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S)-(-)-α-苯乙胺为手性源与甲基丙烯酰氯反应合成出高纯度可聚合手性酰胺类单体(S)-(-)-N-(α-苯乙基)-甲基丙烯酰胺,并研究该手性单体的自由基聚合,通过该单体的均聚反应及其与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反应,得到带有手性侧基的酰胺类高分子,采用旋光度测定、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测试技术对单体和聚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
以β-环糊精(β-CD)为手性选择剂、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为导电吸附剂、铂纳米粒子(PtNPs)为电子转移导体,制备了电化学传感器β-CD-PtNPs-RCNTs,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循环伏安法(CV)和交流阻抗对其进行了表征。由于β-环糊精特有的空间结构和多壁碳纳米管的优良导电性,手性传感平台在循环伏安法(CV)实验中对2-氨基-1-(4-硝基苯基)-1,3-丙二醇对映体表现出良好的识别效果。同时,该传感装置通过电化学测试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本研究为构建基于吸附原理的手性传感平台提供了另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手性高分子是一类新型的功能高分子,可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及不对称合成、不对称催化等领域.本文以S-(-)-乳酸甲酯、S-(-)-α-苯乙醇为手性源,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为缩水剂、4-二甲氨基吡啶为酰化催化剂,分别与三种不饱和酸进行酯化反应设计合成出四种新的手性不饱和酯类单体,通过对此类反应机理的探讨和实验,确定出最佳的反应条件和物料配比,提纯了产物,通过核磁共振及有机元素分析表征确定了得到了纯净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手性双核配合物[Cu2(N3)4(R-M e4chxn)2](1)(R-M e4chxn=R-N,N,N′,N′-四甲基-1,2-环己二胺),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其晶体结构。晶体结构属于单斜晶系,P21手性空间群,其晶胞参数为a=9.29(2),b=9.66(7),c=16.40(7),=97.77(4),°Z=2。配合物[Cu2(N3)4(R-M e4chxn)2]的每个分子中,Cu(II)离子采取五配位的变形四方锥几何构型,每个铜原子分别与1个M echxn的氮原子及3个叠氮基团的氮原子形成配位键。磁性研究表明,在化合物1中,Cu(II)与Cu(II)离子之间表现为反铁磁相互作用。用哈密顿函数H=2JS1S2对其χMT-T曲线进行了拟合,得到1的朗日因子g和交换常数J分别为2.09和-1.16 cm-1。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S-(-)-α-甲基苯乙胺为手性源,分别与甲基丙烯酰氯和10-+-烯酰氯酰胺化合成了两种典型的手性单体,并以此为基础合成出一系列手性同定相.其结构经红外(IR)、核磁氢谱(1HNMR)、DSC及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1S,2R)-(+)-2-氨基二苯基乙醇与对苯二异氰酸酯的二元共聚物和(1S,2R)-(+)-2-氨基二苯基乙醇、对苯二异氰酸酯及对苯二甲酰氯三元共聚物这两种手性固定相所识别手性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用一系列手性样品对其分离能力进行了测试,讨论了这两种固定相的构效关系,并用光学纯的手性化合物为标准品,用其混旋体为样品进行分离.结果表明:前一种固定相可用来进行对映体过量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2型胺(氨基直接与手性中心C连接,且手性中心C上只含有一个H)在CAL批肪酶催化作用下,酰胺化的异构选择规则。即按手性中心C上取代基的大小来识别和决定反应的立体构型,与仲醇一致,R-型对映异构体优先反应。  相似文献   

8.
对高效液相色谱中的低相对分子质量型手性固定相进行了综述,详细阐述了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刷型”手性固定相及其手性识别机理和分离特点,并对其在手性拆分中的应用予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对高效液相色谱中的低相对分子质量型手性固定相进行了综述,详细阐述了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刷型"手性固定相及其手性识别机理和分离特点,并对其在手性拆分中的应用予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壳聚糖;苯甲酰化;手性分离材料;高效液相色谱;手性识别  相似文献   

11.
手性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手性对映体的理化性质极其相似,但手性对映体特别是手性药物在生理活性等方面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有关手性对映体的手性识别对分析化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虽然有关手性识别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开发快速灵敏、操作简单的手性识别技术仍是一项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首先总结了已被广...  相似文献   

12.
以丙氨酸、苯丙氨酸为手性起始试剂,对其氨基进行了叔丁氧羰酰基保护,然后将其与丙烯醇进行酯化反应,该酯化反应以4-二甲氨基吡啶(DMAP)和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为偶联剂,反应条件温和,不会造成氨基酸的外消旋化反应,对制备出的带有双键的可聚合反应手性单体进行了结构表征,为下一步进行手性聚合反应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控制材料表面的化学和物理性质,进而对包括细胞及生物分子在内的生物个体在表面的行为进行操控是生物材料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自然界中的生物系统表现出许多独特的性质,1)自然界中生物材料的优越性与表面的多尺寸微纳米结构有关;2)生物系统通常采用多重弱相互作用,如氢键作用、亲疏水效应等来解决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问题;3)自然界中的生物分子通常是手性分子并且偏好表现为某一特定的对称构型。总结了以这些特征而设计的带有独特功能的新型生物界面材料,重点阐述了纳米界面材料、智能生物界面材料和手性生物界面材料等。  相似文献   

