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泡球蚴感染BALB/c小鼠IgG亚类和细胞因子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小鼠感染泡球蚴后其体液免疫的动态变化。 方法 BALB/c小鼠感染泡球蚴后,分别于2、4、8、12、16、20及25wk(IgG含量达高峰)取脾脏制备淋巴细胞悬液体外培养,分别以多房棘球蚴抗原(EmAg)、伴刀豆球蛋白A(ConA)刺激诱生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IL1);以植物凝集素(PHA)刺激诱生干扰素γ(IFNγ)。检测培养上清中IL2R、TNFα、IL1及IFNγ含量。各组均设RPMI1640培养液平行对照。检测血清中一氧化氮(NO)及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IgG)亚类水平。 结果 小鼠感染泡球蚴16wk后NO水平明显升高,IgG、IgG1和IgG3水平升高,IgG2a及IgG2b呈低水平。感染后的前12wk,脾淋巴细胞以分泌IL2R和TNFα为主,12wk后以IFNγ为主、16wk后以IL1为主。 结论 小鼠感染泡球蚴后的前8wk呈Th1反应。感染后期Th2反应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泡球蚴感染小鼠血清中Tregs相关细胞因子IL-10与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的浓度变化,探讨其在泡球蚴感染过程中的平衡变化关系。方法 6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小鼠腹腔接种泡球蚴,对照组小鼠腹腔接种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接种后2、8、30、90、180和360d实验组与对照组各取5只小鼠,采血,收集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10和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小鼠血清IL-10水平在感染中晚期显著升高(P<0.01);IL-17水平在整个感染期均显著性升高(P<0.05),且晚期高于早期(P<0.01);IL-10与IL-17水平成正相关(r=0.655,P<0.01)。结论通过相关细胞因子的作用,Tregs与Th17细胞可能共同促进泡球蚴慢性感染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人工接种泡球蚴(EM)沙鼠在抗骨桥蛋白(OPN)抗体干预下体内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5和IL-10水平动态变化,探讨抗OPN抗体对泡球蚴感染免疫机制的影响。方法采用开腹直视下肝脏穿刺注射的方法,用20%泡球蚴组织混悬液感染长爪沙鼠180只,每只0.1ml,建立肝泡球蚴病(AE)沙鼠模型。将感染沙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每组60只。实验组沙鼠接种泡球蚴后当天经尾静脉注射抗OPN抗体,每次0.15ml,每隔两日注射一次,注射7次后,每隔1周注射一次;对照组沙鼠经尾静脉注射兔血清(时间和剂量同上);空白组为单纯模型组。分别于感染1、20、40、60、80和100d后,各组随机选取10只沙鼠,摘眼球取血,离心,收集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2、TNF-α、IL-5和IL-10含量。结果感染100d时实验组IL-10为(77.93±4.13)pg/ml,对照组为(82.46±4.24)pg/ml,空白组为(84.69±5.5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段的IL-10水平及各时间段其他3种细胞因子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与Th2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共同参与宿主抗肝泡球蚴免疫。抗OPN抗体可能对血清IL-10表达水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小鼠泡球蚴包囊壁的原头节组织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年前作者等曾报道小白鼠腹腔接种绵羊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后形成包囊壁的原头节组织发生过程[1]。本文则报告小鼠腹腔接种或自然感染泡球蚴包囊壁的原头节组织发生。材料与方法小白鼠腹腔接种泡球锄取我室第3一5代小白鼠腹腔接种泡球迹后3一5月各IO只,共剖检3O只,切取小块泡球锄组织,作病理切片和HE染色,置显微镜下观察。小家鼠(Musmusculus)自然感染泡球锄1986年在甘肃省漳县泡球蚴病重流行区捕获啮齿动物Ic只,剖检发现其中1只小家鼠感染肝泡球蚴,包囊直径1.5cm,取出后用10%福尔马林固定,作连续病理切片和HE染色,置显微镜…  相似文献   

