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卵巢异体异位移植后的生长发育及功能。方法 :将新生大鼠的卵巢移植入去势成年雌性大鼠的肾被膜下 ,移植 5 0d后取材进行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观察移植效果 ;同时测定血清雌激素水平。结果 :受体在移植后第 16 6 0± 7 4 1d出现动情周期 ,移植物内可见不同阶段的发育卵泡和间质腺 ;3- β -羟甾脱氢酶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它们呈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 ;血清E2 水平与正常成年大鼠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新生大鼠卵巢异体异位移植后能继续生长发育并具有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4.
探讨骨肉瘤是否能有效地促进自身血管形成,以便阐明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的机制,开辟一条以恶性肿瘤血管为靶器官的治疗途径,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人类骨肉瘤细胞的体外培养:肿瘤细胞取自-23岁男性患者截肢左膝部肿瘤。术后病理诊断为骨母细胞型骨肉瘤。原代培养:①将肿瘤组织切成  相似文献   

5.
大鼠原位移植性骨肉瘤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艳  向理科  罗娟  王智彪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6,16(11):645-648,F0002
目的建立大鼠UMR106骨肉瘤细胞株的同种异体原位移植模型。方法采用完整瘤组织块原位移植到大鼠右胫骨骺端,分不同时期处死,观察其生长及转移特性。同时检测其血清中ALP水平的变化。结果肿瘤原位移植成功率为91.67%,移植后1.2周肿瘤从髓内向髓外生长,3周骨皮质破坏侵犯软组织但无肺转移,4周肺部可见少量小转移灶,5周骨皮质破坏更加明显,肺转移灶明显增加,6—7周大鼠双肺广泛转移因呼衰而死亡。ALP水平1.2周逐渐升高,3周时达最高峰,4.6周逐渐下降,7周接近一平台期,但仍高于同期正常水平。结论该模型成功率高,成本低,实用性强,模拟了人类骨肉瘤临床发病和发展过程,可作为研究骨肉瘤较理想的模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对骨肉瘤有新的认识。从传统的骨肉瘤中又分出许多亚型,其恶性程度差异较大,X线亦有不同表现。因而,早期确诊,区别对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一、富有破骨细胞的骨肉瘤此种骨肉瘤有丰富的破骨细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怀疑为患骨肉瘤患者用X线照片进行检查,以分析总结X照片在诊断骨肉瘤中的价值与和重点。方法选择我院6例疑似骨肉瘤的患者,对其进行X照片检查,通过检查结果显示对患者进行治疗,在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治疗结果。结果 6例患者中有1例早起患者出现误诊现象,经再次确诊后进行截肢手术,其余5例进行相应手术治疗,随访中发现有1例死亡其余均健在。结论通过X照片检查早期骨肉瘤,较可能发生误诊,但大体上来说,X照片是诊断骨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骨肉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影像学评价骨肉瘤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X线、CT、MRI检查,评价影像学的优缺点。结果:骨肉瘤是X线的常规检查,在骨膜反应方面优于CT、MRI,骨肉瘤的瘤骨显示中CT优于MRI及X线影像。结论:X线是一种常规诊断方法,CT、MRI扩展和加深了我们对骨肉瘤征象认识,可为临床提供较平片更为准确的全面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9.
