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12月—2021年5月脑梗死患者共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联合用药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丁苯酞软胶囊。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BI评分、血液流变学、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用药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确切,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和评价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卒中(P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2014年于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PS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丁苯酞组和对照组各70例。研究过程中失访6例,其中丁苯酞组2例,对照组4例,将其删除。丁苯酞组给予基础治疗+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首诊时、进展后、治疗后14 d和治疗后90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NIHSS评分进展幅度评估神经功能障碍程度;治疗后14 d和治疗后90 d采用NIHSS评分演变情况评估神经功能转归情况;治疗后14 d和治疗后90 d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90 d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障碍康复程度,将mRS评分≤2.0分定义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0分定义为预后不良事件。对两组脑梗死病灶同侧颈内动脉系统的狭窄闭塞性病变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mR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观察有无皮疹等过敏反应及其他不良事件。结果 两组治疗后14 d、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均低于进展后,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后14 d(P<0.05)。丁苯酞组治疗后14 d、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降低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丁苯酞组治疗后14 d、治疗后90 d Barthel指数、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90 d 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共发现61例(45.5%)脑梗死病灶同侧颈内动脉系统的狭窄闭塞性病变,其中丁苯酞组29例(42.6%),对照组32例(48.5%)。丁苯酞组脑梗死病灶同侧颈内动脉系统的狭窄闭塞性病变患者治疗后14 d、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低于进展后,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低于治疗后14 d(P<0.05)。丁苯酞组脑梗死病灶同侧颈内动脉系统的狭窄闭塞性病变患者治疗后14 d Barthel指数、治疗后90 d Barthel指数、预后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能够促进PS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的改善,提高生活能力,是一种有效并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娜  王圣元  孟祥恩 《河北医学》2023,(12):2011-2016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Ang-1、THBS-1和Bcl-2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丁苯酞组56例给予丁苯酞治疗,高压氧组56例给予高压氧联合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BI)指数、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差异,检测两组脑血流灌注、Ang-1、THBS-1、Bcl-2的水平,统计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相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高压氧组和丁苯酞组NIHSS评分、mRS评分均降低,BI指数均升高,高压氧组降低及升高幅度大于丁苯酞组(P<0.05)。两组治疗前脑血流灌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高压氧组和丁苯酞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均升高,高压氧组升高幅度大于丁苯酞组(P<0.05)。两组治疗前Ang-1、THBS-1、Bcl-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4.
黄鹏  黄鹍  谢常燕  肖承年 《当代医学》2016,(14):155-156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用血塞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160例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成联合组(丁苯酞联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80例、丁苯酞组(单纯应用丁苯酞胶囊治疗)40例、血塞通组(单纯应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40例,对比分析3组患者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结果经治疗,联合组BI评分明显高于丁苯酞组、血塞通组(P<0.05);联合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丁苯酞组组、血塞通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用血塞通效果显著,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控制病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龙血通络胶囊、瑞舒伐他汀钙片、丁苯酞软胶囊三联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2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龙血通络胶囊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60/64),高于对照组的76.56%(4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NO水平低于对照组,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血通络胶囊、瑞舒伐他汀钙片、丁苯酞软胶囊三联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VEGF水平,降低NIHSS评分、NO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效果优于瑞舒伐他汀钙片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APCI)的疗效及对外周血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正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血栓素B2(TXB2)、同型半胱氨酸(Hcy)、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APCI患者2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2例。对照组采用规范化治疗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治疗后30 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Barthel指数(BI)评分,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治疗前后,检测外周血6-keto-PGF1α、CD62P、TXB2、Hcy、MCP-1、VE-cadherin水平并比较其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逐步降低,BI、MMSE、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逐步升高(P <0.05)。两组治疗前后6-keto-PGF1α、CD62P、TXB2、Hcy、MCP-1、VE-cadherin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90 d,观察组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78.57% VS 63.54%,P <0.05)。结论 丁苯酞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APCI能够下调患者外周血6-keto-PGF1α、CD62P、TXB2、Hcy、MCP-1、VE-cadherin水平,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并保护认知功能,提高生活活动能力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和血小板指标[血小板反应指数(PRI)、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及PRI、MPAR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BI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提高BI评分,降低血小板指标水平和NIHSS评分,效果优于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8.
