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Planning》2014,(20)
《劳务派遣暂行规定》是国家从保护最底层劳动者根本利益,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高度予以颁布实施的,对劳务派遣用工做出了更加详细、更为严格的规定。本文通过学习《规定》,提出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给出解决意见,以供参考。《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已于2013年12月20日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第21次部务会审议通过,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作为国有企业,要认真学习《规定》,带头落实《规定》,严格执行《规定》,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做好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工作,为保障广大劳动者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2.
劳务派遣是我国新发展的一种用工方式,既存在着多种社会价值,又潜藏着不争的风险。本文就《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并结合国有企业特点,分析了企业在使用劳务派遣过程中如何防范用工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3.
许海峰 《建筑施工》2011,33(7):629-631
当前,社会对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管理争议颇多,同时,《关于规范上海市劳务派遣用工的指导意见》也于近期出台。由此,针对建筑施工行业的特点,从提高对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管理的重要意义入手,对施工总承包企业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管理提出了明确概念、把握范围等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劳务派遣用工因便于企业降低人工成本、避免劳动纠纷和用工风险,并满足一定劳动者的就业需求,近几年发展迅速。但此用工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单位长远发展。上海某道路养护公司,在分析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探索实践劳务员工转制工作,即将劳务工转变为正式员工,实现同工同酬,一举取得了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Z1):32-33
国企劳务派遣用工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长期以来,伴随着这一用工模式的风险,国有企业也从中获益匪浅。一方面,劳务派遣用工解决了国有企业发展中人力资源不足问题,为企业营造了更好的发展条件。另一方面,劳务派遣用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用工效益,使企业支付的同等的用工成本得到了更多的回报,并积极地支持了企业核心业务的发展。因此,面对风险我们需要理性地、辩证地看待问题,寻找有效的对策规避国企劳务派遣用工风险,使这些员工能在企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9):152-153
劳务派遣是我国在建立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实践过程中提出的一个现实课题,是我国劳务经济中比较新的一种形式,也是发展很快、问题很多的一种形式。《劳动合同法》的修改和《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实施,将使劳务派遣走向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尹素霞  彭知军 《上海煤气》2015,(3):41-43,46
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燃气企业也引入了劳务派遣等用工方式。燃气企业的基础是安全运行从识和防范劳务派遣用工方式所存在的安全生产风险,对燃气企业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分析了燃气企业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存在的安全生产风险提出了安全管理方面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马秀招 《福建建材》2012,(7):117-120
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事业单位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迫在眉睫,劳务派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建筑行业的企业大量采用。由于劳务派遣进入我国的时间尚短,相关的法律制定也严重滞后,导致在劳务派遣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以建筑业企业劳务派遣用工现状、问题为研究对象,对当前建筑行业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希望能在实践中得到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0)
劳务派遣活动中出现的滥用问题已经成为劳动合同法在实施过程中的敏感的问题,全国总工会认为,劳务派遣之所以呈现"非正常繁荣"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规定过于硬性,无法起到限制用人单位规避劳动合同法的作用。劳务派遣滥用大大损害劳动者权益,导致劳务派遣纠纷的频发,深层次上还影响我国企业的产业升级以及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对劳务派遣现状进行论述,并对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27)
由于历史原因,电力企业形成了包括直接用工、劳务派遣和外务外包等用工模式。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电力企业用工面临"同工同酬"、"岗位三性"及"派遣比列"等法律风险,阐述了电力企业的用工类型,优缺点及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代懿 《山西建筑》2009,35(13):191-192
介绍了建筑工程劳务用工的几种模式,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强调了劳务队伍的选择录用和合同签订、强化经济管理手段、避免经济纠纷、依法使用零散性劳务用工人员等,从而加强施工企业的外部劳务管理。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6)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的就业形式,近年来在我国得到迅速的发展。虽然它优化了企业的用工模式,但由于涉及三方关系,一旦出现纠纷,派遣单位和要派单位相互推诿,导致实践中相关的涉案数量不断增加。《侵权责任法》增加了有关劳务派遣职务侵权责任归属的内容,这项新规定解决劳务派遣职务侵权责任的归属问题,确定了劳动者在执行工作任务过程中造成第三人伤害的责任分配规则。三十四条法规引入补充责任制度,并同时确认又用工单位承担主要的侵权责任。这是对现有劳动法关于劳务派遣法条的进一步完善,确认了劳务派遣职务侵权责任承担的主体,即用人单位和用工单位为共同雇主,在此基础上再对二者雇主责任进行分配。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务派遣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的认可,但是对劳务派遣型企业做人力资源规划不能再像低端劳务工作那样只用工时活设备等因素去计算,需要考虑更多更复杂的因素。因此研究新时代的劳务派遣型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24):201-202
劳务派遣制度最先产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上世纪进入中国,是除了传统就业模式外的一种新型模式。企业和调度合谋规避法律,损害劳动者权益最常采用的就是此种手段,许多人认为劳务派遣应当被禁止。正因为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和约束。本文根据介绍和调度系统的分析,探讨中国目前的劳务派遣制度的基本情况,并在细微之处去完善劳务派遣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11)
劳务派遣业务已在国内展开多年,但是作为一种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尚未被社会和广大企业接受。本文通过对青岛市劳务派遣业务发展的现状和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得出青岛市为推进劳务派遣业务在立法、管理机制等方面所做的努力,最后总结出经验启示,为劳务派遣业务在我国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1)
劳务派遣是一种新型的用工方式,作为企业补充性用人的招聘方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特殊需求,对于企业体制外的劳务派遣员工进行相关的管理,尤其是激励机制的建立成为企业管理存在的难点之一。目前,企业中存在的劳务派遣员工管理失败的案例很多,很多企业不重视劳务派遣员工的激励和管理,相应的福利和奖励机制欠缺,没有结合派遣员工的特殊性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模式,导致劳务派遣员工被隔离与正式员工之外,没有培养其情感归属和主人翁意识,导致工作积极性收到挫败,不利于企业整体绩效水平的提高和团队建设,本文结合A公司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相关研究,针对目前劳务派遣员工激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希望为劳务派遣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需求新的方向,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17.
结合市政养护维修企业现状,分析了市政企业采用劳务派遣这一新型用工形式的利与弊,提出了用人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应规避的风险,及如何规避风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15):193-194
劳务派遣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用工方式,具有雇佣和使用相分离的显著特点,有着和传统雇佣劳动关系不同的自身优势和特点。劳务派遣对促进派遣工就业、提高派遣工职业技能、减轻企业负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用工方式,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如何规范劳务派遣市场,建立完善的劳务派遣制度,成为当前劳动力市场建设以及法制建设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5):37-41
劳务派遣是标准劳动关系的变形,但可以还原之,在双方法律关系的框架下厘定三个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而不必创设新的理论模型。对于劳务派遣"泛岗位化"的治理,指出立法可以有直接的禁令和间接的引导两种选择。立法既然选择了禁令模式,就应当及时完善相关规范,动员和部署行政执法和司法力量,保证禁令的落实,而决不能轻诺寡信,打"法律白条",让公众失望、令劳动者寒心。  相似文献   

20.
《门窗》2014,(7)
建筑行业作为劳务用工密集型的企业,有着其行业的特殊性,为了对建筑业劳务分包企业和劳务工人的有序管理,规范建筑业用工行为,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笔者结合自身的实际管理工作,从劳务分包企业资质资格管理、用工管理和项目现场管理,强化提高建筑业劳务工人持证上岗率和安全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等方面,浅谈一些个人的工作心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