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短节段脊柱固定器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行设计的一种可调式脊柱前路固定器,以粗大螺纹钉置入椎体和坚强螺棒作支柱,结构简单稳固,易于操作。生物力学测试表明,新固定器抗压平均屈服强度为1.67KN,轴向抗扭平均屈服强度为8.7Nm。并与其他4种短节段脊柱固定器在新鲜冷冻人体腰椎制成的前中柱损伤模型上进行比较研究。实验表明:(1)对于脊柱前中柱损伤,前路固定器更有利于重建其稳定性。(2)综合比较,新固定器在各个方向稳定性均较好,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可供选用的脊柱前路固定器。  相似文献   

2.
脊柱短节段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脊柱短节段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陈安民MKrismer脊柱短节段固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固定方法,由于具有固定牢固,固定节段少,保留了大部分脊柱节段活动,创伤小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脊柱创伤、肿瘤、滑脱、变性疾病和其他脊柱不稳的疾病。一、短节段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脊柱Denis B型骨折行单节段与双节段融合后的生物力学强度.方法 选取因脊柱Denis B型骨折而行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前路双节段融合和行前路单节段融合患者各1例,两例均为L1椎体爆裂性骨折的女性患者,年龄为45岁和41岁,Frankel分级分别为B级和C级.术后1年患者均达到影像学椎间融合标准.收集2例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的CT数据,包括行单节段融合患者取及未取椎弓根螺钉的CT数据,行双节段融合患者未取出螺钉的CT数据;将此三组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建立T11~L2三维模型.建模后,将模型再次导入到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设定边界条件并施以260 N的轴向压力及10 Nm扭矩,模拟椎体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右旋运动,观察三个模型在上述六个运动方向上的脊柱运动平均位移以及椎间融合后T11-12椎间盘的应力分布云图,并比较椎间盘的平均Von Mises应力.结果 双节段融合与单节段融合未取内固定组脊柱活动平均位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节段融合取内固定组在上述六个运动方向上均明显高于双节段融合和单节段融合未取内固定组.在上述六个运动方向T11-12椎间盘平均Von Mises应力,双节段融合大于单节段融合取和未取内固定组,单节段融合未取内固定组大于取内固定组.结论 单节段融合手术在椎间融合满意的前提下,取出后路椎弓根螺钉可提高脊柱活动度,减少椎间盘应力,延缓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4.
多节段脊柱骨折(multiple-level spinal fracture,MSF)最早由Kosven (1965)提出[1],随后国内外学者相继有报道.关于MSF的定义国内外报道各不相同,目前多数学者认可和采纳的观点指脊柱节段(除棘突和横突外)2个或2个以上发生的骨折[2].脊柱骨折在临床很常见,其中单节段的脊柱骨折多见,而MSF则相对少见,主要是由于导致MSF的暴力较大,多为高能量致伤,伤情重且危急,且致伤机制复杂,易漏诊或延迟诊断,以至于影响疗效,甚至死亡.本文主要综述其诊断、分型以及手术治疗的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5.
双哈氏棒加节段钢丝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18例江苏省邳州市人民医院(22130)沙广钊,王永东,徐伟我院从1987年3月~1993年3月共收治各类脊柱骨折144例,经筛选,行哈氏棒加节段钢丝内固定术治疗18例,经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  相似文献   

6.
多节段脊柱骨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7.
兔伤肢肌肉活动促进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及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伤肢肌肉在电动刺激下被动收缩活动能否加速骨折愈合。方法 家兔64只,造成石胫骨横断骨折,然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于选模后第3天开始给予伤肢电动刺激使其肌内被动进行收缩活动;另一组不予任何刺激作为对照。两组动物于骨折后2、4、6.8周分批处死,进行X线片、生物力学、病理组织学对比观察。结果 实验组的的愈合速度快于对照组,其伤肢抗折性能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伤肢肌肉被动  相似文献   

8.
