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性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对该科于1999年8月~2006年2月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性颈椎病45例进行随访。16例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25例行前路多节段分段减压,4例选择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术,再予前路减压融合术。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分别采用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用X线评价前路减压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颈椎曲度改变情况。结果术前症状皆有明显改善或消失。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改善率达75.3%,颈前路减压患者术后即刻显示颈椎曲度(Cobb角)明显改善(P<0.01)。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受压方向,受压程度决定手术方式,以达到彻底减压,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路分节段与长节段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86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 行前路手术,其中累及3个间隙的62例,累及4个间隙的24例。分别行长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联合钛网植骨内固定手术 和分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联合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根据X线检查Cobb角及JOA评分评价术前及术后颈椎曲度变化、内固 定稳定程度、植骨融合率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分节段手术组术后颈椎生理曲度 恢复更好,术后手部功能改善情况、术中出血量、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两种术式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节段颈前路手术在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多节段髓内肿瘤的性质、部位、肿瘤切除程度和患者预后等特点。方法前瞻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多节段(≥3个椎体节段)髓内肿瘤患者的资料,以18周岁为界分为未成年组和成年组。77例患者行后正中入路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术中测量肿瘤的实际长度,HE和免疫组化染色确定肿瘤性质和分级,以I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况,IJOA分值差(术后IJOA-术前IJOA)判定患者近期预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手术前后IJOA评分、肌力、二便状况以及肿瘤部位、节段数、长径、切除程度等无显著性差异。肿瘤性质:未成年组以偏良性胶质瘤(6例,40%)和先天性肿瘤(6例,40%)多见;成年组以室管膜瘤(29例,46%)多见,有显著性差异(Z=-2.13,P=0.03)。未成年组患者近期预后相对较好,与成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Z=-2.06,P=0.04)。结论多节段髓内肿瘤在未成年患者中以偏良性胶质瘤(星形细胞瘤Ⅰ-Ⅱ级)和先天性肿瘤多见,成年患者中以室管膜瘤居多;未成年组患者近期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
宫传圣 《中外医疗》2010,29(36):100-100
目的使用多节段颈椎前路手术来治疗颈椎病,以及对并发症的分析。方法回顾性总结在2005年至2010年期间31例病例,男18例,女13例;受伤年龄在36~75岁,平均年龄50岁;病史1~10年不等,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9例,混合型12例。结果通过2年以上的随访调查了13例,7个月~2年随访调查18例,所有病例在进行手术后愈合情况良好。结论对于多节段颈椎病,多平面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结合颈椎次全椎体切除术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手术,但是手术累计节段越多,并发症发生的几率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将对前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将8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试验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后路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前路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并且恢复程度远优于对照组;术前,两组患者硬脊膜囊矢状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硬脊膜囊矢状径及腹胀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在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实施前后路手术治疗,两者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但是,后路扩大半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效果更加显著,临床治疗效果亦显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正>多节段脊柱骨折(MSF)是指脊柱骨节段2个或2个以上发生骨折(除棘突和横突外)[1]。虽然在临床上MSF发生率较低,但因损伤暴力较大,且常常引起多个椎体累及,同时合并有其他损伤,故治疗较棘手。选取2005年3月-2012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5例MSF患者,根据具体分型采用不同手术策略,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性分析少节段和多节段髓内原发性肿瘤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的差异。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0年1月至 2015年12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髓内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病例135例,用IJOA(improv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评分评估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状况。结果: 在少节段和多节段髓内肿瘤患者中,术前IJOA评分(P=0.02)和术后早期IJOA评分(P=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论术前还是术后早期,少节段髓内肿瘤患者神经功能都较好一些,大部分多节段髓内肿瘤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无力,但是,对于术后长期的神经功能,多节段和少节段髓内肿瘤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经过积极的功能锻炼,多节段髓内肿瘤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得以充分改善。结论:相比多节段髓内原发肿瘤患者,少节段髓内原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神经功能状况要好一些,尤其在肢体肌力方面,经积极功能锻炼,多节段髓内肿瘤患者的远期神经功能状况得以充分改善。  相似文献   

8.
