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朱爽 《当代医学》2021,27(19):139-141
目的 研究阿司匹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糖尿病的136例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68例.对照组予以血液透析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糖尿病患者予以阿司匹林治疗,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脂质代谢紊乱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根据是否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将MHD患者分为心脑血管事件组及非心脑血管事件组,对两组脂代谢指标进行比较,分析MHD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MHD患者的脂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载脂蛋白A1及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脂蛋白(a)及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升高。与非心脑血管事件组比较,心脑血管事件组脂质谱改变主要表现为甘油三酯升高(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透析时间、透析时超滤量、糖尿病、甘油三酯是MHD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MHD患者脂质谱改变主要是甘油三酯升高;年龄、糖尿病、透析时间、透析时超滤量、甘油三酯可能是MHD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4.
林建 《当代医学》2013,(19):37-38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与脂质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6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患者血液中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载蛋白APOB的水平,同时选取同期进行身体检查的45例健康人群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两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情况。结果 MHD患者血脂代谢紊乱表现为TG、TC、LDL、APOB增高及HDL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HD患者中心脑血管事件组患者与非心脑血管事件组患者比较,血脂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HD患者血脂代谢紊乱的发生与维持血透的时间有关,时间越长的患者血脂代谢紊乱越严重,且其代谢紊乱过程属于不可逆转的过程,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不会因此下降。MHD患者长期血透导致蛋白质流失引起机体营养不良是导致脂质代谢紊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阿司匹林(ASA),化学名为乙酰水杨酸。具有解热、镇痛和抗风湿作用,在临床中广泛用于抗炎、抗风湿。1971年Vane发现了其独特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而使其重新焕发了青春。众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奠定了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事件防治中的重要地位,是抗血小板治疗的一线用药。ASA通过不可逆地抑制环氧化酶1,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特别是血栓素的合成,从而阻断由之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绝大多数急性心脑血管事件都与血栓形成有关,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能够充分降低血粘度,防止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方法选择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70例,非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78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69例,予阿司匹林75~150 mg/d 2周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阿司匹林抵抗定义为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且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结果发生阿司匹林抵抗者中,肾功正常的糖尿病患者13例(18.6%),非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24例(30.8%),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31例(44.9%),与肾功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相比,非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P <0.05)和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P <0.05)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显著提高;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比非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高(P <0.05)。结论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
周进  刘牧 《四川医学》2009,30(12):1917-1918
目的观察不同血红蛋白(Hb)水平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规律血液透析患者78例,根据不同Hb水平由低到高分为3组,比较各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高于Hb靶目标值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另外两组,5/23(21.7%)例发生心血管事件,1/23(8.6%)例死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度纠正贫血,将Hb升高到高于靶目标值的水平对MH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远期生存率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阿司匹林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的出血风险。方法:检索数据库Medline、Cochrane图书馆、维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关于阿司匹林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的所有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数据,采用RevMan4.2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0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686例患者,有44例发生出血事件,其中治疗组20例,对照组24例,OR(95%CI)=0.90(0.47~1.72),P=0.7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入患者中有104例发生透析血管通路血栓事件,其中治疗组39例,对照组65例,OR(95%CI)=0.37(0.16~0.84),P=0.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未发现阿司匹林增加血液透析患者的出血风险,同时阿司匹林能降低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钙化(AAC)评分、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比值(P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脑血管事件(CVD)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亳州市人民医院MHD患者63例,根据AAC评分分为2组:CVD组34例和非CVD组29例。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MHD患者中单核细胞、血小板、AAC、MLR、PLR与CVD中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相关性;ROC曲线检测AAC评分、血清PLR、MLR对CVD的预测价值。结果 CVD组在年龄、BMI、透析龄、甲状旁腺激素、单核细胞、血小板、CRP、AAC、MLR和PLR均高于无CVD组(均P<0.01)。Spearman分析显示,CVD组中CRP与血小板、MLR、PLR和AAC均呈正相关(r=0.434、r=0.388、r=0.411、r=0.411,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LR与CVD之间的AUC面积为0.748,PLR的AUC面积为0.720,AAC的AUC面积为0.881,联合因子的AUC面积为0.881(均P<0.05)。