三维CT重建技术在脊椎骨折与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 ,国外将先进的计算机图像重建技术与 CT扫描相结合 ,形成三维 CT重建 [1] ,这项新技术多应用在髋臼骨折、踝关节骨折 [2 ] 。最近两年 ,国内学者应用三维 CT重建技术于脊柱骨折及椎动脉型颈椎病等 ,取得一些经验 [3 ] ,现综述有关文献如下。一、三维 CT重建技术 对脊柱骨折扫描范围从损伤椎体上线至下一椎体的下线 ,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其范围为C7上部至 C2 下部。扫描条件 [5] :130 KV,70 MA,5 S,5 12×5 12矩阵 ,扫描层厚为 2 mm~ 3mm,重建间距 1m m,扫描时间为 1秒 ,X线射幅为 1~ 5 mm ,床台移动速度为 1~ 5秒 ,立体…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分析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AVCF)的特点,并探讨其治疗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月在我中心因腰椎退行性病变行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的患者353例,有11例患者发生融合术后AVCF,均为女性,年龄70±7.2岁(61~83岁),其中T12椎体骨折1例,T12合并L1椎体骨折1例,L1椎体骨折4例,L2椎体骨折2例,L1合并L2椎体骨折1例,L3椎体骨折1例,L3合并T11椎体骨折1例。依据AVCF患者的骨折特点,予以不同的治疗方式,其中3例发现骨折时已趋于愈合或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不适合手术,采用抗骨质疏松等保守治疗;3例单纯骨折无严重神经损伤症状,采用局麻下后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5例骨折合并下肢神经压迫症状,采用后路翻修、椎管减压、向上延长固定术治疗。随访24.5±6.4个月(24~31个月)。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进行腰痛、下肢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术后定期复查,记录围手术期及随访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腰椎融合术后AVCF的发生率为3.1%(11/353)。腰痛VAS评分术前5.2±2.3分,术后1周3.5±1.8分(P<0.05),末次随访时3.9±2.0分(P<0.05);下肢痛VAS评分术前7.1±2.2分,术后1周3.0±1.6分(P<0.05),末次随访时3.7±1.9分(P<0.05);腰椎JOA评分术前14.8±5.6分,术后1周21.5±4.2分(P<0.05),末次随访时18.7±3.9分(P<0.05)。末次随访时依据JOA改善率(recovery rate,RR),优5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临床疗效满意率72%。共有4例(36%)患者出现5例次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深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给予切开清创灌洗引流,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术后双下肢无力加重,出现尿潴留,术后再次行椎管减压、骨水泥螺钉延长固定,翻修术后患者出现一过性心功能不全,经限盐限水、强心利尿等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术后再次出现椎体压缩骨折,给予PKP骨水泥强化治疗;1例患者术后再次出现AVCF合并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再次翻修延长固定。结论:腰椎融合术后AVCF多发生在胸腰段,以老年女性多见,单纯AVCF不伴神经症状采取PKP治疗,合并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的AVCF采取腰椎翻修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AVCF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多节段脊柱骨折的分类及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本文通过287例脊柱骨折的回顾性分析,发现多节段脊柱骨折81例,并提出一种分类方法。结果表明;分类不同其发病率,、诊断失误率、脊髓损伤严重度,致伤因素均不相同,对该病的早期正确诊断至关重要必要时全脊柱摄片亦不为过。  相似文献   

11.
12.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发性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应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治疗多发性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治疗8例17椎多发性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均不伴神经损伤,术前X线及MRI检查证实多发性脊柱骨折,手术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经皮穿刺,置入可扩张球囊于伤椎塌陷终板前下方,扩张球囊提升终板以恢复椎体高度,在持续X线监视下注入骨水泥强化椎体,同法完成各伤椎的操作。结果 8例17椎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脊髓神经根受损表现,48h内疼痛均缓解。X线片复查示伤椎高度基本恢复,后凸畸形大部矫正,未发现并发症。结论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发性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龄骨质疏松性非相邻腰椎间盘脊柱骨折的流行病学的趋势及损伤特点。方法:收集确诊为高龄骨质疏松性非相邻腰椎间盘脊柱骨折78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结合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骨折的流行病学趋势及损伤特点,以及外科手术的选择。结果:纳入的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 70~75岁及75~80岁年龄组,女性例数明显多于男性(P0.05)。非相邻腰椎间盘脊柱骨折的损伤因素中,自身体能原因和晕厥所致跌倒男性多于女性(P0.05),路滑不慎摔伤女性多于男性(P0.05)。T_(11)到L_2节段的损伤占65.0%以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62例,79.5%),其他的治疗方法为保守治疗(3例,3.8%),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4例,5.1%),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植骨内固术(5例,6.4%),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4例,5.1%)。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后,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的分级标准进行评定,治疗后A级1例,B级12例,C级16例,D级21例,E级12例。结论:年龄和性别是高龄骨质疏松性非相邻腰椎间盘脊柱骨折的损伤因素,需根据患者具体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4.
