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67例肝门部肿瘤的超声诊断与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肝门部肿瘤是指发生或转移至肝门部,浸及肝总管或左、右肝管内的肿瘤.我院1994年~2004年间收治此种病例67例,现就其超声诊断图像特征及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院自1993年7月~1998年6月共对12例肝门部肝癌、肝门部转移性肿瘤及胆管内转移肿瘤合并黄疸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40~76岁,平均60岁。肝门部肝癌4例,胰头癌肝门胆...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进一步提高肝外胆管结石的B超诊断技术水平,减少误、漏诊的发生;回顾性分析了362例B超诊断的阻塞性黄疸中经手术证实的236例肝外胆管结石的术前超声诊断价值及常见误、漏诊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超声诊断的肝门部胆管癌30例,超声显像示,肝内胆管均明显扩张,肝外胆总管不扩张,左右肝管交叉处肿块9例,肝总管肿块20例。误诊1例。并就肝门部梗阻的确定,梗阻病灶的判定以及误诊作一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2-DE覆CDFI对“肝实质性占位”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年来临床确诊的74例“肝实质性占位”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 超声诊断74例。其中“肝癌可能”50例、“肝血管瘤可能”20例,“肝增生结节”4例,经与肝穿刺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术后结果及CT相对照,误漏诊16例,诊断符合率78.4%。结论 超声诊断“肝实质性占位”检出率高,可作为诊断此病的首选方法,可明显提高肝癌的临床检出率,有助于肝实质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2-DE及CDFI对“肝实质性占位”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年来临床确诊的74例“肝实质性占位”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超声诊断74例,其中“肝癌可能”50例、“肝血管瘤可能”20例,“肝增生结节”4例,经与肝穿刺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术后结果及CT相对照,误漏诊16例,诊断符合率78.4%。结论超声诊断“肝实质性占位”检出率高,可作为诊断此病的首选方法,可明显提高肝癌的临床检出率,有助于肝实质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1981年12月~1984年9月手术证实的53例胰腺肿瘤超声检查结果及分析,胰头癌及壶腹癌占77.37%,92.45%病例超声诊断与手术证实相一致。探讨了肿瘤生长部位、边界回声和内部回声。分析了4例误、漏诊的原因。超声探测还有助于选择胰腺自体移植术的病例。  相似文献   

8.
38例胰腺癌B超诊断的误漏诊分析曹庆艳(广西桂林南溪山医院B超室)为探讨误诊原因,以提高B超诊断和鉴别诊断胰腺肿瘤的水平,本文将我院B型超声误诊、漏诊的胰腺肿瘤38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1984~1994年间B超诊断的胰腺或胰周肿块共38...  相似文献   

9.
肝门部胆管癌(Klatskin瘤)也称为上段胆管癌,是指在肝总管、左右肝管及汇合部所发生的癌.我院1994~2007年间收治该病86例,本文就其超声检查结果及超声漏诊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肝动脉超声血管造影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及其与病理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道中  胡国栋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5,24(6):439-441,476,T000
报道了30例肝脏肿瘤进行肝动脉超声血管造影的声像衅结果及其与病理检查对比分析。肝脏超声血管造影能够动态显示肝肿瘤的动脉血流灌注,因此,它在肝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及小肝癌、等血管性或少血管性肝癌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它与普通切面超声比较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率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1.
超声诊断肝门胆管癌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培忠  于丽  周克松  刘志辉 《四川医学》2007,28(11):1223-1224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肝门胆管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或其它检查(CT、ERCP及PCT)证实的肝门胆管癌的超声表现。结果 肝门胆管癌的超声表现为肝门部肿块、胆管壁增厚伴管腔狭窄,梗阻部近端肝内胆管扩张,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晰显示癌灶与肝门血管的关系,与手术及其它诊断方法比较,超声对梗阻部位判断准确率为100%,肝门部胆管癌肿块的检出率为92%,对肝门部淋巴结,肝和胆囊浸润,门静脉受侵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31%,44%,25%。结论 灰阶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诊断肝门胆管癌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常温下改良式无血切肝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训  刘洲  修瑞龄  周晓辉 《四川医学》2000,21(8):662-663
目的 探讨改良式无血切肝术的方法。方法 从1997年1月至1999年6月,应用常温下改良式全肝血流阻断无血切肝术治疗原发性肝肿瘤38例。结果 38例术后无死亡,均在10 ̄20天内痊愈出院。结论 改良式无血切肝术可以切除浸润或可能伤及第二肝门肝后下腔静脉的巨大肝肿瘤。  相似文献   

