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分析消化内科患者住院期间存在的感染风险因素,并通过对感染因素的分析,制定防范医院消化内科患者感染的措施。方法:对医院消化内科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选取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从住院时间、护理操作和用药情况等各个方面进行感染分析。结果:在随机选取的300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发生不同部位的医院感染,感染率为6.00%。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有年龄、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侵入性操作使用和抗菌药物等因素。结论:临床应该根据消化内科感染发生的风险因素对感染进行控制,及时送检标本,合理使用抗菌药,以减少感染的机率或不发生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ICU医院感染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寻求预防对策,旨在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选1120例2009年7月~2013年7月期间医院ICU收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运用χ2检验,综合运用单因素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用Stepwise法筛选模型,研究分析影响感染的多种危险因素。结果: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有340例,感染发生率为30.4%;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合并基础病、侵入性操作、高龄(60岁)、住院时间长、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等都是易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危险系数最大的为机械通气等侵入性操作(OR5),其他依次为合并基础病(OR=4.716)、高龄(OR=4.335)、长时间使用免疫抑制剂(OR=3.687)、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OR=3.660)、住院时间久(OR=2.198)。结论:导致ICU医院感染的因素较多,临床上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分析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原菌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2月至2011年2月190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患者为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消化道恶性肿瘤、肝硬化、消化道出血为其易感因素。易感部位为呼吸系统,菌群组成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结论: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保护易感人群,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分析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321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感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并制定出干预措施。结果:监测的321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81例,发生率25.23%;感染发生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分别为53.23%和13.4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67.61%,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率为6.32%,中心静脉插管相关血液感染率为5.32%。分离出的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8.45%,其中大多数为条件致病菌。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结论: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加强感染目标性监测,针对感染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消化内科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等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于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在遂溪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发生医院感染的142例患者,对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下呼吸道、上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均是消化内科患者发生感染的主要部位;患者的年龄越大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也越大,各年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为病原菌的主要构成部分;患者的住院时间越长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也越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内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相对较高,因此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对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并且对抗菌药物进行合理的使用,对老年患者等易感人群进行有效保护,从而真正降低消化内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外科住院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选取6510例进行手术的综合外科患者,分析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及其感染部位分布,比较不同特征的感染率,筛选影响综合外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6510例综合外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率为4.47%,多发生于呼吸系统、手术切口、泌尿系统;影响综合外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OR=2.930)、合并基础疾病(OR=2.609)、术前侵入性操作(OR=4.618)、切口等级(OR=5.714)、使用呼吸机(OR=5.387)、联合使用抗菌药物(OR=3.550)及住院时间(OR=3.089)等。结论:综合外科住院患者具有较高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且影响其发生的高危因素较多,应尽早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其住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地:探讨天疱疮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护理干预管理对策,为医院防治此类疾病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6年1月~2013年6月在金华市第五医院住院的98例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病史、住院时间的、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情况等,与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可能相关的因素,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8例天疱疮患者,发生口腔念珠菌感染的患者30例,感染率30.6%,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抗菌药物、低蛋白血症、住院时间延长是发生口腔念珠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医院天疱疮患者发生口腔念珠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年龄、基础疾病、糖皮质激素和抗菌药物使用等,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关针对性护理干预管理对策,能够有效降低口腔念珠菌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肾内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针对性预防措施,保证患者安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中医医院肾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1112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药物种类、血清白蛋白水平、基础疾病等资料,采集患者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皮肤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判断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住院时间≥21天,侵入性操作、使用的抗菌药物≥3种、血清白蛋白30g/L、存在基础疾病是导致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侵入性操作、使用的抗菌药物≥3种、存在基础疾病是导致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导致肾内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感染发生,保证患者安全,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呼吸内科收治的148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并记录其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找出引发医院感染的因素。结果:发生医院感染者16例,占10.81%;年龄、学历、住院时长、接受侵入性操作史、慢性基础疾病、使用抗菌药物史、使用激素史与医院感染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住院时长、接受侵入性操作史、慢性基础疾病、使用抗菌药物史是引发医院感染的显著因素(P0.05)。结论: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高,应建立严格规范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严格无菌操作,科学使用抗生素,加强对患者进行消毒隔离等,以预防和减少呼吸内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液科医院感染的防控护理管理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式,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5年3月间金华市中心医院血液科所收治的2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查阅280例血液科患者的临床病历,分析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及感染引发因素。