高颈段脊髓髓内肿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高位颈段脊髓髓内肿瘤的特点及显微手术切除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显微手术治疗的18例高额段脊髓髓内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治疗效果。结果:MRI定位脊髓髓内肿瘤检出率为100%,并有辅助定性诊断的作用。本组病例手术全切率为61.1%,全组无l例死亡。结论:MRI是诊断脊髓髓内肿瘤的最佳方法,早期诊断及早期显投手术切除脊髓髓内肿瘤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间盘多阶段突出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对108例多发椎间盘突出包括胸腰椎间盘突出13例、胸椎间盘突出11例、腰椎间盘突出84例。从发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改变以及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经术后8个月-12年的随访,总的优良率达到93%以上。结论:椎间盘多发性突出临床差异较大,其神经根受压临床表现也较为混杂。故本病的必须认真仔细系统检查结合CT/MRI获得确诊。手术的目的在于突出物摘除椎管减雎神经根松解,维持脊柱稳定性,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6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长沙医院收治的80例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后路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前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相关指标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生活质量评估量表(SF-36)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后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SF-36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后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采取前路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较高,患者术后恢复快,整体恢复情况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多节段髓内先天性肿瘤和良性室管膜瘤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布,以及肿瘤部位、瘤体长度、切除程度和对围手术期神经功能状况影响方面的异同。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近8年来连续收治的12例多节段(≥3个椎体节段)髓内先天性肿瘤和19例良性室管膜瘤患者,均行后正中入路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将二便功能状态分为4级(正常,尿频或/和便秘等轻度异常,排便困难、无力等中度异常,失禁),以改良JOA评分系统(improv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 system, IJOA)评价神经功能状况,以IJOA分值差(术后IJOA和术前IJOA差值)评估手术效果。所有患者随访至2009年6月30日。以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分析统计学数据。结果:先天性肿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3.5±14.3)岁,良性室管膜瘤患者为(37.8±12.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P=0.007)。两组性质不同的多节段髓内肿瘤比较,其肿瘤部位(Z=-3.59,P=0.001)和肿瘤切除程度(Z=-2.89,P=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3.3%(10/12)患者的多节段髓内先天性肿瘤累及脊髓圆锥部位,部分肿瘤和脊髓结构粘连紧密或脂肪组织穿插生长在神经结构中,为避免神经功能的缺失,不能强行切除粘连紧密的肿瘤组织,其中66.7%(8/12)肿瘤组织得以全部切除或近乎全部切除。78.9%(15/19)患者的多节段髓内良性室管膜瘤累及颈段或颈胸段脊髓,其中94.7%(18/19)肿瘤组织得以全部切除或近乎全部切除。结论: 多节段髓内先天性肿瘤可能多见于青年患者,常累及脊髓圆锥,部分肿瘤全部切除难度较大;多节段髓内良性室管膜瘤可能多见于中年患者,常累及颈段或颈胸段脊髓,肿瘤全部切除较容易。  相似文献   

12.
脊髓髓内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脊髓髓内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08年12月的35例脊髓髓内肿瘤的病史资料。结果病理证实室管膜瘤13例,星形细胞瘤2例,少枝胶质细胞瘤2例,脂肪瘤2例,骨髓瘤、转移瘤、血管瘤、角化物、神经鞘瘤各1例。24例行手术治疗。手术全切除肿瘤16例(66.7%),其中显微镜下全切除14例(77.8%);大部分切除8例(33.3%)。出院时神经功能稳定或改善21例,加重3例。结论显微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脊髓髓内肿瘤的最有效措施,可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术中辅助神经电生理监护技术及术中超声成像技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前瞻性分析、评价多节段髓内肿瘤未成年患者的首发症状、二便功能和预后等临床特征,以及肿瘤部位、累及节段数和肿瘤性质等基本特性,以期了解其中规律。方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近8年来连续性收治25例多节段(≥3个椎体节段)髓内肿瘤青少年患者,均行后正中入路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将二便功能状态分为4级(正常、尿频或/和便秘等轻度异常、排便困难等中度异常、失禁),以改良JOA评分系统(im-prov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 system,IJOA)评价神经功能状况,以IJOA分值差(术后IJOA和术前IJOA差值)评估手术效果。所有患者随访至2011年10月30日。结果:25例小于25岁的青少年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15.3±6.83)岁。首发症状:单纯疼痛7例,疼痛伴麻木3例,疼痛伴肢体无力2例,疼痛伴步态不稳1例,单纯麻木3例,单纯肢体无力2例,跛行2例,步态不稳2例,二便功能障碍、发热、肢体变形各1例。术前IJOA评分(14.4±3.38)分。肿瘤部位:颈胸9例、颈4例、胸4例、胸腰6例、腰2例。累及节段数(4.4±1.38)节。肿瘤性质:先天性肿瘤8例(畸胎瘤6例、脂肪瘤1例、表皮样囊肿1例),星形细胞瘤7例(星形细胞瘤Ⅰ~Ⅱ级5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2例),室管膜瘤5例,血管性肿瘤3例,胶母和神经鞘瘤各1例。术后IJOA评分(15.5±3.31)分。结论:未成年患者的多节段髓内肿瘤多见于颈胸和胸腰段,以先天性肿瘤和星形细胞瘤多见,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脊髓髓内肿瘤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兵兵  朱红娟 《安徽医学》2011,32(3):354-356
目的总结脊髓髓内肿瘤手术常见护理问题,探讨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脊髓髓内肿瘤的围手术期的护理资料。结果患者出院时无一例护理并发症发生,其中神经功能稳定或改善37例,加重4例。结论早期发现和正确处理护理问题是术后护理的关键,可有效减少术后病死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髓髓内肿瘤手术治疗及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状况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接受手术治疗的65例颈髓髓内肿瘤患者资料。应用McCormick分级系统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术后神经功能状况的预后因素。结果 术中采用全椎板切除暴露61例,单侧多节段椎板间开窗(Unilateral Multilevel Interlaminar Fenestration, UMIF)4例。肿瘤全切48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13例。术后临床症状好转42例,维持术前14例,加重9例。其中疼痛缓解率最高(82.4%),其次为括约肌功能障碍(68.8%),感觉障碍缓解率最低(39.6%)。根据McCormick评分标准,术后神经功能好转18例(27.7%),维持术前水平39例(60%),8例(12.3%)患者神经功能恶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良好的术前神经功能状态(OR=19.87,95% CI=4.10-96.23,P=0.000)和手术全切(OR=7.40,95% CI=1.34-40.95,P=0.022)是术后神经功能状况的保护因素。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是颈髓髓内肿瘤的首选治疗方式,术后患者大都预后良好。术前神经功能状态及手术切除范围与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6.
