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u—Zn合金中贝氏体预相变的电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对β黄铜中的贝氏体相变已经作了大量研究,但其相变机制仍不清楚,主要可分为扩散控制的台阶机制与切变机制这二种观点,而且其争论正越演越烈。最近有人认为在母相的晶界、夹杂等处存在着应力场,溶质原子在应力场中定向扩散,产生了溶质原子贫化区,  相似文献   

2.
从Cu-Zn-Al合金相变产物的形貌与亚结构的特征着手分析了贝氏体相变的阶段性。测定了贝氏体相变阶段的体转变激活能并讨论了贝氏体相变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从Cu-Zn-Al合金相变产物的形貌与亚结构的特征着手分析了贝氏体相变的阶段性。测定了贝氏体相变阶段的体转变激活能并讨论了贝氏体相变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在天气中研究了Cu-27.2wt.%Zn-4.7wt.%Al合金中的贝氏体的精细结构,并与透射电镜(TEM)及扫描电镜(SEM)下的形态进行了比较,发现Cu-Zn-Al合金中贝氏体是由亚片条或亚单元组成,亚单元由超亚单元构成,进而为贝氏体相变机制的再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Cu-Zn-Al合金中贝氏体的形成模型。  相似文献   

5.
利用高分辨电镜考察了Cu-Zn-Al合金中不同生长时间的贝氏体及贝氏体/母相界面的精细结构;分析、讨论了贝氏体的有序性、贝氏体/母相界面点阵的共格性及贝氏体前沿母相中的微应变衬度。试验结果支持贝氏体相变的切变机制。  相似文献   

6.
利用透射镜研究了Cu-Zn-Al合金贝氏体a_1相在相变过程中的精细结构变化,发现贝氏体的生长经历三个阶段:初生态、中间态和退化态。初生贝氏体内不含层错亚结构,a_1依台阶机制长大到一定程度后,内部出现层错;随转变进一步进行,a_1内的层错结构逐渐消失,发生“过退火”,最终向平衡相转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Cu-Ti合金时效相变早期的分解过程。研究了表明,过饱和的Cu-Ti合金固溶体可能首先发生的是溶质原子的短程有序化,然后通过调发解机理分解为贫富溶质区,富溶质区原子进行长程有序排列,形成了D1a型的CuTi有序相。  相似文献   

8.
利用透射镜研究了Cu-Zn-Al合金贝氏体α1相在相变过程中的精细结构变化,发现贝氏体的生长经历三个阶段:初生态、中间态和退化态。初生贝氏体内不含层错亚结构,α1依台阶机制长大到一定程度后,内部出现层错;随转变进一步进行,α1内的层错结构逐渐消失,发生“过退火”,最终向平衡相转变。  相似文献   

9.
Cu-Ti合金时效早期相变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Cu-Ti合金时效相变早期的分解过程。研究表明,过饱和的Cu-Ti合金固溶体可能首先发生的是溶质原子的短程有序化,然后通过调幅分解机理分解为贫、富溶质区,富溶质区原子进行长程有序排列,形成D1a型的Cu4Ti有序相。同时应用图形热力学对Cu-Ti合金分解过程中调幅分解与有序化共存的现象进行了解释。Cu-Ti合金时效过程中显微硬度的变化出现了双峰现象,第一个峰值的出现与位错密度有关,而亚稳共格的有序相Cu4Ti的形成是第二个峰值出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加热到1173K的Cu-25at;%Al合金块状试样经723K60S等温淬火后其组织由片状的“羽毛状贝氏体(9R结构)和β_1'马氏体(18R结构)组成。当试样被离子束轰去进一步薄化后,在足够薄的区域内生成了许多2H结构的薄片马氏体。初步分析认为该薄片马氏体形成的原因是由于贝氏体生成时在试样内留下了高的应力场,当试样薄化到一临界厚度以下时,试样区的三维约束条件松弛使试样内的应力场触发了薄片马氏体的生成。这些薄片马氏体是通过位于贝氏体界面上位错的重新启动而长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