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扬子鳄眼球的胚胎发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华田苗  王朝林 《解剖学报》1994,25(1):107-110,T021
在24例扬子鳄胚胎中,观察了眼球的发生及其组织分化过程。孵化后第2d,视泡已从前脑突出形成,第6d形成双层视杯和晶状体泡。晶状体纤维先由晶状体泡后壁上皮生成,然后由赤道部的泡壁上皮生成。虹膜、角膜内皮和基质均由视杯周围的间充质迁入形成。视网膜的色素上皮层最先分化。神经上皮在第16d出现节细胞的内迁。第18d可辨认节细胞层和神经纤维层。第24d可辨认内网层。第30d开始出现外核层与内核层的分化。第3  相似文献   

2.
扬子鳄胚胎胃的组织发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华田苗  王朝林 《解剖学报》1996,19(2):221-224
  相似文献   

3.
扬子鳄胚胎中肾发生及退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在11个不同发育时期扬子鳄胚胎中观察中肾的发生及退化过程。方法:采用电镜、细胞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孵育第6期在中肾管前端附近出现一些中肾小泡。第8期形成“S”形中肾小管。第13—17期鳄胚体前部部分中肾小管盲端内陷,形成原始的肾小囊和肾血管球,中肾小管显著伸长并迂回曲折。第20一22期,体前后部中肾组织均已形成完整的肾单位。中肾小管颈段由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组成,近球小管上皮细胞含丰富的PAS阳性物质并呈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生长抑素(SS)免疫阳性反应。第24—28期,体前部至后部的中肾组织依次退化。结论:(1)扬子鳄中肾除重吸收作用外还具有内分泌功能;(2)中肾退化时,细胞凋亡依次表现为核固缩,出现大量凋亡小体,线粒体数目剧增并膨胀,线粒体等细胞器自溶及核消失;(3)中肾退化可能与小管细胞中TGFβ1及SS大量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扬子鳄胚胎后肾发生的组织学及细胞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扬子鳄胚胎后肾组织发生过程的观察,探讨其后肾发生及分化的规律和特点。材料与方法:用组织学及细胞化学染色法,在光镜下对9个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进行了观察。结果:孵育第18天,从泄殖腔附近发出的输尿管芽向生后肾组织侵入生长,生后肾组织产生许多生后肾小泡。第24天出现集合管及肾小管、肾小囊的雏形。第30天肾小管显著伸长并发生折叠,出现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肾小管中间段的形态分化。第40 ̄62天,肾小体逐渐发育成熟,肾小管各段逐步出现机能分化。在后肾发育过程中,PAS阳笥物质首先出现于集合管上皮细胞,其次是远曲小管,最后是肾小管中间段和近曲小管。第24 ̄30天中,集合管、肾小管及肾小囊上皮细胞中RNA含量均丰富,呈弥散型分布,第40天以后肾组织中RNA含量迅速减少。结论:扬子鳄后肾不同区域肾单位的发生与分化存在  相似文献   

5.
扬子鳄牙齿的发生和替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鸿春  吴孝兵 《解剖学报》2002,33(6):652-655
目的:探讨扬子鳄牙齿发生与替换的特点。方法:用石蜡切片观察扬子鳄牙齿的发生和替换过程,用扫描电镜观察牙齿的结构。结果:孵化第20d外胚层开始内陷形成牙褶;孵化第56d,牙胚已形成;幼鳄孵出后第16d,牙冠已形成,同时牙胚已转移至牙槽底部。1-5龄鳄中已牙齿的牙槽底部均保留1个牙胚,该牙胚可发育成为新生牙来替换已脱落的旧牙。结论:扬子鳄口腔边缘粘膜中的外胚层向固有层内陷形成的牙褶在牙齿的胚胎发生中可能起诱导作用;而在新生牙替换旧牙的过程中,由牙槽底部保留的牙胚直接形成新生牙。  相似文献   

6.
扬子鳄胚胎视网膜发育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检测6种激素在孵育第8天至孵出时扬子鳄胚胎视网膜的表达及变化。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1)生长抑素(SS)在孵育第8~30天有表达,第12天数量最多,30天以后消失;(2)5-羟色胺(5-HT)从孵育第24天开始表达,第30~40天数量最多,孵出时数量减少;(3)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从孵育第40天开始表达,孵出时增多;(4)神经丝蛋白(NFP)阳性细胞和纤维在所检测的各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P53和P物质在各期胚胎视网膜均未检出阳性细胞。结论:视网膜的发育是个渐进的过程,不同激素在扬子鳄胚胎视网膜中的表达规律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气管壁的组织发生及探讨婴幼儿呼吸道疾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HE及PAS反应,光镜观察。结果:8周的胚胎,气管壁由2-3层复层柱状上皮细胞及外周的间充质构成,上皮细胞的PAS反应为阳性。  相似文献   

