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对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提升优势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2.
产业信息化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政策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克逸 《软科学》2003,17(1):27-30,38
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和市场的一体化,我国已经加入WTO,面对开放的市场条件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如何加快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由于信息技术可以低成本扩散,而且具有边际收益递增和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产业信息化对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作用以及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实现"三个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转型和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契机.本文以安徽省铜陵市为研究模型,探讨基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理论和方案.  相似文献   

4.
信息化、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信息化、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否相互影响的问题,基于我国2005—2016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以此来研究信息化、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三者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各自都存在较强的惯性;信息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且任何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都具有持久性;信息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持久的促进作用,但产业结构升级对信息化的促进作用并不持久;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持久的促进作用,但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化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吉林省投入产出分析为切入点,研究了信息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交互关系。指出: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了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而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推动力就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信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信息化互为促进,共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中兰  蔡成浩 《科技风》2012,(19):258+260
随着经济生活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通过产业结构重组,在不同部门、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调整各类经济行为调整,加快推进泰州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真正建立起现代化的经济运行体系,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 ,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对于我国完成工业化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阐述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及作用 ,我国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的处理 ,来进一步说明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情形下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耦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修华  王翔 《软科学》2012,(3):29-32
以碳排放量为焦点,选取1995~2010年我国碳排放量的数据,通过建立双对数模型,分析了GDP增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与产业结构比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相比耗能高、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低,提高第三产业比例降低碳排放的同时可实现国民经济的提高,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耦合。根据模型分析结果,提出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指出通过发展低碳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促进传统企业的转型,实现高碳产业的低碳化。  相似文献   

9.
选取上海市2006—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互联网+"与产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化指数与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综合得分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彼此间的动态互动关系。研究表明,虽然上海市在"两化融合"中的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推动作用,但是"互联网+"发展水平仅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单向格兰杰原因,上海市的信息化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互联网+"应用还未深入工业产业结构的高层次升级中。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 ”和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大数据产业的跨越发展,而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文章从认识大数据产业出发,论述大数据产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验证大数据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的效用,最后提出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大型数据中心;加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大数据产业 大数据互联网 大数据物流 大数据金融”四位一体产业链,全力推动大数据资源共享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促进陕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和内容,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产业结构化升级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当前陕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挑战;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大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度等角度,提出了进一步促进陕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的发展与中国产业结构及劳动力结构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社会的职业结构和劳动力的就业状况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由于体制转变和信息化的作用造成的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将会使农村释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信息化使第二产业不再成为劳动力密集的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越来越低。这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基本新常态,在此新常态下研究如何利用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着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价值.利用1996-2014年的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性,并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二者之间的方程关系.同时,分析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主创新通过对不同产业相对成本变动的影响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即自主创新的推动机制;二是自主创新通过改变整个社会的需求结构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即自主创新的拉动机制.以政府、市场、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推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最终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4.
后工业化时期,如何促使国家(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备受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广州市目前整体产业结构已成倒金字塔型,现代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广州市三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逐年提高,发挥了其强力的经济引擎作用.广州市应以强化中心城市功能为导向,加强与周边城市协同共进,大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辐射带动力,引领全省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9—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耦合模型和静态面板模型,测算科技金融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度并对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1)科技金融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度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差别明显,耦合度均值由东到西逐渐递减;(2)政府投入力度、金融机构贷款力度、技术创新能力、地区产...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互联网通过链接实体经济,能够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把握数字化发展新机遇,最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本文力图揭示中国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的协同集聚、结构升级的影响,探寻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互联网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是否对产业协同集聚和结构升级产生异质性作用。实证研究表明: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协同集聚,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协同集聚起中介作用。区域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互联网发展显著促进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协同集聚,协同集聚的中介作用仅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显著存在。  相似文献   

17.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江苏省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使省内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研究如何发挥金融发展对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具有现实意义。在选取衡量江苏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各项指标以及在对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的基础上构建VAR模型,并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金融发展是促进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格兰杰原因,是江苏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助推器。据此提出江苏省更好地利用金融发展加快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应用跨国智力流动理论进行中国的产业结构分析,构建了人力资本系统与产业结构系统的耦合模型,推测国际智力回流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性关系。并利用2000—2010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GMM)的方法就国际智力回流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际智力回流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且促进效应在一定滞后期内显著提高;国际智力回流的教育引致效应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放大回流人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