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权美平 《现代食品科技》2013,29(6):1459-1462
荆芥挥发油有多方面的药理功能,对医药行业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本文综述了挥发油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情况,着重阐述了荆芥挥发油多种不同药理机制,以期为今后荆芥挥发油的开发和更深层次的研究作综合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研究20种植物挥发油对米象成虫的熏蒸活性以及混配的协同增效作用。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20种植物挥发油,通过气相-质谱法和化合物消除法,确定熏蒸活性和增效活性最好的两种挥发油的活性成分。结果表明:20种植物挥发油中荆芥挥发油对米象的熏蒸活性最好,LC50为13.27 mg/L。砂仁挥发油表现出最大的促进作用,共毒性因子为107.14。通过化合物消除法评价荆芥挥发油和砂仁挥发油的主要活性成分分别为胡薄荷酮和(-)-4-萜品醇,对米象熏蒸活性的LC50分别为7.34和8.35 mg/L,好于荆芥挥发油的熏蒸活性。胡薄荷酮和(-)-4-萜品醇按照自然比例61.13:6.13和1:1的比例混配,LC50值分别为5.91和8.29 mg/L,可以看出随着胡薄荷酮比例的增大,混剂对米象的熏蒸活性增强。本实验证实了胡薄荷酮和(-)-4-萜品醇作为植物源杀虫剂具有防治米象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L-薄荷醇型、L-薄荷酮型、香芹酮型、胡薄荷酮型4种化学型薄荷挥发油的抗菌与抗氧化活性,采用气相色谱法对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中的特征性萜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由纸片琼脂扩散法和二倍微量稀释法评估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及其纯品的抗菌能力,并以羟基自由基(-OH)清除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  相似文献   

4.
以L-薄荷酮为模板分子,通过Hyperchem8.0计算模拟,从4种单体:对乙烯基苯甲酸(VBA)、甲基丙烯酸(MAA)、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中优化出功能单体,制备出L-薄荷酮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静态吸附实验、Scatchard分析及等温吸附模型分析对聚合物的外貌形态、吸附性能及印记效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L-薄荷酮与甲基丙烯酸所形成复合物的作用力最强,由红外光谱研究发现,L-薄荷酮与甲基丙烯酸之间存在氢键,与分子模拟的结果一致。与非印迹聚合物相比,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有较强的吸附作用,最大表观吸附量是47.84μmol/g,且在研究浓度范围内印迹聚合物对印迹分子只存在一种结合位点,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5.
前胡挥发油的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及其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前胡中挥发油的萃取工艺条件,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前胡挥发油的最佳条件: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50℃,选择无水乙醇为夹带剂,夹带剂用量为20%,萃取时间为90 min,解析压力为7~8 MPa,解析温度为45℃,萃取率为37.58%。GC/MS法分析前胡油的主要成分为à-蒎烯、à-月桂烯、蒈烯、石竹烯等,质量分数约为76.32%。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应用超临界萃取前胡油不仅简便、提取率高,而且得到的膏状萃取物香气纯正。  相似文献   

6.
微波辅助提取荆芥根中总黄酮及含量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微波能提取荆芥根总黄酮 ,用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表明 ,荆芥根中总黄酮含量为 0 .75mg/mL ,平均回收率为 98.67% ,RSD =2 .0 3% (n =6)。  相似文献   

7.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玉米淀粉薄荷酮复合物及籼米淀粉薄荷酮复合物,并对2种淀粉复合物复合率进行测定,玉米淀粉薄荷酮复合物复合率为43.8%,籼米淀粉薄荷酮复合物复合率为24.7%。对2种淀粉复合物结构进行表征,通过CP-MAS13C NMR、XRD、红外及扫描电镜对复合物进行分析。核磁中新峰的出现及淀粉骨架的化学位移、XRD衍射新峰的出现及结晶度的变化及复合物形成前后表面形态的明显变化,证明了淀粉复合物的形成。利用Avrami方程对2种淀粉薄荷酮复合物在4、25℃,相对湿度33%、75%、90%条件下的释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湿低温环境中贮藏的复合物更加稳定,且玉米淀粉薄荷酮复合物的贮藏稳定性高于籼米淀粉薄荷酮复合物。  相似文献   