8.
扬子鳄胚胎舌表面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孵化第36d至第62d孵出的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胚胎舌表面的形态变化过程。舌表面于孵化第38d形成少数大的隆起与凹陷,第4刚开始出现舌乳头。舌上皮细胞的表面在第36~42d为圆形,表面光滑,中央凹陷,以后逐渐变成扁平细胞,第52d细胞呈规则的多边形,表面微绒毛清晰,细胞中央有一向外隆起的圆形或卵圆形核区,第56d后老化的舌上皮出现脱落现象。孵化第42d舌后部及中部的上皮内陷形成较大的舌腺腺孔。第48~56d中,较小的舌腺孔显著增多,而大舌腺孔数目无明显增加。第62d多数大舌腺孔内可见有粘液样分泌物。舌表面味蕾的形成很迟,第56d才出现Ⅰ、Ⅱ、Ⅲ型发育中的味蕾,第62d形成部分成熟的味蕾。本文对扬子鳄舌腺及味蕾的形态发生特点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对已固定的成人尸体50例(男25、女25)和2岁左右的幼儿尸体20例的气管——支气管——肺段支气管的分支角度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成人男女性间、成人与幼儿间的气管与支气管、支气管与叶支气管间的角度均无显著性差异。本文为人类学和临床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测量了50例成人(男25例、女25例)和20例幼儿的气管、支气管和肺段支气管的长度和直径。结果表明,左肺下叶各段支气管的长度大干上叶各段支气管,右肺各段支气管的长度为下叶各段支大于中叶各段支,中叶各段支大于上叶各段支,而直径无一定规律。同时用成人50例的气管、支气管、部分肺段支气管的长度、横径共20个指标,以及身长、胸围、胸廓矢径、胸廓横径、胸廓长5个外部指标,以了解内部指标与外部指标的相关程度,建立了由外部指标推算内部指标的回归方程,其中有13个具有显著意义,可用来推算预测人体气管、支气管树的形态。  相似文献   

12.
扬子鳄胆囊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扬子鳄胆囊组织结构的观察,探讨其胆囊的功能。材料与方法L:用组织及细胞化学染色法,在光镜和电镜下对4例成年扬子鳄胆囊进行了观察。结果:胆囊及胆囊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组成。胆囊粘膜表面较平整,粘膜上皮由单层高柱状细胞构成,细胞中含大量透明的分泌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胆囊管粘膜具有许多规则的皱襞,粘膜上皮由单层柱状细胞构成,细胞顶部PAS反应阳性含少数透明的分泌颗粒,粘膜下层有大量色素沉积。结论:扬子鳄胆囊及胆囊管除吸收作用外,还能分泌粘液。  相似文献   

13.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肾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鸿春  唐剑云 《解剖学报》1995,26(4):436-438
用透射电镜观察扬子鳄肾的超微结构。它的近曲小管和收集管上皮细胞无质膜内褶,远曲小管上皮细胞有较少的质膜内褶。扬子鳄肾小管的这些结构特征与它们在淡水生活有关。本文还就扬子鳄的栖息环境及其肾的超微结构与关咸水生活的美洲鳄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为比较扬子鳄受精卵及未受精卵卵壳,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其卵壳由外致密层、蜂窝层、乳突层、外壳膜和内壳膜5层组成。并就经孵化的卵壳外致密层表面出现的腐蚀坑和裂纹产生的原因及生理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采用组化方法对7只扬子鳄胃的神经支配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粘膜下层有胆碱酯酶(AChE)阳性反应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相互交织组成的神经丛,一些神经纤维穿过粘膜在基底膜附近形成次组丛,终止在腺细胞。在环行肌和纵行肌之间有丰富的AChE阳性反应神经节和神经丛。在肌层内胆碱能神经的走向与平滑肌细胞的长轴平行。肾上腺素能神经只见于肌层,神经纤维同样与平滑肌细胞长轴平行。  相似文献   

16.
扬子鳄泄殖腔壁内血管活性肠肽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含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在爬行类动物-扬子鳄泄殖腔壁内的分布特点。方法: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及免疫荧光法。结果:扬子鳄泄殖腔壁内VI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见于粘膜下层及肌层,呈串珠状,大致与平滑肌纤维平行走行,并见其分支在实质内构成网络状,但明显伴血管走行的纤维稀少。通过免疫荧光法证实,粘膜下层内存在VI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胞体大小、形态不一。结论:扬子鳄泄殖腔已具备了类似高等脊椎动物的含VIP神经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