骨肉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肉瘤的X线、CT、MRI影像学表现的异同 ,着重探讨CT对骨肉瘤的诊断价值 ,并结合文献复习MRI征象的病理意义。方法 :对照分析 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肉瘤的X线与CT影像学特征。结果 :8例中混合型骨肉瘤 5例 ,溶骨型 2例 ,成骨型 1例。X线观察骨肉瘤的大体表现优于CT ,对观察骨肉瘤所形成的软组织改变、显示肿瘤骨及病变的细微结构 ,CT优于X线。结论 :X线仍作为骨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CT对于观察骨肉瘤病灶的细微改变有重要价值 ,MRI对骨肉瘤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过量氟与大鼠骨质硬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过量氟与大鼠骨质硬化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Wistar大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四组,其中三组分别饮用氟(F^-)浓度为25、50、100mg/L的含氟水,一组为对照组,饮用蒸馏水。3个月后采用管式炉高温燃烧水解法-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骨氟含量,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血清氟和尿氟含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钙(Ca)、磷(P)及碱性磷酸酶(ALP)等指标;采用骨密度测量仪测量大鼠股骨骨密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染氟组大鼠的血清氟、骨氟、尿氟含量明显升高(P〈0.05),血清中ALP水平明显升高(P〈0.05),各染氟组大鼠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骨密度和骨氟含量都密切相关(r=0.493,P〈0.01)。结论:过量氟对大鼠骨质硬化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成骨肉瘤组织中bcl-2,bax和c-fos基因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引言肿瘤细胞凋亡的失控与肿瘤组织的生长关系密切.近年来,关于肿瘤细胞凋亡基因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已为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bclZ和bax是一对调控细胞凋亡的重要基因.研究发现bclZ和bax间的比率关系决定细胞的凋亡状态[’‘.fos基因是从两种小鼠的反转录病毒FBJ和FBR中得到的,两者都能诱发成骨肉瘤‘’‘.我们旨在了解Bcl-2,Bax和c-Fos蛋白在人成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进一步探讨它们在成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l材料和方法1.1标本来源及处理我们所用组织标本均为我科手术标本,福尔马林固…  相似文献   

12.
仲崇明 《包头医学》2011,35(4):195-196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肉瘤的X线、CT和MRI诊断价值,提高对原发性骨肉瘤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对历史、现今有原发性骨肉瘤的患者均采用X线、CT和MRI检查进行对照研究影像学诊断。结果:X线诊断价格便宜,空间分辨力高,是对原发性骨肉瘤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CT、MRI则可作为X线诊断的补充。结论:X线、CT和MRI诊断三者结合,可提高对原发性骨肉瘤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骨肉瘤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骨肉瘤临床、影像、病理诊断特征,以加深对其认识和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并对结果进行统计。结果:51例骨肉瘤患者从出现症状到就诊的时间间隔7d~5月,平均为7周。所有的51例患者均接受了X线检查,确诊45例,正确率为88.2%.10例患者接受CT检查,确诊9例,正确率为90%。32例患者接受MRI检查,均考虑可疑骨肉瘤,正确率为100%,28例患者进行了术前穿刺活检,27例病理回报骨肉瘤,正确率为96.4%,51例患者最终由术中及术后病理诊断明确为骨肉瘤。结论:临床、影像学、组织病理学相结合有助于骨肉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4.
