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估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降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辐射剂量中的价值。方法心率<70次/min且心率相对稳定的患者150例,80例(P组)行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70例(R组)行回顾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比较2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 P组和R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35±0.89)mSv和(10.21±3.61)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42,P=0.000)。2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29,P=0.304)。结论对心率<70次/min且心率相对稳定的患者运用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降低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辐射剂量,且图像质量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能谱CT snapshot assist(SSA)技术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中降低患者辐射剂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59例,分为SSA组及常规组,SSA组采用SSA技术扫描。比较SSA组与常规组图像质量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的差异。结果 2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62,P=0.307),2组冠状动脉CTA左主干起始处的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61,P=0.951);噪声、CNR、S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SA组DLP为(135.44±37.41)mGy·cm,ED为(1.89±0.52)mSv,常规组DLP为(275.57±36.59)mGy·cm,ED为(3.85±0.51)mSv,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504,P均<0.001),SSA组较常规组有效辐射剂量降低约50.85%。结论 能谱CT的SSA技术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冠状动脉成像中可以降低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FOV用于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CTCA)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拟接受CTCA的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小FOV组(FOV<200 mm)和大FOV组(FOV≥200 mm),各60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比较组间图像质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扫描长度、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辐射剂量(ED)的差异。结果 小FOV组和大FOV组FOV分别为(173.55±11.34)mm和(231.40±12.44)mm。小FOV组与大FOV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5±0.52) vs (3.77±0.46)分,P >0.05];小FOV组CTDIvol[(19.28±0.24)mGy]、扫描长度[(121.95±7.72)mm]、DLP[(234.97±13.30)mGy/cm]和ED[(3.28±0.19)mSv]均显著低于大FOV组[CTDIvol:(20.52±0.57)mGy、扫描长度:(133.32±8.90)mm、DLP:(273.87±24.45)mGy/cm、ED:(3.84±0.35)mSv,P均<0.001]。结论 256层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中,采用小FOV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结合冠状动脉追踪冻结(SSF)技术对快心率患者降低辐射剂量及保证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 60例患者接受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心率为73~80次/分。根据患者体质量指数选择管电流为230~750 mA,管电压为100~120 kV。扫描后分别采用SSF重建及不采用SSF重建。计算患者的有效剂量(ED),并将其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参数模拟计算的ED进行对比。采用美国心脏学会冠状动脉分段方法对其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前瞻性心电门控结合SSF技术与不结合SSF技术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 (3.41±0.59)分和(2.55±1.45)分(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结合SSF技术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的ED分别为(4.86±0.80)mSv和(15.80±2.50) mSv (P<0.05)。结论 前瞻性心电门控结合SSF技术可明显减少辐射剂量,并同时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320排容积CT在高心率患者全主动脉及冠状动脉一站式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 对38例急诊疑似主动脉病变且心率>70次/分的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组)行前瞻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模式扫描,强制一个心动周期扫描,曝光时间窗预设在40%~50%R-R间期,45%R-R间期重建,并与45例主动脉病变治疗后复查接受全主动脉非心电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的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测定主动脉不同部位的强化程度,并对全主动脉、主动脉窦/瓣、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价.