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人椎间盘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人椎间盘细胞凋亡、分裂增殖及基质合成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02在卫生部小儿先天畸形重点实验室完成。2003-05/1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骨科施行脊柱侧凸前路松解术的患者8例,术前检查无代谢性软骨疾病。将术中取出椎间盘组织(患者知情同意)立即置人装有HAMF-12培养液的无菌瓶内带至实验室。体外单层培养人椎间盘细胞,取生长良好的第2代细胞实验,加入不同浓度(1,10,100,1000μg/L)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利用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椎间盘细胞凋亡;用噻唑蓝法观察椎间盘细胞分裂增殖情况,利用氯胺T法和Alcian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羟脯氨酸及硫酸软骨素的含量。 结果: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对人椎间盘细胞凋亡的影响:不同浓度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10,100,1000μg/L椎间盘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0.91&;#177;0.32,0.52&;#177;0.24,0.11&;#177;0.04,P〈0.01),低浓度(1μg/L)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对椎间盘细胞凋亡无影响。②不同浓度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培养液中硫酸软骨素和羟脯氨酸的含量:随着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浓度的增加(10,100,1000μg/L),硫酸软骨素含量、羟脯氨酸含量明显增加[硫酸软骨素:(33.34&;#177;4.32),(48.67&;#177;6.71),(69.79&;#177;6.62)μg/L;羟脯氨酸:(5.79&;#177;0.91),(8.27&;#177;1.23),(10.34&;#177;1.51)μg/L,P〈0.0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浓度与两者呈正相关(ra=0.875,p〈0.01;rb=0.912,P〈0.01)。③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对椎间盘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10μg/L组和100μg/L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对人椎间盘细胞有促进增殖的作用,1μg/L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对人椎间盘细胞的增殖无影响,而1000μg/L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可抑制人椎间盘细胞增殖。 结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的椎问盘细胞凋亡具有拮抗作用,并对椎间盘细胞的分裂增殖、基质中胶原及蛋白多糖的合成具有促进作用。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二维激光法和电阻法血小板计数进行比较研究。方法用德国拜耳ADVIA 2120(Bayer-2120,二维激光法)、美国雅培3700(CD-3700,电阻法)2台仪器及手工法分别对70份血液样本进行血小板计数,其中对照组30例、大血小板组(大血小板+++)20例、小红细胞组(平均红细胞容积〈60f1)20例。结果对照组检测结果为Bayer-2120:(172.9±89.2)×10^9/L,CD-3700:(165.8±82.7)×10^9/L,手工法:(169.8±78.7)×10^9/L;大血小板组检测结果为Bayer-2120:(70.0±31.8)×10^9/L,CD-3700:(30.9±17.4)×10^9/L,手工法:(65.2±30.1)×10^9/L。小红细胞组检测结果为Baye-2120:(150.6±100.6)×10^9/L,CD-3700:(194.8±124.3)×10^9/L,手工法:(144.6±91.3)×10^9/L。对照组3种计数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理情况下,大血小板组:二维激光法与手工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电阻法与二维激光法和手工法比较,其结果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红细胞组:二维激光法与手工法结果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电阻法结果明显高于其他2种方法所得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正常情况下,3种计数方法呈高度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理情况下的大血小板、小红细胞,特别是临界值的血小板计数,电阻法结果差异较大,而二维激光法更接近手工法所检测结果,计数结果比较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标本室温放置时间对血小板聚集的检验结果影响。方法随机采集126例门诊体检健康志愿者静脉血标本,枸橼酸钠抗凝,离心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和贫血小板血浆(PPP),采用血浆比浊法,分别在不同的时间点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标本室温放置1.5~24h,10μmol/L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为(75.0±11.O)%~(28.7±11.5)%(F=244.84,P〈0.01),0.5mmol/L和1.0mmol/L花生四烯酸(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分另q为(83.2±8.7)%~(6.7±1O.4)%(F=71.09,P〈0.01),(84.6±8.5)%~(11.2±16.7)%(F=101.90,P〈0.01),都随时间延长而降低;pH值为(7.78±0.07)~(8.43±0.09),随时间延长而增大。