14.
主要描述了通过氨基酸分子自组装来制备四种不同形貌的介孔硅材料,并通过常用的检测仪器:电子显微镜进行结构解析。已经发现:(1)通过改变反应温度从0,10,15到20℃,可以制备得到不同形貌的介孔材料,即类似于蛋白质分子的螺旋飘带,空心球,飞碟状和手性棒状形貌的二氧化硅介孔材料;(2)在螺旋飘带和空心球形貌材料中介孔孔道排列是无序的,而在飞碟和手性棒状材料中介孔孔道是高度有序排列的;(3)螺旋飘带形貌的材料是纯左手的,而手性棒状形貌的材料是右手过剩的介孔材料。该研究将为在分子水平合成手性材料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超临界色谱拆分6 种唑类手性农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超临界流体色谱(SFC), 在Chi ralpak IB(一种新型的纤维素衍生物键合型手性固定相) 上对三唑酮、己唑醇、戊唑醇、烯效唑、腈菌唑以及恶醚唑等6 种三唑类杀菌剂进行了手性拆分, 并 分析讨论了甲醇、乙醇和异丙醇三种醇类流动相改性剂对手性农药分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除 恶醚唑外, 其他5 种农药手性对映体都获得了基线分离, 且大部分的手性分离时间在10 min 以内. 改性剂的浓度和种类对手性分离的保留时间和分离都有一定影响, 不同的改性剂适于拆分不同的 农药.  相似文献   

16.
Ru(PPh3)3HCl与(R,R)-1,2-二苯基乙二胺反应生成配合物RuH((R,R)-PhCHNH2CHNH2Ph)(PPh2)2Cl,通过该配合物与三(1-吡唑基)硼氢化钾反应合成了一种新的手性单氢钌配合物TpRuH((R,R)-PhCHNH2CHNH2Ph).合成的钌配合物分子结构经FT-IR、NMR和EA证实.  相似文献   

17.
分别对开孔率为0.273的非平面型防风网与0.264的平面型防风网进行了风洞试验研究,并且采用热线风速仪获得了不同底部间隙率(G/H=0.000,0.025,0.075,0.125,0.150,0.175和0.200)的非平面型和平面型防风网尾流区风速分布的数据。通过试验数据计算出不同底部间隙非平面型与平面型防风网尾流区的减风率,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比较。综合分析可得:非平面型与平面型防风网模型均在底部间隙率(G/H)为0.150时,尾流区具有较好的风速分布和减风率,防风网的抑尘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8.
环氧氯丙烷通过水解动力学拆分可得到手性环氧氯丙烷。手性环氧氯丙烷是具有很高价值的中间体,被广泛应用于医药、材料等领域。Salen是指两个相同的醛分子和一个二胺分子缩合生成的碱,其与金属化合形成的配合物被称为Salen金属配合物,常用于手性环氧氯丙烷的合成。综述了近年来Salen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的发展历程及其用于手性环氧氯丙烷合成的研究进展,探究了水解动力学拆分过程中催化剂的失活机理,对以Salen金属配合物为催化剂合成的手性环氧氯丙烷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由于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的纯对映体样品非常难得,国内外大多数的研究工作仅局限于外消旋体,而较少对其对映体的环境行为、生物毒性进行研究.采用三种不同的手性色谱柱对21种手性多氯联苯在不同流动相体系进行了拆分.最终有17种手性多氯联苯达到基线或部分分离,在纯正己烷流动相体系的拆分效果最佳.直链淀粉-三(5-氯-2-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固定相具有很强的手性识别能力,Lux 3u Amylose-2柱可以作为Lux 3u Cellulose-1柱手性拆分的很好补充.当手性多氯联苯分子只含一个4号位氯代或同时含有5,5,号位氯代时,三种手性色谱柱较难对其分离完全.该方法分离速度快,可以作为纯对映体样品的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20.
β-环糊精流动相添加剂法拆分特非那丁对映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β-环糊精为手性流动相添加剂,于C18反相柱上建立了特非那丁手性对映体的拆分方法。在流动相为高氯酸钠溶液(0.1M)乙醇二已胺=70300.5,pH6.3,含β-环糊精25mmol/L时特非那丁对映体达到基线分离。并讨论了有机修饰剂含量、种类、尿素、PH值等拆分因素对特非那丁对映体拆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