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试采技术》2006,27(1):10
对于水驱非均质油田来说,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地下形成相对固定的注采连通时应关系,注入水沿着相对高渗透层首先到达采油井底,水驱油效率低。在注采工作制度或注入介质不变的情况下,一般采取井网调整、层系转换等方法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水驱动用程度。在现有注采条件下,采取不稳定注水措施可以改变液流,打破原有油水相对平衡分布.使剩余油在二次调整分配中被有效动用,  相似文献   

2.
中东地区薄层碳酸盐油藏主要采用水平井井网进行注水开发,目前水平井水淹程度高、注水效率低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提出基于Pollock流线追踪技术的油藏高效水驱管理方法.根据流线模拟结果确定动态井组,计算井的分配因子,分析油藏注采连通状况并评价注水效率,通过优化注采政策改善水驱开发效果.K1油藏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井组注水分配...  相似文献   

3.
该项目重点针对水驱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以后,井网关系日趋复杂,井网之间水量如何匹配为前题,经过仔细分析和对比性研究之后,采用了最优化理论作为研究水驱注水井注水量的定量优化配置的理论分析方法。最优化理论是指以一个全油藏(或以注水井为中心的“扩大井组”)的储油层作为研究对象,以油气层渗流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理论,以注采井的布局作为研究的基本元素,以注采强度作为定量优化注水井注水量配置的基本依据,以“各生产井规划的产液量(或产油量)、各注水井所控制的各井层规划的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含水上升率最低等“作为建立”注水井…  相似文献   

4.
长63油藏属超低渗低压油藏,天然能量较弱。超前注水后全面投入开发,投产初期单井产量低,含水率变化稳定,部分油井压力下降,部分注水井压力上升。研究认为:在目前井网条件下,部分井组井距过大,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驱替压力系统,要形成有效驱替必须缩小井距;笼统注水使得注采层位不对应,造成油井产液量较低。通过研究,提出下步调整措施,即进一步细分层系,加密井网,缩小注采井间的距离。现场实施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改善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提高水驱采收率,通过大量特低渗透油藏水驱开采特征研究,揭示了特低渗透油藏的水驱规律: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特低渗透油藏会首先沿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注、采井间开启注水动态裂缝,随着注水压力的升高,或将开启与之成最小角度的注采井连线方向裂缝,导致注入水沿裂缝方向注采井无效循环,造成油藏水驱开发效果很差。等值渗流阻力法计算结果也证明了面积驱替径向渗流转为裂缝线性侧向驱替平行流后可大大降低渗流阻力。由此提出了“沿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注水动态裂缝线性注水、侧向基质驱替”的井网转换模式。井网模式的转换避免了注水动态裂缝导致的注入水无效循环,消除了动态裂缝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减小了渗流阻力,扩大了水驱波及程度。现场应用效果显著,单井产能增加了一倍,平面波及系数提高了43.2%,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9.3%。  相似文献   

6.
灰色关联方法确定井组配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注水时机、注水方式一定的情况下,注水强度尤其是各注水井的注水量配置显得非常重要。在对目前国内存在的配注方法的综合分析和研究之后,提出了以水驱油田注水井井组为研究单元,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中的关联度经归一化处理得到的关联系数作为井组内油井的动态劈分系数,从而对油井产液量劈分,进一步确定井组内注水井的配注量。经实例试算,说明本方法可以作为一种常规配注方法,该方法摒弃传统方法对注采井层段大量数据统计的烦琐性,方法简单,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7.
汤婧 《石化技术》2022,(5):176-177+256
对注水开发油田而言,“注够水、注好水”是油田开发效果的有力保证,目前优化注水方面仍以工作量为导向,通过提高分层配注及合格率水平以及完善井网等方式,未涉及改善注水效率、实现注采结构调整方面的研究及工作方向。故有必要开展海上典型油田注水效率研究,改善水驱剖面,提高水驱效率,达到优化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低渗透油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必须具有一定的驱动压力梯度,油水井见效慢,加之在油砂体分布不稳定、微相变化快、相带窄的影响下,造成油井见效困难,水驱率较低,最终造成水驱采收率较低,为此,需要寻求新的途径来改善开发效果。丘陵油田储层为低渗透砂岩,针对其中陵2西区决的水驱状况差,井网不适应的问题,在精细研究区块地质特征和开发效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井网加密调整方案,通过加密和调整井网,完善注采对应关系,显著改善了开发效果,对油田下步调整和科学开发同类油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温五南夹片注水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五南夹片生产效果和注水效果都比较差,目前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低。本专题研究表明,该区块水驱控制程度比较低,水驱动用程度低,上油组目前尚有73.3%的含油区域未见效,水驱采收率比较低,为27%,注水利用率低,有效注采比低。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断层多、断块复杂,砂体物性差、连片性差,目前井网不适应温五南夹片的地质条件,注采结构不合理。针对该区块的具体问题,提出了钻井原则以及应完善井网、调整注采结构等具体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改善低渗透油藏非均质储层的注水开发效果,应用油藏工程方法研究了渗透率非均质性与注水开发井网几何形式的耦合作用,引入了渗流因子及渗流因子变异系数,提出了低渗透油藏非均质储层注水井偏移的井网调整新方法,并应用黑油模型数值模拟技术对其进行了适应性评价。将注水井沿井排方向偏移一定距离,井组内渗流因子变异系数降低,且随着砂体渗透率级差的增大、井网内横切比的减小,注水井向低渗砂体方向的偏移距离逐渐增大。注水井偏移最佳距离后,井组产油能力提高了5.6%,含水率下降了3.7%,明显提高了水驱开发效果。提出的非均质性评价方法及注水井最佳偏移量计算式,为低渗透非均质储层注水开发时的井网调整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了建立一套能够反映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复杂缝洞结构和连通关系的注采井网。从不同岩溶地质背景特征出发,通过分析风化壳型、断控型和暗河型储集体的缝洞空间结构特征、注采关系特点和井网形式,提出了“注采空间结构井网”的理论概念,即以缝洞体空间展布为基础,结合缝洞形态、尺度、连通结构等信息,在三维空间上构建注水井与采油井之间的配置关系,最大程度提高缝洞控制、水驱储量动用及采收率。研究认为:风化壳型注采关系以“低注高采,缝注孔洞采、小洞注大洞采”为特点,适宜建立“面状”注采井网;断控型注采井组以“等高注采、缝注洞采、边注中采”的注采关系为主,应建立“条带状”的注采井网;暗河型注采井组易形成“低注高采、洞注洞采”的注采关系,可建立“线状”注采井网。同时应形成与井网形式相匹配的差异化注水方式,以全面体现注采空间结构井网"多向注采、多段注采、立体注采"的构建目标。  相似文献   

