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保留乳房的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保留乳房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 1997年 2月至 2 0 0 3年12月手术治疗的 12 8例Ⅰ、Ⅱ期乳腺癌病例。行保留乳房的改良根治术 76例 ,传统改良根治术 5 2例。术后均辅以放疗、化疗或内分泌治疗。结果 保留乳房改良根治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P <0 .0 5 ) ,而生存率和复发率和传统改良根治组无明显差异 (P>0 0 5 )。结论 保留乳房改良根治术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合理外科方法 ,能提高乳腺癌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2组,保乳组采用保乳术,根治组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比较2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保乳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根治组,保乳组乳房外形评价优良率明显高于根治组(P0.05)。但是保乳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3年及5年生存率与根治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背阔肌皮瓣乳房重建治疗乳腺癌的临床预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进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即刻背阔肌皮瓣乳房重建治疗的56例患者(观察组)及进行传统改良根治术治疗的60例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恶性事件发生率、术后生活质量(采用SF-36量表评价)、术后生活满意度(应用SWLS量表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恶性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SF-36量表(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精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SWLS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传统改良根治术后即刻背阔肌皮瓣乳房重建术治疗乳腺癌患者效果更佳,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背景:中国女性乳腺体积相对偏小,乳腺癌传统保乳手术后乳腺外形欠佳,而采用背阔肌肌皮瓣和横行腹直肌肌皮瓣乳房再造手术难度高、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因此行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Ⅰ期硅凝胶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手术是非常好的选择。 目的:探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Ⅰ期硅胶假体植入乳房重建的效果。 方法:纳入女性乳腺癌患者33例,年龄30-48岁,左侧20例,右侧13例,均于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Ⅰ期硅凝胶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治疗,术后通过随访行主客观评价美容效果。 结果与结论:33例患者中,术后乳头乳晕复合体坏死2例,自行结痂愈合;1例术中出血量> 800 mL,经补液、输血治疗后,恢复良好。随访10-51个月,31例乳房外观良好,双侧乳房对称,优良率达94%,均未发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证实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硅胶假体Ⅰ期乳房重建,美容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手术安全,简单可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上象限乳腺癌保乳术中利用邻近皮瓣转移即刻修复乳房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0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46例、观察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内上象限乳腺癌保乳术中利用邻近皮瓣转移即刻修复乳房缺损,比较2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随访结果,了解观察组患者美容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生理职能、生命活力、心理健康、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无并生存率、失访或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乳腺美容效果的优良率为96.3%。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2.59%(50/54),对照组为45.46%(21/46),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582,P=0.000)。结论内上象限乳腺保乳术中利用邻近皮瓣转移即刻修复乳房缺损能有效提高术后乳腺美容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6.
背景:在根治肿瘤的同时如何保持女性乳房的形态完美这一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医生及患者的关注,乳房再造由此而产生、发展,逐渐成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背阔肌肌皮瓣移植重建乳房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纳入42例女性单侧乳腺癌患者,均进行保留乳头乳晕或保留乳房的改良根治术,术后即刻自体背阔肌皮瓣或扩大背阔肌肌皮瓣移植重建乳房,根据客观标准及主观标准评价重建效果。结果与结论:42例中,33例行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9例行保留皮肤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背阔肌乳房重建24例、扩大背阔肌乳房重建18例。转移皮瓣及重建的乳房全部成活,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客观评价美容效果优良39例,一般3例;主观评价优良者40例,尚可者2例。随访9-41个月,所有患者无肿瘤局部复发,1例出现骨转移。表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采用背阔肌移植重建乳房操作简单、易行,整形效果好,安全性高,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AC)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及其适应证、并发症、肿瘤学风险与疗效等,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总结临床应用经验基础上,结合在万方、维普、pubmed数据库检索近年来保留NAC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相关文献,分析保留NAC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肿瘤学风险、适应证、临床应用注意事项、并发症和疗效等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结果: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基础上,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NAC并不带来肿瘤残留危险,临床应用不难掌握,与传统改良根治术相比并发症并没有提高,疗效确切。