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王荫槐李继光吕娟1(第一临床学院急诊外科,沈阳110001)关键词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失血性休克是创伤致死的主要原因,本文结合我院1990~1995年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讨论休克救治中早期液体复苏的体会。1临床资料本...  相似文献   

3.
李育兵 《中国现代医生》2013,(22):146-147,150
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方法在临床急诊中对失血性休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本院失血性休克急诊病例1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例),分别使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常规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液体复苏情况、病死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经过液体复苏治疗后复苏情况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64,P〈 0.01);两组并发症发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P〈0.05)。结论在针对失血性休克临床急诊治疗中,运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的治疗效果及愈后情况均优越于常规液体复苏疗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4.
严佳  江伟 《上海医学》2005,28(12):1058-1060
目前,临床上对于液体复苏的方法尚未统一,现就液体复苏的时机、复苏液体的选择、输液量、输液速度及复苏终点的判断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莫殿全 《华夏医学》2011,24(5):629-63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工具日益增多,各种事故及车祸层出不穷,这些对人类身体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和多发性创伤。现场及院前救治方法合理,是减少死亡和致残的关键,国内外均强调急诊救治的“黄金1小时”和“白金10min”。近年来我们发现创伤引起难以控制的活动性出血,多在伤后1~2h内死亡,创伤的伤员50%死于现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 随机取样分析2008年1月~2011年6月就诊的6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其中限制性液体复苏30例,常规液体复苏30例,对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BG)、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红细胞压积(HCT) 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疗效.结果 常规组术前输液量(2880±497) ml,死亡率40.0%,限制性组即实验组输液量(1280±314)ml,死亡率20.0%,且两组患者间比较HBG、PLT、PT、HCT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可改善并维持重要组织器官灌注,改善预后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创伤失血性休克(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存活率。方法总结1997年-2004年急诊收治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60例,对病人的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常规液体复苏组(n=30)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0)的疗效和存活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089±328)ml,治愈率86.4%,死亡率为13.6%;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2965±524)ml,治愈率77.8%,死亡率22.2%。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颅脑损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总结2001年1月~2005年1月急诊收治的颅脑损伤并创伤出血性休克病人213例,对其颅脑损伤程度、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常规液体复苏组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常规液体复苏组平均输液量为(2532±656)mL,治愈率为63.3%,死亡率为36.7%;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平均输液量为(1565±524)mL,治愈率为76.5%,死亡率为23.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颅脑损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总结近年来对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方法:对近20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综述的查阅和总结。结果:失血性休克在控制出血后应用高渗盐水复苏可降低出血的危险,提高复苏的效果。对出血未控制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应早期采用控制性复苏以保证重要脏器的基本灌注,并尽快止血,但复苏液温度的选择仍值得探讨。在判断复苏终点时组织灌注和氧代谢指标对评估休克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结论:积极控制出血、迅速扩容、准确判断复苏终点是失血性休克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产科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64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的策略。方法:通过对64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资料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液体复苏的量和质,以及复苏时机与复苏效果的关系。结果:在休克早期1h内快速输入平衡液1500ml,及时适量补充全血、血浆、凝血物质。使血色素维持在10g、血球压积在30%者均为抢救成功。而未能及时有效补足血容量者则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原则应是及时、迅速、有效补足血容量。本着先快后慢、先晶后胶、先盐后糖的原则。保证重要脏器血供、氧供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危急综合征,创伤死亡者中1/3由创伤失血性休克引起[1].液体复苏治疗是必要的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对休克病理生理过程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创伤是当今社会影响公众健康的一大社会问题,它约占全球死亡率的7%,创伤患者在到达急诊室之前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主要为失血性低血容量性休克,并有报道称它是1~44岁年龄段的第一位死因。  相似文献   

13.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控制性液体复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性液体复苏亦称为"低血压性液体复苏或延迟复苏".是指对伴有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在彻底止血之前,只给予必需的小容量液体进行复苏,使血压维持在一个适当的低水平,以保证机体的基本血容量需要,维持重要器官组织的有效灌注和氧供.直到彻底止血后再进行积极充分的目标性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14.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发生SIRS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群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2):2876-2878
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炎性因子以及产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影响。方法:选择1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A组,n=90)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n=90),另选择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C组)。A组出血未控制前进行快速大量的液体复苏,B组在出血未控制前行限制性液体复苏,1h后均接受手术止血治疗。观察患者外周血中TNF-α、IL-1β、IL-6以及IL-10等炎性因子等水平的变化以及SIRS的发病率。结果:四种不同的炎性因子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外周血中的TNF-α、IL-1β、IL-6以及IL-10水平在任何时间点均高于正常人群组,两组随着创伤时间的延长TNF-α、IL-1β、IL-6以及IL-10水平都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在创伤后120min及创伤后240min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外周血中的TNF-α、IL-1β、IL-6以及IL-10水平明显高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P<0.05);A组出现SIRS62例(68.9%),B组出现SIRS38例(42.2%),B组SIRS的发病率显著低于A组。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有效抑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炎性因子的过度释放,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发生SIRS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未控制出血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traumatic shock,HTS)的液体复苏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4例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常规液体复苏(n=78)与限制性液体复苏(n=56)两种方法的治愈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常规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61.5%,死亡率为38.5%,ARDS发生率为25.6%,MODS发生率为36.0%.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78.6%,死亡率为21.4%,ARDS发生率为9.0%,MODS发生率为18.9%.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能减少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MODS和ARDS的发生率,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付秀华 《吉林医学》2014,(20):4578-4578
目的:评价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输液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45例)与对照组(5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快速液体复苏,给予试验组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的输液量、死亡率及临床满意度,评估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的输液量(950±300)ml优于对照组(2600±350)ml;治疗组的死亡率(11.32%)优于对照组(26.67%);治疗组的满意度(98.11%)优于对照组(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避免了早期大量液体复苏的危害性,并使组织灌注压维持稳定,有助于缩短恢复时间,值得临床的应用与推广,对于该治疗方法所适合的休克类型、血压数值及持续时长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失血性休克复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血性休克是由于机体血液丢失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其特点是微循环障碍、组织细胞缺血、缺氧、重要组织器官灌流和代谢障碍,最终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是一种危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输注晶体或胶体液和血制品能够挽救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患者。但是,至今为止满意的液体复苏方法还没有确立。本文主要针对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进展、复苏监测指标和复苏终点标准做阐述,以期提高对失血性休克复苏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龙鹤 《海南医学》2010,21(3):97-100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是一种急性循环衰竭,在治疗上,有效的液体复苏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起着重要作用。基于对休克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现今的液体复苏概念与传统的液体复苏概念有所不同,对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与复苏时机如何把握,现在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本文对此做一慨述。  相似文献   

19.
液体复苏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重要手段,可经过静脉输入和口服补液两种路径,主要为了快速地补液扩容而改善微循环、纠正休克、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和探讨对失血性休克运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进行治疗的临床意义及疗效。方法:总结分析79例失血性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采用2种方法治疗并分为2组,一组是常规组46例,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法治疗;另一组为限制组33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来治疗。对比和分析2组患者的输液量、血乳酸( LA)、剩余碱( BE)。并进行统计学的分析,然后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患者术前的输液的总量和死亡率都要比对照组的患者好,死亡率为25.11%,限制组术死亡率为9.53%,常规组和限制组相比较,差异有高度的显著性(P<0.01)。2组患者的血乳酸(LA)、剩余碱(BE)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对严重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复苏和后续的有效治疗,应争取更多的时间,降低一些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