13.
B型超声扫描、CT扫描、磁共振胆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是诊断肝门部胆管癌的几种主要方法,各有优劣。为使肿瘤与周围组织显示更清楚,今后的研究方向很可能着重在用造影或增强方法。现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超声影像学诊断及其治疗方法做一综述,以期了解其诊治近况及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在肝脾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低频超声对47例肝脾损伤患者进行检查,其结果与手术和CT、核磁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7例患者,超声诊断肝损伤12例,脾损伤29例,肝脾联合伤6例。超声诊断符合44例,符合率约93.61%(44/47);误、漏诊3例,误漏诊率6.39%。结论超声检查敏感、快速,及时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的诊断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肝门部肿瘤40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肝门部肿瘤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 40例肝门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根治性切除 7例 ,平均存活时间 2 6个月 (1 4~ 39个月 ) ;姑息性手术 2 4例 ,平均存活时间 8个月 (4~ 1 3个月 ) ;肝动脉栓塞 9例 ,平均存活时间 4个月 (3~ 6个月 )。结论 肝门部肿瘤的治疗 ,以根治性切除疗效最佳 ,不能切除者应选择姑息性手术  相似文献   

16.
肝动脉造影术在肝脏肿瘤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原发性肝癌血管造影时部分病变区域内无典型肿瘤血管特征改变,易造成漏诊及误诊。本文收集了32例行血管造影的肝占位病例,通过与超声对比探讨超声和血管造影对此病的诊断价值。1临床资料本组32例临床可疑原发性肝癌于1周内行超  相似文献   

17.
B型超声误诊肝癌7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型超声诊断768例肝癌,其中误诊70例,对其误诊原因作回顾性分析,从中吸取教训,以提高B超对肝癌诊断的可靠性。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来源768例肝癌为我院1986年9月~1997年9月病例,其中698例经B超检查结合CT、MRI、肝动脉造影、腹水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小肝癌CT误漏诊的原因,找出避免或减少误漏诊的方法,提高小肝癌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8例CT误漏诊的病例资料,其中3例仅行CT平扫,5例平扫加增强,但增强扫描未抓住动脉期扫描病灶,也未对病灶作延迟扫描。2例平扫+增强呈低密度,3例平扫+增强呈等密度,其中1例伴有脂肪肝,1例有肝形态的变化。结果:8例小肝癌CT第一诊断均错误,误诊时病灶直径均在3cm以下,2例手术病理证实,2例经肝穿细胞学检查证实,另4例符合全国诊断标准。结论:将CT平扫和增强列为常规,尽可能应用动态双期或三期增强扫描;不能忽视肝形态变化;在螺旋CT不能普及的情况下,可进一步行CTA、CTAP或碘油CT扫描,以减少误漏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癌伴门脉系癌栓31例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超声对原发性肝癌伴门脉系癌栓的诊断准确性,1998年1月~1999年6月,作者对31例原发性肝癌伴门脉系癌栓病人进行了彩色超声检查,现将结果并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31例原发性肝癌伴门脉系癌栓患者均系我院老年医学科和介入放射科住院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3例;年龄33~78岁,平均51.97岁。病程1~3个月,平均1个月。HBsAg( )14例,甲胎蛋白(AFP)>400μg/L16例。31例中行肝叶切除术7例,肝肿瘤切除术5例,肝动脉灌注加栓塞19例。以上病例均经彩色超声、CT或磁共振成像(MRI)及临床病理证实。仪器采用美国产HPSONOS5500,…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30例肝脏肿瘤进行肝动脉超声血管造影的声像图结果及其与病理检查对比分析。肝脏超声血管造影能够动态显示肝肿瘤的动脉血流灌注,因此,它在肝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及小肝癌、等血管性或少血管性肝癌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它与普通切面超声比较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率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