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废旧轮胎胶粉(WGRT)热塑性弹性体(TPE),以线型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为增容剂,对其微观结构及界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SBS增容后的复合体系中界面作用获显著增强,拉伸断面的弹性回复能力获提升;脆断过程中基体相产生的微原纤结构更为明显;且刻蚀后样品表面可观察到明显的HDPE球晶的片晶结构;通过EDX不仅可以表征界面,而且对样品具有一定的探测深度。  相似文献   

2.
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了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丁苯橡胶(SBR)热塑性硫化胶(TPV),对其微观结构、压缩Mullins效应及其可逆回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PV在单轴循环压缩过程中存在显著的Mullins效应,在特定压缩应变下,最大压缩应力、内耗及tanδ均在第一次循环压缩时出现最大值,第二次压缩时显著降低,之后下降趋势减缓;提高热处理温度,二次循环压缩的最大压缩的应力回复程度增大,且80℃热处理时Mullins效应回复效果最佳。研究表明,SBR硫化胶粒子以3~8μm的尺寸均匀分散于刻蚀样品表面。  相似文献   

3.
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了聚丙烯(PP)/丁腈橡胶(NBR)动态硫化体系,以氯化聚乙烯橡胶(CM)为增容剂改善其界面相容性,研究了对CM用量对其力学性能、微观形貌及Mullins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CM显著改善了PP/NBR体系的相容性,且当CM用量为12份时,TPV的综合性能较好,增容后TPV断面更为平坦;在将热塑性硫化胶样品进行加载-卸载循环实验时,观察到了明显的应力软化现象发生,若要将样品反复压缩在某一特定应变,首次加载时的最大压缩应力、内耗和阻尼因子的数值最大,之后压缩时先大幅下降后小幅下降;压缩应力、瞬时残留应变、内耗、应力软化因子和阻尼因子等值在增容改性后变小,这表明TPV经增容后弹性提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了聚乳酸(PLA)/丁腈橡胶(NBR)热塑性硫化胶(TPV),对其力学性能及压缩模式下的Mullins效应及其可逆回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PLA/NBR质量比为30/70时,TPV的力学性能较好,加入DOP之后力学性能更好;TPV的单轴循环压缩中出现了明显的压缩Mullins效应,压缩应变一定时,最大压缩应力、内耗和tanδ均在首次加载-卸载循环中达到最大值,第二次循环压缩时下降明显,此后下降趋势减缓;在热处理条件下,TPV的Mullins效应的回复程度明显提升,且在160℃回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采用炭黑(CB)增强三元乙丙橡胶(EPDM),对其力学性能以及压缩模式下Mullins效应的强化效应进行了研究,探讨了CB含量对压缩Mullins效应的增强机制。结果表明:CB增强EPDM硫化胶的压缩强度和模量均获得显著的提高;CB增强EPDM硫化胶在单轴循环压缩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Mullins效应,且在特定压缩应变下,其最大压缩应力在第一次加载-卸载循环压缩时达到最大值,在之后的循环压缩中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提高CB含量以及增大压缩应变,Mullins效应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6.
对火山灰-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橡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和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压缩变形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上述3种沥青压缩变形的微观机制。分别在40、25、20、0、-20和-40℃,采用压缩试验测试沥青混合料样品在静压力作用下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20℃以上时,添加火山灰和橡胶粉可以明显提高SBS改性沥青的压缩性能,其中添加火山灰样品的压缩强度提升了30%。在0、-20℃时,SBS在提高压缩强度中起主导作用,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样品的压缩强度则优于复合改性样品,但在-40℃时,火山灰颗粒改善了沥青胶浆的收缩性能,显著提高了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压缩性能。  相似文献   

