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作下肢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30例临床疑及下肢动脉病变者,经二氧化碳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O2-DSA),再行泛影葡胺血管造影,将两者的诊断结果及影像质量进行对比。结果:下肢动脉CO2-DSA的影像质量能达到诊断成碘剂结果一致,而影像质量以背景、血管边缘锐利度较碘剂差,结论:CO2作业上肢动脉造影的阴性造影剂是安全、有效、经济,对血管闭塞性病变有较大的潜力,但完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给外科手术提供更多信息,对105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作术前经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ADSA)检查。材料和方法:经皮动脉穿刺插管后,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作腹主动脉下段至双胫腓动脉DSA。结果:DSA表现有:动脉狭窄、闭塞、血管壁溃疡,血管扭曲、延长,侧支形成。本组有83例(79.0%)双侧髂、股动脉呈对称性闭塞和/或狭窄。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好发于老年男性、常双侧发病,股髂动脉最易受累,IADSA能满足手术医生术前了解病变的需要,其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可作为术前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使用改制丁字鞋制成下肢动脉造影固定鞋,防止造影检查治疗过程中肢体的移动和旋转,保持解剖学体位,提高影像质量的价值.方法 用小木钉替换丁字鞋上的铁钉,并使鞋底纵轴与支撑条呈85°;103例患者行下肢动脉造影,将无移动伪影并且体位正确者定义为A组,体位不正或有明显移动伪影者定义为B组,将B组全部患者使用固定鞋重新造影并定义为C组,并使用SPSS 18.0对三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下肢动脉造影体位和移动伪影与年龄、疾病分类、疼痛程度,检查时间长短有关,使用固定鞋较不使用固定鞋进行造影的影像,伪影显示率下降26.09%,体位标准化率上升37.68%.结论 下肢动脉造影固定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稳定性强,能有效防止下肢移动和旋转,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DSA血管造影技术已成为现代医学影像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许多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要借助DSA血管造影术来完成。步进DSA技术是目前血管造影中,观察下肢动脉血管解剖和病理改变较先进的检查技术,较之分段DSA血管造影有许多优越性。笔者总结了20例步进DSA下肢动脉造影,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步进DSA技术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DSA血管造影技术已成为现代医学影像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许多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要借助DSA血管造影术来完成。步进DSA技术是目前血管造影中 ,观察下肢动脉血管解剖和病理改变较先进的检查技术 ,较之分段DSA血管造影有许多优越性。笔者总结了 30例步进DSA下肢动脉造影 ,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  病人来源 :本组 30例患者均为临床随机病人 ,男 2 1例 ,女 9例 ,年龄 12~ 74岁 ,平均 48.6岁。其中临床疑诊心脏病栓子脱落引起的下肢动脉栓塞 11例 ,动脉硬化 8例 ,血管瘤3例 ,外伤引起的血管损伤 5例 ,血管畸形 2例…  相似文献   

6.
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DSA成像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DSA成像特性。方法:对67例中的56例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DSA成像进行分析,采用常规造影剂量与加大造影剂量比较,髂外动脉与股动脉造影比较及曝光延时的比较。结果:正常11例,病变56例,双侧病变10例。加大造影剂量,股动脉注药及特殊曝光延时,使用准确的延迟时间,可提高阻塞病变远端血管和侧支循环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DSA 在下肢深静脉造影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8例(33条)下肢静脉疾病的患者在DSA下行下肢深静脉顺、逆行造影,其中3例行经皮穿刺腘静脉插管造影.结果 根据主要X线表现将下肢静脉疾病分为:单纯性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5条(15%),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2条(67%),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7条(52%),深静脉血栓形成8条(24%)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3条(9%).根据深静脉逆流程度分为:Ⅰ级5条,Ⅱ级7条,Ⅲ级3条,Ⅳ级1条.结论 在DSA下行下肢深静脉造影能清楚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和范围,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步进式DSA检查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处周血管造影检查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下肢动脉血管病变诊断和治疗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DSA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影像学检查在明确病变类型和性质的同时,还需了解病变部位、范围、程度、分支及整个血循环状态,以便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指导治疗过程以及评估预后。目前,DSA仍是最为可靠的诊断工具,MRA和CTA可作为下肢动脉疑似病例的筛选性初步诊断方法,超声多用于随访复查。下肢动脉狭窄一闭塞性病变的治疗方法包括临床维护性治疗、溶栓、球囊扩张、支架、内旋切、激光治疗、取栓、内膜剥离、搭桥术、截肢等,各种方法对各种病变特点均有其明确的适应证,但更强调联合多种方法予以综合性治疗。  相似文献   

