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酱醪中主要的微生物是耐盐性乳酸菌—嗜盐足球菌(Pcdioccoccus halophilus)和耐盐性酵母——鲁氏酵母(Saccharomyces rouxii)。它们大多数是从成曲,管道及发酵室进入。在食盐浓度为12%的酱醪中,嗜盐足球菌先进行乳酸发酵,把酱醪的pH降低至4.0~5.0时,适于鲁氏酵母繁殖,使之进行酒精发酵,这便是嗜盐足球菌与鲁氏酵母之  相似文献   

2.
与酱醪成熟有关的微生物有嗜盐足球菌(Pediococcus halophilus)、鲁氏酵母(Sacch aromyces rouxii)和球拟酵母属(Torulopsis)。嗜盐足球菌是一种乳酸菌,双球或四联球菌,直径0.6~0.9微米,革兰氏阳性,不形成孢子,无运动性;过氧化氢酶反应、硝酸盐还原反应、明胶液化反应及吲哚的生成均为阴性;兼气性。在18~23%的食盐浓度下也能生长,而在7%食盐浓度时生育最旺盛,它从糖类获得生长的必需的能源。嗜盐  相似文献   

3.
发酵过程添加生香酵母改善酱油风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详细介绍了低盐固态发酵工艺生产酱油在二油、三油中添加鲁氏酵母AS2.180和球拟酵母AS2.202进行再醇和采用先固后稀添加鲁氏和球拟酵母菌浇淋后酵增香用于改善酱油风味的过程,并取得了显著效果。还探讨了重新发酵后产品的特点和质量指标提高情况。  相似文献   

4.
李琴  杜风刚 《中国酿造》2003,(6):27-28,31
该文详细介绍了低盐固态发酵工艺生产酱油在二油、三油中添加鲁氏酵母AS2.180和球拟酵母AS2.202进行再酵和采用先固后稀添加鲁氏和球拟酵母菌浇淋后酵增香用于改善酱油风味的过程,并取得了显著效果。还探讨了重新发酵后产品的特点和质量指标提高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酿造酱油的发酵工艺,大都采用固态低盐发酵法。固态低盐发酵法分前期水解阶段和后期发酵阶段。前期发酵温度采用42°~45℃,维持12~15天已基本完成原料中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和淀粉水解成糖分的作用。接着可以采用淋浇的办法,在固态酱醋上补加适量的浓盐水,同时使品温迅速降至30~35℃,以利于添加人工培养的鲁氏酵母,球拟酵母和嗜盐片球菌等微生物能协  相似文献   

6.
(一)日本豆酱酱油,食醋的产量(二)豆酱已查明四联球菌Pediococus halophilus及链球菌Streptococus faecalis等好盐性细菌,以及鲁氏酵母Saccnromyces rouxii与球拟酵母Torulopsis etchellisii等好盐性酵母是豆酱生产中重要的有关菌株。已使用这些菌株的纯粹培养作为豆酱发酵  相似文献   

7.
四、鲁氏酵母与球拟酵母的区分 (一)以含糖种类不同的培养基来区分 鲁氏酵母在含有18%浓度食盐的培养基上,只能同化葡萄糖,不能同化麦芽糖,而球拟酵母能同化麦芽糖;鲁氏酵母不能利用硝酸盐,球拟酵母则能利用硝酸盐。故此,以不同组分的培养基就能将此二属酵母分开。  相似文献   

8.
在酱、酱油酿造中的主要微生物是嗜盐酱油乳酸菌和鲁氏酵母。许多文献已指出:在酱油酱造过程中,发酵初期,首当其充的是嗜盐酱油乳酸菌生长繁殖,随着嗜盐酱油乳酸菌(以下简称乳酸菌)的乳酸发酵,使酱、酱油发酵醪的pH下降,诱导、促进了鲁氏酵母的生长繁殖;当酵母菌发酵最旺盛时,即在主发酵期,在酱醅和酱油发酵醪中  相似文献   