结论标本室温放置时间对ADP和AA诱导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影响。10μmol/LADP和0.5mmol/LAA诱导血小板聚集,标本检测需在4h内完成,血小板聚集率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可能与标本老化、pH过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卢映红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8):3256-3257
目的:探讨血小板单采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痘的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对22例次血小板单采术治疗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进行护理及观察,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计数。结果:血小板单采治疗前患者平均血小板水平为(1398±217)×10^9/L,单采治疗后为(936±185)×10^9/L,下降约1/3,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单采治疗护理要点为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先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良好的循环压力和流速,术后应观察出血情况。结论:血小板单采术能迅速、有效地降低患者血小板水平,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CITP)一般采用激素治疗,必要时还需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了解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本研究将26例血小板数〈60.00×10^9/L的CITP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激素与免疫抑制治疗,rhIL—11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hIL—1125μg/(k·d),每日1次,皮下注射,14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表明:23例CITP患者治疗后血小板减少情况均得到不同程度好转,只有3例治疗后血小板减少情况没有改善。对照组和rhIL—11组的血小板计数分别由治疗前的26.15×10^9/L和27.84×10^9/L增加为66.62×10^9/L和105.62×10^9/L,rhIL—11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出血症状减轻,在rhIL-11组中8例患者的血小板恢复正常(〉100×10^9/L),获得满意治疗效果。结论:rhIL-11联合传统的激素治疗对慢性ITP患者血小板减少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张蕾  李智  李泳  汪嘉  李晶华 《检验医学》2008,23(6):563-566
目的探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低值血小板检测的准确度。方法将ABBOTF CELL—DYN3700血液分析仪检测出的102例血小板小于50×10^9/L的血常规标本同时用血小板计数参考方法和手工计数法进行比对,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简称ROC曲线)观察血液分析仪对其检测的准确度。结果血液分析仪对102例低值血小板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简称Area)为0.893,血小板数在30×10^9/L~50×10^9/L时,Area0.846;当血小板数在10×10^9/L-30×10^9/L时,Area0.746;当血小板数在0×10^9/L-10×10^9/L,Area0.650。102例手工计数的血小板ROC Area0.759,当血小板数在30×10^9/L-50×10^9/L时,ROC Area 0.702,当血小板数在10×10^9/L~30×10^9/L时,ROC Area 0.780;当血小板数在0×10^9/L~10×10^9/L时,Area为0.565。结论全自动血液分析仪CD-3700对低值血小板(〈50×10^9/L)的检测准确度较好(Area0.893),但随着血小板数值的降低,其准确度明显下降。当血小板数值低于10×10^9/L时,分析仪已无法保证检测准确性,而传统的手工计数准确性较差,差异较大,无法起到良好的复核作用。建议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此类标本进行复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儿急性白血病时的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方法收集、整理、分析我院近15年内确诊为急性白血病的患儿在确诊时的血小板数等资料。结果收集小儿急性白血病84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T2型49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2~M6型35例。血小板数在(7~274)×10^9/L,其中血小板数〈50×10^9/L者56例(占66.67%),(50—100)×10^9/L者21例(占25.0%),≥100×10^9/L者7例(占8.33%)。结论本组小儿急性白血病的血小板数减少者占91.67%,不减少者占8.33%;在各亚型中以M3型血小板数减少较明显,均数为(30±16)×10^9/L。  相似文献   

8.
