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麦淀粉凝胶质构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了掌握不同小麦品种淀粉凝胶质构特性;陕西关中小麦品种和西澳面条用小麦品种的淀粉凝胶质构的异同;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色度及粘度特性与淀粉凝胶质构特性的关系。以参加陕西省关中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的15个小麦品种(品系)、西澳8个面条用小麦品种(品系)为材料,研究了小麦品种淀粉凝胶质构特性及淀粉特性与凝胶质构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淀粉凝胶质构特性不同,陕西关中小麦品种之间淀粉凝胶质构特性比西澳面条小麦品种之间差异大。直链淀粉含量与凝胶特性无明显关系;色度中L值与凝胶硬度呈显著正相关;粘度特性与淀粉凝胶质构特性显著相关。关中小麦品种小偃6号、小偃128、秦农068和西澳面条小麦品种具有相似的凝胶质构特性。  相似文献   

2.
淀粉凝胶储藏过程中消化特性和质构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酶解法和全质构分析分别测定了红薯、绿豆和马铃薯淀粉凝胶在储藏过程中的消化特性和质构特性,并对消化特性与质构特性指标之间进行简单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25℃储藏10 d内,绿豆淀粉凝胶的老化性能强于红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淀粉凝胶的消化率降低,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增加,快消化淀粉含量降低;淀粉凝胶的硬度随储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回复值则逐渐减小。快消化淀粉含量、硬度和回复值可作为淀粉凝胶类食品的老化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薯类淀粉糊在超声场中凝胶质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木薯淀粉、红薯淀粉以及马铃薯淀粉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不同超声场作用时间、功率和温度对淀粉糊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下,马铃薯淀粉糊凝胶强度、压缩功和黏附性显著高于木薯淀粉和红薯淀粉。3种薯类淀粉糊经超声场作用后,淀粉糊质构特性发生显著变化,凝胶强度均呈降低趋势。超声波处理能有效改变薯类淀粉糊质构特性,超声作用对不同薯类淀粉糊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不同品种绿豆的淀粉品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绿豆淀粉品质的品种变异性并从中筛选适宜加工的优良品种,选取我国16个绿豆品种,从中提取淀粉,并对淀粉的基本组成、糊化及凝胶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绿豆品种的总淀粉、直链淀粉及抗性淀粉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总淀粉差异最小(变异系数2.32%)、抗性淀粉最大(变异系数22.77%),直链淀粉变幅为23.65%~34.08%。淀粉的糊化特性中,成糊温度的品种间差异最小、破损值差异最大,变幅分别为66.8~72.1℃及4.5~46.5 BU。凝胶特性中,硬度、黏附性和咀嚼度的差异尤为显著(变异系数>40%)。在所选取的绿豆样品中,中绿1号的淀粉易糊化,且淀粉糊的热稳定性强;郑绿8号及中绿10号的淀粉易老化、凝胶硬度大、弹性好。  相似文献   

5.
以3种不同筋力小麦粉为原料,研究了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对小麦粉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抗性淀粉不能形成凝胶,添加5%~20%抗性淀粉的小麦粉配粉可形成凝胶。抗性淀粉RS3和RS2对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粉凝胶的影响趋势相同,随着配粉中抗性淀粉的比例逐渐增加,各凝胶的硬度、黏着性和胶着性显著降低,中筋粉的硬度、黏着性和胶着性值最高,弱筋粉次之,强筋粉最低;3种筋力小麦粉及其抗性淀粉配粉的弹性和凝聚性差异很小。  相似文献   

6.
大豆分离蛋白凝胶制备和凝胶质构特性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本研究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考察蛋白质浓度、pH值、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对凝胶形成的影响,采用物性仪对不同务件下制备的凝胶的质构特性进行研究,不同评价指标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形成凝胶硬度最大的制备条件为:蛋白浓度12%,pH值6.5,加热温度95℃,加热时间35min;形成凝胶脆性最大的制备凝胶争件为:蛋白浓度12%,pH值7.0,加热温度95℃,加热时间25min;形成凝胶弹性最好的制备凝胶务件为:蛋白浓度12%,pH值7.0,加热温度85℃,加热时间35min;形成凝胶粘附性最大的制备凝胶条件为:蛋白浓度12%,pH值7.0,加热温度95℃,加热时间35min。  相似文献   

