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研究对油菜籽进行了干法炒籽预处理,然后压榨制油,并对油菜籽、菜籽油、菜籽饼、脱脂菜籽粕的总酚含量、酚酸含量和菜籽油的营养指标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炒籽温度的升高,菜籽油中的总酚含量增加,在160℃时增加了 27.4倍,芥子酸、芥子碱和Canolol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最高分别在120、150、140℃时增加了 ...  相似文献   

2.
菜籽多酚与BHA在菜籽油中的协同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过氧化值(POV)与酸价(AV)为指标,采用Schaal烘箱法研究菜籽多酚在菜籽油中的抗氧化效果,及其与BHA在菜籽油中的抗氧化协同增效作用.结果表明:菜籽多酚在菜籽油中具有抗氧化作用,抗氧化能力强于BHA.菜籽多酚有利于菜籽油保持低酸价.菜籽多酚在菜籽油中抗氧化与维持低酸价的最佳添加量为0.02%.菜籽多酚与BHA在菜籽油中具有抗氧化协同增效作用,菜籽多酚与BHA按0.008%:0.012%使用时,菜籽油的POV与AV值达到最低.  相似文献   

3.
对快速测定菜籽油中菜籽多酚Canolol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NP-HPLC)测定菜籽多酚的检测方法。以正己烷∶异丙醇体积比96∶4为流动相,在流速为0.8 mL/min,柱温30 ℃,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298 nm,发射波长325 nm的条件下,测定菜籽油中的菜籽多酚,其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加标回收率在96%~110%之间;仪器检出限为15 ng/mL,精密度优于3%。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分析时间短、准确度高、环境污染小的特点。采用优化后的检测方法,对90个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油菜籽采用压榨工艺生产的菜籽油样品进行了测定,Canolol含量在190~2 246 mg/kg之间;同时检测了从市面上随机采购的不同类型植物油,结果表明菜籽多酚Canolol为压榨工艺菜籽油中特有成分。  相似文献   

4.
菜籽油是我国主要食用油之一,富含油酸、亚油酸、维生素E、植物甾醇、胡萝卜素和菜籽多酚等功能性物质,营养价值高,因其独特的风味备受欢迎,但不同的加工技术对菜籽油品质具有较大影响。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常用的菜籽油加工技术研究进展,着重阐述了加工技术对菜籽油品质的影响机制,旨在为进一步优化菜籽油加工技术,提高油品质量和促进菜籽油的适度加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6.
本文阐述了预榨菜籽毛油和浸出菜饼毛油水化工艺及其参数,把水化工艺的一般理论和菜籽毛油水化的具体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明确提出由于二种毛油磷脂含量不同,水化工艺及操作方法是有区别的。该文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对两种毛油的水化进行了探讨,并在生产中取得了明显效果,对一般油厂提高水化操作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食品中多酚形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颜才植  叶发银  赵国华 《食品科学》2015,36(15):249-254
近年来,植物多酚因其存在的普遍性、对食品品质形成的重要性以及众多的生理活性,已成为食品科学和营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多酚以游离态和结合态两种形态存在于食品中。大量研究表明,植物多酚对食品品质及健康功能的贡献,不仅取决于其种类和数量,而且取决于其在食品基质中的存在形态。本文在广泛调研文献的基础上,对食品中多酚形态,不同形态多酚的分析方法,常见食品(谷物、水果、蔬菜、可食花卉、其他食品)中游离态多酚与结合态多酚的含量,以及食品加工对多酚形态的影响进行总结,并对食品中多酚形态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对浓香菜籽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检测分析其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影响风味的因素顺序为炒籽时间>炒籽温度>入榨水分,炒籽时间与炒籽温度均对风味有交互影响且影响极显著.最佳炒籽时间、温度、入榨水分分别为30min、170℃和5%,所得菜籽油的感官评分为95分,略高于94.3583分的模型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9.
以莱阳梨为原料加工清膏,研究打浆、澄清、浓缩等传统加工工序对产品中主要多酚含量的影响,以及护色、皮渣控温浸出工艺对莱阳梨清膏多酚含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莱阳梨及清膏中主要含有熊果苷、绿原酸和阿魏酸;全果打浆可以更好保留酚类组分;澄清过程会造成熊果苷、绿原酸含量显著下降,离心澄清对原儿茶酸、儿茶素含量影响较大,而果胶酶澄清对没食子酸、绿原酸和阿魏酸含量影响较大;浓缩引起儿茶素和阿魏酸含量明显降低,浓缩温度对没食子酸、阿魏酸影响较大。护色后打浆处理、皮渣控温浸出后澄清可提高酚类物质含量,改善产品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10.
沈善勋 《中国油脂》1995,20(5):24-25
二级菜籽油快速精炼新工艺平湖油脂实业总公司(314200)沈善0前言目前,二级油仍然是国内大众用油。由于二级油价格低廉,具有自身固有气味,至今未见滞销,特别是农村。有资料证实,二级油中各种营养成份都比深加工后的精油为高,而且储藏性能也优得多。在当今回...  相似文献   

