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氧化二钒车间劳动卫生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V_2O_5车间中108名工人的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车间中钒烟及钒尘TWA分别为0.08~0.19mg/m~3、0.18~1.15mg/m~3,108名工人(平均年龄为34岁,工龄1-14年、平均工龄4.5年)其有关钒刺激的症状及体征(咳嗽、喀痰、胸闷、胸痛、流泪、流涕、鼻干、鼻痒、鼻中膈病变、鼻甲充血或肿大、皮痒、皮疹)、脱发、神表症候群、口中异味、手足麻木、肺功能中的FEV_1降低及FEF25-75%减慢、指甲胱氨酸含量减少、尿钒增高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意义,且存在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钒烟的刺激作用均五倍于钒尘。在钒空气污染基本低于MAC(烟0.1mg/m~3、尘0.5mg/m~3)时上述症状及体征绝大多数仍多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意义,提示钒的卫生标准应予以降低。  相似文献   

2.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作业场所铜尘浓度平均在0.1mg/m~3以下,但个别样品可高达5mg/m~3,因而工人长期接触可出现某些生化指标的改变。1980年ACGIH提出的铜尘卫生标准(1mg/m~3以铜计算)是采用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概念,故本次调查的平均浓度均未超过上述标准。但我国是采用最高容许浓度,因此,ACGIH提出的卫生标准可作为我国卫生标准。当车间空气中铜烟浓度在0.47mg/m~3以下时,作业工人均未发现金属烟雾热的症状,故ACGIH提出的铜烟卫生标准0.2mg/m~3是可接受的。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移动式焊烟除尘器治理起重设备制造业焊接工艺的电焊作业危害防护效果,对移动式焊烟除尘器安装前后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安装移动式焊烟除尘器前,电焊烟尘(总尘)、锰及其化合物(按MnO_2计)浓度超标率为100%,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最大值分别为12.01、3.874 mg/m~3,超限倍数分别为3.55、39.1。安装移动式焊烟除尘器后,电焊烟尘(总尘)TWA最大值由12.01 mg/m~3下降到1.93 mg/m~3,合格率为100%;锰及其化合物(按MnO_2计)TWA最大值由3.874 mg/m~3下降到0.05 mg/m~3,合格率为100%。提示,采用移动式焊烟除尘器能有效控制起重设备制造业中焊接工艺产生的电焊烟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院从1986年1月至1990年11月共收治40例铅中毒病人,男27例,女13例,年龄21~60岁,平均40.5岁。急性中毒3例均用锡壶连续20~30天烫酒饮。慢性中毒者35例为某蓄电池厂工人,2例为某钢丝绳厂工人。蓄电池厂车间空气铅烟和铅尘含铅浓度分别为0.148~0.323mg/m~3、0.205~0.397mg/m~3;钢丝绳厂车间铅烟、铅尘含铅浓度分别为0.075mg/m~3、0.039mg/m~3。接铅工龄3~9年12例,10~19年18  相似文献   

5.
芬兰某钒工厂用磁铁矿矿石制备五氧化钒。该厂有79名工人,通过呼吸系统症状调查表、肺部X线片和通气功能试验FVC和FEV_1,共调查了63人。另选当地63名工人作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年龄相仿,相差不超过两岁,吸烟习惯相仿,每天不超过五支。此次调查发现钒工厂空气中钒浓度较低,一般车间不超过0.1mg/m~3,这与1976年以来实行地面彻底冲洗制度有关。超过美国阈限制0.5mg/m~3者  相似文献   

6.
铅中毒发病与铅烟(尘)浓度关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淄博蓄电池厂,用通风排气方法降低了车间空气中铅烟(尘)浓度,但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发现,在接触铅烟的工人中,铅烟浓度与铅中毒发病有较密切的关系;在接触铅尘的工人中,铅尘的累积接触量与铅中毒发病有较密切的关系。用Logistic回归法计算,可得该厂铅烟的安全浓度为0.028mg/m~3,铅尘为0.056mg/m~3;并可对今后铅中毒发病作出预测。预测指出,目前该厂灌粉工种铅尘浓度比往年大有提高,今后将有大量工人发生铅中毒。  相似文献   

