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norectal malignant melanoma, ARMM)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22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0例ARM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临床病理因素及治疗方式对ARMM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结果在40例ARMM患者中男16例, 女24例, 中位发病年龄为61岁。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7(25~69)个月, 中位生存期为19(15~23)个月, 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74.3%和21.7%。接受局部扩大切除术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两组患者的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81, P=0.258)。单因素分析显示, ARMM患者总生存期与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标本切缘及淋巴结转移(χ2=1.281, P=0.039;χ2=3.760, P=0.042;χ2=6.581, P=0.010;χ2=21.683, P<0.001)均有关, 多因素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为ARMM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RMM)的外科治疗方式及影响病人总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18年1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诊断为ARMM并接受手术治疗的91例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不同临床病理因素、手术方式[扩大的局部切除(WLE)与腹会阴联合切除(APR)]对病人总生存的影响。结果 在91例ARMM病人中,男性35例(38.5%), 女性56例(61.5%),男女比例为1.0∶1.6。接受WLE 12例(13.2%),APR 79例(86.8%)。;术前存在远处转移19例(20.9%),无远处转移72例(79.1%)。病人1、3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74%、23%和9%,中位生存期为18.7个月。单因素分析示术前远处转移、肿瘤直径>2 cm、肿瘤侵犯深度>2 mm和淋巴结转移为总生存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存在同时性远处转移和淋巴结转移为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12例接受WLE病人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79例接受APR病人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接受WLE和接受APR病人两组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结论 术前存在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是ARMM病人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APR与WLE相比,并不能带来生存的获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淋巴结转移情况对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5年8月72例行根治性手术的胰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检出淋巴结961枚,平均13.3枚/例;其中阳性淋巴结87枚。单因素分析显示:得到随访的有淋巴结转移者(PN1)33例(47%),中位生存期为8.6个月;得到随访的无淋巴结转移者(PN0)37例(53%),中位生存期18.6个月;无淋巴结转移者生存率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淋巴结阳性比率(LNR)0.2者14例(42%),中位生存期为6.4个月;LNR≤0.2者19例(58%),中位生存期11.4个月;LNR0.2者生存率显著低于LNR≤0.2者(P0.05)。淋巴结转移局限于第1站的有17例(52%),中位生存期为11.0个月;第2站以上淋巴结转移者16例(48%),中位生存期7.5个月;第2站以上淋巴结转移者生存率显著低于淋巴结转移局限于第1站者(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第2站以上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阳性比率0.2仍然是影响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此外,肿瘤侵犯范围、综合治疗、肿瘤分化程度也影响胰腺癌预后(P0.05)。结论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LNR0.2及第2站以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肾上腺皮质癌预后的影响因素,以指导肾上腺皮质癌的诊治. 方法 经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肾上腺皮质癌患者40例,其中无内分泌功能皮质癌19例,有内分泌功能皮质癌21例.临床表现为库欣综合征14例,性征异常4例(女性男性化3例,男性性早熟1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3例.临床分期Ⅰ期2例,Ⅱ期10例.Ⅲ期7例.Ⅳ期21例.完整切除肿瘤18例,姑息性切除肿瘤10例,非手术治疗12例(其中介入栓塞治疗2例).随访2~121个月.比较肿瘤大小、有无内分泌功能、临床分期、手术治疗等与生存期的相关性.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生存期的组间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对各项临床病理指标与生存期的相关性行Pearson检验. 结果 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发生侧别者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与生存期无相关性(P>0.05).无功能皮质癌患者19例平均随访37.0个月,其中死亡11例,平均存活11.0个月,存活8例,平均存活73.5个月;有功能皮质癌患者21例平均随访11.5个月,其中死亡19例,平均存活12.2个月.存活2例,存活时间4.8个月;2组生存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为Ⅰ期者2例分别随访66和120个月,均存活;Ⅱ期者10例随访(44.9±40.2)个月,其中存活4例,存活时间59.0个月;Ⅲ期者7例随访(34.5±29.8)个月,存活2例,存活时间为42.0个月;Ⅳ期者21例随访(7.1±6.7)个月,存活2例,存活时间8.0个月.各分期患者生存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78,P<0.05).7例Ⅲ期者中3例行扩大性联合脏器切除,4例行单纯肿瘤切除术.生存期分别为(54.3±35.2)与(19.6±16.0)个月,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例Ⅳ期者中,姑息性手术治疗10例、非手术治疗11例.生存期分别为(10.05±9.0)、(4.5±1.5)个月,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例非手术治疗者中,6例保守治疗者存活(5.3±1.3)个月、5例放弃治疗者存活(3.6±1.3)个月,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影响肾上腺皮质癌患者生存期的主要因素为有无内分泌功能和临床分期.Ⅰ期和Ⅱ期患者完整肿瘤切除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局部复发应积极再手术;外科手术对Ⅳ期患者预后无改善.  相似文献   

5.