我院2003~2006年间收治妊娠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58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2003-01~2006-12因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而住院的患者(PLT〈100×10^9/L)58例,根据病因进行分析:(1)良性妊娠性血小板减少症(BGT):妊娠前无血小板减少史,妊娠期PLT〉75×10^9/L,产后均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对妊娠晚期孕妇的血浆中血小板L—arg/NO系统功能的影响。并探讨Hey对血小板机制的损伤。方法选择妊娠晚期孕妇的血浆32例,采用放射性核素3H—L—arg标记法,分别测定妊娠晚期孕妇(对_照组)及经同型半胱氨酸孵育过(Hcy组)的血小板内L-arg转运、NOS的活性,比色法测定血小板内N0含量。结果经Hey组的血小板L—arg转运为(3.244-0.82)pmol/108ptunfin-1,对照组的血浆中血小板L—arg转运为(5.12±1.75)pmol/108ptumln—1(P〈0.01);在Aeh刺激下,NOS活性明显提高,但Hey组提高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Ach刺激下,NO生成及cGMP含量明显提高(P〈0.01),但Hcy组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影响血小板L—arg的转运,使NOS的活性降低,血小板内NO水平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损伤血小板L—arg/NOS/NO系统。  相似文献   

10.
3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缨  曾波航 《新医学》1997,28(1):19-20
目的:为避免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多次无效化疗,探讨快速、简便地预测化疗效果的指标。方法:对30例AL患者在化疗第1疗程后作血小板数量的测定。结果:经统计发现血小板最高值≥100×109/L的完全缓解率(CR)达到90.9%,血小板最高值与血小板最低值之比(BPCH/L)>10,CR率达94.1%,而BPCH/<10CR率仅30.7%,两者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且血小板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比第二次骨髓缓解时间出现要早。结论:AL患者化疗第1疗程中外周血血小板数量变化与疗效之间有一定关系、是早期判断化疗效果的有力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手工法、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与免疫法计数血小板的结果,探讨低水平血小板准确计数能否减少临床血小板输注。方法采用手工法、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与免疫法同时计数血小板。以免疫血小板计数值(×10^9/L)将标本分为4组:≤5、6~10、11~20及〉20,对三种方法的计数结果进行比较。然后根据同一输注标准统一输注阈值(5×10^9/L),计算并比较以三种方法计数结果决定的血小板输注例数。结果免疫血小板计数(×10^9/L)≤5的标本,免疫血小板计数结果低于手工计数法,远低于仪器计数法;免疫血小板计数(×10^9/L)为6~10的标本,免疫血小板计数结果与手工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于仪器计数法结果;免疫血小板计数〉10×10^9/L的标本,三者计数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同一输注标准统一输注阈值(5×10^9/L),与其他方法相比,采用免疫血小板计数结果决定的血小板输注例数有所增加。结论应使用免疫血小板计数法准确计数低水平血小板,尤其是低于10×10^9/L的标本;以5×10^9/L为输注阈值,采用免疫血小板计数可增加血小板输注例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单独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及单独大剂量地塞米松3种方法治疗急重型儿童ITP的疗效。方法:对入院时血小板计数≤25×10^0/L、出血倾向明显的45例患儿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联合组:丙种球蛋白400mg/(kg·d)联合地塞米松1.5mg/(kg·d)静脉滴注,连用5d,于治疗第6d起口服强的松2mg/(kg·d);丙种球蛋白组: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组:静脉滴注地塞米松。连续监测血小板计数。结果:联合组、丙种球蛋白组、地塞米松组血小板计数≥50×10^9/L时间分别为(2.1±0.6)d,(2.7±0.6)d,(3.9±0.8)d,血小板数达峰值时间分别为(10.1±1.2)d,(11.2±1.3)d,(13.5±1.9)d,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治疗急重型儿童ITP比单独使用其中任一种药物升高血小板的作用更迅速。  相似文献   

13.
