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郯庐断裂带莱州湾段的构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利用海上浅层地震勘探剖面分析了郯庐断裂带莱州湾段的上更新统、全新统和活动构造的某些特征。晚更新世末期发生的构造运动使上更新统产生断裂与褶皱,沿郯庐断裂带东主干断裂发育了狭长的背斜构造,在西主干断裂两侧次级横向(东西向)断裂十分发育,这些横向断裂是一些高角度的张性正断层。  相似文献   

2.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的展布及其新构造活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近年来野外考察资料为依据,论述郯庐断裂安徽段的展布及其新构造活动特征。通过比较研究,表明该段无论在结构构造还是在新构造活动性方面都明显不同于中段  相似文献   

3.
4.
郯庐断裂带地壳活动新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多期大面积水准复测资料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最新复测资料,并首次结合苏鲁皖三省的跨断层流动水量资料和郯庐带地震台的形变监测资料进行了全时空地、系统地分析、给出了全部有异常活动并去掉长趋势线性项的观测值曲线。  相似文献   

5.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现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绍治  吴少武 《地震》1989,(4):66-77
本文根据原地应力测量、震源机制解、大地形变测量及实地地质调查等方法推论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本区表现为低水平应力区,构造应力主轴σ_(max)为NEE向,σ_(min)仰角甚小,剪应力在NNE和NW向结构面上的状态表现为断裂带内应力值低,远离断裂带逐渐过渡为区域背景值,地震断层的类型以走滑兼正断层型为主,与南黄海海域发生的断层类型在统计特征上有明显的区别。诸多特征表明郯庐带该段仍属于活动性断裂,采取右旋滑动的方式,处于相对稳定期。  相似文献   

6.
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较为详细地研究了郯庐断裂带及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其主要结果为:1、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由四个地震活动区段组成,该带活动的主体区段是那城─—渤海─—海城.2、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的周期性是形成邦城─—海城区段中强地震活动的主要原因.3、郯庐断裂带中北段(邦城─—海城)M≥6.0级地震具有较好的迁移规律.4、郯庐断裂带近代小震活动表现出南段随机性,中段呈线性,北段具有密集区带性等特点。5、郯庐断裂带震源深度表现出南、北段浅,中段深,且散度大的特点。6、郯庐断裂带Q值分布表明,沂沭带介质强度的完整性较差。  相似文献   

7.
郯庐断裂带晚第三纪以来的浅部挤压活动与深部过程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郯庐断裂带晚第三纪以来持续遭受着挤压 ,使前期大规模的断陷盆地抬升、消亡 ,近代还是中国东部最大的地震活动带。断裂带所遭受的近WE向的挤压 ,是西太平洋弧后扩张和印度板块向北碰撞中的构造挤出作用产生的区域动力。断裂带在新生代挤压活动中切入上地幔 ,出现了地幔剪切、地幔交代、部分熔融等深部过程 ,最终形成了挤压背景下的陆内断裂带大规模的玄武岩喷发  相似文献   

8.
郯庐断裂带江苏及邻区第四纪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
对郯庐断裂带及两侧的山东、辽宁、河北、江苏、江西等地区1966~2005年发生的24次中强以上地震的前兆观测异常,从异常持续时间、空间分布、时空相关性、异常形态、幅度特征、异常种类和可靠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①7级和6级地震中期异常最多,短期异常其次,临震异常最少。5级地震短期异常最多,其次是临震异常,中期异常最少;②异常具有阶段性特征,部分中期和短期地震前兆异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短期或临震异常;③异常发展具有准同步性,越临近发震,异常转折项目越多;④异常主要出现在震中距100km范围内,在空间上具有相对集中性,且震中距越小,异常台项比越高;⑤异常空间分布与构造走向比较一致,显示出与构造较好的相关性;⑥异常持续时间与震中距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⑦震级越大,同一观测手段的异常幅度相对越大;⑧流体学科异常最多,其次是形变、电磁;⑨不同学科的异常均表现为中、短期异常为主,少数短临异常;⑩流体、形变和电磁学科较可靠异常数量均约为可靠异常的1倍。  相似文献   

10.
郯庐断裂带池河段的新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大全  刘加灿 《地震学报》2004,26(6):616-622
对郯庐断裂带池河段进行了遥感影像判读,地震地质实地调查,钻孔探测资料分析,样品采集测试,以及结合地震活动特征分析和微观构造解析. 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池河段晚第四纪期间仍具有粘蠕滑交替的变形活动,最新活动方式以蠕滑活动为主.  相似文献   