结论 AAC、MLR、PLR与MHD患者的CVD独立相关,提示其可能预测MHD患者发生CVD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维持性血液透析对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翔  冯爱桥  黄勇  陈怡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9):1413-1414,1417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48例慢性肾炎尿毒症期患者分别于血液透析前及维持稳定血液透析半年后测血胆红素及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浓度,并与正常组50例对照。结果 尿毒症组MHD前血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RBC、HB均低于正常组,而MHD患者血T-BIL、D-BIL、I-BIL较血液透析前下降,RBC及HB无明显变化。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可导致血清胆红素水平的下降,可能为透析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布司他对维持性血透伴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及部分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天津医院收治的维持性血透伴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40岁,采用单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试验设计,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非布司他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非布司他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基础治疗,每组各40例。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期间心脑血管终点事件进行统计。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GLU)、血尿酸(SUA)、血肌酐(Sc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在为期1年的随访试验中,试验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因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率、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因脑血管事件再住院率、全因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字2=6.144、5.625、5.584、4.800、4.043,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SUA水平低于对照组(t=2.886,P<0.05),两组GLU、Scr、TC、TG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48、0.373、0.364、0.301,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素-1(ET-1)、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4.982、3.896、4.651,均P<0.05)。试验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784,P>0.05)。结论:非布司他能够改善维持性血透伴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SUA等血清学指标,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患者血压晨峰现象(MBPS)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12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 h血压,血压晨峰值≥35 mmHg患者为晨峰组(MBPS组)45例,血压晨峰值<35 mmHg患者为非晨峰组(NMBPS组)67例,两组均询问饮酒史、吸烟史、年龄、病程,测量诊室血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MBI),测定血糖、血脂,并对患者进行3年的随访.患者具备以下诊断标准为心脑血管事件: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动态血压各参数、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与NMPBS组比较,MPBS组血压晨峰值、清晨平均动脉压、24 h平均收缩压、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晨峰组患者血压晨峰值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呈正相关.结论 代谢综合征患者血压晨峰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全因、心血管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1日—2015年9月1日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上海市浦东医院接受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死亡、失访或至本研究截止日期,收集期间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及死亡原因。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DM与死亡、心血管预后的关系,结果采用风险比例(hazard ratios, H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 CI)表示。结果最终367例MHD患者入选,DM组118例,非DM组249例。随访期间共87(23.7%)例患者死亡,其中合并DM患者死亡45例、心血管死亡27例及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64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DM组的全因、心血管死亡率及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DM组(均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合并DM是全因死亡(HR=1.74,95%CI: 1.06~2.88)、心血管死亡(HR=2.17,95%CI: 1.01~4.64)、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HR=1.72,95%CI: 1.19~2.48)的独立危险因素。MHD患者中全因死亡(HR=0.92,95%CI: 0.86~0.98)及心血管死亡(HR=0.90,95%CI: 0.82~0.98)风险与血浆白蛋白水平有关。结论合并DM是MHD患者全因、心血管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降低DM发病率可能改善MHD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唐卉  张仲  王蕾 《四川医学》2012,33(10):1713-1715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组在降低急性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患者3个月内出现缺血性卒中的风险的作用以及其安全性。方法将259例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和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组,分别观察其90d内发生主要终点事件(新发缺血性卒中)及次要终点事件(TIA、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的情况,以及两组间的安全性差异。结果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发生主要终点事件7例,次要终点事件4例,分别占5.3%、3.1%;阿司匹林组发生主要终点事件16例,次要终点事件5例,分别占12.5%、3.9%。两组间比较主要终点事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终点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相比单用阿司匹林组,能有效减少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而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脂康在降低血脂正常脑梗死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中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1-12月300例血脂正常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干预组)、B组(阿托伐他汀组)和C组(血脂康组)各100例,比较三组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干预前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清CK、CK-MB及AST、ALT。