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伴有内倾性深覆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症状的变化,探讨内倾性深覆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相关性。方法伴内倾性深覆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40例,定量计算每例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的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raniomandibular index,CMI),比较其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伴内倾性深覆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经正畸治疗后,内倾性深覆均得到解除,恢复良好的外形及咬合关系,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治疗后2年时评价发现,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指数、肌肉压痛指数和CMI分别由治疗前的0.321±0.091、0.020±0.015、0.171±0.053下降为0.062±0.021、0.003±0.004、0.033±0.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伴内倾性深覆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经正畸治疗解除内倾性深覆后,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可明显改善,内倾性深覆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并评价矫治错(牙合)同时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直丝弓技术矫治各种错(牙合)畸形伴TMD患者42例,详细记录治疗前、治疗6个月、治疗结束、治疗结束后2年的牙(牙合)情况及TMD症状、体征变化、颞下颌关节(TMJ)X线片情况.结果 30例患者TMD症状及体征基本痊愈,占71.4%;好转7例,占16.7%;无效或加重5例,占11.9%.结论错(牙合)畸形伴TMD的年轻患者经正畸矫治可以恢复咬合或作(牙合)重建,建立(牙合)平衡,使颞下颌关节、下颌回复到正常解剖位置.但已经发生器质性损害或TMJ解剖结构不对称的患者,治疗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RW-splint治疗错牙合畸形伴颞下颌关节病患者后临床症状的变化。方法采用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对13例错牙合畸形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RW-splint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13例患者治疗后下颌运动分、关节杂音分、功能障碍指数、肌肉压痛指数、颞下颌关节指数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压诊分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W-splint治疗能有效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疼痛、下颌运动、弹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正畸矫治前后成年女性骨性Ⅲ类错[牙合]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变化,探讨非手术正畸治疗对成年骨性Ⅲ类错[牙合]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选取16例成年女性骨性Ⅲ类错[牙合]低角患者,18~23岁,采用OPA-K滑动直丝弓技术矫治,矫治前后拍摄双侧闭口矫正许勒位片和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和头影测量分析。对矫治前后的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关节前间隙线距和面积分别增加0.27mm(P〈0.001)、0.70mm^2(P〈0.01),关节后间隙线距和面积分别减小0.24mm、0.67mm^2(P〈0.001),线性百分比由22.13%减少为9.64%(P〈0.001),关节后前间隙面积之比由1.56减小为1.19(P〈0.01),关节前间隙与关节后间隙趋于相等。头影测量发现,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点Co、Ar、Go及Pg相对前颅底均明显后移(P〈0.05)。结论:成年骨性Ⅲ类错[牙合]低角患者非手术矫治后髁突由下前位向后向上移至中位,关节结构趋于协调和稳定,有利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症状的缓解。  相似文献   

5.
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骨性和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在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在正畸前后对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前19例和正畸后11例、功能性错(牙合)正畸前20例和正畸后18例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前移、居中、后移),从上述两类错(牙合)患者中各选5例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观察正畸前、后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正畸前Ⅲ类功能性和骨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后Ⅲ类功能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Ⅲ类骨性错(牙合)髁突仍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关节盘位置及形态均基本正常;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后有少部分患者髁突明显前移,关节盘形态异常.结论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与TMD关系不密切;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后关节结构表现出异常,提示与TMD有关,对于已过生长期的Ⅲ类骨性错(牙合)不能单纯考虑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6.
赵宁  房兵 《口腔医学》2024,(1):20-23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是一组影响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系统、牙齿咬合甚至全身多种结构的病症,因其病因机制不清、临床表现复杂,使其成为口腔医学领域的临床难点之一。TMD是正畸初诊患者中的常见症状之一,正畸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相关问题。因此正畸医生需要积极面对并通过深入地学习,更加深刻地理解TMD的分类、诊断及其发病机制并学习相关的治疗手段,积极应对临床中的TMD相关问题,并努力在TMD的多学科联合治疗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开患者的颜面形态、吞咽模式、咀嚼肌力平衡、下颌运动模式都有特殊之处,目前的研究对开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和因果关系还不完全清楚。本文从开患者的颅面形态、咀嚼肌力、吞咽模式等几个方面对开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相互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并评价矫治错(牙合)同时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直丝弓技术矫治各种错(牙合)畸形伴TMD患者42例,详细记录治疗前、治疗6个月、治疗结束、治疗结束后2年的牙(牙合)情况及TMD症状、体征变化、颞下颌关节(TMJ)X线片情况。结果 30例患者TMD症状及体征基本痊愈,占71.4%;好转7例,占16.7%;无效或加重5例,占11.9%。结论 错(牙合)畸形伴TMD的年轻患者经正畸矫治可以恢复咬合或作(牙合)重建,建立(牙合)平衡,使颞下颌关节、下颌回复到正常解剖位置。但已经发生器质性损害或TMJ解剖结构不对称的患者,治疗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是由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其中[牙合]因素是重要的病因。关系异常可以引起TMD的症状,而错[牙合]畸形矫正以后TMD症状明显减轻。亦有认为TMD与[牙合]关系错乱没有直接关系,即所说的没有影响或仅有轻微影响。本文对TMD的临床表现,病因、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与正畸病人错(牙合)情况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错[牙合]主要类别(安氏错[牙合]及覆[牙合]覆盖关系)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disorders,TMD)组与正畸病人组间有无明显差别。方法: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相关症状为主诉的369例(TMD组),要求正畸治疗的933例(MAL组),对两组人群同年龄、同性别配对,取研究模观察。结果:①两组比较安氏错[牙合]类型无明显差异(P〉0.05);②TMD组深覆[牙合]病例明显高于正畸治疗组,而前牙对刃[牙合]、反[牙合],后牙反[牙合]的比例均明显低于错[牙合]组(P〈0.05)。结论:深覆[牙合]与TMD关系比较密切。  相似文献   