结论:保留NAC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留乳腺的自然皮肤和乳头乳晕复合体,为乳腺癌的外科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对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的美容效果和术后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应用在输卵管妊娠中的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输卵管妊娠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经脐单孔腹腔镜组(单孔组,42例)和传统腹腔镜组(传统组,48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β-HCG水平恢复时间;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VAS评分、输卵管通畅情况;术后随访1年,比较2组患者术后排卵情况及妊娠情况。结果 单孔组手术时间长于传统组,而β-HCG水平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单孔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单孔组术后1 d和术后3 d的VAS评分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单孔组术后输卵管通畅率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单孔组与传统组术后排卵率、再次异位妊娠率与再次宫内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疗效确切,且术后并发症少,患者疼痛感轻,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10年来,Ⅰ、Ⅱ期乳腺癌外科治疗的手术范围在缩小。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特性的深入认识以及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目前国内乳腺癌手术治疗方式正从传统根治术向改良根治术转变,并成为主流术式,同时有条件医院还开展乳腺癌保留乳房的综合治疗。而腋淋巴结清扫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是各式乳腺癌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微创全结肠系膜切除(CME)对结肠癌患者疗效、生存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113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取腹腔镜下微创CME治疗的5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采取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5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及住院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2组患者远处转移率以及1年、3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手术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尿管拔除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吻合口渗血、切口裂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患者随访36~72个月,平均(50. 34±4. 34)个月,2组患者远处转移率、局部复发率、无瘤生存率以及1年、3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腹腔镜下微创CME治疗结肠癌能获得与传统开腹手术相同的淋巴结清扫效果,远处转移及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但具有创伤小、恢复时间快等优势,而且能显著降低院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早期乳腺癌保乳综合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岚  董国海  李永光  李桐 《医学信息》2008,21(3):363-366
目的 评价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和切除乳房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 将122例Ⅰ、Ⅱa期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①保乳治疗组48例,行保留乳房的肿瘤局部切除 腋淋巴结清扫术;②对照组74例,按常规行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两组均予放、化疗.结果 随访122例,中住随访期75m,保乳治疗组局部复发率4.17%,生存率6.25%,远隔脏器转移率6.76%.对照组局部复发率5.41%,生存率6.25%,远隔脏器转移率6.76%.两组各指标差异无显著(P>0.05).而保乳治疗组手术创伤小.乳房美观优良率87.5%,与后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与乳癌改良根治术相比.保乳治疗对于早期乳腺癌疗效可靠.乳房美观效果评价满意,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尾联合入路腹腔镜D3根治术联合全肠系膜切除术(CME)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右半结肠癌患者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尾联合入路腹腔镜D3根治术联合CME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中央入路腹腔镜D3根治术联合CME治疗。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病理检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3年,比较2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肿瘤切缘阳性率、肿瘤直径、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比例、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期、术后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3年,2组患者无进展生存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中尾联合入路腹腔镜D3根治术联合CME具有并发症少、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的优点,远期预后与中央入路腹腔镜D3根治术联合全肠系膜切除术相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联合改良胸腔负压引流在自发性气胸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自发性气胸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6)与观察组(n=46)。2组均采取单孔胸腔镜手术,术后对照组采用常规负压装置引流,观察组采用改良胸腔负压引流。统计2组围术期状况、术后不同时间段疼痛程度(VAS)、术前及术后应激反应指标及血清因子、并发症。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引流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即刻观察组VA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2 h及24 h观察组VA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2组AngⅡ、Cor、NE血清含量较术前增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2组TNF-α、IL-1、hs-CRP血清含量较术前增高、α1-AT水平较术前降低,但观察组TNF-α、IL-1、hs-CRP血清含量低于对照组、α1-A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 52%)低于对照组(21. 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采取单孔胸腔镜手术联合改良胸腔负压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手术创伤所致炎性应激反应较轻微,可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3D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08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按不同的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行开腹手术)和观察组(行3D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每组54例。