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李蒂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17-1917
"火与元气不两立"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论述阴火与元气相互制约关系时所提出的理论,从而使后世医家更加明确了"元气"与"火"的基本概念、"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病理机制以及其在治疗上的临床意义.李东垣通过自己长期的临床观察,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理论,是他治疗内伤发热配方制剂的理论依据.东垣治疗内伤发热诸证的方剂,都是依据这一原则定出来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剂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补中益气汤"等,具有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等.  相似文献   

2.
内伤热中证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内伤热中证是内伤发热疾病的概括,出现在内伤诸病的中早期,围绕着阴火产生机制的不同而发展,有着完整的病理过程;狭义的内伤热中证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阐述的“热中”,是一个证候,在内伤发热疾病中处于初始阶段,其病位在上焦心肺,病机主要是内伤脾胃,心生阴火,出现“火与元气不两立”,其病理过程为脾胃气虚,心火亢盛,肺气亏虚。同时也着重对补中益气汤的组成、禁忌进行了探讨,有利于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李杲"阴火说"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阴火”理论历来有不同解释,经反复分析原文,认为“阴火”是指下焦离位之邪火,乃为病理之火,与元气不两立,又称“心火”。对“阴火”诊治之法,认为病因是脾胃元气,病机是气火失调,治疗特点是甘温益气、升阳泻火。  相似文献   

4.
李东垣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阴火与元气二者相互制约。丁书文教授认为气虚是热毒之源,瘀浊热毒互结痹阻心脉为冠心病的主要病机,创立心系疾病热毒学说,治法传承补元气与泻阴火,以益气活血、清热解毒为主,并创新传承了心脾同调这一经典治法,其临床疗效显著。文章总结丁书文教授从“火与元气不两立”辨治冠心病的临证经验及用药特色,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口疮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口腔疾患,以口颊、舌边、上腭、齿龈等处发生溃疡为特征。临床上有实证与虚证的区别,一般来说,小儿口疮以脾胃积热证为多见,亦有部分为虚火上浮证,阴火口疮虽亦为临床常见,却往往不被重视。 何谓阴火?这一论点首先由李东垣所提出,李氏合心火、阴火、相火为一说,立论“火”为元气之贼,“火与元气不两立”,创内伤阴火之先河。李氏所论火与元气的关系是指脾胃气虚,则阴火肆虐,而贼害元  相似文献   

6.
李东垣“阴火”证实质是在脾胃气虚基础上产生的内伤发热证,特征主要有四点:1.“阴火”证是内伤热中证,不包括外感热病;2.“阴火”证是脾胃气虚为本,火热为标的本虚标实证,非纯虚证,其火热性质为实火而非假火;3.“阴火”证属于寒热错杂证;4.“阴火”证属于郁火证。临床治疗“阴火”需注意以下三点:1.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是基本治则,以益气升阳为主,但不同病症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三法各有侧重;2.寒热并用是基本治则,在健脾益气升阳的基础上,据火热性质而用不同的清热泻火方法;3.治疗“阴火”证需“火郁发之”,需注重条畅气机和用风药发散郁火。  相似文献   

7.
支气管扩张症是呼吸系统难治性疾病之一,中医药治疗在整体调节、改善机体状况、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提出脾胃受损、元气亏虚、阴火内生、气火关系失调是导致支气管扩张症反复急性加重的中医病机,并以"火与元气不两立"为理论指导,从补元气和泻阴火两方面论治支气管扩张症,即在补益元气的基础上佐以升阳散火、泻火祛邪之法,标本兼治,分清主次,注重药物的气味,补元气而不助阴火,泻阴火而不损元气。  相似文献   

8.
在李东垣之前已有关于阴火的名词,阴火论是李东垣对脾胃内伤学说的延伸,故专论其阴火论理论之涵。阴火的病因与六淫外感以及饮食、起居、劳役、七情内伤有关,病机要点在于元气不足,气火失调,由此而致脾胃气虚,阴火以乘;谷气下流,肾之阴火上冲;营气虚少,心之阴火炽盛以及肝、肺阴火内生。阴火之证乃内伤热中证,其治法以"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为主,兼以泻火、散火,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和升阳散火汤。李东垣阴火论对后世有较大影响,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李杲阴火理论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整理与分析,发现近五年来,医家对“阴火”本质的研究,主要有妄动的相火,内生之火以及气虚发热三种观点。病因方面,医家大多认为阴火产生的始动因素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与七情内伤,产生的根源为脾胃亏虚和元气不足。病机方面,主要有气火失衡伴升降失常以及脏腑功能失调两种观点。症状方面,医家大多认为阴火为病,元气不足与火热亢盛之象并存。治法方面,医家大多从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三个方面入手,以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及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化裁使用。临床方面,阴火理论多运用于糖尿病、发热及消化类疾病的诊治,肺、心、肾、五官、皮肤等相关疾病亦有涉及。通过探讨李杲阴火理论的研究进展,以期达到丰富李杲学术内涵、拓展临床诊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李东垣《脾胃论》为据,探讨李东垣提出的阴火及其理论。认为阴火是在脾胃气虚及其他内伤因素影响下导致心、肝、脾、肾、心包络所产生的内火;而已生成的阴火亦会反过来去乘脾胃,从而产生“气虚生大热”等一系列病变;治疗阴火当以补脾胃升阳气为本,兼用甘寒泻火为标;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及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本文对东垣阴火理论的探讨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东垣创用“阴火”一词,以解释内伤病“火与元气不两立”之病机。因原著对“阴火”释义欠明,导致古今医家争论不休,其关键在于对“阴火”概念的判断各有不同。“阴火”的概念应由它的特有属性所决定。试从原著对“阴火”的病机、症状以及治疗的论述,看它的特有属性。《脾胃论》说:“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这里阐明  相似文献   