背景: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的特异性分子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正常全血中含量很少,在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含量增高,元活苏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是否与此有关?目的:通过测定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及元活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保护作用,并与复方丹参的治疗效果比较。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总医院内科和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1—01/2003—10乎顶山煤业集团公司总医院内科住院的高血压合并急性脑卒中患者144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72例,男47例,女25例;年龄90-42岁,平均(69&;#177;11)岁。对照组72例,男49例,女23例;年龄85—37岁,平均(68&;#177;10)岁。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吸氧、降压、脱水、抗凝等方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500mL,1次/d,用药14d.治疗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500mL,1次/d,共14d和元活苏20mL+生理盐水250mL,1次/d,共14d。①入院时和治疗3周后采用欧洲卒中量表(总分最低为0分,最高为100分,分值越高,说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越好)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②入院时(时间窗24—72h)以及治疗后3周分别抽肘静脉血5mL,采用放免法分析血浆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分析两者水平及元活苏干预后神经功能变化。主要观察指标: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①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②两组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结果:144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欧洲卒中量表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观察组:(79.95&;#177;18.64)分,(59.65&;#177;19.87)分;对照组:(74.66&;#177;15.88)分,(61.25&;#177;18.68)分,(t=2.678-4.351,P〈0.01)1;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2.016-2.158,P〈0.05)。②血浆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两组患者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观察组:(22.12&;#177;9.52)μg/L,(50.41&;#177;22.35)μg/L;(1.05&;#177;0.24)μg/L,(1.62&;#177;0.50)μg/L;对照组:(26.66&;#177;8.22)μg/L1(48.63&;#177;21.54)μg/L;(1.35&;#177;0.44)μg/L,(1.66&;#177;0.48)μg/L,(t=2.678-4.351,P〈0.001)1,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2.016—2.158,P〈0.05)。结论:元活苏能显著能降低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提高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14.
手工法与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血小板计数的手工法与血细胞分析仪法的差异。方法收集100例患者资料,对其血小板分别采用手工法及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大于100×10^9/L组及(50~100)×10^9/L组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50×10^9/L组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血小板小于50×10^9/L时,血细胞分析仪所测结果存在较大误差,应用手工法复查。  相似文献   

15.
益髓方预防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益髓方”预防肿瘤化疗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自身交叉随机对照试验.将58例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随机分为AB和BA两组。每例患者均化疗2个周期。AB组第1周期化疗结束当天开始服用“益髓方”汤剂(A周期),第2周期则不服用(B周期),BA组相反。按指定的化疗方案完成化疗,但A、B两周期必须使用相同的化疗方案、相同剂量的化疗药物.“益髓方”汤剂在化疗药物给药结束当天开始用药.每日1次.连续用药14d或至血小板计数(PLT)≥300×10^9/L结果:有58例可评价疗效。“益髓方”可显著升高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值和化疗第21天血小板值,升高幅度分别达 58、6%和85.2%(P〈0.001);A周期出现PLT减少(〈100×10^9/L)的持续时间为(1、5±2.0)d,而B周期为(7.1± 4.9)d。观察期间未发现较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益髓方”具有明显的促血小板生成作用,可显著减少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缩短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酵母多糖A活化补体旁路对SD大鼠血小板形态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SD大鼠颈动脉血,制备富血小板血浆,分别加入(1.0、2.5、5.0)×10^-3g/L酵母多糖A,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聚集曲线,电镜观察血小板的超微结构。结果:5.0×10^-3g/L酵母多糖A可引起血小板明显的变形和轻微的聚集。酵母多糖A在(1.0、2.5、5.0)×10^-3g/L范围内,血小板的变形幅度与酵母多糖A剂量对数呈正相关(r=0.7835,P〈0.01)。电镜观察见活化的血小板变形,有伪足样突起,胞质内颗粒减少或融合。