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分析研究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中,颅内压监测的作用。方法:以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为对象,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两组,前者采用颅内压探头对其进行监测,后者则未采用,观察两组患者预后对比其治疗效果。结果:预后结果显示,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15.0%和30.0%,预后良好率分别为70.0%和40.0%,前者死亡率远低于后者,预后良好率远高于后者,并发症发生率则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颅内压检测对于患者预后有着积极意义,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持续性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治疗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5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行有创颅内压监测,分为监测组(40例)行有创颅内压监测,非监测组(35例)未进行颅内压监测,比较两组的预后、并发症、GOS评分等。结果通过两组比较,监测组死亡率及预后明显优于非监测组,证明通过持续颅内压监测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有较好的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行持续颅内压监测,有助于客观评价颅内压的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可以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植入法硬脑膜外颅内压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4年来我院175例应用植入法颅内压监护救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与同期238例未使用颅内压监护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效果并作比较。结果175例应用植入法颅内压监护救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死亡率17%,未使用颅内压监护组死亡率26%,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植入法硬脑膜外颅内压监护可以动态连续观察颅内压、脑灌注压情况,为临床提供科学准确的压力指标,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植入法硬脑膜外颅内压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4年来我院175例应用植入法颅内压监护救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与同期238例未使用颅内压监护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效果并作比较。结果175例应用植入法颅内压监护救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死亡率17%,未使用颅内压监护组死亡率26%,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植入法硬脑膜外颅内压监护可以动态连续观察颅内压、脑灌注压情况,为临床提供科学准确的压力指标,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黄巧华  戴兵  覃占势  邓超 《吉林医学》2015,(10):2004-2005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2例,所有患者均在颅内压监测指导下进行治疗,并选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未实行颅内压监测指导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并发症以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吕慧华 《吉林医学》2015,(4):686-687
目的:探讨盐酸钠洛酮与七叶皂苷钠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6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20例,A组给予盐酸钠洛酮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B组仅给予七叶皂苷钠,C组仅给予盐酸钠洛酮。结果:A组和B、C两组相比,颅内压显著降低,GCS评分也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在颅内压和GC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略优于C组。结论: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联合使用盐酸钠洛酮与七叶皂苷钠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颅内压和GCS评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4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颅内压监测,观察组应用持续颅内压监测。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预后良好率85.00%,远高于对照组的4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率17.50%,远低于对照组的5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当中,应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可以给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改善预后,控制并发症风险,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损伤术后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对56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监测组及对照组.监测组:对30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情况,调整引流量和脱水剂应用;对照组:对26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根据医师临床经验进行调整引流量及应用脱水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监测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和有效率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持续颅内压监测有利于判断病情,指导治疗,提高疗效,估计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侧脑室穿刺监测颅内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1例行侧脑室穿刺连续动态监测颅内压的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25例未行侧脑室穿刺监测颅内压的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良好+轻残为61.9%;对照组患者良好+轻残为32.0%,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脑室穿刺监测颅内压可动态了解颅内压变化,时刻掌握颅内压情况,有利于判断颅内继发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提高预后良好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科2012年7月-2013年12月应用有创颅压监测技术的11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各57例。监测组于入院后24 h内或开颅手术后行有创颅内压监测;对照组依据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和CT检查等,进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GOS评分。结果:监测组的预后良好率为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能动态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情况,有利于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控制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池造瘘术联合控制性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时对颅内压的影响.方法: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就诊时间为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根据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A组和B组,A组为采用脑池造瘘术治疗的38例患者,B组为采用脑池造瘘术联合控制性引流治疗的38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颅内压变化.结果:于术后1d、2d、3d、5d时B组患者的GCS评分均高于A组(P<0.05);术后2 h、12 h、24 h、72 h时B组患者的颅内压均低于A组(P<0.05).结论:脑池造瘘术联合控制性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具有较好应用效果,有助于降低患者的颅内压、改善昏迷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元化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0~2011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进行颅内压及颈静脉氧饱和度联合监测;对照组进行颅内压监测。两组患者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监测数据进行相应处理,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40例,效果良好28例,效果不良12例;对照组40例,效果良好18例,效果不良22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颅内压及颈静脉氧饱和度联合监测比单一颅内压监测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陕西医学杂志》2017,(9):1193-1195
目的:探讨脑室型颅内压(ICP)检测探头和单纯型ICP检测探头在临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探头监测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1例,研究组使用脑室型ICP检测探头,对照组使用单纯型ICP检测探头。两组均进行降颅压、机械通气、控制体温、血糖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甘露醇使用天数、甘露醇使用量、脱水时间、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差异。结果:研究组使用甘露醇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平均每位患者使用甘露醇总量比对照组少(P<0.05);研究组脱水时间、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GOS预后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脑室型ICP检测探头对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对控制颅内高压有积极作用,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上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我院神经外科收治19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7倒,对照组接受外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PVEP进行颅内压监测。比较分析伤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GO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颅内压监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助于早期判断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治愈率,降低残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意义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于术中安置颅内压监测传感器,行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评价颅内压,综合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格拉斯哥预后(GOS)分级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为(5.24±1.20)d,短于对照组的(10.26±3.25)d(P<0.05);研究组术后恢复良好率为40.0%,高于对照组的20.0%(P<0.05),死亡率7.5%,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效果确切,有助于密切监测患者颅内压变化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精心的护理可以有效指导治疗,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早期机械通气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3年5月—2008年4月在我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中入院时即刻使用机械通气(A组)26例,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后才使用机械通气(B组)22例,对两组间机械通气前后呼吸监测指标(PaO2、R、PaCO2、SaO2)变化及预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B组有l8例(占81.82%)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并使用呼吸机,两组机械通气前后PaO2、R、PaCO2、SaO2等呼吸监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按GOS预后判断,两组间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但A组预后优于B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应用机械通气能较早地改善患者术后的缺氧症状,有助于纠正损伤后低氧血症和意识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颅内压监测对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死亡率的作用。方法30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GCS评分〈9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2d内均给予降颅内压治疗,其中监测组加用颅内压监测,对比两组患者伤后14d的死亡率。结果监测组患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颅内压监测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死亡率(OR=0.63,95%可信区间:0.41-0.94,P=0.020)。结论颅内压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颅内情况变化及指导治疗,可能改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标准大骨瓣减压与常规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62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治疗,B组(62例)采用常规骨瓣减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格拉斯哥预后分级评分,观察术前和术后第1、3、7天颅内压变化情况。结果:A组良好率为48.4%,明显高于B组的21.0%(P〈0.05);两组术前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3、7天颅内压较术前显著降低(均P〈0.05),且A组颅内压降低幅度较B组更为显著(P〈0.05);A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GOS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B组(均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6%,明显低于B组的35.5%(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有效降低术后颅内压,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 A 组:伤后早期使用机械通气(48例);B组:伤后予以吸氧而未使用机械通气(48例).进行两组间呼吸监测指标(PaO2、PaCO2、SaO2)、机械通气前后呼吸监测指标以及预后的对比分析.结果:A组机械通气后PaO2、PaCO2、SaO2等指标较B组有明显改善.A组在使用机械通气前后各呼吸监测指标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6个月后按GOS预后判断,A组生存质量优于B组(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能改善重型颅脑伤患者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检测颅内压的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予以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对照组予以传统对颅内压的评定方法,观察两组术后颅内压、术后GCS评分、预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颅内压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0天观察组GC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可及时对病情进行评估,改善预后和降低死亡率,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有着重要的价值,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