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紫外线诱变方法对林可霉素产生菌进行诱变处理,利用菌株抗自身代谢物的特征,在添加高浓度林可霉素的分离培养基上选育获得比出发菌株高的突变株SL07,效价比原始菌株提高了2.4倍。而且突变株的菌落形态与亲本菌株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林可霉素高产菌株HBP—46号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晖 《华夏医学》2002,15(6):744-746
目的:筛选高产林可霉素的菌株。方法:用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剂对林可霉素产生菌SF-9号进行处理,并用高效的琼脂块培养法对菌株进行筛选。结果:筛选出的菌株在摇瓶中的发酵单位比对照菌株提高了21.73%,在50m^3发酵罐中比对照罐提高了22.86%。结论:成功筛选出高产林可霉素的菌株HBP-46号。  相似文献   

3.
目的改良已知菌种或生产菌株的特性,使其符合工业生产的要求。方法以林肯链霉菌产生的原生质体来代替林可霉素产生孢子作为诱变育种的材料进行紫外光及新孢子的自身林可霉素抗性处理。结果分析表明其诱发率突变频率和诱变育种的效率均得以大幅度的提高。结论原生质体诱变处理后所获得新菌种,具有单位高,发酵总亿高,糖/氮耗低等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紫外线和紫外线-硫酸二乙酯(DES)对林肯链霉菌SL69变株进行处理,筛选出5株产林可霉素高产菌株。经紫外线照射40sec和50sec并加500μg/ml硫酸二乙酯(DES)处理,所产生的变异菌株比原株产量提高30%,且稳定。我们还研究了变异菌株的形态与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林肯链霉菌SL069为出发菌株,采用氯化锌、紫外线(UV)和1,2,3-三氮唑复合诱变,再经连续推理选育林可霉素、L-酪氨酸和α,D-吡喃半乳糖抗性突变株,获得高产菌株SL-42,摇瓶发酵单位提高2.16倍,经百吨罐生产验证,平均放罐效价提高43.3%。  相似文献   

6.
以林肯链霉菌(Streptomyces linconinensis)0636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处理和理性化筛选,选出了林可霉素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25%的高产变株,并考察了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对变株发酵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考察了DL-乙硫氨酸和紫外线(UV)对林肯链霉菌进行诱变的效果。其中1.5%诱变剂对林肯链霉菌无明显的致死效应,但在含有林可霉素3000μg/ml的培养基上筛选。结果表明,对林可霉素产生菌产生了较强的诱变效果,菌株正突变率达55%。对林肯链霉菌进行紫外线诱变的结果表明,在营养贫瘠培养基上筛选的诱变效果较营养丰富培养基上的效果好,且遗传特性稳定。  相似文献   

8.
医学微生物菌种长期保存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广 《中国热带医学》2009,9(7):1358-1359
目的 为探讨一种能长期保存菌种的理想方法,以便更好地为科研、教学提供标准菌株。方法将需保存的菌株纯化后,用保护剂鲜牛奶制成常用菌悬液、高浓菌悬液,分别分装菌种管中置-70℃超低温快速预冻过夜,冷冻干燥机真空干燥封口,-30℃保存。结果浓度为10^6-10^7/ml和5^10-10^10个/ml的菌液经15年保存后菌株的存活率分别为92.3%和100%。经20年保存后菌株的存活率分别为61.53%,98.46%。结论鲜牛奶高浓菌悬液冷冻真空干燥可长期保存各种微生物菌种。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柔红霉素产生菌--天兰淡红链霉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方法,并从再生菌落中和理到摇瓶发酵单位提高5%的高产菌株30#,将再生稿产株经铜蒸气激光辐照,得到在生产罐中发酵水平比对照出发菌株提高12.9%的高产菌株82#。  相似文献   

10.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PJGW1/DH5α工程菌筛选后,经一系列检定表明,筛选后菌种与原始菌种无明显差异,且无支原体及其他微生物污染,可作为生产用菌种。  相似文献   

11.
那西肽产生菌S.actuosus选育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那西肽产量。方法 介绍那西肽产生菌活跃链霉菌S .actuosus(Z10 ) 的诱变育种 ,诱变的方法有紫外线、亚硝基胍及两者的联合诱变 ,并对高发酵单位菌种优化发酵条件和测定其生化曲线。结果 通过紫外线及亚硝基胍联合诱变获得高产菌株Z12 ,该菌种进行 4次传代试验显示稳定 ,经发酵条件优化后在培养基中添加 2 %黄豆粉 ,0 .0 1%硫酸锰可以提高那西肽产量。菌种Z12 相对于出发菌种Z10 提高那西肽产量达 5 8.9%。结论 通过紫外线及亚硝基胍联合诱变可以筛选到高活力菌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临床常见条件致病菌耐药性的发生。方法选择我院临床常用的12种抗生素(青霉 素、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头孢唑啉、西力欣(头孢呋辛)、先峰必(头孢哌酮)、菌必治(头孢曲松)、链霉素、庆大霉、 丁胺卡那霉素、氯霉素和林可霉素),分别测定它们对从临床分离的110株条件致病菌的抗菌与效果。结果110株条件 致病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与林可霉素耐药;其余8种抗菌素以对丁胶卡那霉素的耐药性最低;对菌必 治、先锋必和西力欣的耐药性都在 35%以下;而对菌必治和先锋必极敏感的菌株占 37%;头孢唑啉、庆大霉素对条件致 病菌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但耐药菌株在 50%~65%之间;对链霉素、氯霉素耐药的菌株已超过 65%。结论临床对抗生 素的使用应斟情分析。  相似文献   