7.
本文调查64名铅作业工人,接触铅烟浓度平均为0.37mg/m~3;42名对照工人,空气中铅浓度平均为0.021mg/m~3。检查项目包括血铅、尿铅、尿δ—氨基酮戊酸、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及行为功能,各项观察指标的结果十分一致。铅作业工人的血铅水平随着空气中铅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两者相关非常显著(r=0.98,P<0.01)。血铅与其他参数也有相关,得到很好的剂量-反应关系。工人接触10倍于MAC的铅烟已能引起血铅升高及其它生物指标的异常。结果表明,我国现行的铅烟MAC0.03mg/m~3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广西某液化天然气(LNG)储罐建设项目施工期所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工人接触情况及职业病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等,描述该项目在建设施工期的职业病危害现状,并提出合理和可行的防护对策。方法通过自制的职业卫生调查表收集该项目的主要施工内容、原辅材料、主要机械设备、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体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和职业健康监护等资料;确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分布及工人接触情况,对其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该项目施工期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各工种接触粉尘的个体检测结果中,钢筋工(电焊)电焊烟尘检测结果(2.4mg/m~3)、钢筋工(切割)、打磨工砂轮磨尘检测结果(1.6、0.6mg/m~3)、钻机司机、打桩机司机土尘检测结果(0.7、0.9mg/m~3)、木工木粉尘检测结果(1.4mg/m~3)、混凝土工(凿毛、打磨)水泥粉尘(总尘)检测结果和水泥粉尘(呼尘)检测结果(0.8~2.5、0.4~1.0mg/m~3)、电焊工电焊烟尘检测结果(0.7~3.9mg/m~3)、珍珠岩工矽尘(总尘)和矽尘(呼尘)检测结果(0.3、0.1mg/m~3)及保温工玻璃棉粉尘检测结果(0.5~1.7mg/m~3)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油漆工所接触的有毒物质个体检测结果中,二甲苯(0.05~3.5mg/m~3)、乙苯(0.03mg/m~3)、丁醇(0.3mg/m~3)和乙酸乙酯(0.7mg/m~3)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打桩机司机、钢筋工(切割)和打磨工的个体噪声测量结果[88.4、85.6~86.4和87.7 dB(A)]超过了职业接触限值;X射线测量结果(0.05~0.47μSv/h3)符合标准限值的要求。结论 LNG储罐项目施工期长,工程内容多,施工环境复杂,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及接触人数多,噪声超标情况突出。应完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明确各方责任,加强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9.
铸造作业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特点的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系统研究铸造作业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特点,为职业流行病学研究和铸造作业职业性有害因素控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收集1978至2008年某铸造厂作业环境中粉尘、化学性职业有害因素和物理性职业有害因素浓度及强度的定期检测资料并补充测定作业环境中呼吸性粉尘及其他有害物质浓度.计算其平均浓度和强度(几何均数),统计分析不同年份职业性有害因素在各工种的分布特点.结果 该厂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是矽尘、金属烟雾、噪声和高温.主要工种均接触矽尘,矽尘平均浓度1986年前高达8.6 mg/m~3,自1986年起呈较大幅度下降,1986至1989年矽尘浓度均数为2.4 mg/m~3,1990至2002年为2.7 mg/m~3,2003至2008年为2.7 mg/m~3.各工种矽尘浓度的变化趋势与总体趋势一致.熔化工种矽尘浓度最高(4.4mg/m~3),其次是清理(3.4mg/m~3)和浇注工种(3.4mg/m~3),配砂、造型制芯工种矽尘浓度分别为2.4、2.1和1.7mg/m~3.呼吸性矽尘浓度以浇注工种为最高(2.76mg/m~3),其次是清理工种(1.14 mg/m~3).熔化3-种作业环境中石棉粉尘平均浓度高达2.0mg/m~3制芯和配砂工种作业环境中主要存在胶粘剂释放产物,分别为氨(5.84mg/m~3)、甲醛(0.60mg/m~3)、苯酚(1.73mg/m~3).也存在酚醛树脂(1.3 mg/m~3).清理工种作业环境中主要存在苯及其同系化合物,苯、甲苯、二甲苯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2、0.1、1.3 mg/m~3.浇注和熔化工种作业环境中主要存在苯并(a)芘、金属烟雾(铅、镉、锰、镍、铬)和气体(硫化氢、磷化氢、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苯并(a)芘浓度偏低(1.80×10~(-4)μg/m~3).铸造作业环境中物理性职业有害因素主要有噪声、高温、振动.高温主要存在于熔化、浇注及清理工种,平均温度分别为30、29和26℃.噪声强度均值以清理[93.1 dB(A)]及制芯[89.5 dB(A)]工种较高.振动主要存在于制芯和清理工种.不良体位包括长时间的站位、坐位和弯腰.结论 铸造作业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种类复杂、多种有害因素浓度超标,呈现高浓度粉尘、高浓度金属烟雾、多种低浓度化学性职业有害因素、高强度噪声及振动、高温、不良体位等职业性有害因素共存.应该加强控制和防护.  相似文献   