7.
采用动态硫化制备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氯丁橡胶(CR)热塑性硫化胶(TPV),对其机械性能、Mullins效应及其可逆回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当EAA/CR质量比为30/70时,力学性能最佳;在单轴循环压缩过程中,EAA/CR TPV存在明显的Mullins效应,且在首次压缩过程中最大压缩应力、内耗和tanδ的数值最大,在第二次压缩时,数值下降明显,而后下降趋于平缓;当升高温度时,最大应力增加,且回复在70℃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分别以聚丙烯共聚物接枝马来酸酐(PP-g-MAH)、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接枝马来酸酐(EVA-g-MAH)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接枝马来酸酐(ABS-g-MAH)的产物作为增容剂,采用熔融纺丝法制备了不同质量比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乳酸(PLA)、增容剂的共混纤维。利用SEM、DSC、TG和XRD等不同方法,研究了不同种类和含量的增容剂对共混纤维结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对于质量比为70/30的PBT/PLA共混体系,3种增容剂均不同程度地改善了PBT和PLA两相间的相容性,除终了分解温度tb略有下降外,PBT/PLA共混纤维的玻璃化温度tg、冷结晶温度tc、初始分解温度ta和拉伸断裂强度等都有提高。不同种类增容剂相比较,EVA-g-MAH的增容效果比PP-g-MAH和ABS-g-MAH的增容效果略微明显。  相似文献   

9.
研究乙烯-辛烯共聚物(POE)用不同相容剂增容对AS(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增韧效果的差异及其对共混体系力学性能和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用SEM和DSC研究共混体系的相容性.比较接枝率为1.0%的PE-g-MAH、接枝率为1.8%的PE-g-MAH、接枝率为1.2%的POE-g-MAH三种相容剂对POE/AS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相容剂的加入进一步提高了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起到了增容的作用,拉伸强度和熔融指数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0.
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不同组成LLDPE/SBS共混体系,并对共混体系应力应变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也对共混体系组成对最大应力、邵氏硬度和回弹性等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LLDPE含量的减少,共混体系的邵氏硬度和最大应力均减小;拮抗作用导致共混体系的最大应力小于两组分对应力贡献之和;共混体系中SBS的含量为30份时,共混体系一次压缩回弹性、二次压缩回弹性和三次压缩回弹性差异不大;定应变循环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可以密封垫的压缩程度提供指导;应力与组成的关系式可以为确定密封垫组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不同组成LLDPE/SBS共混体系,并对共混体系应力应变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也对共混体系组成对最大应力、邵氏硬度和回弹性等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LLDPE含量的减少,共混体系的邵氏硬度和最大应力均减小;拮抗作用导致共混体系的最大应力小于两组分对应力贡献之和;共混体系中SBS的含量为30份时,共混体系一次压缩回弹性、二次压缩回弹性和三次压缩回弹性差异不大;定应变循环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可以密封垫的压缩程度提供指导;应力与组成的关系式可以为确定密封垫组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反应性挤出工艺合成 PMA- St- PC增容剂母粒 ,并探讨了增容剂母粒的合成工艺。研究了增容剂母粒含量对 PC/ PS共混体系的增容作用及对熔融指数、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影响。用 TG及 DSC研究了添加增容剂的 PC/ PS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结果表明 :PMA- St- PC增容剂母粒对 PC/ PS共混体系具有良好的增容作用 ,可显著提高 PC/ PS体系的熔体流动性以及力学性能 ,当 PMA- St- PC含量为 2 5 %时共混体系具最大的熔体流动速率 (MFR)和弯曲强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炭黑(CB)增强三元乙丙橡胶(EPDM)硫化胶的力学性能与Mullins效应,探讨了CB含量对Mullins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B含量的增加,EPDM硫化胶的拉伸强度、弹性模量均明显提高,Mullins效应表现明显;单轴循环拉伸过程中,在特定拉伸应变下最大应力、内耗和阻尼因子均在第一次循环拉伸时达到最大值,第二次循环拉伸时则显著下降,之后缓慢下降;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瞬时残余形变增大;随着拉伸应变的增加,最大拉伸应力和内耗显著增大,EPDM硫化胶的Mullins效应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4.
在聚丙烯中添加了聚苯乙烯及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以改善其力学性能,分别利用简单共混法和反应挤出法制备了聚丙烯/聚苯乙烯/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混物,并对它们的力学性能及微观形貌进行了研究. 实验表明,与简单共混制备的三元共混物相比,反应挤出制备的三元共混物拥有更高的拉伸强度、弯曲模量及冲击强度. 当聚丙烯,聚苯乙烯和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的质量比为80∶20∶5时,反应挤出三元共混物的综合性能最好,其拉伸强度为34.8 MPa,弯曲模量为1 396.7 MPa,冲击强度为4.3 kJ/m2. 对反应挤出三元共混物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发现其分散相尺寸明显减小,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包覆在聚苯乙烯表面,形成核壳粒子分散在基体内.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聚氧化乙烯(PEO)/聚丙烯酰胺(PAM)共混体系的相容性以及在高速搅拌下PEO/PAM在水溶液中生成的PEO—PAM共聚物的增容效应。热力学的理论计算结果以及采用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小角X—射线散射和应力—应变行为等测试方法获得的结果均表明:聚氧化乙烯和聚丙烯酰胺共混体系相容性差。在高速搅拌下生成的PEO—PAM嵌段共聚物是有效的增容剂,可使PEO/PAM共混体系的微区尺寸减少,不均匀程度降低,相区边界层厚度增大,机械强度增高。  相似文献   