射频消融治疗复发性肝细胞癌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对肝细胞癌(HCC)手术切除后复发病例再治疗的效果,比较不同复发时间的疗效差别。方法以行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的手术切除后复发性肝细胞癌(RHCC)患者(RHCC组)和同期行RFA治疗的首发HCC患者(首发HCC组)为研究对象。(1)RHCC组42例患者,男34例,女8例,平均年龄(58±10)岁;复发灶大小1.5~6.6cm,平均(3.8±1.4)cm。RFA治疗前5例伴肝外转移。肝功能A级21例,B级19例,C级2例。手术切除距肝内初次复发时间为1~96个月,平均22.8个月。术后1年内肿瘤复发者20例40灶(RHCC近期组),术后1年以上复发者22例37灶(RHCC远期组)。(2)首发HCC组148例患者,男117例,女31例,平均年龄59岁。肿瘤大小1.2~7.0cm,平均(4.0±1.4)cm。RFA治疗后1个月采用增强CT检查评价消融成功率;比较RHCC近期组、RHCC远期组和首发HCC组的治疗效果、复发转移情况及生存期。结果首发HCC组RFA成功率为87.2%(129例),局部复发率为16.2%(24例),另位复发率为37.8%(56例),平均生存期为(39.0±2.1)个月;RHCC近期组、远期组RFA成功率分别为85.0%和95.5%(P>0.05),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5.0%和13.6%(P>0.05),另位复发率为60.0%和18·2%(P=0.005),平均生存期为(15.4±2.3)个月和(39.5±4.5)个月(P<0.005)。与首发HCC组相比,RHCC远期组消融成功率与局部复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RHCC近期组生存期低于首发HCC组(P<0.05)。RHCC远期组1例患者治疗后出血,经射频止血、输血等保守治疗缓解。结论RFA治疗RHCC的预后及疗效与复发的时间相关;对于术后远期复发者,行RFA治疗可获得同首发HCC相似的生存期,而手术后近期复发者疗效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5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5例原发性胃肠道黑色素瘤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胃原发黑色素瘤并脑转移1例行近端胃肿瘤根治术+脑转移灶切除;直肠肛管黑色素瘤14例,其中行腹会阴联合肿瘤切除术(Miles)8例,行经腹直肠肿瘤前切除(Dixon)1例,行局部切除4例,1例拒绝手术治疗出院。3例术后接受综合治疗,3例因术后转移复发接受化疗。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染色HMB-45、S-100、Malan-A多呈阳性表达。总生存期4.5~57.0个月,平均生存期(15.8±15.3)个月,中位生存期9.0个月。结论:原发性胃肠道黑色素瘤是临床上少见的恶性肿瘤,预后差,免疫组化是主要的诊断依据,完整手术切除(R0)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可辅助放化疗。  相似文献   

7.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复发再手术的价值。方法对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接受再手术治疗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中有32例(51.6%)获根治性切除,其中16例行联合脏器切除;6例获姑息性肿块切除手术;单纯造口11例;单纯剖腹探查13例。术后超过5年局部复发者其肿瘤切除率为100%(11/11);术后2年内复发者切除率为62.9%(22/35);术后超过2年、但在5年以内局部复发者,肿瘤切除率为31.3%(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7,P<0.01)。单纯局部复发者肿瘤切除率为80.0%(32/40);局部复发伴有附近脏器侵犯者肿瘤切除率为27.3%(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次术式为Dixon根治术者,再手术的肿瘤切除率为61.9%(26/42);首次术式为Miles根治术者,再手术的肿瘤切除率为30.0%(6/20);两组的肿瘤切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获根治性切除病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6%、59.4%和18.8%;姑息性手术及其他治疗者生存时间为2-24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再手术可以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每年约有13万名患结肠直肠癌,其中3万名死亡。肝是最常见的转移灶部位.未予治疗者的生存期很少超过2年,一般为6~9个月,手术切除孤立转移灶的5年生存率为30%~40%。10年生存率为15%~25%。中位生存期为23~42个月。肝转移灶切除后仍有一定的复发率,半数局限于肝内。Sloan Kettering  相似文献   

9.