结果:所选的280例患者中,总共有9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发生率为35%。感染发生部位主要是以呼吸道为主,其占比为48.98%,其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发生率。感染组患者与非感染组患者在侵入性操作、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年龄、化疗次数及住院时间等多个单因素方面的例数及应用均存在显著差异,各项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液科中医院感染引发因素主要有侵入性操作、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年龄、化疗次数及住院时间等,针对上述因素,开展行之有效的感染防治护理,可以有效地降低甚至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内分泌科院内感染相关因素,采取防范措施,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医院2014年6月~2016年8月接收的1000例内分泌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生院内感染的例数和感染因素。结果:1000例患者中,出现感染32例,占3.20%;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占68.75%;院内感染的基础疾病为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影响因素为年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等。结论:明确内分泌疾病院内感染因素,进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可以降低内分泌疾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呼吸科医院感染现状,提高呼吸科医院感染的防护能力。方法:对医院呼吸科住院部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288例患者进行观察,记录医院感染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总结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1288例患者中有56例出现医院感染,其中肺部感染42例,革兰阴性菌感染35例;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过多、高龄、住院时间10d、基础疾病众多是引起呼吸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通过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医院管理、医院感染防控宣传教育、严格无菌操作等方法可以降低呼吸科医院感染率。结论:呼吸科患者医院感染率高,主要表现为肺部感染,规范技术操作、加强护理安全管理,严格无菌操作等措施可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状,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012年8月20日0:00-24:00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感染部位及抗菌药物使用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当日住院患者共647例,调查率为100.00%,发生医院感染11例,现患率为1.70%;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63.64%;使用抗菌药物324例,使用率为50.08%;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为39.91%;革兰阴性菌占检出菌株的77.78%。结论:通过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可全面真实地了解医院感染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监测方案,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基层医院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今后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22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并以同期未发生下呼吸道感染者作为对照组,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应用与否、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糖皮质激素应用与否、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影响基层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减少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住院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呼吸内科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探讨控制与预防管理措施,为呼吸内科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思路。方法:以2014年7月~2015年6月住院的160例患者为对照组,总结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随机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的16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他们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感染率为38.13%,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为9.38%。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和服用抗菌药物及大量使用激素,均是导致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呼吸内科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收集了解并分析康复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感染部位及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为临床诊治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和指导依据。方法:调取2017年医院康复科1 32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标本,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操作。结果:发生医院感染71例,发生率5.38%;感染部位有下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真菌。结论:康复科住院患者易发生继发性医院感染,且病原菌耐药性日益严重,应着重对感染患者的医护工作制定相应制度和干预措施并严格执行,同时加强管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运用回顾性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某省40所医院2007年1月-2008年1月出院的21257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神经内科发生医院感染1503例,感染发生率为7.07%.结论:注意无菌操作,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强医护人员无菌观念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能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耳鼻咽喉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为耳鼻咽喉科住院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在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206例耳鼻咽喉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病种医院感染率情况、医院感染部位情况、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和病原菌菌株抗菌药物敏感性情况。结果:发生医院感染50例,感染率4.15%,非手术感染占8.00%,手术感染占92.00%。医院感染主要部位为手术切口,主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3种;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敏感抗菌药物为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和环丙沙星,表皮葡萄球菌的主要敏感抗菌药物为头孢哌酮、环丙沙星和万古霉素,大肠埃希菌的主要敏感抗菌药物为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和环丙沙星。结论:医院应根据感染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管理,避免滥用产生耐药及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方法在NICU住院的916例新生儿的医院感染特征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结果 916例新生儿中发生56次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11%;感染部位以浅表感染(62.07%)及呼吸道感染(34.8%)居多;独立危险因素是:出生体质量轻、胎龄≤30周、产妇重度先兆子痫及机械通气、脐静脉插管、PICC插管和经鼻口腔吸痰为代表的侵入性操作。结论胎龄小、体质量轻、侵入性操作等是NICU中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通过重点关注重症先兆子痫产妇、胎龄小、低体质量儿,慎用侵入性操作,加强全面消毒,严格洗手等措施,同时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及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呼吸内科医院感染的控制与预防管理措施的应用效果,为呼吸内科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4年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就诊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引起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与2015年呼吸内科的100例患者实施针对性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医院感染率的变化。结果: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长期服用抗菌药物及大量使用激素是导致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干预前有24例出现医院感染,感染率24.0%;干预后仅7例出现医院感染,感染率为7.0%(P0.05)。结果:针对呼吸内科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