11.
郯城—庐江断裂带地震活动的地质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概述郯城-庐江断裂带地震活动的地质构造背景和第四纪晚期断层新活动与地震的关系。指出沿带地震活动性具有明显的分段性,这与各段位于不同性质的大地构造单元和第四纪晚期断裂活动的差异性有较好的相关性。活断层粘滑运动的遗迹,是鉴别古地震及其重复发生的一种地质标志。同一活动构造带,强震有原地重演的可能。晚更新世以来发生过断层的粘滑运动,而二千多年来又无强震的“地震休眠段”,其危险性将比历史地震区(段)更紧迫。必须考查板内活断裂带强震重复活动的地质-地貌标志和年代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郯庐断裂带的活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卫星影像、断层泥的分布和特征、重力资料、地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资料以及其他某些地质资料,讨论了郯庐断裂带前震旦亚代以来的活动情况和现代活动性,并认为沿此断裂带现存达几百公里的左旋走滑位移量,应是地史上历次断裂运动的最终结果。指出了值得继续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阿尔金北缘断裂带东北段第四纪构造活动与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概述了阿尔金北缘断裂带东北段(甘肃境内)的地质背景和新构造运动,讨论了断层特性、断层几何学、形变图象及一些特殊走滑运动地貌等问题。根据第四纪后期不同时代的地貌单元被水平左旋错移的幅度,结合C~(14)年代测定,求出5个不同时代至今的平均滑动速率,并分析了断层活动的一些时空特点。文章还探讨了古地震现象,现代地震活动与断裂的关系及地震危险性,较详细地研究了新发现的芦草沟古地震形变带。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一些弱小地震在关中西部频频发生,它们主要集中在陇县-岐山-周至一带。据震源机制解分析,这些地震与陇县-岐山-周至断裂有关。该断裂是如何控制这些地震的发生与分布?断裂所在区域的地震危险区是陇县还是岐山?本文通过对陇县-岐山-周至断裂运动方式的研究,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第四纪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以龙门山断裂带北段中的青川断裂、茶坝-林庵寺断裂沿线的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在青川断裂沿线的土关铺、大安,茶坝-林庵寺断裂上的薛家沟、胡家坝等地,对断裂附近的河流地貌进行了详细的构造地貌制图。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所在地区的河流一般发育5级阶地,T1阶地拔河高度3~5m,为全新世堆积阶地。T2阶地拔河高度10m左右,为晚更新世基座阶地。T3阶地拔河高度一般为30~35m,为晚更新世早期形成的基座阶地。T4阶地拔河高度60~70m,残留的阶地砾石层中花岗岩、砂岩砾石已经被强风化,只保留砾石的形态。T5阶地拔河高度为90m左右,阶地堆积物被剥蚀殆尽。青川断裂、茶坝-林庵寺断裂在河流的T4和T5阶地上形成宽30~180m的断层槽地,深度达8~20m,T4阶地砾石层底面落差达10~15m。T3阶地上不发育断层槽地,或断层两盘的T3阶地拔河高度一致,一些地段断层被T3阶地砾石层覆盖。因此认为,这两条断裂在T3阶地形成之前,T4阶地形成之后有过强烈的活动  相似文献   

16.
关于南黄海地震区(带)的厘定及其有关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通过对南黄海的地震活动特征分析研究,认为该区的地震活动水平远高于扬州-铜陵地震带,应作为一独立的地震区(带)存在,以利于对该海域的地震研究和监测;并对其地震活动有关的若干问题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17.
祁连山地震带地震活动性增强现象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能量应变释放曲线和地震频次曲线对祁连山地震带MS5.0以上的20次地震震前中小地震活动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0%的地震在震中附近2°×3°范围内震前有明显的地震活动增强现象;地震活动增强持续时间约为6~12个月,其演化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两种类型:A:背景→增强→平静→发震;B:背景→增强→发震.增强区能量释放曲线有明显的幂指数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8.
依兰-伊通地堑断裂北段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地质构造背景和某些地震学方法,讨论了依兰-伊通地堑断裂北段的地震活动特征,认为该区域的地震活跃期通常在东北地震区活跃期的“尾声”或平静期开始,具有“首尾相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郯庐断裂带中段遥感信息的处理与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数字图象增强处理、数据测定及目视解译等方法,研究郯庐断裂带中段的遥感信息。研究结果是:1.建立了区域活动断裂解译标志,从而得知,本区东部两条主断裂的地面平面展布,南部以右列形式为主,北部主要表现为左列,中部为平行破裂;2.影象上可识别出临沂—郯城地区有四条隐伏的北北东向主断裂及若干条切割主断裂的北西—北西西向断裂。郯庐断裂带中段显示了一些纵向差异性;3.高通滤波处理对本区隐伏构造的影象显示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20.
活断层地震地表破裂“避让带”宽度确定的依据与方法   总被引:28,自引:16,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不同类型活断层产生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和跨断层探槽地质剖面的地层强变形带宽度等观测事实 ,结合地面建筑设施毁坏带与活断层密切的空间位置关系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 ,确定了活断层“避让带”宽度为 30m。各活断层更为准确的避让带宽度可通过分析跨断层探槽地质剖面上地层的变形特征加以验证或修订 ;活断层斜列阶区、平行次级断层围限区、走向弯曲区等特殊地域的避让带宽度为这些地域宽度与两外侧各 15m之和。建议有关部门进行活断层“避让带”立法与执法管理 ,并加强活断层鉴定及其地表活动线几何结构形态的准确定位工作 ,积极而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