10.
作者在28例有外周血管疾病临床证据的病人比较了动脉造影与IV DSA 的结果。检查前用Picol-ax 作肠腔准备,注射造影剂前静注Buscopan20m-g。用65cm 长的6号辫尾导管经肘前静脉插入右心房,以20ml/秒的速度每次注射Urografin370 40ml 行DSA。另行常规动脉造影。结果对比如下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照DSA,评价320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患者行320层CTA及DSA检查。CT数据在东芝工作站处理,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DSA采用步进跟踪造影技术或分段DSA进行下肢血管检查,分析CTA与DSA结果。将肾动脉水平以下腹主动脉及单侧下肢动脉分为15个节段,本组病例共900节段,进行盲法评估。结果在全部900个动脉节段中,2种检查诊断Ⅲ及Ⅳ级病变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99%、98%。在评估主动脉、髂动脉节段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100%、99%。在评估股动脉、胭动脉节段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100%、99%。在评估胭动脉以下水平的动脉节段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97%、99%。另有1个节段在320CTA显示不清,49个节段在DSA显示不清,无法评估。结论320层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诊断准确率较高,较DSA能显示更多节段,可为制订介入治疗方案及临床治疗计划提供较准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随着DSA装置及小口径导管的普遍使用,近几年国外已较多地开展了经肱动脉DSA,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目前国内尚无这方面的报告,为此本文收集12例经肱动脉选择性动脉DSA(另附2例穿刺失败者),就其有用性及安全性作一初步报告。  相似文献   

13.
14.
旋转DSA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评价旋转DS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PHILIPSV5 0 0 0数字成像系统 ,对 3 0例患者实施旋转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48例次。其中脑动脉 8例 ,颈动脉 2例 ,四肢动脉 7例 ,肝动脉 2例 ,肺动脉 1例 ,髂动脉 2例 ,腹主动脉 1例 ,肾动脉 2例以及子宫动脉 5例。结果  3 0例患者 2 8例良好地显示了病变处血管起源、走行、分布、数目、轮廓以及假性动脉瘤的瘘口。结论 旋转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够清楚显示所检查部位的血管结构 ,对病变的术前诊断和制定手术计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IADSA在儿科病人的临床作用,作者在44个12天~18岁的病儿施行了IADSA或加作常规动脉造影。用20或21号穿刺针经股或腋动脉穿刺,依动脉大小和体重引入3~5F导管,中心或心内注射稀释一倍的泛影葡胺(MD-76)或甲泛醣胺(原译甲泛葡糖)1~1.5ml/kg/次,依导管流速与血管大小于0.75~2秒内注入。颅内注射用稀释到30%的Conray60 0.1~6.5ml/kg/次。总剂量限于3~5 ml/kg。作者见到,44例130次注射中仅9次注射无诊断性,系因病人活动、技术错误或设备功能不良。20例随后作了常规动脉造影。作者指出,IADSA在很多儿科应用中可取代常规血管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在确保影像质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减低CT扫描的照射剂量以及降低对比剂的浓度(双低)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方法随机抽取65例下肢动脉CTA的患者,用双低剂量做下肢动脉CTA检查,管电压80kvp,对比剂使用威视派克(270mgl/ml),图像重建使用迭代重建算法。结果 65例下肢动脉CTA患者的扫描图像均达到了诊断要求,与双高下肢动脉CTA患者图像的对比无差异。辐射剂量平均值为6.34mSv,碘摄入量平均值为332mgl/kg。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均明显低于常规方法。腹主动脉(肾动脉以下水平)平均CT值为520HU,高于常规方法。结论下肢动脉CTA使用低管电压及低浓度对比剂同样可以提供给临床满意的影像图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减少了患者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碘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A在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45例临床诊断2型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病变患者CTA影像,其中31例患者同期进行了血管造影检查,对比其DSA结果,评价CTA的准确性。结果 CTA可清晰显示病变的位置、范围,与DSA结果相比,总符合率为93.15%。其中髂动脉、股动脉及月国动脉符合率为100%,股深动脉为93.54%,胫前动脉96.77%,胫后动脉90.32%,腓动脉87.09%,与总符合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足背动脉符合率为77.42%,与总符合率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CTA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有较高的准确性,而且具有无创、可重复性等特点,可基本替代DSA成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全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血管造影跟踪法(bolus chasing angiography,BCA)与传统法(stat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技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61例全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患者的造影技术参数,其中31例采用BCA、30例采用DSA血管造影技术。分别对完成造影时间、对比剂用量、图像质量、患者吸收辐射剂量(dose-area product,DAP)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种造影技术对比显示:DSA的图像质量在显示胫腓血管上优于BCA,但是DAP值高,对比剂用量多以及检查时间长。经统计学处理,二者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结论BCA与DSA相比具有造影时间短,对比剂量用量少,DAP低的特点,DSA局部观察血管情况较细致。因此,先行BCA筛查,然后针对病变加做局部DSA。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413例经肱动脉DSA作了报道,其中末梢血管疾病205例,脑血管疾病147例,实质性脏器肿瘤61例。经右肱动脉32%,左为68%。在肱动脉远端穿刺,插入4F导管。主动脉造影用辫尾导管,头部用Simmon导管,腹部造影用Cobra导管,将导管前端置于主动脉或选择性动脉分枝内进行造影,共造影1773次。按影像质量分为4等:A为能正确诊断的优良影像,B为能诊断的大致良好影像,C为不良影像,D为无价值影像。非选择造影中A为53%,B为41%,AB为94%。选择性造影中A为76%,B23%,AB为99%。经肱动脉DSA不仅对主动脉疾患、末梢血管性疾患、脑血管疾患及胸腹部肿瘤性疾患作出筛选,而且对疾病的性质及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