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Diapason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护理体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许菊琴 《现代护理》2001,7(2):71-71
自 1999年 1月~ 12月我院对脊柱胸腰段爆裂型骨折采用了Diapason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临床资料 本组 12例 ,男 7例 ,女 5例 ;年龄最大 5 7岁 ,最小 31岁 ,平均 45岁。病变部位腰1爆裂型骨折 4例 ,爆裂型骨折伴不全瘫 3例 ,腰2 爆裂型骨折 3例 ,胸12 爆裂型骨折 2例。CT按Frank分类 :Ⅰ度 8例 ,Ⅱ度 4例 ,均为不全瘫病人。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人手术均为全麻 ,个别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病变椎体侧前方减压 ,并在其上下椎体左右椎弓根处拧入长度合适的Diapason椎弓根螺钉 ,…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报告98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伴不全瘫应用AF系统内固定的疗效。方法对98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伴不全瘫依据骨折类型、椎管狭窄程度、碎骨块状态进行椎管减压 AF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完成98例,随访1~4年,平均2年。98例均减压充分,椎体高度均恢复90%以上,神经恢复好转率占86%。结论作者认为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采用AF系统内固定,同时根据骨折类型、椎管狭窄程度选择椎管减压方式,可获得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Diapason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99年1月~12月我院对脊柱胸腰段爆裂型骨折采用了Diapason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临床资料本组l2例,男7例,女5例;年龄最大57岁,最小31岁,平均45岁.病变部位腰1爆裂型骨折4例,爆裂型骨折伴不全瘫3例,腰2爆裂型骨折3例,胸12爆裂型骨折2例.CT按Frank分类:Ⅰ度8例,Ⅱ度4例.均为不全瘫病人 1.2 治疗方法所有病人手术均为全麻,个别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病变椎体侧前方减压,并在其上下椎体左右椎弓根处拧人长度合适的Diapason椎弓根螺钉,效置连接杆,然后在连接杆上为每根螺钉装上一个球环,并盖上盖子,最后用撑开器复位再拧紧球环,最后作IPLE植骨,引流管24~48小时拔除.  相似文献   

4.
Steffee钢板为椎弓根固定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具有复位良好和三柱固定功能。我院自1991年开始使用Steffee钢板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53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53例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54岁,平均28岁。受伤原因:高空坠落伤35例,交通事故11例,塌方7例。损伤节段:T112例,T1222例,L116例,L27例,L33例,L42例,T11、T12、L3多节段1例。神经系统症状:无神经系统症状3例,不全瘫症状者38例,完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Dick棒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利用后路切开减压 Dick棒内固定 植骨术。结果用这种方法治疗的27例病例中,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s分级评定,15例不全瘫者均有1~3级恢复,其中13例下肢肌力正常,7例全瘫者均有1~2级恢复。结论Dick棒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固定坚强,固定结段短,手术创伤小,安全等优点,是当前一种理想的内固定器材。  相似文献   

6.
黄晓楠  张勇 《中国临床康复》2014,(22):3498-3503
背景:目前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外科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脊柱前路、脊柱后路和脊柱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处理。然而何种处理方式最佳,它们的适应证如何,目前还存在争议。目的:评价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及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和前2种方法联合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爆裂性骨折79例。根据患者情况,分别采用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57例;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治疗12例;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加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10例。采用ASIA标准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治疗前后伤椎Cobb角以及矫正度丢失、骨性融合率、内固定失效率及治疗过程的操作时间和出血量。结果与结论:79例随访〉19个月。除5例完全性截瘫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其余63例不全瘫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均恢复1级或1级以上。3种入路置入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患者伤椎Cobb角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结果表明,3种入路置入植入物内固定均能有效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易出现内固定断裂和治疗后矫正度丢失;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和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加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后矫正度丢失较少。因此应个体化选择治疗入路,以期获得最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应用技术。方法:应用GSS系统对34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复住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T10 2例,T11 4例,T12 10例,L1 8例,L2 5例,L3 3例,L4 2例。采用后路减压,短节段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34例均获随访,最短1年。术后椎体高度平均恢复91.5%(80%-100%)。31例畸形矫正,3例残留轻度后凸。33例植骨融合良好.1例未融合。均无钉棒折断、松动及退出。神经功能按Frankeal分级,除4例全瘫和3例无神经症状病例外,27例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GSS系统操作简便,复位理想,固定牢靠,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陈琳  黄红云  王锐  修波  孙君昭 《实用医学杂志》2003,19(12):1331-1332
目的:探讨减压手术治疗晚期脊髓损伤的手术技巧。方法:晚期脊髓损伤伴脊髓压迫症患者56例,由受伤至本次手术的时间为0.5~31年,平均3.6年。其中完全瘫46例,不全瘫10例。脊柱骨折部位:C4—T1 19例,T2~T9 9例,T11~L2 28例。所有患者均行脊髓前路减压术,脊柱失稳者同时行内固定手术。结果:术后影像学检查证实所有患者完全去除脊髓腹倒压迫,恢复椎管直径。随访20d~6个月,平均30d,53例获得不同程度脊髓功能改善。结论:强调手术减压的彻底性,二次手术尽量避免副损伤。减压时应注意保持和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必要时选择合适的内固定。  相似文献   