16.
将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用于改性环氧沥青(EA),研究了SBS对EA的固化粘度、相容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BS的加入提高了EA固化过程中的粘度,显著改善了沥青和环氧树脂的相容性,抑制了EA固化过程中的分层离析。同时SBS提高了EA的断裂伸长率、储能模量和软化温度,而降低了E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拉伸强度,改善了EA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韧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FTIR, SEM, DSC 和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力化学方法制备的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对尼龙6(PA6)/聚丙烯(PP)共混体系的增容作用.结果表明,在共混过程中,PA6与PPgMAH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使增容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未增容体系,增容体系分散相(PP相)粒度明显低于未增容体系,熔融粘度高于未增容体系,增容共混体系PP和PA6的熔点和结晶度低于未增容体系.  相似文献   

18.
利用无机纳米材料碳纳米管(CNTs)及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对废旧电视机外壳材料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进行了改性。分别分析了SBS和CNTs对HIPS的韧性和强度的影响效果,以及偶联剂对CNTs/HIPS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性能的影响,同时对CNTs/SBS/HIPS/偶联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废旧HIPS相比,单纯添加5%(质量分数,下同)SBS时,冲击强度提高137%;添加1%CNTs及1%偶联剂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比原料提高35%;添加1%CNTs、5%SBS及1%偶联剂时,拉伸强度提高22%,冲击强度提高111%。  相似文献   

19.
将有机化蒙脱土(OMMT)与SBS改性沥青熔融共混,制备了OMMT/SBS改性沥青。利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OMMT/SBS改性沥青的微观结构。通过长期热氧老化实验研究了OMMT对SBS改性沥青热氧老化行为的影响。XRD分析表明,OMMT/SBS改性沥青形成了剥离型纳米复合结构。热氧老化试验结果显示,OMMT可显著减少SBS改性沥青软化点和粘度的增加,提高其残留延度比和残留针入度比,明显改善了SBS改性沥青耐热氧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20.
利用碳纳米管(CNTs)改善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BS)改性沥青性能,在高性能沥青材料制备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而制备工艺是提升其性能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研究CNTs种类、掺量及添加方式等关键工艺对CNTs/SBS复合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其复合改性沥青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表明:羟基化CNTs(CNTs-OH)对SBS改性沥青性能改善最佳,羧基化CNTs次之;随着CNTs-OH掺量的增加,SBS改性沥青软化点随掺量增加而增大,针入度、延度则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当CNTs为0.2%时为最佳;超声振荡和直接搅拌对SBS改性沥青针入度分级体系的技术指标改善最明显,而超声振荡获得复合改性沥青低温劲度模量最小,且对劲度模量变化率无显著影响,因此超声振荡工艺为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