9.
通过模拟低盐酱油快速发酵,在添加鲁氏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ces rouxii)的基础上,考察嗜盐四联球菌(Tetragenococcus halophilus)不同添加量对酱醪理化指标、氨基酸和有机酸含量、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揭示嗜盐四联球菌在提高低盐酱油品质方面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嗜盐四联球菌对酱油中酵母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会使酱醪pH略有下降,总酸和氨基酸态氮含量提高。最适宜提高酱油品质的菌株添加方式是发酵开始接入鲁氏接合酵母,发酵10 d后添加108 CFU/g嗜盐四联球菌,酱油样品中氨基酸和有机酸总量比单独添加酵母菌分别提高43.8%、55.6%,其中鲜味和甜味氨基酸分别提高33.7%、29.9%;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增加43.2%,总量提高2.4倍,其中香气物质愈创木酚和1-辛烯-3-醇含量分别提高11.1倍、8.9倍。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日本近几年来的酱油生产新技术动态,主要有下列各项: 1.利用酱曲高温自溶物生产酱油 为生产质量高、稳定性好的酱油,日本开发了利用酱油高温自治物生产酱油法。首先将酱油曲在高温下自溶得到消化产物,添加适量的食盐及葡萄糖进行调味,再添加耐盐性乳酸细菌(耐盐片球菌)及二种耐盐性酵母菌鲁氏接合酵母及易变假丝酵母)进行发酵。发酵采用一槽二阶段式和三合一式两  相似文献   

11.
前言为了弥补低盐固态酱油的风味不足,国内的一些酿造厂采用添加鲁氏酵母(Saccharomyces rouxu)等有益微生物进行后发酵。经证明,这是提高速酿酱油风味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国内可供应的鲁氏酵母菌株数量有限。据初步了解,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所保存的鲁氏酵母中仅AS 2.180常见应用。近年来,林祖申、施安辉、李家骕等先后分离出沪酿2.14酵母菌、产脂酵母10号以及产香酵母等。经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沪酿2.14为蒙奇球拟  相似文献   

12.
高盐稀态工艺酿造酱油,是以脱脂大豆和炒小麦为原料,蒸料制曲后制醪发酵,发酵温度为前期15℃,后期为28~30℃,发酵周期为4~6个月。为了使酱油成品形成良好的风味,在发酵过程中添加耐盐酒精酵母即鲁氏酵母,生香酵母即球拟酵母,由于酱油醪中含有18%的食盐,全氮含量为1.5~1.8%,所以在酱醪这种特殊环境中繁殖和发挥作用的酱油  相似文献   

13.
渝黔地区传统酸肉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渝黔地区传统酸肉微生物种群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不同的选择培养基对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和计数。结果:从中分离出乳酸菌、酵母菌、葡萄球菌和微球菌,未发现霉菌。乳酸菌优势菌群主要是片球菌属和乳杆菌属,鉴定12株乳酸菌分别为乳酸链球菌、肠膜明串珠菌、类肠膜明串珠菌、植物乳杆菌、米酒乳杆菌、乳酸片球菌、戊糖片球菌、约氏乳杆菌、嗜盐片球菌和啤酒片球菌;优势菌株戊糖片球菌、植物乳杆菌贯穿整个发酵过程。葡萄球菌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和肉葡萄球菌,其中木糖葡萄球菌为主要发酵菌株。酵母菌主要为汉逊酵母属、接合酵母属、毕赤氏酵母和德巴利酵母属等,鲁氏接合酵母为优势发酵菌株。结论:优势微生物是酸肉风味品质形成的基础,本研究可为高效天然肉制品发酵剂的研究提供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多菌混合制曲发酵对酿造酱油风味物质和感官的影响,分4组完成酱油发酵试验:Ⅰ组(用AS3.042米曲霉制曲发酵)、Ⅱ组(米曲霉+AS2.180鲁氏酵母)、Ⅲ组(米曲霉+鲁氏酵母+沪酿2.14球拟酵母)、Ⅳ组(米曲霉+鲁氏酵母+球拟酵母+沪酿1.08乳酸菌),发酵90 d后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4组的氨态氮、还原糖、pH等理化指标基本相似,第Ⅳ组的氨基酸态氮的值(1.378 g/100 mL)略高于其它3组;(2)鲁氏酵母促进了酱油中高级醇及芳香杂醇的生成,球拟酵母促进了酱油中4-EG、4-VG、HEMF的生成,使酱油具有特殊的香气,乳酸菌发酵赋予了酱油爽适的口感,各组风味物质含量和种类差异非常显著;(3)对特征性风味物质含量与发酵时间进行曲线拟合,可得到数学关系式(如y=-230.83+21.7 t-0.136 t2+1.27×10-4t3,第Ⅰ组),从关系式计算出特征性风味物质最大值分别为:648.96(Ⅰ组:发酵周期92 d),852.90(Ⅱ组:发酵周期98 d),982.51(Ⅲ组:发酵周期99 d),1 897.55μg/L(Ⅳ组:发酵周期102 d)。多菌种发酵的酱油获得较高的特征性风味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酱醪生态学动态研究证明,酱醪发酵工程是高浓度食盐存在下,复杂的微生物群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酱醪中起作用的主要是耐盐性乳酸菌、鲁氏酵母、球拟酵母,生成各种呈香成分。当酱醪发酵初期,菌相发生较大变化会产生三种异常发酵类型。  相似文献   