9.
框架式脊柱内固定器是由我院自行研究制作,1995年通过省级专家鉴定,获国家级专利的一种新的脊柱内固定器。它集芦沟氏棒、哈氏棒、狄克氏棒三大脊柱内固定器化点于一身,具有抗扭性强、点力强、应力好的三大特点,所以本组病例采用框架式脊柱内固定器后,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自1995年11月至1998年12月间开展框架式脊柱内固定器安置术48例,其中男性病人37例,女性病人11例;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18岁。48例患者均为急性咽膈段不稳定性骨折,其中5例为急性胸隔段多段不稳定性骨折。2框架式内固定器结构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后路单螺纹Schanz钉内固定撑开装置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全截瘫的疗效。方法:对13例胸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全截瘫病人,单螺纹schanz钉内固定撑开,恢复椎体正常高度、脊柱正常生理曲度及椎管容积,不进入椎管间接减压,椎板植骨。结果:术后CT、X线复查,椎体高度恢复,椎管容积基本正常,脊柱正常生理曲度恢复。平均随访21个月,骨愈合时间3个月8例,4个月5例,无1例断钉及骨不愈合。13例按Frankel分级术后均恢复至E级。结论:后路单螺纹Schanz钉内固定撑开装置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全截瘫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扩大了椎管容积,解除了脊髓式马尾神经受压。且重建了脊柱的稳定性,恢复了脊拄的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伴不全瘫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手术及非手术治疗效果及损伤复位机制、最佳治疗方法和手术内固定方式.方法本组伴不全瘫胸腰段椎体骨折112例行手术或非手术治疗.A组(非手术组)38例,过伸位牵引复位后平卧于硬板床.B组(手术组)74例,经前路或保留后结构的后路减压内固定.结果本组病例获随访时间3~12年,平均5.5年.治疗后随访伤椎前、后高度及后凸成角和椎管矢状径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而手术治疗组比非手术治疗组改善更明显.治疗后随访脊髓神经功能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5),而手术治疗组效果更显著.结论伴脊髓损伤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存在潜在性不稳定,有可能加重脊髓神经损伤或妨碍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应尽可能早期行保留后结构后路手术减压内固定,以恢复脊柱序列及椎管容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前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28例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行前路减压,植骨并kanada,TSRH,Z—plate内固定系统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20月。平均植骨愈合时间4.5月。神经功能根据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5例,C级4例,D级6例,E级10例;术后均有1~2级提高。结论 胸腰段骨折采用前路手术治疗安全可靠,能对脊髓充分减压,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恢复脊柱生理曲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100例四肢骨折患者应用外固定器治疗。结果:100例患者均在24个月内得到随访,全部达到临床愈合标准,除1例螺旋型骨折患者因自行下床活动负重较早而引发骨折再次成角畸形,重新调整外固定器复位外,其余患者随访中均未发现外固定松动导致骨折再次错位畸形现象。结论:骨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特别是对开放性、软组织损伤重、污染重的四肢骨折,既能进行有效的固定,同时利于伤口处理及治疗,还能减轻进一步操作,最大限度地减少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发生。  相似文献   