记录两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的主动脉全程平均CT值均>370 HU.主动脉瓣及主动脉根部:前瞻性心电门控组的图像可诊断率达100%(38/38),明显高于对照组(17/45,37.78%).冠状动脉:对照组均不能对冠状动脉图像进行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组的冠状动脉总节段数为538,图像可诊断率达98.88%.前瞻性心电门控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21.14±6.15)mSv,对照组为(18.00±4.36)mSv,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组的对比剂总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320排容积CT前瞻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扫描模式在不增加辐射剂量的基础上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主动脉根部运动伪影,一次检查可获得全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的详细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CT非心率控制低剂量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94例患者进行双源CT非心率控制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技术冠状动脉成像。由2名放射科医师利用双盲法以5分法评定系统对冠状动脉15支分支血管的成像质量,图像质量≥3分认为可满足影像学评价要求;分析平均心率、心率变化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评估2名医师评价图像质量的一致性,并计算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有效剂量(ED)。结果扫描期间94例患者的平均心率为(87.24±13.76)次/分。共1410段冠状动脉节段纳入分析,其中1334段(94.61%)可满足影像学评价要求,76段(5.39%)不能满足要求。94例患者平均冠状动脉得分为(4.25±0.93)分,图像质量与心率(r=-0.17,P=0.11)及心率变化(r=0.10,P=0.32)均无相关性,2名评价者间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90,P<0.001),CTDIvol均值为(11.84±1.76)mGy,平均ED为(2.19±0.45)mSv。结论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可无需控制心率而得到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冠状动脉图像,且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肖宽祥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21(3):172-173,175
目的:探讨螺旋CT肺动脉成像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日立HITACHI ECLOS 4排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行肺动脉成像扫描,并利用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 PR)、曲面重建(CPR)等全面观察显示肺动脉。结果:13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经螺旋CT扫描均能清晰显示出肺动脉主干、肺左右叶动脉以及段肺动脉,且80%左右患者经螺旋CT扫描可显示出5级肺动脉分支以及亚段肺动脉。肺动脉主干栓塞2例(15.4%),多支段肺动脉栓塞7例(53.8%),单侧叶肺动脉栓塞4例(30.8%)。结论:螺旋CT肺动脉成像是无创性检查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方法,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比较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 连续选取60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平均体重指数(25.30±3.15)kg/m2,心率≤65次/分]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根据患者体重选择管电流(400 mA/500 mA);对照组30例[平均体重指数(25.40±3.00)kg/m2,心率≤65次/分]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管电流650 mA.分别计算两组的平均有效剂量(ED),以12 cm作为标准扫描长度计算标准化辐射剂量(ED_(标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段的显示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平均ED分别为(5.97±1.04)mSv和(26.25±2.36)mSv,经标准化后,ED_(标准)分别为(5.49±0.45)mSv和(23.77±1.64)mSv.两组平均ED及ED_(标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研究组ED_(标准)较对照组减少76.62%.两组图像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6,P=0.235).结论 前瞻性心电门控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双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12例经双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诊断的肺动脉栓塞,采用GE公司Hispeed NX/I双螺旋CT,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100ml,注射速度3~4m1/s,注射后15s开始扫描,将得到的数据传输到工作站(ADW4.0)进行后处理。结果 12例病例,分析190支肺段以上肺动脉,共累及97支肺动脉(51%),其中40%的肺动脉主干和叶以上肺动脉受累,61%的叶肺动脉和段肺动脉受累。直接征象表现为肺动脉腔内充盈缺损;间接征象包括所谓的“马赛克征”(肺窗观察),局部肺梗死,肺血减少和右心室扩大。结论 螺旋CT血管造影是一种无创检查肺动脉栓塞的可靠方法,在临床诊断肺动脉栓塞中可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前瞻性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临床疑诊为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疑诊为肺栓塞的患者行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及二维或三维重建,所有患者经多种影像检查方法和/或临床治疗随访证实。SCTA扫描参数取层厚3.0,螺距(pitch)1.5,用SmartPrep软件对比剂智能触发技术获得最佳延迟扫描时间。