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概述铬基催化剂、齐格勒-纳塔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非茂金属催化剂及复合催化剂等聚乙烯催化剂的特点及研究现状,指出目前国内聚乙烯催化剂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稠油水热裂解反应分散型催化剂的研究现状与进展。稠油水热裂解反应分散型催化剂主要分为3大类:水溶性催化剂、油溶性催化剂、双亲催化剂,其催化活性顺序为水溶性催化剂油溶性催化剂双亲催化剂。但是,双亲催化剂及油溶性催化剂制备费用明显高于水溶性催化剂,因此,如何制备性价比更高的催化剂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渣油加氢处理催化剂(直接脱硫催化剂)、减压轻油加氢处理催化剂(间接脱硫催化剂)、煤柴油加氢处理催化剂、硫化催化剂等。催化剂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石油炼制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甲烷直接氧化法、甲醇空气氧化法、甲醇脱氢法等甲醛制备方法的特点进行了介绍,综述了各制备方法中所用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甲烷直接氧化法制甲醛的催化剂体系有Mo基催化剂、V基催化剂、含Fe催化剂等;甲醇空气氧化法制甲醛的催化剂体系主要有Ag催化剂及Fe-Mo催化剂;甲醇脱氢法制甲醛的催化剂体系有金属及其氧化物、碱金属盐及沸石分子筛催化剂;二甲醚选择氧化制甲醛的催化剂中,负载型MoOx和VOx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较好。开发二甲醚氧化法制甲醛的高效催化剂具有潜在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国内外气相聚乙烯催化剂的发展历程,包括最早应用于生产工艺的铬基催化剂、齐格勒-纳塔催化剂、20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的茂金属催化剂、后过渡金属聚烯烃催化剂以及近几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双功能催化剂和双峰或宽峰分子量分布聚烯烃复合催化剂等新型催化剂。  相似文献   

6.
系统论述了近年来用于异丁烯齐聚反应的各种固体酸催化剂的研究情况,以固体磷酸催化剂、氧化物和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分子筛催化剂、树脂催化剂、负载硫酸盐催化剂和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等六大类催化体系为线索,分别介绍了不同催化体系的反应特点。提出了建立催化剂的酸性质与目标产物选择性的对应关系、延长催化剂的寿命和寻求简他的催化剂再生方法是固体酸催化剂工业应用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石志俭 《齐鲁石油化工》2012,40(1):54-58,63
综述Ziegler-Natta催化剂、Phillips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和复合催化剂等5种聚乙烯催化剂的发展历程及特点。重点介绍复合催化剂在制备双峰聚乙烯等高性能聚乙烯产品中的研究进展。指出今后国内单一反应器聚乙烯工艺技术发展需用复合催化剂。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国内外主要的固定床渣油加氢处理催化剂,包括ART公司的ICR系列催化剂、Criterion催化剂公司的RM/RN系列催化剂、Haldor Topse公司的TK系列催化剂、Albemarle Catalysts公司的KG/KFR系列催化剂、Axens公司的HMC/HT/HF系列催化剂、FRIPP的FZC系列催化剂及RIPP的RHT系列催化剂等。对各种固定床渣油加氢处理催化剂的性能和用途进行了总结,指出了该领域催化剂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甲醇催化剂的使用技术及国内外甲醇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对催化剂制备工艺的优化、添加第四组分增加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杂质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催化剂中毒机理研究、催化剂微晶大小以及孔结构控制进行了概述。提出预还原型甲醇催化剂的研究以及尖晶石结构对甲醇催化剂性能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胡建军  陈伟  刘东兵  郑刚 《石油化工》2004,33(Z1):525-527
综述了限制几何构型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进展.介绍了催化剂的特性、催化剂的合成、催化剂的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助催化剂体系以及限制几何构型催化剂的烯烃聚合物.  相似文献   

11.
聚丙烯催化剂的研发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高明智  李红明 《石油化工》2007,36(6):535-546
综述了用于丙烯聚合的Ziegler-Natta催化剂在给电子体技术及催化剂制备工艺等方面,茂金属催化剂在制备丙烯均聚物、丙烯共聚物及特殊聚丙烯等方面,非茂单活性中心催化剂在丙烯活性聚合、丙烯与极性单体共聚及水介质聚合等方面的研发进展;讨论了聚丙烯催化剂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溶液沉淀和沉积-沉淀法分别制备了ZrO2载体及相应的Au/ZrO2催化剂,通过CO氧化反应考察了载体的制备条件、催化剂的焙烧温度和预处理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氢程序升温还原(H2-TP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分析了影响催化剂活性的原因。实验结果表明,载体的制备条件影响催化剂的活性,加入分散剂和微波处理均能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催化剂的预处理条件影响催化剂的性能,催化剂的最佳焙烧温度为250℃,最佳活化温度为100℃。XPS和H2-TPR测试结果表明,Auδ+(0<δ<3,可能是Au+)是催化剂的活性组分。  相似文献   