比较2组手术情况、尿流动力学、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 0. 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留置尿管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观察组术后残余尿量(PVR)、充盈期膀胱顺应性值(BC)、逼尿肌不稳定率(DI)低于对照组,最大尿流率(Qmax)、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 at Qmax)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随访1年,2组患者完全尿控率、生化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 0. 05)。结论局限性前列腺癌应用3D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术治疗效果显著,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且能有效改善尿流动力学指标,降低病灶复发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或根治术后联合调强放疗对患者术后生命质量和性生活的影响。方法选取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2月诊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89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保乳术组和改良根治术组。其中保乳术组24例、改良根治术组65例,所有患者术后均采取调强放射治疗进行辅助治疗。采用问卷式调查,对患者生命质量进行测量,采取到患者所在医院面对面访谈的方式了解患者术后对自身认可度和性生活满意程度。将获取数据建立数据库,导出数据,使用SPSS 16.0进行分析。结果接受不同手术方式联合放疗,生命质量得分差异较大,其中保乳术组总得分平均值为(87.500±7.940)分,改良根治术组总得分平均值为(65.350±8.49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保乳术患者术后对自身认可度和性生活满意度均优于接受改良根治术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腺癌患者接受保乳术联合放疗,生命质量和性生活满意度明显优于改良根治术联合放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I、II期乳腺癌患者76例,术中清扫时保留肋间臂神经42例(实验组),切除肋间臂神经34例(对照组)。术后对两组患者上臂内侧感觉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上臂感觉障碍率术后1月时分别为19.1%和73.5%,术后3月时分别为7.1%和61.8%,术后12个月分别为2.4%和50.0%,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清除淋巴结数目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肋间臂神经在I、II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保留患者上臂内侧皮肤感觉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关节镜下距腓前+跟腓韧带重建术和改良Brostrom手术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CLAI)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0例踝关节扭伤致外侧不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韧带重建组和改良Brostrom组,每组25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发热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比较2组患者美国骨科足踝学会(AOFAS)评分、卡尔森踝关节功能(KAF)评分、日本足踝外科学会(JSSF)评分。测量2组患者手术前后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距离以及患侧与健侧的背伸活动度和跖屈活动度。结果 影像学结果示2组患者术前踝关节外侧不稳诊断明确,术后重建加强韧带良好。韧带重建组手术时间、术后发热时间及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均长于改良Brostrom组(P 0. 05),但2组伤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KAF评分、JSSF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 0. 05),但手术前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术前距骨倾斜角、距骨前移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术后距骨倾斜角、距骨前移距离均小于术前(P 0. 05);韧带重建组术后距骨倾斜角、距骨前移距离均小于改良Brostrom组(P 0. 05)。2组患者术后患侧踝关节活动度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韧带重建组患者术后踝关节背伸活动度、跖屈活动度均小于改良Brostrom组(P 0. 05)。结论 与改良Brostrom手术相比,采用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术治疗CLAI的手术时间、术后发热时间及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均较长,但在恢复踝关节解剖重建、改善踝关节外侧稳定性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8.
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研究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10月期间,我院85例保乳手术与138例改良根治术的Ⅰ、Ⅱ期乳腺癌患者病历资料,并进行回访调查。结果:保乳手术和改良根治术三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乳手术治疗Ⅰ、Ⅱ期乳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和改良根治术相近,是Ⅰ、Ⅱ期乳腺癌患者首选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有效的术后镇痛可以调控应激反应 ,目前术后镇痛开展日渐广泛 ,进行持续的术后镇痛优于单次用药已经达成共识 ,我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 ,对 6 0例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患者 ,进行手术前、中、后以及术后连续 72小时进行疼痛评分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β -内啡肽 (β -EP)、醛固酮(ALD)的测定 ,以探讨其在乳腺癌手术术后镇痛的价值。对象和方法一、对象 :选取体重在 5 0~ 75kg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人 6 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全部是女性 ) ,记录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 (年龄、体重、ASA分级以及BP、P、ECG、肝功能等体征 ,并对两组作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关键孔指导下锁孔骨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53例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骨瓣组(28例)和改良锁孔组(25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的短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常规骨瓣组治疗有效率为92. 6%,术后头痛4例、皮下积液3例、颅内感染1例、远隔部位幕上硬膜下血肿2例、眩晕及听力下降3例;改良锁孔组治疗有效率为92%,术后头痛2例、皮下积液1例、眩晕伴听力下降1例。常规骨瓣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改良锁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期间,2组均无复发病例。2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改良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且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