11.
油茶多酚是油茶籽中最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之一,与油茶籽油的品质、色泽和氧化稳定性等紧密相关,但受提取条件、鉴定方法和加工工艺影响较大。为进一步了解油茶多酚的化学性质及潜在利用价值,本文对油茶籽油中多酚化合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明确了油茶多酚与油茶籽油抗氧化作用的关系,探讨了油茶多酚提取、鉴定的常规和新型方法,重点阐述了油茶多酚与品种、制油工艺、精炼步骤和预处理措施等的相关性,剖析了油茶多酚在适度加工条件下对改善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为油茶籽油适度加工过程中多酚的保留及调控、天然健康营养油茶籽油产品的增效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精炼对菜籽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菜籽油精炼过程是一个发生物理与化学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菜籽油损失了一些天然的微量物质,也引入或产生了多种其他微量物质,而这些微量物质的变化对菜籽油的品质具有决定性影响.对国内6厂家生产的菜籽油进行取样,选取酸值、过氧化值、磷含量、色泽、生育酚含量、植物甾醇含量、反式酸含量这几类对菜籽油品质影响较大的微量物质,对其进行分析测定,以期得到菜籽油精炼各工序中这些微量物质的变化规律,为菜籽油的适度精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采用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方法顶空萃取富集预榨菜籽毛油、浸出菜籽毛油、一级菜籽油、冷榨菜籽油和脱皮冷榨菜籽油中的挥发性成分,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检测和初步分析发现,硫甙降解产物、氧化挥发物(醛、醇、烃、酮等)、杂环类物质是构成菜籽油的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2-甲代-1-丙烯基-氰、5-己腈、1-丁烯基-异硫氰酸酯、苯基丙氰、2-苯基乙基异硫氰酸酯是主要硫甙降解产物;反2-反4-庚二烯醛、反2-反4-癸二烯醛、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醛、壬醛等醛类物质是氧化挥发物中的主要成分。加工工艺对菜籽油风味影响显著,经高温蒸炒、压榨获得的预榨毛油中杂环类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其它菜籽油。毛油经脱胶、脱酸、脱色、脱臭、脱水等处理后,一级油中产生的醛、醇、酮、烃等氧化挥发物种类增多,相对含量提高;在一级油中未检测到硫甙降解产物。  相似文献   

15.
实验表明,一定含水量对油脂氧化酸败具有抑制作用,储存过滤毛菜油含水量控制在0.2~0.3%为宜;含水量0.12%左右,毛菜油中磷脂具有较好抗氧化作用,磷脂含量高毛菜籽油储存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17.
旨在为制备不同风味品质的菜籽油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感官风味品质评价、电子鼻分析、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GC/MS)等手段,研究了微波处理对菜籽油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能输入总量和输入强度均影响菜籽油感官风味品质;电子鼻分析结果表明,浓香菜籽油与非浓香菜籽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具有相似性;非浓香菜籽油主要风味物质有23种,包含醛类物质7种、硫类物质5种、醇类物质3种、酸类物质2种、酯类物质2种、杂环类物质2种、烯烃类和酚类物质各1种,为非浓香菜籽油提供辛辣味、脂香味、青草味和花香味等风味;浓香菜籽油中主要风味物质有13种,包含硫类物质5种、杂环类物质3种、醛类物质2种以及酚类、醇类和酸类物质各1种,主要赋予浓香菜籽油辛辣味、烤香味、焙烤味和脂香味等风味。综上,微波预处理技术对菜籽油的风味有显著影响,随着微波能的输入,菜籽油风味由主要以硫苷降解物和氧化挥发物为主导的辛辣味、脂香味、青草味、花香味,转变为以硫苷降解物、美拉德反应产物和氧化挥发物为主导的辛辣味、烤香味、焙烤味和脂香味。  相似文献   

18.
酚类化合物是植物性食品中的重要成分,具有多种功能活性,但因其生物利用度低,不能在体内完全发挥其生物活性。因此寻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来提高其生物利用率非常必要。本文综述了多糖、蛋白质、脂质三种食品基质及不同加工方式对多酚生物利用度的影响,以期为食品加工中提高多酚生物利用度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以不同制油工艺制得的菜籽油为原料,比较研究了菜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脂肪酸和甘三酯的组成及微量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制油工艺对菜籽油的脂肪酸和甘三酯组成无显著性影响;水酶法制得菜籽油的酸值(KOH)相对较高,为0.995 mg/g,但富含β-胡萝卜素、植物多酚,含量分别为5.40 mg/kg和152.08 mg/kg;浸出菜籽毛油富含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分别为833.74 mg/kg和6 607.35 mg/kg;精炼菜籽油的酸值(KOH)最低,仅为0.233 mg/g,但精炼菜籽油的微量营养成分相对较少。分别以氧化诱导时间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指标,评价了不同制油工艺制得菜籽油的氧化稳定性,结果发现5种菜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大小是:水酶法菜籽油最强,精炼菜籽油最弱,而浸出菜籽毛油、热榨菜籽油和冷榨菜籽油介于其间,这一性质和油中的植物多酚和β-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分别以活性炭/活性白土和氢氧化钠作为脱色剂和脱酸剂,研究菜籽毛油的脱色和脱酸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得出最优脱色工艺条件为:温度90℃,时间25 min,吸附剂质量比2∶2。此时菜籽油吸光度(0.192)较低,脱色率达到70%。最优脱酸工艺条件为:温度70℃,时间40 min,碱液浓度20%。脱酸后的菜籽油酸价(0.4158 mg/g)较低,脱酸率达到78%。脱色和脱酸试验结果表明此精炼工艺可以较好地改善菜籽油的品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