10.
叶腊石矿与雕刻粉尘危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叶腊石矿尘与雕刻尘主要化学成份和接尘工人尘肺患病危险性,并进行预期尘肺发病率预测和容许浓度推算。结果表明;叶腊石尘属游离SiO_2含量在10%以上的混合矿物尘,但矿尘中游离SiO_2含量(=33.24%)明显高于雕刻尘(=14.48%)Al含量则相反,金属元素含量差异较大。叶腊石尘尘肺现患病率=33.63%,而接触矿尘工人尘肺患病危险性明显大于雕刻尘接触者,且发病工龄短,病变程度重,进展速度快。建议:叶腊石矿尘的MAC值为2mg/m~3,叶腊石雕刻尘为4mg/m~3。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铅中毒诊断中驱铅前后尿铅含量值的变化规律,特对我市两家蓄池厂40例铅作业工人驱铅前后尿铅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两家蓄电池厂空气铅烟浓度为0.009~46.47mg/m~3和0.025~6.725mg/m~3,铅尘浓度为0.084~11.00mg/m~3和0.049~17.60mg/m~3;驱铅前后一次性晨尿铅浓度各工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驱铅前后尿铅浓度变化有非  相似文献   

12.
钒对作业工人肺功能的影响报道不多,而短期接触高浓度钒对肺功能的观察报道更少。本文仅就班前、班后以及短期脱离现场的工人的肺功能进行了观察、研究。对象和方法某铁合金厂钒铁车间熔化工段,空气中五氧化二钒烟浓度1.2~18mg/m~3,多数为6~7mg/m~3。选该工段男性工人19名在班前、班后(接触8小时)分  相似文献   

13.
1983~1986年对某厂镍冶炼作业劳动卫生条件和工人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近年粉尘浓度在降低。作业地点空气镍平均浓度波动在0.0095mg/m~3~1.7331m g/m~3,82.56%的样品浓度低于0.5mg/m~3。熔化工序空气中Co、Cd、Cu、Zn、Pb及As浓度很低或低于MAC;但二氧化硫、氯化氢及硫酸雾浓度较高,有些样品浓度超过国家标准。对428名接镍工人和111名机械加工工人(对照)进行了健康检查。除尿镍增高外,检出的临床所见不能完全归因于接触镍。从现场资料分析,车间空气中镍及其无机化合物的最高容许浓度可考虑订为0.5mg/m~3。  相似文献   