每年约有13万名患结肠直肠癌,其中3万名死亡。肝是最常见的转移灶部位.未予治疗者的生存期很少超过2年,一般为6~9个月,手术切除孤立转移灶的5年生存率为30%~40%。10年生存率为15%~25%。中位生存期为23~42个月。肝转移灶切除后仍有一定的复发率,半数局限于肝内。Sloan Kettering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手术治疗肾癌根治术后单纯局部复发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10年5月间12例肾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再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结果与近20年的文献报道结果进行比较。结果:9例患者完整切除复发肿块(包括1例肿块切除及下腔静脉血管置换术),3例只能活检后行微波消融治疗。手术时间60~188min,平均120min;完整切除者失血200~2 000ml,中位失血量1 200ml;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在平均随访27.2个月内,5例因转移性疾病死亡,其生存期2.6~17个月,平均生存期为7.8个月。存活患者中,2例再次复发,生存期4~48个月,平均生存期为15.6个月。结论:肾癌根治术后单纯局部复发再手术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期,但手术存在失血多、风险大之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诊治的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31例病人,其中男性9例,女性22例,确诊中位年龄58岁(25~80岁)。临床首发症状包括腹痛及腹部不适13例,体检偶然发现7例,腰痛5例,下肢肿胀2例,腹部包块2例,血尿1例,便血1例。肿瘤中位直径为8 cm(3~25 cm)。31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28例(90.3%)肿瘤完整切除,其中10例(35.7%)行联合脏器完整切除。中位随访时间56个月,随访28例,19例(67.9%)出现复发转移,其中8例(28.6%)复发转移后死亡。复发转移病人中12例接受再次手术治疗,复发后中位总生存期为24个月;7例未接受再次手术治疗,复发后中位总生存期为13个月。结论手术完整切除是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首选治疗方式;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术后复发率高,预后较差;对无明显手术禁忌的复发转移病人,在多学科团队的指导下应积极行再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CT诊断,分析胃癌根治术后复发与转移的区域及规律。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胃癌患者共81例,均行胃癌根治性手术,随访期间CT发现存在局部区域复发或转移。分析术后复发与转移的区域及规律。用SPSS 19.0软件分析数据,以%表示计数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术后复发时间和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之间的关系;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81例术后复发患者中,局部区域复发率最高(37.04%),在18例伴有术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Ⅰ区10例,Ⅲ区3例,Ⅳ区1例,Ⅵ区4例。术后7~12个月复发率最高(41.98%)。截止至2015年9月30日,在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81例患者中,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33.18个月,中位复发时间为19.94个月,复发后中位生存期为7.19个月。其中发生腹膜种植后,中位生存期最短,仅为4.24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OS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包括年龄(P=0.024),Borrmann分型(P=0.017)、TNM分期(P=0.009)、淋巴结检出总数(P=0.022)、阳性淋巴结数(P=0.002)、治疗方式(P=0.026)和治疗依从性(P=0.035);与局部无复发生存期(LRFS)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包括淋巴结检出总数(P=0.012)、阳性淋巴结数(P=0.008)、治疗方式(P=0.034)和治疗依从性(P=0.016)。结论局部区域复发,特别是区域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主要形式,术后通过CT划分淋巴结转移区域对于放疗靶区确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于结直肠癌患者肝内存在多个转移瘤,手术切除的价值存在争议,本文旨在研究手术切除大肠癌肝多个ΚΣ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经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瘤患者60例,比较肝内单个转移瘤(35例)与多个转移瘤(25例)患者临床和预后资料。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多个转移瘤组和单个转移瘤组相比,手术并发症为12.0%vs11.4%(P=1.000);平均住院时间为(14.9±5.1)dvs(15.7±5.8)d(P=0.844);中位生存期为28个月vs35个月(P=0.089);中位无瘤生存期为16个月vs19个月(P=0.112);肝内复发率为72.0%vs51.5%(P=0.109)。多个转移瘤组3、5年总生存率分别是48.4%、30.8%,单个转移瘤组分别为68.6%、57.7%(P=0.165)。结论手术切除结直肠癌肝脏多个转移瘤可取得与单个转移瘤相似的效果。手术切除不应视为肝多个转移瘤的禁忌证。术后辅以全身化疗常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ʽ��������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7  