结果32例临床疑诊肺栓塞中,21例肺栓塞共累及肺动脉105支;SCTA确诊了19例,2例5个亚段肺动脉的栓子漏诊。在11例肺栓塞阴性中,SCTA对10例作出了正确诊断:2例肺癌,4例肺炎,1例夹层动脉瘤,3例未见明显异常;另外1例肺动脉肉瘤,SCTA误诊为肺栓塞。SCTA诊断肺栓塞的特异性90.9%,敏感性90.5%,准确性90.6,阳性预测值95.0%,阴性预测值83.3%。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无创、快速、敏感性及特异性高,可作为诊断肺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急性肺栓塞CT肺动脉成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CT肺动脉成像(CTPA)被认为是临床诊断急性肺栓塞(PE)的“金标准”。CTPA为诊断急性外周性PE提供了多方面的依据。但CTPA诊断急性外周性PE仍存在较大困难。目前CT辐射剂量及对比剂负荷为研究热点。本文对急性PE的CTPA诊断(尤其是外周性PE)、预后评估、CTPA技术进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双能量CT肺动脉造影(DE-CTPA)中采用Lung Vessels软件诊断肺动脉栓塞(PE)的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DE-CTPA扫描的可疑PE患者49例,采用Lung Vessels软件处理图像,记录病变血管的位置及数目,以CTPA结合临床作为诊断PE的金标准,按患者、段动脉及亚段动脉为单位计算Lung Vessels诊断PE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CTPA诊断PE患者29例,栓塞动脉共188支,包括段动脉138支,亚段动脉50支。分别以患者、段动脉及亚段动脉为单位,Lung Vessels诊断PE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96.55%(28/29)、45.00%(9/20)、71.79%(28/39)、90.00%(9/10),65.94%(91/138)、80.38%(598/744)、38.40%(91/237)、92.71%(598/645)和64.00%(32/50)、92.24%(1581/1714)、19.39%(32/165)、98.87%(1581/1599)。结论 DE-CTPA中采用Lung Vessels软件可直观显示肺血管,有助于提高对PE、尤其是段及亚段PE的诊断效能,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PE)的方法与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49例临床怀疑急性PE的病人资料,探讨螺旋CT肺动脉造影(SCTPA)方法及PE表现特征。结果:测得主肺动脉干强化峰值时间约10.8s;经SCTPA共检出68例PE,发生栓塞的肺动脉705支,其中偏心型506支,占71.8%,中心型147支,占20.8%,附壁型33支,占4.7%,全堵型最少,为19支,占2.7%;181例未发现确切PE征象,但其中105例检出其它疾病。结论:SCTPA是诊断急性PE的重要方法,能较准确地诊断肺内其它病变,对于临床怀疑急性PE的就诊者,SCTPA应作为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9例肺动脉栓塞患者采用MSCT增强扫描,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处理并计算CT肺动脉阻塞百分数。结果多层螺旋CT扫描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及叶、段、亚段动脉显示良好,显示受累肺动脉122支,其直接征象为肺动脉血管内充盈缺损,间接征象包括肺梗死、肺野少血征、胸腔积液等。CT肺动脉阻塞百分数分别从2.5%到75%不等。结论多层螺旋CT能清楚地显示肺栓塞的形态、发生部位及其他间接征象,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及价值, 分析其CT表现.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机对27名肺栓塞病人进行肺动脉增强扫描, 将图像进行多平面(MPR)、曲面(CPR)及斜面(Oblique)重组再处理.结果 27例病人共发现肺动脉栓子146个,其中左及右肺动脉7个,肺叶动脉34个,肺段动脉99个,肺亚段动脉6个.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段以上肺动脉血栓栓子,具有方便、快捷、无创、准确的优点,对及时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并能有效评估溶栓治疗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肺血管成像在肺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例拟诊肺栓塞、4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工作站上对原始薄层图像进行后处理观察肺动脉栓子分布情况,其中5例同时行DSA检查,并与64层螺旋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全部病例三维肺血管图像均能充分显示肺动、静脉的空间关系与解剖细节,不但能准确、直观地观察肺血管,而且能明确诊断肺动脉栓塞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23例患者中检出肺动脉栓塞16例,共发现肺动脉栓子264处,其中段及段以上栓子149处,亚段及以下5~6级分支115处,血栓栓塞血管直径最小者1mm。1例上肢和胸侧壁因锁骨下静脉血栓明显侧支循环形成,1例左上肺静脉左房入口和左心耳内附壁血栓形成。5例同时行DSA检查,对肺段及段以下肺动脉栓子检出率,64层CT和DSA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64层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主干、亚段及以下5~6级分支肺栓塞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为肺部血管性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急性肺栓塞严重性的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确定急性肺栓塞的严重性,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性、预示预后、指导治疗及监测疗效。CTA对APE严重性的评价是建立在大块APE检出、心血管形态改变及肺动脉床阻塞定量分析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肺动脉栓塞的64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表现。结果确诊为肺动脉栓塞13例,其中中央肺动脉栓塞5例,肺叶及肺段动脉栓塞3例,肺段以下动脉栓塞5例。肺动脉栓塞直接征象为肺动脉内不规则充盈缺损。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肺栓塞CT灌注成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CT灌注成像可定量评估肺组织灌注情况,能够获得比仅仅显示栓子更多的信息,有助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