16.
韩国高盐稀态发酵酱油速酿工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韩国高盐稀态发酵酱油的牛产上艺进行了探讨,在制曲过程中采用韩国菌种和制曲工艺。同时在发酵后期添加鲁氏接合酵母(Zygosaccbaromyces rouxii)和白色球拟酵母(Torulopsis candida)并且采用降温后熟发酵工艺,制得的产品滋味鲜美,酱香、醇香、酯香浓郁,氨基酸态氮生成率达到62%。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开发新风味调味料酒,本文采用具有特有风味品质的柑橘作为主体原料,分析了柑橘果肉汁和柑橘皮汁对酿酒酵母、鲁氏酵母和球拟酵母发酵的影响,优化了初始碳源和氮源条件,建立了多酵母协同混合发酵料酒的新技术。在添加160 g葡萄糖和10 g酵母浸粉的1000 mL全柑橘肉汁(去皮榨汁)中,发酵初期添加2%酿酒酵母,隔24 h添加2%球拟酵母,并在第48 h加入2%鲁氏酵母。在此最适条件下30 ℃静置发酵168 h后,所制备的柑橘料酒中乙醇和乳酸的浓度分别为145.00和0.11 mg/mL。本文为柑橘料酒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池沼公鱼为主要原料研制鱼露,在鱼糜液体曲与大豆曲发酵相结合的基础上,于后熟阶段加入鲁氏酵母-As2.180和球拟酵母-As2.202进行再发酵以增强鱼酱油的质量与风味。结果显示:酵母添加量10%(As2.202∶As2.180为1∶1),采用后熟温度30℃,食盐添加量15%,后熟6天的工艺条件:鱼露具有明显的鲜香味,经测定乙醇的含量为783mg/dL。  相似文献   

19.
文摘     
酱油酵母的血清学分类——Mogi K.;Sakasai T.《J.Agric.chem.Soc.ap.》1974,48,No.11,613—617(日文;摘要:英文) 对取自酱醅中的耐盐酵母进行了血清学分类的研究。根据种的抗血清区别鲁氏酵母和球拟酵母。在成熟酱醅中球拟酵母是优势种,按其种的抗血清持性可分成A和B两类。T.nodaensis和耐盐球拟酵母归入A类;易变球拟酵母,T.halophila和T.mannitofaciens归入B类。无名球拟酵母和Candida polymorpha经常出现在未成熟的酱醅  相似文献   

20.
酵母菌对酿造酱油风味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固态低盐发酵还是高盐稀态发酵,工艺上都广泛采用酵母菌来改善酿造酱油的风味。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对4-乙基愈创木酚、4-乙基苯酚、4-羟基-2-乙基-5-甲基-3-呋喃酮等酱油特征性风味物质的积累有重要的影响。文章简述了鲁氏酵母(Zygosaccharomyces rouxii)、球拟酵母(Tetragenococcus Halophila)等耐盐酵母菌在发酵代谢途径、条件、风味物质种类及风味测定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为改善酱油风味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