脊髓髓内肿瘤31例显微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估显微外科治疗脊髓髓内肿瘤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6年7月至2002年10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31例脊髓髓内肿瘤的经验。结果室管膜瘤占51.6%,星形细胞瘤占32.3%,脂肪瘤占6.5%,上皮样囊肿占6.5%。全组手术全切除率为64.5%,16例室管膜瘤全切除,10例星形细胞瘤的全切除率为40%,近全切除率为30%,部分切除率为30%,2例脂肪瘤行大部分切除,1例转移瘤和2例上皮样囊肿为近全切除。结论脊髓髓内肿瘤以低恶性度肿瘤多见,手术效果较好,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7.
吴冰  熊发明  许宁宁 《海南医学》2014,(11):1597-1599
目的明确影响髓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2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20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基础作用,比较Singh指数、基础疾病、TAD、手术时间、激素药物使用及Cleveland分位对股骨转子间骨折预后的影响。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研究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髓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性别对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的结局影响较小,Ⅰ型、Ⅱ型骨折的髓内固定失败率分别为11.8%、12.8%,而Ⅲ、Ⅳ的失败率为1.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D〉25 mm者,髓内固定失败率为20.0%,较TAD〈25 mm者明显升高(P〈0.05),Singh指数1~3级、合并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髓内固定成功率明显减低,中-中、中下、中后区域较其他位置固定有较高的术后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的时间、有无激素药物应用对疾病预后无影响。与多因素分析结果一致。结论骨折类型、singh指数1~3级、基础疾病、TAD是影响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Radical micro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mor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ckground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mor aims at complete removal and minimal postoperative deficit.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evaluate the microsurgical features of 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mors and the time for surgery and prognosis. Methods Twenty-one patients with 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mor who had been treated at Nanfang Hospital, Guangzhou, China since 2000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 Fifteen patients were men and 6 women, aged 2-60 years (mean 29.28 years). Thirteen patients had the tumor in the cervical segments, 4 in medulla-cervical segments, 1 in cervicothoracic segment, and 3 in thoracic spine. All the patients underwent microsurgery for the tumor through posterior approaches by laminectomy. The tumor was exposed through dorsal myelotomy, then tumor plane was removed carefully from the entire rostrocaudal area. The dura was sutured routinely. In case of tumors occupying too many spinal segments, titanium strip was applied to reconstruct the vertebral plate and keep the spinal column stable. All the patients were subjected to MR imaging early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Complete removal of the tumor was made in 15 patients, subtotal removal in 5, and partial resection in 1. Neurological recovery was related primarily to preoperative neur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patients. Patients with minor neurological deficit showed stable sensory and motor function or minor loss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 tended to improve with time. But those with significant or long-standing deficit could hardly demonstrate any recovery. The dissection interface between the tumor and normal cord tissu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the extent of surgical removal. Conclusions 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mor mostly take place in cervical segments, with glioma as the commonest type. Microsurgery is the major treatment of choice, by which tumor plane could be totally resected. Excellent microsurgical expertise and careful recognition of tumor plane are essential to removal of the tumor while retaining neurological functions. Titanium strip fixation is helpful to reconstruct vertebral stability. Preoperative neurological conditions of patients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ir postoperative recovery. We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diagnosis and radical micro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m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