目的 探讨直肠癌局部复发形式、原因,以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5-2001年间收治的术后局部复发形式、发生的原因及其治疗情况。结果 术后局部复发207例,占同期全部直肠癌(2538例)的8.1%,局部复发形式中,首次Miles手术者(102例)多为会阴部及骶前腔的复发,为52例(51%)。另外22例为阴道壁复发。首次Dixon手术后主要为吻合口及其周围组织的复发,分别为71例及65例,占87.7%(71/81)及80.2%(65/81)。淋巴结转移癌的复发为55例,占26.6%(55/207),复发是由于肠管切除不足,原发灶周围组织清除不足,会阴部组织切除不足及淋巴结切除范围不足所致。复发病例再次手术切除率为66.1%(137/207),其中的63例(46%)达到了临床根治程度,病变切除及根治切除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3.3%及34.9%。结论 欲降低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率和提高生存率,必须按根治原则彻底切除原发灶及其周围组织,并彻底清除淋巴结。对于复发病例,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肠癌Miles手术后局部复发的原因及防治。方法1986年1月至2001年12月共行直肠癌Miles手术168例,对其中发生术后局部复发者27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27例中有男性20例,平均年龄比首次手术组低5岁,19例属DukesC期,15例呈组织学高度恶性,17例肿瘤距肛门3~6cm。复发后再手术11例,5年生存率为27.2%(3/11),中位生存期25.4个月(5~144个月);单纯放化疗16例,中位生存期11.7个月(3~29个月),未手术者均在2年内死亡。结论术后局部复发与年龄、性别、病期、病理类型、肿瘤部位及根治是否彻底相关。预防复发之要点为做好首次手术。对复发病例宜力争早发现,并予再次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以延长其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经皮热消融治疗可再手术切除的复发性肝细胞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经皮热消融治疗可再手术切除复发性肝细胞癌(RHCC)的临床疗效。方法 37例肝切除后 RHCC,肿瘤直径1.2~7.0 cm,平均(2.8±1.3)cm,临床评估可再切除但由于病人不愿意接受手术,采用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MWA)或射频消融(RFA)治疗,观察局部疗效、治疗并发症和远期生存情况。结果肿瘤完全消融率(完全灭活率)91.9%(34/37),其中直径≤3 cm结节为95.8%、3 cm 以上者84.6%。并发症发生率5.4%(2/37),无治疗死亡。平均随访(20.5±14.4)个月,肿瘤局部复发与肝内远处复发率分别为21.2%、72.2%。消融后1、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5.9%、17.4%,中位无瘤生存期为6.7个月;消融后1、3及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0.0%、35.3%和35.3%,中位生存期为32.6个月;初次肝切除后1、3、5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85.1%、63.4%、41.0%和37.6%,中位生存期47.0个月。结论经皮热消融技术是可再手术切除 RHCC 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进展期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u ZY  Wan J  Yao Y  Zhao G  Du JL  Yang J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3):190-192
目的 分析进展期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探讨侧方淋巴结转移对局部复发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根治性切除+侧方淋巴结清扫的96例进展期低位直肠癌的临床资料,探讨侧方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局部复发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进展期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率为14.6%(14/96).肿瘤直径≥5 cm者侧方淋巴结转移率为25.0%,明显高于肿瘤直径<5 cm者的7.1%(P<0.05).侵犯肠壁周径1/4、2/4和3/4者侧方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3%、6.7%和12.0%,明显低于侵犯肠壁周径4/4者的70.0%(P<0.05).低分化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率为30.0%,明显高于高分化和中分化直肠癌的4.5%和9.1%(P<0.05).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为18.8%(18/96).