8.
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薄荷、亚洲薄荷、留兰香、唇萼薄荷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双柱分析定性,利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分析定量.同时,测定4种薄荷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与ABTS+自由基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采用微量稀释法评估4种薄荷挥发油抗菌活性,结果表明:薄荷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薄荷醇(70.5...  相似文献   

9.
在安徽阜阳地区,随处可见一种叫做荆芥的植物,当地人以为此物寻常,所以大家都不怎么在意它,不过这东西对外面人来说,还是个稀罕物。以我为例,居住的城市离阜阳并不远,但我从小到大却从未见过荆芥。要问我是怎么认识荆芥的,那还得从上个世纪80年代说起。那一年的夏天,我和厂长去阜阳出差,当地一家百货大楼的经理在饭店款待我们。六个凉菜依次端了上来,酱牛肉、卤猪蹄、松花蛋等自不必说,而其中的一道叶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高速剪切结合冷冻干燥法制备薄荷挥发油的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包合物的最佳工艺。方法:对比冷冻干燥与真空干燥,高速剪切与搅拌法对包合工艺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β-CD与挥发油的比例、包合温度和β-CD的质量分数为影响因素,以含油率和包合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考察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的包合工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包合物中的胡薄荷酮含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对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冷冻干燥法制备的包合物收率更高,平均收率为97.6%。高速剪切法制备的含油率和包合率较高,与搅拌法相比分别高出约3%和19%;包合物的最佳制备条件为:β-CD与挥发油比例为9:1(g/mL),包合温度为55℃,β-CD的质量分数为17%。在此条件下,挥发油含油率为10.9%,挥发油包合率为97.6%,综合评分为99.7,RSD值为1.59%,优化的工艺稳定可行;通过HPLC测得包合...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披针叶胡颓子花中提取挥发油,出油率为0.53%。通过对其挥发油成分进行色谱分析,在最佳分析条件下,共分离出31个峰,鉴定出26个化学成分,鉴定率为83.9%。其主要成分为4-甲氧基肉桂酸辛酯、壬酸、亚油酸、棕榈酸、大根香叶烯D、烷烃等。并对披针叶胡颓子花挥发油的抑菌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披针叶胡颓子花挥发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 前言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植物食品热潮方兴未艾。许多国家利用大豆及大豆蛋白生产种类繁多的豆奶。如日本的一些公司生产低糖豆奶,肉汁豆奶、果味豆奶;瑞典的ALFALAVAL公司生产的麦精豆奶、蜂蜜豆奶等。这  相似文献   

13.
曹卫红 《上海调味品》1992,(1):24-25,30
天然香辛调味料是一种具有香、辛、麻、辣、苦、甜等易挥发出气味的天然植物型调味品。广泛地应用在食物调味和食品加工业,尽管香辛调料中的许多品种,如蒜、葱、辣椒也是常用的蔬菜品种,但从矫正食品的异味,改善食品的色、香、味感官性状这一目的而言,香辛调味料属于天然食品添加剂的  相似文献   

14.
朋友的茶馆里,种了一盆很茂盛的薄荷。 在调解屋内外景色之余,这株薄荷还有另外一个作用:老板的朋友们和陌生的茶客们,将一片片叶子,送进了自己的茶碗里,有时还会含上半个晌午。  相似文献   

15.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藤茶挥发油中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提取藤茶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离和鉴定挥发油成分,并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共分离出78个组分,鉴定出63种化合物,其含量占挥发油组分的80.6%。藤茶挥发油主要成分:乙醇16.66%、1,3-二叔丁基苯9.44%、2-甲基癸烷4.95%、2,4-二甲基-1-癸烯4.65%、2,4-二甲基-1-庚烯4.51%、7-甲基-十一烯4.45%、2,6-二甲基壬烷4.36%、桧烯1.86%、α-蒎烯1.85%、甲酸乙酯1.83%、十三烷1.72%、β-崖柏酮1.44%、1-十一烯1.29%、2,3,5,8-四甲基-十一烷1.27%、4,6-二甲基-十二烷1.02%等,占挥发性化合物总量的76%。  相似文献   