12.
阴火证,是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元气不足所产生的火热证候。金元医家李东垣指出阴火证的治法是“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即对阴火证的治疗,不仅要甘温补气而抑制阴火,而且还当配以升阳和泻火两法。这一治法弥补了“甘温除大热”理论之不足,更适用于临床。一、用甘温还当升阳东垣所用的甘温药多是黄芪、白术、人  相似文献   

13.
李东垣在《脾胃论》指出脾胃气虚和元气不足会导致阴火内生,提出"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的治疗原则,并拟定补中益气为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文章对何为"阴火"、脾胃气衰和元气不足为什么会导致"阴火"内生、"阴火"和"脾胃气虚"有什么关系进行了论述,并举临床验案,阐明了补中益气实质上是扶正祛邪,反映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从李东垣阴火理论出发,认为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清阳下陷,阴火上乘是疳证等内伤杂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治当以益气、升阳、泻火为法,并根据脾虚气陷、阴火上乘所产生的热毒、湿浊、痰瘀等病邪而作随证加减,方选李氏"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从李东垣阴火理论出发,准确判断气虚、阳陷、火郁或者其它病邪的轻重缓急,从而采取标本兼顾的诊治之法,可为临床诊治疳证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佘广慧  梁广和 《光明中医》2023,(21):4150-4153
李东垣作为中国传统医学补土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学术思想对当代中医临床有着深远的影响,此篇文章将梳理他的主要学术思想,包括辨内伤外感、脾胃生理功能、脾胃内伤理论、阴火论、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和胆气春升等经典理论。以期为临床诊治慢性病以及重症等属中医学“内伤病”范畴的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李东垣运用升麻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东垣临证擅用升麻,仅《脾胃论》方中就有22方运用了升麻,可见李氏对升麻运用的灵活性,今就其配方用药,分析升麻的用法如下: (一)升发阳气。升麻为风药,性升散,李东垣多以柴胡、防风、羌活、藁本、葛根等风药,再合人参、黄芪等甘温之品,以升发脾胃阳气,从而达到升阳泻火,升阳止泻,升阳通窍、升阳摄血等功能。 1.升阳泻火:李东垣在《脾胃论》中着重论述了“益元气,泻阳火”的观点,认为胃气一虚五脏受病就会产生“阳气下陷、阴火上乘”的病理状态,“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所以在治疗上提出以“益元气”为主的观点,从而使阳气升则阴火自降,达到升阳泻火的目的,即所谓“甘温除热”,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方中取升  相似文献   

17.
正本院蔡淦教授为全国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上海市首届名中医,在脾胃病诊治方面,理论经验丰富,临床疗效明显。现将蔡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介绍如下。1治脾胃宗"补脾胃,泻阴火"李东垣认为"元气阴火"是内伤疾病的主要病机,所谓"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蔡教授认为,所谓"元气",即正气、脾胃之气。"阴火"即邪火,一般认为包括情绪变动、五志过激所产生的心火,肝气有余所产生的肝火,元气亏虚所产生的肾火,阴虚  相似文献   

18.
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是李东垣益气升阳理论的代表方,均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然各方运用症状轻重、证机、治法却略有不同。文章总结认为:补中益气汤,气虚程度较重,证属脾胃气虚,清阳下陷,热不显,治疗重在补中升阳;升阳益胃汤,气虚程度较前轻,证属脾胃气虚,湿热中阻,湿热兼见,治疗偏于祛湿清热;升阳散火汤,气虚程度最轻,证属脾胃气弱,气郁化火,内热明显,治疗偏于升散郁火。  相似文献   

19.
气虚发热,是内伤发热的一种症候,气血阴精亏虚,脏腑动能失调为基本病机所引起的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中热,但有时出现高热。医家李东垣根据脾胃气衰,元气不足会导致阴火内生,提出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忌用苦寒药损伤脾胃的元气,以补中益气汤用甘温除热作为治疗气虚发热的主要方剂。  相似文献   

20.
益气升阳理论是李东垣脾胃学说的核心理论,其着眼于脾胃,立足于升降,取法于阴阳。李东垣基于该理论提出了"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的益气升阳治法,并随证制方创制了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清燥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调中益气汤等益气升阳的名方,在治疗现代脾胃病及其他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