11.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症是口腔科常见疾病。He因素是TMJD发病原因之一。在众多的He因素中,内倾性深覆He占有较大比例。作者在近期临床工作中,对8例有TMJD症状的内倾性深覆He进行了正畸治疗,采用导板活动矫正器和Begg细丝弓固定矫正方法,消除He干扰,增大颌间距离,促使下颌近中移位,恢复髁突正常位置,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s)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口腔疾病,表现为疼痛、弹响、开口受限和下颌运动异常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和接受正畸治疗。近年来,关于能否通过正畸治疗改善患者咬合并进一步改善其关节症状,以及正畸治疗能否导致TMDs的发生等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流行病学研究发现,TMDs与很多类型的错牙合均有相关性。本文从咬合和颞下颌关节功能相关性的角度出发,分析错牙合畸形和TMDs的内在联系,探讨TMDs与正畸治疗以及正畸治疗后稳定性的关系,以期为正畸临床预防和治疗TMDs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口腔临床常见病之一.一般认为颢下颌关节紊乱病是由多因素导致的咀嚼肌功能紊乱、颞下颌关节异常和退行性改变.近几十年来,正畸治疗与颢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一直是正畸医生研究和关注的焦点.本文就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作一.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伴有单侧的后牙反(牙合)、锁(牙合)和单侧前牙反(牙合)的牙源性下颌偏斜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择安氏Ⅲ类错牙合伴单侧的后牙反(牙合)、锁(牙合)和单侧前牙反(牙合)等牙源性下颌偏斜患者21例,年龄8~25岁,平均15.5岁.单侧后牙反牙合、锁(牙合)引起的下颌偏斜通过上颌扩弓、上下牙交互牵...  相似文献   

16.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累及颞下颌关节区和(或)咀嚼肌及相关结构的一组疾病,临床表现为关节区和(或)咀嚼肌的疼痛、开闭口运动时关节弹响及张口受限。干扰被认为是TMD主要致病因素之一,错(牙合)畸形的许多特征也被认为与TMD相关。文章回顾以往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对TMD与错(牙合)畸形特征的关系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17.
刘冰 《广东牙病防治》2004,12(2):103-104
目的 分析并评价矫治错He同时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直丝弓技术矫治各种错He畸形伴TMD患者42例,详细记录治疗前、治疗6个月、治疗结束、治疗结束后2年的牙He情况及TMD症状、体征变化、颞下颌关节(TMJ)X线片情况。结果 30例患者TMD症状及体征基本痊愈,占71.4%;好转7例,占16.7%;无效或加重5例,占11.9%。结论 错He畸形伴TMD的年轻患者经正畸矫治可以恢复咬合或作He重建,建立He平衡,使颞下颌关节、下颌回复到正常解剖位置。但已经发生器质性损害或TMJ解剖结构不对称的患者,治疗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K-5R型MKG观察37例少年儿童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JD)患者正畸治疗前后下颌边缘运动,息止颌位,CRO-ICO滑动的运动轨迹及开闭口运动及咀嚼运动的变化,得出少年儿童TMJD患者经正畸治疗后的稳定性、咀嚼运动的功能以及与肌肉的协调性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和改善。  相似文献   

19.
20.
利用咬合力计指导调(牙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用咬合力计指导调(牙合)并评价调(牙合)对治疗TMD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10例因TMD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取观测模型,分析其咬合,并进行调(牙合).根据调骀治疗前后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疗效分析.结果:3个月后多数患者的颌面部肌肉酸痛、无力、关节弹响、开口型异常等症状缓解或消失.结论:(1)调(牙合)是治疗TMD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2)咬合力计能够客观、真实、准确地反应出咬合接触点的详细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