12.
针对喇萨杏油田油层多、非均质性严重、开发时间长、层系井网复杂的特点,以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和渗流理论为基础,首先提出了一套油水井注采关系的自动划分方法,实现了多套层系不同开发阶段油水井注采关系划分的自动化;其次研究形成了改进的水驱控制程度统计方法,并提出了水驱控制程度构成的概念,最终形成了水驱砂岩油田注采关系的自动评价技术。提出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实用、效率高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水驱砂岩油田的注采关系评价和油层动用状况研究。通过喇萨杏油田11个水驱区块的应用,水驱控制程度统计精度达到98.6%,极好地满足了油田需要。  相似文献   

13.
利用蚂蚁体追踪技术和井间干扰试验,实现缝洞关联关系的精细描述和连通性的定量化表征,逐步建立了缝洞型油藏定量化注采井网构建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注水有效率。根据不同岩溶背景区储层发育特征,构建了风化壳区多维井网、暗河区立体结构井网和断溶体背景线状井网,形成了差异化井网构建技术。在矢量化井网构建的基础上,利用弹性驱+水压复合驱水侵计算模型,初步实现底水油藏注水强度定量化;利用注采对应曲线,初步实现了封闭弹性驱油藏注水强度定量化;通过分析示踪剂响应特征曲线,实现了注水周期定量化;通过综合分析能量变化曲线和物质平衡方法,实现各向分水率定量化计算。实例应用表明,上述技术可有效提高水驱采收率。  相似文献   

14.
三角洲前缘韵律层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调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赵红兵 《特种油气藏》2006,13(2):58-60,63
注水开发后期胜坨油田三角洲前缘反韵律厚油层剩余油分布复杂。对胜坨油田沙二段8砂层组三角洲前缘储层沉积特征、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受注采、储层沉积特征等因素影响,三角洲前缘储层剩余油主要集中在坝主体的上部以及坝侧缘、远砂坝沉积的韵律层。在储层剩余油分布研究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细分韵律井网调整及配套挖潜措施完善潜力韵律层注采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开发后期三角洲前缘反韵律厚油层水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构建适用于碳酸盐岩缝洞型断溶体油藏的井网,增大水驱储量控制及动用程度,提高断溶体油藏的水驱开发效率,以塔河油田缝洞结构精细识别和刻画为基础,根据缝洞储集体发育和展布特征,裂缝连通状况及油水分布模式,提取出典型缝洞组合模式,建立概念模型.依据概念模型,应用数值模拟软件,建立能反映断溶体油藏特点的数值模型,考虑其平面及纵...  相似文献   

16.
注采井网对水驱采收率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在深入研究前人对水驱采收率影响的基础上,导出了井网密度、注采井数比、井网参数、油层非质系数与水驱采收率的关系,从而建立了一种考虑因素较多而又便于计算的水驱非均质油藏采收率和波及系数的计算模型。该模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即可转化为谢尔卡乔夫、范江、杨凤波等人分别提出的或推导的水驱采收率模型,因此很具通用性,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异常高压低渗透油藏的开发特征。从井网部署、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合理注采比等方面入手,提出了适于该类油藏的注水开发方式。以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现河庄、史南与牛庄油田已投入开发的高压低渗透油藏为例,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新区开发并指导老区调整,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8.
窦让林  王磊 《断块油气田》2011,18(2):248-250
以深层高压低渗为特点的文13西油藏高含水后期井网不完善,二、三类层在弹性能童释放后得不到有效水驱动用,开发效果呈变差趋势.针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基础地质研究,充分认识不同类型储层剩余油潜力及分布类型,通过室内实验和矿场试验,积极探索储层水驱开发效果及规律.在此基础上,依托集成配套工艺技术的攻关及应用,重新构建与开发...  相似文献   

19.
复杂小断块油藏立体井网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复杂小断块油藏由于断块分割作用,断块碎小、形态各异.每个断块就是一个独立的开发单元。开发上主要表现为油藏能量明显不足,且由于断块面积小,很难用完善的常规面积井网进行注水开发,致使油藏产量递减快。针对复杂小断块油藏的地质和开发的特殊性,提出了以最大限度控制储量为前提,以“少井高产”为理念,以水平井控制优势油砂体,直井、定向井完善注采关系为布井方法的立体井网优化控制理论。在部署井网时,主要考虑断块平面几何形态、断块规模、油砂体空间分布特征等因素,同时考虑储层非均质性、渗透率方向性对水驱效果的影响。实际小断块油藏的虚拟开发结果表明,基于立体井网理论的水平井一直井联合井网,较直井井网能够更好地开发复杂小断块油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