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矿区18行副井因岩体条件的影响,局部井筒支护体受压后出现开裂,成井质量受到影响。通过对井筒的量测与观察,认为井筒整体符合规范要求,金川矿区中的竖井开挖与支护,应依据岩体破碎程度、地应力、井筒深度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二矿区各类接触破碎带的调查与研究,运用节理统计分析、建立工程地质模型、接触带矿物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接触破碎带对金川二矿区岩体整体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金川矿床成矿模式,各矿区含矿岩体规模,富矿比例以及沿走向变化规律,含矿岩体的形态产状和矿体在剖面赋存规律的阐述,对4个矿区24个剖面岩体分枝情况和4个矿区65个剖面岩体控制程度的调查,对以前地质找矿效果和原因进行分析,指出金川矿床深部具有良好的和前景,含矿岩体下分枝出现部位和范围,已知岩体中贫矿,富矿以及特富矿的找矿方向和勘探方法。  相似文献   

4.
金川二矿区是我国大型地下有色金属矿山,该矿具有地应力高、围岩碎胀蠕变的特点,深部巷道支护是金川二矿区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本文介绍了金川二矿区地应力的分布规律和深部不良围岩的工程地质分类和基本特征,总结了金川二矿区深部不良围岩巷道的变形破坏规律,评价了过去巷道多种支护方式,并介绍了金川二矿区目前深部巷道支护的新方法,即借鉴煤巷锚杆支护动态信息设计法,改变过去金川二矿区深部巷道“先让后抗,先柔后刚”的支护原则,采用煤矿系统预应力高强锚杆支护技术,提高巷道一次支护强度,有效的遏制围岩松散变形,并在有制约的条件下,容许围岩有一定的缓慢变形,使围岩应力得到一定释放。并且联合采用预应力锚索和锚注支护方式,使浆液注入岩体裂隙,配合喷锚支护,可以形成多层组合拱结构,扩大了支护结构的有效承载范围,提高了支护体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在局部围岩不稳固地段,再辅之网钢构架支护、U型钢拱架支护和自钻式锚杆封底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巷道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支护,避免巷道的变形破坏。目前,这一新的支护方法已经在金川矿区深部巷道试验成功并开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金川矿区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中特大型的地下矿山,该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岩体软弱破碎,地压大,大部分巷道处于不良岩层中,巷道支护是金川镍矿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本文较系统的总结了金川矿区采用的各种巷道支护方式的支护效果,尤其是对喷锚网支护、巷道注浆加固支护、多种支护方式的联合支护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根据金川矿区多年来的工程实践经验,总结推荐出了在类似的高应力破碎岩体条件下各种井巷工程的最佳支护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介绍了GPS系统及其测量方法和测量精度参数,分析了金川矿区地表控制网的可靠性受到影响的原因,阐述了在金川矿区地表控制网中进行全面的、系统的GPS测量的必要性和对矿山生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GPS系统及其测量方法和测量精度参数,分析了金川矿区地表控制网的可靠性受到影响的原因,阐述了在金川矿区地表控制网中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GPS测量检核的必要性。同时阐述了在矿区地表进行GPS测量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某矿西风井工业场地的裂缝分布特征、产状、发生时间、地表位移沉降观测资料综合分析;综合(?)矿崩落区的发生发展,运用岩体工程地质力学观点,从岩体结构,特别是结构面上分析,认为该工业场地的变形(?)是采矿活动造成层状碎裂结构的志留系浅部砂岩产生浅层滑坡.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金川龙首矿新1# 竖井井塔地基及其周围岩、土体边坡的工程地质勘察与研究,总结提出了金川矿区地表地基稳定性分析方法与步骤。  相似文献   

10.
高亚林 《铜业工程》2020,(1):31-34,60
通过对金川矿区概况及金川矿床特点,特别是从所处成矿带位置、物探异常特征、成矿地质条件,以及矿体向下延深变化情况等方面进行对比论述,认为金川深、边部找矿潜力巨大。同时,详细论述并推荐了2个矿区深部找矿靶区:Ⅰ矿区与Ⅱ矿区接合地段深部和Ⅱ1矿体与Ⅱ2矿体接合地段深部;1个矿区周边及外围找矿靶区-Ⅲ矿区南侧区域;为金川矿床下一步找矿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矿区大范围变形监测,提出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对监测区三维重建,通过对比多期DSM数据、DOM数据分别获取地表沉降值与水平移动值,该方法改变了传统变形监测采用以线代面的观测手段,实现了面域监测的目的。经精度评估,满足矿区岩移变形监测要求。  相似文献   