14.
1995/2005年我院应用外固定器治疗感染性骨不连患者28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20例,女8例,平均32.6岁。骨折部位:胫骨19例,股骨6例,肱骨3例。  相似文献   

15.
CT在胸腰椎骨折诊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在胸腰椎骨折患者诊断,分型,制定治疗方案,选择椎弓根钉等方面的作用。方法:1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常规体检,X线,CT扫描,按照CT显示椎管压迫部位及方向,采取相应的治疗。结果:(1)即无神经症状又无椎管压迫的经保守治疗获痊愈;(2)无神经症状而有椎管明显受压的选择减压,内固定术,远期未见神经症状;(3)爆裂骨折伴不全瘫,采用前或后方减压,内固定,术后神经功能提高2-3级,(4)爆裂型骨折伴全瘫,采用有限度后方减压,内固定,可缩短卧床时间。结论:CT扫描在胸腰椎骨折患者合并或不合并脊髓压迫的诊断治疗中,,提出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为椎弓根钉的选择与麟视下置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1992年5月我们应用GOG体外骨折固定器(浙江大学技术实业总公司参照国外产品改进)。治疗胫、腓骨折35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9例,女6例,年龄20~61岁,平均36.7岁。受伤肢体:左侧19例,右侧16例。致伤原因:车祸撞伤19例,砸压伤7例,摔伤6例,绞伤2例,爆炸伤1例。骨折部位:上1/3段5例,中1/3段18例,下1/3段12例。骨折类型:粉碎性骨折18例,斜形骨折8例,螺旋型骨折5例,横断型骨折《例。其中开放性骨折15例;除2例为陈旧性骨折外,其余均为新鲜骨折。1.2治疗方法硬膜外麻醉下在骨折平面作小…  相似文献   

17.
胫腓骨骨折在临床上常见 ,用什么方法处理最好 ,一直是治疗中争议最多的问题之一[1] 。我院自1995年以来应用自制外固定器 (以下简称外固定器 )治疗胫腓骨骨折、骨缺损 2 12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12例 (2 36侧 ) ,男 12 8例(135侧 ) ,女 84例 (10 1侧 )。年龄 5~ 62岁 ,平均32 5岁。双侧胫腓骨均骨折 19例 ;单侧胫腓骨均骨折 95例 ;单侧胫骨骨折 98例 (单纯腓骨骨折未纳入本文讨论范围 )。新鲜闭合性骨折 78例 ;新鲜开放性骨折 12 3例 ;陈旧性骨折、骨不连 11例。按胫骨受伤部位分 :上段 2 8例…  相似文献   

18.
前路减压能解除嵌入椎管的骨块、椎间盘及后纵韧带,以解除对脊髓的压迫,最大限度地恢复脊髓功能和颈椎的稳定性。既往对前路减压后骨槽长度的测量方法不准确,所取骨块常与植骨部位不相适宜。我院1992年4月~1995年10月,采用自制的简易测量及固定工具对27例颈椎损伤的病人进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效果满意。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7例,男25例。女2例。年龄18~62岁,平均34.6岁。骨折部位:C31例,C44例,C514例,C68例。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9例,车祸伤16例,骑自行车摔伤2例。四肢不全瘫21例,单纯双下肢不全瘫4例,全瘫2例…  相似文献   

19.
胸腰椎骨折脱位伴不全瘫AF内固定22例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院采用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22例,经精心治疗和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男17例,女5例,23~56岁,平均34岁,受伤至入院手术时间3h~11d。22例均为不全瘫,其中17例会阴感觉减退,排尿功能障碍,影像学检查均有脊柱神经严重受压、水肿,骨折块向后压迫硬膜囊。1.2麻醉及手术方法本组均采用全身麻醉,取后路切口,于骨折椎体的上下相邻椎体椎弓根打入螺钉,安置AF内固定装置,术中结合造影及C型臂检查决定是否行椎管减压。2结果22例患者出院后随访,均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症状,…  相似文献   

20.
谷效斌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9):4747-4747
目的探讨脊柱骨折的诊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分别进行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进行跟踪回访。结果手术治疗23例,保守治疗13例,除脊髓完全损伤Frankel A级大部分患者难以恢复外,其余患者均有1~2级恢复。结论脊柱不稳定骨折及时给予手术治疗,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