13.
新型Pt/Al_2O_3苯加氢催化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苯气相加氢制环己烷的Pt/A l2O3催化剂,并在模拟苯加氢制环己烷工业装置建成的催化剂原粒度活性评价装置上评价催化剂的性能。考察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A l2O3载体物性、催化剂制备时竞争吸附剂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确定了适用于该新型催化剂的最佳的工艺操作条件。本催化剂具有与参比的工业催化剂类似的催化性能,但侧压强度明显高于参比催化剂。  相似文献   

14.
高活性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徐新  罗国华  赵如松 《石油化工》2005,34(9):898-902
综述了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影响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的比较,得出高活性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的适宜制备方法:选择适宜的负载方法、选择适宜的载体、严格控制纳米金粒径的大小。  相似文献   

15.
乙烯原位共聚法制备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胡友良  张志成 《石油化工》2005,34(10):911-916
系统综述了近二十年来乙烯原位共聚法制备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研究开发工作。按照共聚催化剂的不同,分为Z ieg ler-Natta催化体系、茂金属催化体系及非茂金属催化体系3类催化体系,着重阐述了乙烯原位共聚催化体系的特点、得到的聚合物的特征及乙烯原位共聚法的优缺点等。  相似文献   

16.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SO42-/SnO2固体超强酸多相催化剂,用XRD、TPD和FT-IR光谱法对SO42-/SnO2的结构和表面酸性进行了表征。并用于亚油酸与乙醇反应合成亚油酸乙酯,研究了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硫酸浸渍浓度、焙烧温度对亚油酸与乙醇酯化反应的影响规律。制备催化剂适宜的工艺条件为:硫酸浸渍浓度2.0 mol/L,浸渍时间4 h,焙烧温度500℃,焙烧时间4 h,制备的SO42-/SnO2催化剂对亚油酸的酯化率可达91.5%。  相似文献   

17.
CaO-PbO催化酯交换合成甘油碳酸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焙烧法制备了一系列混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对其在碳酸二甲酯与甘油酯交换合成甘油碳酸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CaO-PbO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最好。同时考察了催化剂制备条件和甘油碳酸酯的合成条件对CaO-PbO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催化剂制备条件为:以PbCO_3和CaCO_3为前体、PbCO_3与CaCO_3的质量比为1:9、焙烧温度900℃、焙烧时间为4 h。以此条件制备的CaO-PbO为催化剂,在反应温度85℃、催化剂用量(基于原料质量)1.5%、碳酸二甲酯与甘油的摩尔比3:1、反应时间90 min时,甘油转化率为98.5%,甘油碳酸酯的收率和选择性分别为97.8%和99.3%。催化剂重复实验结果表明,与CaO催化剂相比,CaO-PbO催化剂的稳定性有所提高,但仍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8.
负载磷钨酸催化合成三羟甲基己烷脂肪酸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敏  王作山 《石油化工》2002,31(7):551-554
以自制三羟甲基己烷为原料 ,采用自制的负载磷钨酸催化剂催化合成一系列三羟甲基己烷脂肪酸酯。通过大量实验研究了影响催化剂活性和酯化率的因素 ,筛选出最佳催化剂并确定了适宜的酯化工艺条件。最佳催化剂制备条件 :载体与活性物质量比 1/ 6 ,浸渍时间 5h ,烘焙温度 32 0℃。适宜的酯化工艺条件 :反应时间 12 0min ,反应温度2 2 0℃ ,压力 0 0 2~ 0 0 4MPa,催化剂质量分数 1 8%,庚酸 /三羟甲基己烷摩尔比 3 7/ 1 0。在此条件下酯化率可达96 0 %以上 ,而且催化剂可重复使用。通过质量检测及光谱分析 ,对目标产物进行了确证。  相似文献   

19.
为了降低催化剂制造成本,有必要研究催化剂生产过程物料回用及废催化剂合理利用技术。通过在柴油加氢脱硫催化剂制备过程中掺入不同比例的废催化剂,考察废催化剂掺入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废催化剂粉末掺入量的增加,载体和对应催化剂的强度、比表面积、孔容和平均孔径都呈下降的趋势。活性评价表明,催化剂制备过程中掺入不大于5%的同类废催化剂粉末,对催化剂加氢脱硫和加氢脱氮活性没有明显的影响;当掺入量继续增加时,加氢脱硫活性损失严重。因此,为了降低催化剂制造成本并减少废催化剂处理带来的环境污染,建议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将掺入废催化剂的比例控制在5%以下。  相似文献   

20.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了一种催化剂胶体连续制备技术,在中型试验装置上实现了FCC催化剂胶体连续制备工艺,并与间歇式成胶方式制备的催化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间歇成胶方式相比,采用连续成胶方式,胶体粒度小、催化剂强度高、磨损指数低、微反活性高近3个百分点、转化率高1.35个百分点、焦炭产率低0.41个百分点,其它性能与间歇成胶催化剂基本相同,连续成胶工艺在节能、节水上明显优于间歇成胶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