7.
卡拉胶凝胶质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卡拉胶凝胶的质构特性。结果表明,影响卡拉胶凝胶硬度的主次因素依次为:〔K+〕、离子强度、〔Ca2+〕、卡拉胶浓度、pH、〔Mg2+〕;影响其弹性的因素依次为:〔K+〕、离子强度、卡拉胶浓度、〔Ca2+〕、pH、〔Mg2+〕。形成较好凝胶的条件为:卡拉胶浓度10~20mg/mL、pH5、离子强度0.3、〔K+〕0.05mol/L、〔Ca2+〕0.025~0.05mol/L。在肌原纤维蛋白中添加卡拉胶能明显增加凝胶的硬度、弹性和保水性。   相似文献   

8.
玉米淀粉/酪蛋白复合物凝胶的质构特性和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晓仪  李晓玺  林静韵  李琳  陈玲 《现代食品科技》2011,27(12):1428-1431,1456
系统考察了不同比例的玉米淀粉/酪蛋白的凝胶质构特性,并利用差示扫描量热和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对玉米淀粉与酪蛋白复合物的热力学性质和分子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淀粉/酪蛋白凝胶的硬度、黏附性、胶黏性、咀嚼性与玉米淀粉和酪蛋白之间的比例密切相关,在酪蛋白含量占固形物比例为40.0%~50%时其凝胶质构性能发生较大变...  相似文献   

9.
蛋清蛋白质凝胶质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蛋清蛋白质因具有良好的凝胶性能在肉制品、方便面等食品中有很好的应用,研究其凝胶质构特性可以为蛋清粉在这些食品中的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本研究以蛋清粉为原料,通过旋转正交实验设计,研究蛋白质浓度、蛋清溶液的pH、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对凝胶形成的影响,采用物性仪对凝胶的质构特性如凝胶硬度和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形成凝胶硬度最大的制备条件为:蛋白质浓度19%、蛋清溶液的pH5.5、温度85℃、加热时间55min;形成凝胶弹性最大的制备条件为:蛋白质浓度19%、蛋清溶液的pH6.0、温度78℃、加热时间40min。  相似文献   

10.
蛋清蛋白质因具有良好的凝胶性能在肉制品、方便面等食品中有很好的应用,研究其凝胶质构特性可以为蛋清粉在这些食品中的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本研究以蛋清粉为原料,通过旋转正交实验设计,研究蛋白质浓度、蛋清溶液的pH、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对凝胶形成的影响,采用物性仪对凝胶的质构特性如凝胶硬度和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形成凝胶硬度最大的制备条件为:蛋白质浓度19%、蛋清溶液的pH5.5、温度85℃、加热时间55min;形成凝胶弹性最大的制备条件为:蛋白质浓度19%、蛋清溶液的pH6.0、温度78℃、加热时间40min。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蚕豆淀粉的性质,实验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拍摄了蚕豆淀粉颗粒的形貌,用多功能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其偏光十字,用X-光衍射仪测定了X-光衍射图样及结晶结构,并与玉米、马铃薯淀粉进行了比较。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透明度,测定了其冻融次数和凝沉曲线。在淀粉的应用中,糊的性质至关重要,实验采用Brabender连续粘度仪对蚕豆淀粉在不同乳浓度及不同蔗糖添加量的情况下测定了其粘度曲线,研究了不同条件对糊粘度性质的影响等。为指导生产和开发蚕豆淀粉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实验采用质构仪考察了不同浓度、pH及常用添加剂对杯状栲橡实淀粉的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并比较了橡实淀粉与玉米、马铃薯淀粉的差异。结果显示,橡实淀粉的凝胶特性值略高于玉米淀粉,低于马铃薯淀粉。浓度对橡实淀粉的凝胶质构特性影响显著,随着浓度的增加,凝胶质构特性增强。pH在6.5附近时,杯状栲淀粉表现出最强的凝胶质构特性。除木糖醇可以显著增强杯状栲淀粉的凝胶特性,实验中其他糖类的加入对其质构特性的影响作用均不大。盐类、脂类对杯状栲淀粉的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作用都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膳食纤维对淀粉糊化及凝胶质构的影响,本实验以2种不同筋力小麦粉为原料,添加麦麸膳食纤维,5个添加量处理,分析其小麦粉糊化特性、凝胶质构及其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随麦麸膳食纤维添加量的增加,峰值粘度、低谷粘度、稀懈值、最终粘度和回生值等糊化特征参数均呈显著下降趋势,糊化时间和糊化温度的变化不明显,且没有规律性;添加膳食纤维显著降低了糊化凝胶的硬度、粘附性和咀嚼度(p<0.05),而弹性、内聚性和胶粘性未见显著变化;膳食纤维对2种不同筋力小麦粉糊化和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膳食纤维改变了面团和糊化凝胶体系的微观结构,可增加面团的紧致性,但会降低凝胶结构的致密性和均匀性。  相似文献   