椎体成形术对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治疗意义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51  
目的:探讨腰腰椎爆裂型骨折撑开复位与椎体成形术后椎体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方法:收集6具新鲜成人尸体的胸腰椎标本,制成T11-L1、L2-L4、T12-L2节段标本共10具,用自由落体撞击试验造成中间椎体爆裂型骨折,撑开复位、用注射型自固定磷酸钙人工骨行椎体成形术。分别于骨折前、骨折撑开复位后、椎体成形术后用薄层CT扫描测量中间椎体内空隙,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定骨折前、椎体成形术后中间椎体与其上方椎间盘在前屈、后伸、侧屈和扭转就压力 下刚度的变化,并比较成形术后的伤椎及其下方的完整椎体的抗极限压缩测试结果。结果:8具标本造中间椎体爆裂型骨折模型成功。(1)骨折前椎体内无明显空隙;骨折并撑开复位后椎体内空隙体积平均为5.25cm^3,占椎体总体积的13.9%;椎体成形术后空隙减少,与骨折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骨折前椎体骨密度在正常范围,骨折并撑开复位后骨密度较骨折前降低;椎体成形术后,骨密度较骨折复位后及骨折前均明显升高。(3)椎体成形术后,伤椎的刚度与骨折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抗极限压缩强度的均值低于其下方完整椎体,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伤椎上方椎间盘在前屈和后伸应力下的刚度小于骨折前,但在侧屈应力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标本在扭转应力下的刚度小于骨折前。结论:(1)撑开复位未能恢复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椎体结构上的完整性,这可能是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内固定失败与矫正度丢失的重要原因。(2)应用注射型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行椎体成形术有助于伤椎的重建,术后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接近骨折前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单、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38例伟7椎)应用PKP治疗,包括单球囊单侧椎弓根入路组(21例26椎)和单球囊双侧椎弓根入路组(17例21椎)。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16个月,平均13.6个月。患者疼痛缓解明显,两组VAS评分、椎体Cobb角度、椎体前缘高度的恢复情况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侧及双侧入路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入路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及骨水泥用量均显著大于单侧入路组(P〈0.05)。结论单侧及双侧入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效果相似。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放射暴露少、骨水泥用量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比较单、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38例(47椎)应用PKP治疗,包括单球囊单侧椎弓根入路组(21例26椎)和单球囊双侧椎弓根入路组(17例21椎).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16个月,平均13.6个月.患者疼痛缓解明显,两组VAS评分、椎体Cobb角度、椎体前缘高度的恢复情况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侧及双侧人路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人路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及骨水泥用量均显著大于单侧人路组(P<0.05).结论 单侧及双侧人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效果相似,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放射暴露少、骨水泥用量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终板法伤椎植钉单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取猪的24个新鲜胸腰椎椎体标本,48个椎弓根,随机分成4组,分别应用"平行法"及3种不同"终板法"植钉,比较4种植钉法的抗拔出强度.同时回顾分析2003年3月至2006年6月应用该技术治疗的4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前后伤椎的前后缘高度、后凸Cobb角、椎管内径及矫正丢失、顽固性腰痛、腰椎活动受限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终板法"椎弓根螺钉抗拔出强度明显高于"平行法","伤椎植钉"与正常椎体的"终板法"植钉具有相同的抗拔出强度.49例患者术后均得到良好复位及骨性融合,无内固定失败,无明显矫正角度丢失以及顽固性腰痛、腰椎活动受限等并发症.结论 终板法伤椎植钉单节段内固定能提供足够的抗拔出强度,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MRI对骨质疏松性新鲜与陈旧椎体骨折的鉴别诊断意义,对17例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于初诊及伤后3、6、12个月行胸腰椎MRI检查,记录其信号改变。并对其腰背痛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7例骨折椎体急性期均表现为T_1加权像低信号、T_2加权像高信号,伤后逐渐恢复正常。伤后不同时间MRI检查结果相差十分显著(P<0.01)。其腰背痛症状也逐渐减轻,伤后不同时间相差十分显著(P<0.01)。认为MRI可鉴别骨质疏松性新鲜与陈旧骨折,当骨质疏松患者同时存在多个椎体变形时则更具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