6.
用同一组47例泡球蚴患者和115例对照血清比较研究了人、沙鼠和小鼠泡球蚴抗原的诊断价值。人、沙鼠和小鼠泡球蚴抗原的阳性率各为97.8%、100%和97.8%,三者无显著差异(P>0.05)。三者的假阳性率也无显著差异(P>0.05)。用沙鼠泡球蚴抗原检测时,95.74%病例的消光值在0.70以上,非常显著地高于人(48.94%)和小鼠(57.45%)抗原,P均<0.01。在1:1600以上抗体滴度组中,沙鼠泡球蚴抗原检出74.47%病例,非常显著地高于人(6.38%)和小鼠(29.79%)泡球蚴抗原(P均<0.01)。以滴度几何均数计,沙鼠泡球蚴抗原检测最高为1:1209,是小鼠泡球蚴检测的2.89倍和人泡球蚴抗原检测的3.32倍。说明在诊断人体泡球蚴病时宜用沙鼠泡球蚴抗原。以SDS-PAGE分离的人、沙鼠和小鼠泡球蚴抗原的蛋白质带数各为23、36和15。讨论了蛋白质带数与泡球蚴病诊断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泡球蚴病国外流行概况:记1995年国际泡球蚴病研讨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次鹏 《地方病通报》1996,11(3):110-111
泡球蚴病国外流行概况─—记1995年国际泡球蚴病研讨会蒋次鹏(兰州医学院包虫病研究室,兰州市730000)1995年2月8~9日在日本扎幌市召开泡球蚴病(Alveolar-Echinococcosis,AE)国际研讨会,12国知名学者应邀参加,与会者...  相似文献   

8.
比较测定了91例泡球蚴病患者和83例棘球蚴病患者血清中IgG、IgA和IgM水平。泡球蚴病患者IgG、IgA和IgM水平及棘球蚴病患者IgG、IgM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健康人。泡球蚴病患者IgG和IgM水平的几何均数各为棘球蚴病患者的1.67和1.25倍。IgG浓度在200IU/ml以上者,泡球蚴病患者非常显著地高于棘球蚴病患者,而IgM浓度在100IU/ml以上者,前者也显著地高于后者。用PPA-ELISA和ABC-ELISA检测的抗体效价中,只有IgG浓度和ELISA抗体效价间有显著相关(0.05>P>0.02)。  相似文献   

9.
我国泡球蚴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次鹏 《地方病通报》1996,11(3):103-110
我国泡球蚴病的研究进展蒋次鹏(兰州医学院包虫病研究室,兰州市730000)泡球蚴病即泡型包虫病(AE),几乎全原发于肝,可继发肺、脑转移,其危害性大于囊型包虫病(CE).1965年新[1]、青[2]二省首先报道AE病例,至70年代甘、宁、川三省相继报...  相似文献   

10.
为重新评价阿苯达唑对泡球蚴的杀虫作用,将34只沙鼠腹腔内移植感染泡球蚴后,随机分成3个治疗组和3个对照组,分别于感染后30d,50d和7d用含阿苯达唑0.05%的药饵喂饲(剂量50mg/kg/d),连续治疗6、10和7月,停药3月后解剖。结果显示3个治疗组的泡球蚴组织较对照组明显缩小,重量下降,减重率分别为86.7%,93.3%和95.7%,其中有3/6、3/6和4/5的沙鼠中泡球蚴重量明显低于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己酮可可碱(PTX)和阿苯达唑(ABZ)单独及联合用药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方法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进行药物治疗,各治疗组药物用量分别为:ABZ组50mg/(kg·d);PTX高剂量组360mg/(kg·d);PTX低剂量组180mg/(kg·d);联合组ABZ50mg/(kg·d) PTX180mg/(kg·d);感染对照组(未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均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用小鼠灌胃针经口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治疗100d后(其间14只死亡),检测各小鼠泡球蚴湿重、抑囊率及小鼠血清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2(IL-2)和IL-10;并对泡球蚴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PTX在体外能有效地杀灭原头节(高剂量组为100%),在体内对泡球蚴抑制作用虽较弱(高剂量组为37%),但能增强小鼠的免疫力。联合用药对泡球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囊率为88%,ABZ抑囊率为58%(P<0.05)。结论PTX联合ABZ治疗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疗效明显优于ABZ。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泡球蚴病小鼠经苦参碱(matrine, Mat)阿苯达唑(albendazole, ABZ)及两药 联用治疗后机体的免疫应答状态和小鼠肝酶代谢的变化。 方法 泡球蚴病小鼠(AE小鼠)经Mat、ABZ及其联合用药治疗60 d后,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IL-4、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肝组织匀浆中NO、一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乳酸(LD)、乳酸脱氢酶(LDH)、钠钾ATP酶和钙镁ATP酶的含量及活性。 结果 药物治疗组血清中IL?鄄4、IL-6和TNF-α的含量较感染对照组降低(P<0.05),IL?鄄2的含量高于感染对照组(P<0.05),其中联合用药组IL-4和TNF-α下降较感染对照组明显(P<0.05);各用药组肝组织LDH、NO、NOS和iNOS均较感染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iNOS在Mat组及联合用药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ABZ组(P<0.05),LD仅在联合用药组下降(P<0.05);各用药组钠钾ATP酶和钙镁ATP酶较之对照组升高(P<0.05),且Mat组及联合用药组钙镁ATP酶与AB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E小鼠经治疗后,Th1型细胞因子分泌增加,Th2型细胞因子分泌减少,说明Mat能提高小鼠机体的免疫力,并能显著改善小鼠肝功能,这可能与Mat作用钙离子通道和逆转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应用中药单体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单独及联合用药治疗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以研究二药协同治疗泡球蚴病的机理。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用药物治疗90天后,检测各小鼠泡球蚴湿重、胸腺重量、脾脏重量、抑囊率、血清透明质酸(HA)、IgE和血清IL—2的含量;并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单独及联合用药均对小鼠泡球蚴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44.55%,63.39%和80.82%),其中联合用药组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组(P<0.05),接种泡球蚴的各组与空白组比较,胸腺普遍缩小而脾脏增大,但治疗组较对照组变化较小(P<0.05);小鼠血清HA,IgE和IL—2含量在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性差异(P<0.05)。说明汉防己甲素能提高小鼠机体的免疫力,并对小鼠泡球蚴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效果更好,说明两种药物具有协同治疗作用,这可能与汉防己甲素作用钙离子通道和逆转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巢式PCR在鉴别多房棘球绦虫及细粒棘球绦虫基因亚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水泡带绦虫、犬弓首蛔虫、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羊株和骆驼株等样本的DNA用巢式PCR扩增.结果 巢式PCR可以扩增出多房棘球绦虫和水泡带绦虫,而对细粒棘球绦虫羊株和骆驼株及其他寄生虫均不能扩增出.结论 在鉴别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方面,巢式PCR有一定的诊断意义,但不能用于鉴别细粒棘球绦虫基因亚型.  相似文献   