结果 B组与C组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低于A组,干预后的血清CK、CK-MB低于A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优于A组,且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P均<0.05,均有显著差异,而三组干预前后的血清AST与ALT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血脂康在降低血脂正常脑梗死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中的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血管风险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不同血红蛋白(Hb)水平与住院率、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血透室治疗的306例MH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析三组,每组102例,分别制定高中低不同的血红蛋白水平,即A组Hb水平为95~110g/L,B组Hb水平为110~125g/L,C组Hb水平为Hb125~140g/L,患者Hb达标后进行为期18个月的随访,比较三组患者住院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随访期间,共有123例患者住院,占40.20%,其中心血管事件54例(17.65%);A组患者住院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8.22%和32.35%,明显高于B组(26.47%、8.82%)、C组(35.29%、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住院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维持性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红蛋白控制水平在110~125g/L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resistanc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ular ischemic events for ninety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Recent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increasing the dose of antiplatelet drugs maybe a potent method to improve the inhibition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Methods  Thrombelastograph (TEG) determination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ntiplatelet therap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9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nd given different doses of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Thirty patients with both an inhibition rate of aspirin >50% and an inhibition rate of clopidogrel >50% were defined as the control group. Sixty patients with an inhibition rate for aspirin <50% and an inhibition rate for clopidogrel <50% were defined as the resistance group. Patients in resistance group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be given a routine dose (100 mg aspirin plus 75 mg clopidogrel per day, which we called a resistance plus routine dose group, R+R) and a loading dose (200 mg aspirin and 150 mg clopidogrel per day, which we called resistance plus loading dose group, R+L) of antiplatelet therapy. A 12-month follow-up was observed to examine the change of inhibition rate of antiplatelet therapy and to estim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hibition rate and the occurrence of cardiovascular ischemic events.
Results  After 6 months of antiplatelet therapy, the inhibition rate of aspirin in the R+L group increased from (31.4±3.7)% to (68.6±7.1)%,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R+R group, (51.9±8.2)% (P <0.01). The inhibition rate of clopidogrel in the R+L group increased from (22.1±3.8)% to (60.2±7.4)%,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R+R group, (45.9±4.3)% (P <0.01). The occurrence rates of cardiovascular ischemic events, stent thrombosis, recurrent unstable angina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R+R group were 20%, 36% and 17%, respectively. Occurrenc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3%, 10% and 1%, respectively (P <0.01). In contrast, the occurrence rates in the R+L group (10%, 23% and 6%, respectively) were attenuated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R+R group (P <0.01), although still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1).
Conclusions  Almost all of the cardiovascular ischemic events occurred in the first six month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EG determinations, earlier application of a loading dose of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can decrease the rate of recurrent cardiovascular ischemic events.
  相似文献   

18.
哈尔滨地区心脑血管病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哈尔滨地区心脑血管病患者中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R)概况,并探讨其预测因子。方法110例病情稳定的心脑血管病住院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连服7天,第8天晨起采取空腹静脉血,分别以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患者中AR发生率为0,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7.3%,女性较多(男:女,75.6%与40.5%,P=0.002),吸烟者亦较多(37.5%与17.5%,P=0.001)。结论阿司匹林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心脑血管患者中,若有AR或ASR存在可选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抗血小板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后能否降低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 方法 选取5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测定服用阿司匹林前后血浆LPA的水平,另选年龄匹配的2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层析技术结合改良无机磷定量方法 测定LPA含量. 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血浆LPA含量(4.06±1.03)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56±1.46)μmol/L(P<0.01).服用阿司匹林(75 mg,1次/d)1个月后缺血性脑病患者血浆中LPA含量显著降低. 结论 阿司匹林可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LPA含量,这可能是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卒中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