侧方淋巴结转移阳性者术后局部复发率为64.3%,明显高于侧方淋巴结转移阴性者的11.0%(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侧方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平均生存期为(38.0±6.7)个月,明显短于无侧方淋巴结转移的(80.9±2.1)个月(P<0.05).结论 肿瘤直径、侵犯肠壁周径和肿瘤分化程度是进展期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侧方淋巴结转移与进展期低位直肠癌局部复发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X)(TX=肿瘤相关5年生存率×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评估侧方淋巴结清扣对于改善进展期低位直肠癌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直肠癌行根治性切除+全直肠系膜切除+侧方淋巴结清扫的96例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进展期低位直肠癌直肠系膜淋巴结、直肠上动脉旁淋巴结、肠系膜下动脉旁淋巴结和侧方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1%(20/96),13%(12/96),10%(10/96)和15%(14/96).检出直肠系膜淋巴结、直肠上动脉旁淋巴结、肠系膜下动脉旁淋巴结和侧方淋巴结转移阳性的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35%,25%,20%和36%.TX:清扫直肠系膜淋巴结和侧方淋巴结的TX分别为7.4和5.4,明显高于清扫直肠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旁淋巴结的3.3和2.0.侧方淋巴结转移阳性者术后局部复发率为64%(9/14),TX明显高于侧方淋巴结转移阴性者的11%(9/82)(x2=22.308/P=0.000).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侧方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平均生存期为(38.0±6.7)个月(95%置信区间:24.8~51.2个月),明显短于侧方淋巴结转移阴性的(80.9±2.1)个月(95%置信区间:76.7~85.1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侧方淋巴结清扫可降低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以及改善预后.除全直肠系膜切除外,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术中还应进行侧方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9.
对转移性尿路上皮癌大多选用化疗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由于手术切除的效果不确切,故仅用于某些外科方法不能切除的难治或复发性转移瘤。该研究包括31例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均接受转移病灶切除并观察能否获得术后无瘤生存。其中30例的转移病灶被完全切除(97% )。切除转移癌部位最多见于肺,为2 4例(77% ) ;其次分别为远处淋巴结4例(13% ) ;脑转移2例,皮下转移1例。自发现转移癌和转移病灶切除术之后,患者平均生存期分别为31和2 3个月;转移癌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33% ;术后至病情恶化的平均时间为7个月。其中5例术后无瘤生存期已超过3年。该研究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RMM)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3月至2011年11月问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34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34例ARMM患者中,26例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APR),8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wLE);术后行辅助治疗者20例,其中化疗14例,放疗2例。中医中药治疗4例,免疫治疗16例。术后均接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1、3和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76.3%、39.6%和20.6%,1、3和5年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0.6%、30-8%和12.8%。APR和WLE术后局部复发率分别为0(0/26)和5/8,行和未行术后免疫治疗者局部复发率分别为0(0/16)和27.8%(5/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大体分型、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与术后总体生存有关,淋巴结转移、术后免疫治疗和辅助治疗与术后无病生存有关(均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浸润程度和临床分期是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而术后无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未获证实(均P〉0.05)。结论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和术后免疫治疗是提高ARMM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