刘春艳  谈鹰  姬晓伟  谢波 《浙江医学》2020,42(5):481-484
目的探讨丁苯酞序贯治疗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56例,其中按照诊疗标准进行一般治疗78例(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序贯治疗78例(丁苯酞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动脉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预后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丁苯酞组患者治疗开始后第7、14天脑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丁苯酞组患者治疗开始后第14、90天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1),丁苯酞组患者治疗开始后第90天mR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序贯治疗中青年急性脑梗死可促进脑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临床症状,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ACI)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我院住院治疗的208例发病时间在48 h内的ACI患者,随机分为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的治疗组和未使用的对照组各104例。对照组接受ACI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予以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2周。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NIHSS评分和mRS评分,对比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在发病后7~10 d对两组有LDVT高危风险因素的患者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检查。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及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2.31%vs.82.69%,P<0.05),且治疗组L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2.22%vs.42.55%,P<0.05)。结论早期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以改善ACI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降低致残率,同时能减少LDVT的发生,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并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丁苯酞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的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8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及6个月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量表)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及ASPECTS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丁苯酞药物应用于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的大动脉型脑梗死患者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HLA-DRB1、DQA1、DQB1基因与上海地区类天疱疮的易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探讨HLA-Ⅱ类基因与类天疱疮(BP)的相关性,了解BP的免疫遗传发病背景。方法:采用PCR-SSOP方法对上海地区汉族56例BP患者和15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HLA-DRB1、DQA1、DQB1位点等位基因分型。结果:发现HLA-DRB1*1001与DQB1*0501紧密连锁,其基因频率BP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DRB1*04与DQB1*0302紧密连锁,其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也明显增DRB1*12基因频率BP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07,RR=0.358)。结论:DRB1*1001、DRB1*04可能为上海地区BP患者的易感基因,而DRB1*12(*1201,*1202)可能为上海地区汉族BP患者的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子宫平滑肌瘤与HLA-DRB1、DQA1、DQ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从而探讨子宫平滑肌瘤患者的遗传易 感性。方法 用PCR-SSP及PCR-SSO技术对51例外科手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官平滑肌瘤患者和50例正常妇女进行 HLA-DRB1、DQA1、DQB1等位基因的基因分型。结果 HLA-DRB1*02,DQA1*0601在子宫平滑肌瘤组明显高于对照 组(P<0.05,RR=5.378,15.4),而DRB1*01、*07,HLA-DQA1*0l02却表现为对照组增高(P<0.05,RR=0.225,0.375, 0.329)。结论DRB1*02、*01、*07,HLA-DQA1*0601、*0102基因与子宫平滑肌瘤的遗传易感性相关联。  相似文献   

13.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of genotypes of HLA DRB1 and HLA-DQB1 alleles with the genetic susceptibility of chronic urticaria (CU), genotypes of HLA-DRB1 and HLADQB1 genes were detect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 with sequence-specific primers (PCR-SSP) in 42 patients with CU (19 men and 23 women, mean age 30.67~12.45 y old as well as 193 racially matched healthy persons in ethnic Han from Hubei provinece. Gene frequencies of HLA-DRB1 *12, *0901(RR=3.11,X^2=7.579, P=0.006; RR=2.47,X^2=5.684, P=0.017) were signifi-cantly in creased in CU patients 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healthy people. Gene frequencies of HLADQB1 *05 (RR=0.26, X^2=6.683, P=0.01)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CU patients. It was suggested that CU was found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HLA-DRB1 *12, *0901 and HLA-DQB1 *05, the former might be the genetic markers for susceptibility to CU, but the latter might play a resistive role。  相似文献   

14.
