴城市头道沟坡面径流观测场对果树梯田、台田、水平槽整地及果园生草、间作等径流调控措施的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物阻控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果树梯田、台田、水平槽整地时间为2011年秋季,苗木栽植时间为2012年春季。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无工程果园、果园清耕相比,径流调控措施均显著降低了山地果园的产流量、产沙量、全氮流失量和全磷流失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杨溪水库水源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包括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态农业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等,为解决当前水库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丹汉江流域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源污染是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的主要威胁。为了探寻陕西省丹汉江流域面源污染的总量及其组成,采用统计调查、参数计算、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目前陕西省丹汉江流域主要面源污染物的入河量及其贡献率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丹汉江流域CODcr、氨氮、总氮、总磷的年入河量分别为103 053,19 851,213 453和39 838t。生活污水及人粪尿是产生CODcr污染的最主要来源,水土流失是产生氮磷污染的最主要来源。面源污染物入河量与污染源的基数、污染物含量、污染物分散程度等因素有关。建议在治理面源污染过程中采取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开展新农村建设和推广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水源区略阳片水质安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略阳县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全县汉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449 km2,水土流失影响了水源区的水质安全。略阳县水源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加大了水源区水质保护的难度;面源污染对水源区水质影响严重;水源保护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生活污染对水源区水质影响不容忽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山区县生态环境治理投入标准、对退耕还林和移民搬迁给予补偿、对地方财政和工矿企业予以补偿、对水源补偿机制予以立法规范等对策。  相似文献   

20.
渭河流域陕西段农业面源污染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渭河流域陕西段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和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善渭河流域陕西段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研究指出,渭河流域陕西段水资源贫乏、水质污染严重,以农业面源污染最为严重,已成为当今渭河流域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造成渭河流域陕西段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为:化肥、农膜、农药的广泛使用,禽畜粪便、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水土流失等。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加强流域人们环境意识,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同时配合经济手段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有效控制渭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渭河水质,为保护渭河水体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