15.
犬体内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混合感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证实家犬体内是否存在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混合感染。方法 从新疆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现场收购的30条牧羊犬,经麻醉后处死解剖,在1只雌性牧羊犬小肠内发现棘球绦虫成虫1万条以上,经显微镜观察,疑为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混合感染。用Eg1f/r和EM-15/17EM引物分别对两种棘球绦虫的线粒体DNA特异目的片段进行序列分析鉴定。结果 形态学观察:细粒棘球绦虫孕节长大,生殖孔偏后,位于节片一侧中部。子宫有不规则的分支和侧突(侧囊),内含虫卵200~800个。多房棘球绦虫较短小,4~5体节。孕节中子宫呈简单的囊状,无侧囊。生殖孔开口于侧缘的前半部。线粒体12S RNA序列鉴定,扩增样本DNA经同源序列比较发现,与细粒棘球绦虫G1型具有相同的序列;扩增样本与多房棘球绦虫具有相同的序列。分别确定为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两种虫种。结论 首次证实家犬体内存在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甘肃合作牦牛自然感染多房棘球蚴,感染率1.6%。病理学观察,多房棘球蚴发育不良,无生发层与原头节存在,与人体多房棘球蚴病理观察相似。  相似文献   

17.
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病小鼠的细胞因子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观察经实验诱发棘球蚴病小鼠体内几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研究棘球蚴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对小鼠腹腔接种棘球蚴原头节,持续220d观察其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比较,IL-2始终低于正常值,在220d达到峰值;IL-4在140d前呈增高趋势,以后逐渐下降;GM-CSF始终在正常水平以上波动,其中在100d达到峰值;IFN-γ在100d后超过正常值,140d后又急剧下降,说明机体在抗包虫免疫中的一个重要机制是Th2辅助的体液免疫与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The influence of secondary 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infection on reproduction and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of mice was studied in BALB/c mice infected with 2000 E. multilocularis protoscoleces. Of the total infected mothers, 11·7% did not give birth and 10% of uninfected ones did not deliver. Both, healthy and infected mothers, produced on average 6–7 offspring per litter. The changes in production of seral IFN‐γ, TNF and IL‐10 did no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course of gravidity. On the other hand, more intensive metacestode growth was observed after the delivery. This study confirmed the ability of host organism to adapt to severe damage caused by E. multilocularis, not only in normal conditions, but also during pregnancy.  相似文献   

19.
苦参碱和阿苯达唑治疗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苦参碱与阿苯达唑联用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感染泡球蚴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即:苦参碱组、阿苯达唑组、联合用药组和阴性对照组,另设空白组。小鼠泡球蚴病用药物治疗60天后,检测各小鼠泡球蚴湿重、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抑囊率,并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苦参碱单独及与阿苯达唑联合用药均对小鼠泡球蚴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囊率分别为77.61%和89.88%),各治疗组泡球蚴的平均湿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接种泡球蚴的各组与空白组比较,胸腺普遍缩小而肝、脾增大(P<0.05)。结论苦参碱对小鼠泡球蚴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效果更好,说明两种药物具有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