HLA-DQA1、DMA、DMB基因与1型糖尿病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组织相容性复合体DMA、DMB和DQA1基因与中国人1型糖尿病的易患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和斑点杂交技术对研究对象的DMA、DMB和DQA1基因进行分型。结果DMA*0103和DMB*0103基因在1型糖尿病病人中的频率显著增高(P<0.01,P<0.05),与中国人1型糖尿病易患性正相关。DMA*0102和DMB*0101基因在对照中的频率显著增高(P<0.01),与1型糖尿病保护性正相关。DMA*0102和DMB*0101基因在携带DQA1*0501基因的对照中的频率显著增高,上述2个基因具有较强的保护性。结论对糖尿病患者与对照携带DMA、DMB易患性和保护性基因的情况进行研究发现:DMA、DMB易患性基因具有部分显性遗传的特点,DMA、DMB保护性基因则具有部分隐性遗传的特点,两者均具有累加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合并不孕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溶性受体(sflt-1)、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0例单纯EM患者(单纯EM组)、35例EM合并不孕患者(EM合并不孕组)和30例健康体检(对照组)的育龄期女性作为受试对象。测定对比各组受试者血清MMP-9、TIMP-1、sflt-1、IGF-1、MCP-1水平及MMP-9/TIMP-1值,Pearson分析法分析各指标与EM合并不孕患者r-AFS分期相关性。结果:三组受试者排卵期血清MMP-9、TIMP-1、sflt-1、IGF-1、MCP-1水平及MMP-9/TIMP-1值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单纯EM组MMP-9、IGF-1、MCP-1水平及MMP-9/TIMP-1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IMP-1、sflt-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M合并不孕组MMP-9、IGF-1、MCP-1水平及MMP-9/TIMP-1值明显高于单纯EM组和对照组,TIMP-1、sflt-1水平明显低于单纯EM组和对照组(P<0.05)。血清MMP-9、IGF-1、MCP-1水平及MMP-9/TIMP-1值与EM合并不孕患者r-AFS分期呈显著正相关(P<0.01),TIMP-1、sflt-1水平与r-AFS分期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女性排卵期血清MMP-9、TIMP-1、sflt-1、IGF-1、MCP-1水平及MMP-9/TIMP-1值变化与EM及EM所致不孕发病有密切关系,临床可结合排卵期血清MMP-9、TIMP-1、sflt-1、IGF-1、MCP-1表达水平测定,更好的诊断EM合并不孕病情及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蕈样肉芽肿(MF)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皮损中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分化群抗原4、8(CD4、CD8)抗原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5例MF患者的外周血和皮损HLA-DR、LFA-1、ICAM-1、CD4、CD8抗原的表达并与正常人相比较。结果:MF患者外周血HLA-DR 、LFA-1 及ICAM-1 淋巴细胞比正常对照增高(P均<0.01);MF患者外周血CD4 淋巴细胞较正常对照下降(P<0.001);MF患者皮损中HLA-DR 细胞、CD4 细胞、CD8 细胞及LFA-1 、ICAM-1 细胞的表达均比正常对照增高。结论:MF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皮损HLA-DR和LFA-1、ICAM-1、CD4、CD8抗原表达普遍存在异常,与MF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血流变及血清sICAM-1、sVCAM-1、IGF-1、ALP水平检测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9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78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骨折正常愈合的3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而39例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为观察组,将两组患者骨折后1、4、8及12周的血流变指标及血清sICAM-1、sVCAM-1、IGF-1、ALP水平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骨折后1周两组患者的血流变及血清sICAM-1、sVCAM-1、IGF-1、ALP水平比较,P均>0.05,而骨折后4、8及12周观察组血流变中的血液黏度指标、红细胞相关指标及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清IGF-1及ALP水平则低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骨折延迟愈合患者其血流变及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呈现较高的趋势,而血清IGF-1及ALP水平则较低,其对骨折延迟愈合有较佳的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鼻咽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因子-1(VCAM-1)和IL-Iβ、IL-2、IL-4、IL-10表达,了解鼻咽癌患者血清VCAM-1表达规律及其与诱导因子IL-1β、IL-4的关系;获得有关鼻咽癌免疫环境的信息.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34例鼻咽癌患者和13例慢性鼻咽炎患者血清标本中VCAM-1、IL-lβ、IL-2、IL-4和IL-10浓度.结果:鼻咽癌患者血清VCAM-1水平明显高于慢性鼻咽炎组(P=0.045);临床晚期明显低于早期(P=0.045),且随肿瘤体积增大而降低(P=0.002);鼻咽癌患者血清VCAM-1水平与IL-Iβ、IL-4无明显相关(P-0.101和0.116);血清IL-1β、IL-4和IL-10水平在鼻咽癌和慢性鼻咽炎组间元显著性差异;鼻咽癌组血清IL-2水平明显高于慢性鼻咽炎组(P=0.037),且随肿瘤体积增大而升高(P-0.002),但当出现淋巴结转移时则明显降低(P=0.018).结论:鼻咽癌患者血清VCAM-I升高是一临床早期事件;鼻咽癌患者血清VCAM-1变化与IL-1B、IL-4无明显关系;IL-4和IL-10指标在鼻咽癌和鼻咽炎组间无明显变化,显示Th2主导的体液免疫在鼻咽癌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无明显激活迹象;IL-2指标的变化提示鼻咽癌细胞可能有较强的刺激细胞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国苏南地区汉族人群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因启动子A-2518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UAP患者172例为病例组和经冠脉造影检查证实无冠脉病变者156例为对照组.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MCP-1基因 A-2518G行多态性检测,并统计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UAP组的AA,AG和GG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67,0.825和0.281).G等位基因频率在UAP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4.36%和61.2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对多个相关因素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CP-1基因A-2518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UAP的发病无相关性(P>0.05).结论: 在中国苏南地区汉族人群中,MCP-1基因A-2518G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UAP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