结论:酵母多糖A可经补体旁路活化SD大鼠血小板,使血小板发生变形和释放胞质颗粒。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降纤酶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红细胞与血小板参数及血小聚集性的变化。 方法:选择2004—01/12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病程12h之内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27例为患者组,入院当天注射2支10U降纤酶(商品名东菱克栓酶,日本东菱药品工业株式会社产,进口许可证号:93048),于入院第3,5,7天再次注射1支10U的降纤酶。以同期体检的53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测定血液流变学、红细胞、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聚集性,患者组检测2次(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 结果:18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组治疗前的全血高、中、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平均血小板体积显著高于对照组[(4.88&;#177;0.62),(6.09&;#177;0.87).(22.09&;#177;4.29)mPa&;#183;s,8.69&;#177;0.47,(10.15&;#177;1.21)fl;(3.99&;#177;0.38).(5.20&;#177;0.53),(19.04&;#177;3.01)mPa&;#183;s,6.97&;#177;0.58,(8.17&;#177;1.01)n,P〈0.01];血小板1,5min聚集率和最大血小板聚集率也高于对照组[(38.2&;#177;6.7)%,(54.1&;#177;8.5)%,(64.2&;#177;10.9)%;(29.5&;#177;4.4)%,(39.3&;#177;7.4)%,(42.5&;#177;8.1)%,P〈0.01],而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175.00&;#177;48.91),(229.41&;#177;51.42)&;#215;10^9L^-1,P〈0.01]。②患者组治疗2周后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小板1,5min聚集率等指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20.41&;#177;3.27),(1.71&;#177;0.36)mPa&;#183;s,(0.43&;#177;0.06)L/L,7.42&;#177;0.49,(31.6&;#177;4.5)%,(41.6&;#177;7.8)%,P〉0.05]。 结论:①急性腔隙性脑梗死与高黏血症、高血小板聚集性及大血小板增加有关。②降纤酶有明显降低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聚集性、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用Advia 120评估ADP对体外血小板的活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Bayer Advia120血细胞分析仪提供的血小板参数平均血小板内含物浓度(mean platelet component concentration, MPC) 评价ADP在体外对血小板的活化作用,为研究血小板活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健康献血者抗凝新鲜全血,提取富血小板血浆(PRP),分别以低中高浓度(0.8μmol/L、4.0μmol/L、20.0μmol/L)的ADP作诱导剂,用Bayer Advia 12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MPC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结果]MPC减低存在一定时间依赖关系,最初20min较迅速,在60min基本达到最大活化程度。不同浓度ADP作用结果比较,低中浓度组P值为0.192(P〉0.05),无显著性差异。低高、中高组P值分别为0.008、0.024(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ADP诱导血小板MPC减低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但低、中浓度之间差别不明显,高浓度对血小板的活化作用较低、中浓度强。中、高浓度ADP作用20min基本可以保证得到活化的血小板,高浓度ADP作用60min可以得到充分活化活化的血小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运用“Nageotte”血细胞计数板测定单采血小板中残留白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选择30份无偿献血者捐献的单采血小板,1:10倍稀释后用“Nageotte”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计算。结果残留白细胞含量为(2.12±0.87)×10^6/L袋[(1.3~4)×10^6/袋]。结论运用“Nageotte”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单采血小板中残留的白细胞含量,操作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机采过程中年龄依赖性骨代谢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柠檬酸盐抗凝剂(ACD-A)对机采血小板献血员骨骼代谢的影响。方法比较37名健康男性机采血小板献血员[平均年龄(31.9±6.4)岁]机采前、后及不同年龄组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包括:(1)骨生成指标:骨钙素(OC)、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2)骨吸收指标:Ⅰ型胶原蛋白C端片段(CTX);(3)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的变化和相互关系。结果i-PTH、OC、CTX水平分别由采前的(44.4±20.4)pg/ml、(22.9±8.5)ng/ml、(2.6±1.3)nmol/L上升到采后的(129.2±49.1)pg/ml、(29.8±11.7)ng/ml和(3.9±1.7)nmol/L;而B—ALP水平则由采前的(20.5±5.2)U/L下降到采后的(18.0±5.0)U/L。同时机采后CTX/OC比值亦由0.12±0.04上升到0.13±0.03。相关分析表明,无论机采前或后血清CTX与OC水平间变化均呈显著相关(r=0.62,0.89,P〈0.01)。不同年龄组的数据比较显示,A组(21~30岁)采后CTX增幅明显大于B组(31~40)岁,P=0.02。而其他指标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机采过程中柠檬酸盐抗凝剂(ACD-A)的应用在男性献血者中可引起以骨吸收增强为主的骨转换的提高,此现象存在着年龄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