14.
以大米淀粉为材料,研究了大豆多糖对淀粉糊化及凝胶特性的作用.通过布拉班德黏度计,DSC差示量热扫描和质构仪等分析手段,研究分别添加相当于淀粉干基质量分数1.0%、2.5%、5.0%的大豆多糖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多糖能有效降低大米淀粉黏度,改善其凝胶品质,且添加量越大,效果越明显,对淀粉基食品的改良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拓宽中国南方特色根茎类淀粉的应用途径,选取了木薯淀粉为对照,对淮山淀粉和香芋淀粉等根茎类淀粉的糊化、流变和凝胶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作物间淀粉的流变与凝胶特性差异显著,而不同作物品种间差异相对较小。各淀粉均在69.77~84.37℃时开始糊化,淮山淀粉和香芋淀粉的糊化温度、峰值时间均大于木薯淀粉。木薯淀粉的崩解值高于淮山淀粉和香芋淀粉。7种根茎类淀粉的弹性模量和黏性模量均随频率增加而增加,且损耗角正切值(tanδ)1,表现出典型的弱凝胶动态流变学图谱。香芋淀粉和木薯淀粉的凝胶强度、硬度、胶黏性相近,且显著低于淮山淀粉。木薯淀粉凝胶的弹性、内聚性均大于淮山淀粉和香芋淀粉。  相似文献   

16.
两种绿豆淀粉理化特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比较酸浆法绿豆淀粉和水磨法绿豆淀粉的性质,酸浆法获得的淀粉得率高于水磨法,且酸浆法生产的淀粉透光率较好,这一特点使得酸浆法获得的淀粉生产出的粉丝更加透亮,且煮熟后淀粉溶出较少;两种淀粉的黏度存在较大差别,随着温度的上升,水磨法淀粉黏度上升明显快于酸浆法获得的淀粉;水磨法绿豆淀粉的凝沉速度要比酸浆法淀粉快,且凝沉体积大。除此之外,两种淀粉在脂肪、灰分、蛋白质含量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以绿豆淀粉为原料,一氯乙酸作为醚化剂,乙醇为溶剂,制备羧甲基绿豆淀粉。以20 g绿豆淀粉为基准,采用正交和单因素试验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探讨氢氧化钠用量、一氯乙酸用量、醚化温度、醚化时间对产品取代度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其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氢氧化钠用量(氢氧化钠/淀粉摩尔比)1.3、一氯乙酸用量(一氯乙酸/淀粉摩尔比)1.0、醚化温度52℃、醚化时间120 min;在此条件下,制得羧甲基绿豆淀粉取代度为1.05。  相似文献   

18.
绿豆抗性淀粉制备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普通绿豆淀粉为原料,研究了热处理温度、时间、pH、水 分舍量、冷冻冷藏时间及干燥温度对抗性淀粉得率的影 响。结果表明,在抗性淀粉制备过程中的pH对测定结果 无显著影响,冷冻处理可以提高抗性淀粉的得率,低温干 燥有利于抗性的形成。绿豆抗性淀粉的最佳制备条件为 淀粉水分含量80%,热处理温度150℃,处理时间60min, -20℃冷冻24h并于60℃干燥。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Chemical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tarches isolated from 5 domestic mung bean cultivars ( Gyungsun , Geumsung , Sunhwa , Eohul , and Jangan ) were examined. The granules were jelly bean like in shape and smooth on surface, and the size was within 10 to 30 μm. Mung bean starches displayed a CA-type crystalline structure when judged by the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s. Branch chain-length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amylopectin (AP) revealed that peak chain length of APs was at either DP (degree of polymerization) 12 or DP13. Apparent amylose contents of 5 cultivars by iodine affinity test were 31.7% to 33.8%. Mung bean APs showed a unique molecular size distribution that has not been observed from other plant-derived starches. Two distinct peaks of AP fraction were identified on the size-exclusion chromatogram, and the ratios of these 2 peaks were different depending on the mung bean cultivars. Weight-average chain length (CLavg) of APs was in the range of 16.9 ( Eohul ) and 17.5 ( Geumsung ). The onset temperature ( T o) and enthalpy change (Δ H gel) of starch gelatinization were 54.6 to 60.2 °C and 11.6 to 13.2 J/g. The Δ H of the retrograded mung bean starches was 5.5 to 6.6 J/g, which indicated 44.5% to 52.7% of recrystallization. The pasting temperature, peak viscosity, and setback were 66.1 to 69.2 °C, 510 to 579 Rapid Visco Unit (RVU), and 66 to 90 RVU,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