大鼠骨肉瘤肺转移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构建大鼠骨肉瘤的肺转移模型,为骨肉瘤肺转移的机理及治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RPMI1640培养基体外扩增UMR106细胞(大鼠骨肉瘤细胞株),分别用无血清培养基和鼠尾胶稀释成1×107cells/ml混悬液,原位注入3周龄SD大鼠胫骨近端骨髓腔内,每只0.2ml.观察成瘤情况,死后尸检肺转灶数目,X线检查骨质变化,组织学检查确定肿瘤性质.结果:两组大鼠原位成瘤率及肺转移率均达100%.X线检查示明显骨质破坏和瘤骨形成,组织学检查见肿瘤样骨基质形成,符合临床骨肉瘤各项特征.培养基组和鼠尾胶组肿瘤形成时间分别为(10.0±1.65)天和(17.8±0.87)天,差异有显著性(P<0.0001);肺转移灶数目分别为(155.25±36.63)个和(91.5±29.56)个,差异有显著性(P<0.0001);大鼠生存时间分别为(21.4±6.67)天和(40.6±9.52)天,差异也有显著性(P<0.0001).结论:UMR106细胞原位移植SD大鼠建立骨肉瘤模型方法简单、重复性好、实验周期短、肺转移率100%,是研究骨肉瘤肺转移的理想动物模型.无血清培养基稀释法肿瘤形成及肺转移出现时间早,实验周期快,可用于骨肉瘤肺转移机制的研究.鼠尾胶稀释法肿瘤形成时间相对较晚,生存时间长,肺转移数目稍少,适用于骨肉瘤治疗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探讨神经降压素在肺组织内的分布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3例肺癌病人肿瘤组织中NT进行标记。结论肺癌组织可合成,分泌NT,且其在肺癌分化的判定及肺吕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脊柱结核骨质破坏的CT表现,探讨CT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7例经手术病理(19例)及/或临床资料(8例)所证实的脊柱结核病人的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脊柱结核的骨质破坏依据其CT表现可分四型:碎裂型、溶骨型、空洞型、骨膜下型,其中以碎裂型骨质破坏最为典型。结论脊柱结核的骨质破坏在CT表现上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诊断脊柱结核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肉瘤的X线、CT、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骨肉瘤患者30例的影像资料,全部患者行X线检查,19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全部经临床病理证实为骨肉瘤。结果 X线、CT、MRI检查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8%、90%和94%。X线检查显示骨膜反应26例、瘤骨21例、软组织肿块20例、骨质破坏17例、Codman三角8例;19例CT检查均显示瘤骨、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Codman三角3例,CT对Codman三角的显示率要低于X线检查;MRI检查显示骨髓腔明显肿瘤信号,T1WI低信号,T2WI混合信号,扫描可见肿瘤周围水肿,12例可见中央坏死囊变。结论 X线检查是骨肉瘤最常用的检查手段,CT对骨质破坏及微小瘤骨检查准确率更高,MRI高分辨率可以显示肿瘤浸润范围及周围组织情况,三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树突状细胞融合瘤苗对大鼠骨肉瘤的主动免疫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哲  范清宇  郝新保  龙华  刘云燕  文艳华  赵宏 《医学争鸣》2004,25(17):1541-1544
目的:探讨大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融合瘤苗在骨肉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用大鼠骨肉瘤细胞系UMR-106建立大鼠骨肉瘤动物模型,应用重组大鼠rGM-CSF, rIL-4和nrhTNF-α培养大鼠骨髓前体细胞获得大量DCs,经标抗大鼠OX62 mAb免疫磁珠分离纯化后的DCs经形态学观察、表型检测、功能学实验鉴定,然后将细胞系UMR-106与大鼠树突状细胞融合作为瘤苗应用于荷瘤大鼠,观察其抑制肿瘤生长和肺转移的效果. 结果:在治疗6 wk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瘤重明显减小(P<0.01);肺转移发生率降低(P<0.01). 结论:大鼠骨肉瘤细胞系UMR-106与树突状细胞的融合瘤苗可望在骨肉瘤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液体闪烁计数、光镜、电镜等技术,分别研究骨肉瘤细胞-骨培养体系中的骨代谢和形态变化,建立了骨肉瘤细胞吸收骨质的体外实验模型,应用该模型证实了高浓度的羟乙二磷酸(P<0.01)、小鼠表皮生长因子(P<0.05)及骨肉瘤细胞培养基上清液(P<0.05)能促进骨质吸收;而低浓度羟乙二磷酸可保护骨质(P<0.05)。上述各组实验中,未见破骨细胞的增生性变化,但见骨肉瘤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故认为骨肉瘤细胞可直接破坏骨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骨肉瘤不同分型X线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011年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肉瘤的X片.结果 40例骨肉瘤,单发38例,常规型骨肉瘤32例(80.0%)有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肿瘤骨及软组织肿块;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2例(5.0%)主要为膨胀性溶骨破坏,较少有瘤骨及软组织肿块;小细胞型骨肉瘤1例(2.5%)主要为溶骨性骨破坏.皮质旁骨肉瘤3例(7.5%)肿瘤骨明显,骨破坏轻微;多发2例(5%):原发多源性骨肉瘤多有成骨表现,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少见.结论 绝大多数骨肉瘤依据X线检查可做出正确诊断,本文旨在总结原发性骨肉瘤X线表现,加深对骨肉瘤分型及特征性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