16.
黄瓜中噻嗪酮、三唑酮残留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  贾斌  林秋萍  郭丽萍 《食品科学》2005,26(3):185-186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电子轰击(EI)法同时测定了黄瓜中噻嗪酮、三唑酮残留量。试样经丙酮-石油醚提取,二氯甲烷萃取,无水硫酸钠干燥,浓缩。选择灵敏度高、干扰少的检测离子,用选择离子监测(SIM)方式测定了其中两种农药残留。噻嗪酮,三唑酮的检出限量分别为0.13和0.013mg/kg,标准添加(0.013-1mg/kg)的回收率为71.1%~123%,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4%~17%。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区分薄荷茎叶组织中挥发性成分的不同。方法: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 IMS)技术对香槟和日本薄荷茎叶中挥发性组分进行了分离与鉴定,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两种薄荷中,共检测出了172种挥发性成分,共定性出了4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有醇、酮、醛、呋喃、酯和萜烯类,其中在香槟薄荷茎叶中共鉴定出了113种挥发性成分,定性出了30种挥发性成分;在香槟薄荷叶片中,特征成分有3-辛醇桉、叶油醇、芳樟醇、反式-2-己烯-1-醇、2-庚酮等;在香槟薄荷茎中,特征成分有2, 3-丁二酮等;在日本薄荷中共鉴定出了13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定性出了38种成分,叶片中,主要成分有3-辛醇、1-辛烯-3-醇、3-辛酮、异丁酸乙酯、芳樟醇、丁醛、α-蒎烯、1-戊醇等;在日本薄荷茎中,特征性成分有乙酸乙酯、2-正戊基呋喃、乙酸戊酯、2-壬酮、乙酸异丁酯等。比较香槟薄荷和日本薄荷叶片可知,其中2, 3-丁二酮是香槟薄荷中独有的特征性成分。对比发现,2-壬酮、2-正戊基呋喃、正己酸乙酯、乙酸丁酯等是日本薄荷茎中特有的成分,香槟薄荷茎中没有检测出。结论:由结果可得,每种薄荷茎叶组织中特征性成分都能得到明显区分,这可为今后薄荷在精油提取、香精香料、调味品、茶饮料等加工原料的应用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也可对薄荷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利用进行精准定位,并为薄荷的品种鉴别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记得孩提时候,母亲烙馍馍除了放香豆叶外,还喜欢放碎薄荷叶。她烙出的馍清香可口,黄中透亮,油润润,软和和,一层一层的,咬一口薄荷就会撒落在下巴上。多少次,口水打湿了我那褪了色的红领巾。于是乎,“画饼充饥”、“天上掉馅饼”等妙语就记得特别牢。每年盛夏,我为能经常吃上香喷喷、甜滋滋的薄荷饼,  相似文献   

19.
薄荷对亚硝酸盐清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对氨基苯磺酸-盐酸幕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薄荷时亚硝酸盐的清除率以及影响薄荷清除亚硝酸盐的因素.结果表明,在65%的乙醇,料液比1:20,60%水浴,浸提2h,反应30min,提取液用量14mL的条件下,薄荷乙醇提取液对亚硝酸盐清除率最高,达到99.3%,相当于8.0mL0.2%Vc:对亚硝酸盐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对氨基苯磺酸-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薄荷对亚硝酸盐的清除率以及影响薄荷清除亚硝酸盐的因素。结果表明,在65%的乙醇,料液比1:20,60℃水浴,浸提2h,反应30min,提取液用量14mL的条件下,薄荷乙醇提取液对亚硝酸盐清除率最高,达到99.3%,相当于8.0mL 0.2%VC对亚硝酸盐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