13.
柱晶白霉素产生菌的原生质体制备、再生和诱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柱晶白霉素产生菌SK-06的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条件,以及再生菌的产生抗生素能力进行了研究。方法:考察甘氨酸浓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摸索和确定溶菌酶酶解的最佳条件,考察再生培养基的组成。结果:溶菌酶酶解的最佳条件为:2mg/ml、30℃、90min。再生率达到15%。通过二次再生后,获得了一株高产菌株,效价提高238%。经过紫外线诱变的孢子和原生质体的效价提高了95%和160%。结论: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选育高产菌株是一种有效的菌种德育手段。  相似文献   

14.
麦角酰胺生物合成的研究 Ⅰ.麦角酰胺产生菌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2年以来,固体发酵及深层培养生产麦角新碱已推广投产。近年来我所又开展了麦角酰胺生物合成的研究。Arcamone等利用雀稗草麦角菌(Claviceps paspali Stev.& Hall)的某些菌株,首先在深层培养中获得较高含量的麦角酰胺。Pacifici及Groger等研究了雀稗草麦角菌的生长和营养。近年来又有新的报道。南斯拉夫把从美国引进的菌种的产碱率从0.003提高到0.05%。我国从南斯拉夫引进的原始菌种产碱量较低。据此,开展了菌种选育研究。两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38.哺乳期妇女使用抗茵药物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不同的抗菌药物自乳汁中排泄的差异很大,其中从乳汁中排泄量较大的有红霉素和林可霉素。红霉素静脉滴注时,乳汁浓度较血清浓度高4~5倍,但青霉素C肌注或静滴时,乳汁中浓度仅为血清浓度的2%~20%。尽管有些抗菌药物在乳汁中浓度很高,到达婴儿体内的药量有限,但是却可引起婴儿过敏反应和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刘鸿  于宏 《中国厂矿医学》1999,12(4):307-308
将我院1994年1月至1995年12月收治的338例糖尿病患者的病历做了统计调查,其中发生尿路感染的有91例(26.9%)。感染的菌种中G-杆菌占58.2%,真菌占28.6%,G+菌占13.2%。观察菌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以第三代喹诺酮类敏感性最高.其次为氨基糖甙类.再次为头抱类。将此调查结果反馈于临床,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有利于维持机体的生态平衡。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收治的338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8()年WH)糖尿病诊断标准。发生尿路感染的gi例均为I型糖尿病人,年龄在54~82岁.平均年龄为67…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12个月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菌种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12月采用BACTEC 9120血培养仪及其专用血培养瓶进行培养的结果,阳性血培养标本转种后经BD PHONEX系统进行微生物鉴定及药敏。个别菌株药敏试验采用K—B法补充测定。结果在5418份标本中,分离菌株404株,阳性率为7.5%,革兰阳性菌占64.2%,革兰阴性菌占28.9%,真菌占6.9%。结论应加强血培养标本中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18.
超大网吸附树脂在林可霉素提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酸林可霉素生产采用超大网吸附树脂进行提取,生产工艺简单,操作简便,溶媒消耗低,成本下降,收率达87.76%;产品质量符合CP2000版要求,林可霉素A含量平均为87.93%,林可霉素B含量平均为1.67%。  相似文献   

19.
金黄色葡萄球菌儿童株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儿童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疾病的分布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情况。方法 收集连续12个月的临床致病株,根据菌落形态、革兰染色特点和乳胶凝集实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初步筛选,用细菌自动鉴定系统Vitek GPI卡和GPS-101卡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145株,其中来自呼吸道感染患儿痰或咽拭子培养109株,占75.17%,来自血培养16株,占11.03%,来自脓液、阴道分泌物培养分别占6.21%和5.51%。药敏试验显示92.4l%的菌株产生β-内酰胺酶,96.55%的菌株对青霉素耐药,但耐苯唑西林的仅占6.21%。99.31%和100%的菌株分别对利福平和万古霉素敏感,对环丙沙星、阿莫西林/棒酸、头孢唑林、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和林可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95.86%、93.10%、92.41%、86.21%、84.83%和80.69%,37.93%的菌株对红霉素耐药。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常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低.该药仍是治疗小儿会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0.
核糖苷链霉菌(Streptomyces ribosidificus)3719-A51-1在沉没培养条件下,于产生核糖霉素同时,也产生约10%的新霉胺。将核糖苷链霉菌3719-A51-1的孢子经诱变处理后,得到一突变株3-18,后者于产生核糖霉素同时,基本上于发酵后期未发现新霉胺。3-18突变株的发酵液与原始菌株发酵液相比,在提取过程中可省去以290(OH_-)型树脂分离新霉胺的步骤。如此制成的核糖霉素硫酸盐,其新霉胺含量在0.25%以下。摇瓶发酵法测定抗生素中是否含新霉胺表明,3-18突变株的核糖霉素产量比原始菌株为高;3-18突变株于发酵12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