14.
空气中的铅主要以铅烟形态存在,其危害极大。我国1979年经修改后颁布的车间空气中铅的最高容许浓度(下称卫生标准),放宽了铅的卫生标准,铅烟为0.03mg/m~3,铅尘为0.05mg/m~3。为着验证此次修订的铅烟卫生标准值是否合适,一方面需要摸索出更灵敏的特异性高的指标用以早期诊断铅中毒;另一方面尚需进一步积累现场资料,动态观察低浓度铅对工人健康的近期和远期的影响。本次现场调查围绕剂量-反应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对印刷铸字机铅烟的防护采取密闭通风,并用3%醋酸液以淋洗净化的方法,降低铅烟浓度。结果表明:改进前铸字机岗位空气中铅烟浓度均值为0.169mg/m~3,改进后均值为0.0114mg/m~3。经统计学处理改进前后空气中铅烟浓度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改进后进气口浓度为0.016mg/m~3,排出口浓度为0.006mg/m~3,铅烟净化效率为62.5%。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寿命表法和相关回归分析,推算出车间空气中木尘最高容许浓度(MAC)。根据我国国情和世界许多国家对木尘卫生标准的规定,提出了国产木材一般木尘的最高容许浓度为6mg/m~3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宿迁市某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铅尘铅烟的治理效果,找出存在问题,以助企业后期整改。方法通过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综合分析治理前后工作场所的铅尘铅烟检测情况和铅作业劳动者血铅体检情况。结果治理后的铅尘、铅烟浓度无明显降低,仍有75%铅尘铅烟岗位超标;且休息室中铅尘和铅烟的浓度较高(0.129 mg/m~3);治理后劳动者血铅超标率变化不大,仍有劳动者血铅≥400μg/L。结论本次治理效果一般,地面、设备表面、工作台面积尘较多,休息室和劳动者工作服积尘较多,未制定劳动者盥洗、进出休息室着装、防护用品佩戴的制度,应立即按照治理方案进一步整改。  相似文献   

18.
铅的危害及剂量—反应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调查了某冶炼厂接触铅烟平均浓度为0.034mg/m~3、铅尘平均浓度为0.184mg/m~3。选矿车间。0.096mg/m~3、0.997mg/m~3。烧结车间。0.633mg/m~3、0.270mg/m~3。熔炼车间。接触工人住院驱铅治疗45天后,铅暴露两周、七周、半年进行主要生化指标的检查。根据临床症状与生化指标,表明熔炼,烧结车间工人已受到铅危害,对照组工人未见明显异常。可见铅的危害呈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症状的发生数与PbB,PbU的浓度成正比,其症状阈浓度分别为PbB20ug/dL,PbU0.04mg/L。铅接触组的正中及尺神经运动NCV,正中及尺神经感觉NCV,均较自身对照为慢(P<0.05)白细胞和自身对照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某保暖材料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接触水平、职业病危害现状等做出综合评价,对可能造成劳动者健康损害的环节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方法采用现场检测职业病危害因素、实验室检验及劳动卫生学现场调查等方法。结果生产保温材料过程中主要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矽尘(总尘2.0 mg/m~3、呼尘1.8 mg/m~3)、和噪声(91.7 dB(A));还产生一氧化碳(0.1 mg/m~3)、二氧化碳(1802 mg/m~3)、二氧化氮、二氧化硫;高温(30)、工频电场82.5(V/m)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结论粉尘、噪声超过国家职业限值;新型外墙保温材料生产线项目属于(十七)石墨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经综合分析判定,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类别为"职业病危害严重";应加强相关防护措施进行预防,防止职业病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某石化公司火炬气脱硫系统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效果。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监护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对该石化公司火炬气脱硫系统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该公司火炬气脱硫系统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检测结果为:硫化氢(C_(MAC)0.53 mg/m~3)、丁烯(C_(TWA)1 mg/m~3)、戊烷(C_(TWA)0.01 mg/m~3)、一氧化碳(C_(TWA)0.1 mg/m~3)、丁二烯(C_(TWA)0.02 mg/m~3)、正己烷(C_(TWA)0.01 mg/m~3)、正庚烷(C_(TWA)0.01 mg/m~3)、噪声[69.4 dB(A)],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结论该公司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