12.
榆神府矿区是陕北一个重要的原煤产地,煤炭开发利用规模大、强度高,但区内生态环境脆弱,采煤诱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尤为显著。为全面掌握榆神府矿区采煤地表裂缝“静”、“动”态发育规律、揭示其形成机理,以榆神府矿区的安山煤矿、柠条塔煤矿和小保当一号井的典型工作面为对象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 地表裂缝分为台阶型、挤压隆起型、滑动型和拉张型4种类型以及“塌陷槽”、“平行并列”2种组合方式;② 榆神府矿区地表裂缝平面展布规律具有相对统一性,而地表裂缝表现特征具有差异性,且与采深采厚比呈负相关关系;③ 极浅埋煤层开采、浅埋煤层开采以及中深埋煤层开采地表裂缝分别具有滞后回采位置1.0 m、超前回采位置8.5 m和滞后回采位置30.14 m的动态展布规律,且地表裂缝滞后距与采深采厚比之间存在多项式的函数关系;④ 边界裂缝和面内正向坡裂缝具有“只开不合”的活动特征,面内逆向坡裂缝具有“先开后合”的活动特征,面内平坦区裂缝则具有“先开后合再开”和“先开后合”两种裂缝活动特征,平均活动时间3.7~7.0 d;裂缝“先开后合再开”的活动受覆岩运移控制,“只开不合”和“先开后合”的裂缝活动受地表移动变形控制,而斜坡裂缝活动机理则与坡体滑移密切相关。研究成果可为榆神府矿区地表裂缝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金川矿区主力矿山的开拓深度已接近千米,属于深部开采范围,随采矿环境的变化,深部开拓困难日益加大,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深部开拓调查研究,结合金川实际,提出在金川矿区深部开拓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地表沉降是严重威胁矿山安全开采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影响地表生态环境的重大问题之一。阔个沙也金矿矿体埋深极浅,采矿活动对地表影响不可忽视,以该矿山地表沉降为研究对象,基于GPS测量技术对矿山开采地表沉降特征和变形规律开展了监测分析,得到了不同监测阶段的地表沉降和水平移动曲线。沉降量最大的监测点是GC1,沉降量为-9.2 mm。工作面在推进的过程中形成了GC1和GC82个监测点位置的沉降区,GC1位置的漏斗相对较大,沉陷范围超过9 mm。不同监测点的x方向位移均呈现波动变化规律。监测结果为矿区变形规律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前,金川矿山已全面进入深部开采阶段,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在巷道掘进和支护方面,已有的岩石力学理论已难以发挥良好的工程指导作用,许多现象也难以利用现有岩石力学理论做出合理的解释。其岩体所属的力学系统不再是浅部工程围岩所属的线性力学系统,而是非线性力学系统,传统理论、方法与技术已经部分或全部失效。因此,需要进行大量的金川深部岩体力学基础理论研究。本文结合一系列新问题的研究工作,总结分析了深部开采与浅部开采岩体工程力学特性的主要区,根据金川深部岩体的构造、高地应力、强度、变形等独特的特点,提出了金川深部岩体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金川Cu-Ni(PGE)硫化物矿床以F16-1断层为界,主要划分为西岩体(III、I矿区)和东岩体(II-W,II-E和IV矿区),由于西岩体III矿区研究较少,使得这两个岩体在成因上存在争议。文章根据最新采集的III矿区钻孔样品并结合前人其他矿区的钻孔数据,对东西岩体的岩相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东西岩体在岩石类型上十分类似,但岩相分布特征具有明显差别。主、微量元素特征指示东西岩体经历了不同的岩浆演化过程及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铂族元素含量和比值均高于原始地幔,暗示东西岩体在深部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硫化物熔离,而块状矿石则指示经历硫化物结晶分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金川矿区构造、含矿岩体的地质特征、矿体类型、金川铜镍矿床成矿模式等方面综合研究,提出了科马提岩是寻找硫化镍矿床的另一个方向;铁帽是超基性岩地区寻找硫化镍矿床的重要标志。通过对金川特富矿体的地质特征分析,指出了根据细脉浸染状矿体来寻找特富矿。  相似文献   

18.
矿区变形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是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地层的岩体或土体应力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矿区地表垂直下降现象。目前,GPS技术是矿区变形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应用GPS技术对矿区变形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基于GPS技术的矿区变形监测系统的构成、主要功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金川二矿区贫矿石选矿工艺流程研究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章锦荣前言金川铜镍矿是世界上著名的铜镍矿贵金属共生矿。储量居世界第二、全国第一。全矿共分四个矿区,其中二矿区的铜镍金属量占整个矿的百分之七十五。二矿区有贫矿、富矿,其中富矿已于1984年投入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20.
二矿区多中段采掘作业,基建工程滞后,采掘矛盾突出,中段、分段、充填回风系统的接替问题日益严重;金川矿山岩体的碎胀蠕变特性和其所处的高应力及复杂的构造环境,加上大面积采矿挠动的影响,巷道蠕变破坏非常明显,影响着二矿区的正常生产。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并合理的安排二矿区今后几年的产量,加强接替工程的建设,避免二矿区的产量出现“马鞍形”的状况,以确保二矿区长期稳定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