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并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凸(DS)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矢状面参数的影响,以及对矢状面重建策略的初步探索。方法 2015年1月-2020年5月,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采用后路减压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DS患者6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痛和下肢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椎功能。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标准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冠状位Cobb角及矢状位垂直轴(SVA)等影像学参数,并评价SVA及PI-LL改善程度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2~46(22.3±6.2)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长节段内固定患者TLK、PT、冠状位Cobb角、SVA、PI-LL较术前明显减小,LL和SS较术前明显增大;短节段内固定患者PT、冠状位Cobb角较术前减小,SS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SVA ≥ 95 mm的患者腰痛VAS评分和ODI均高于SVA ≤ 50 mm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I-LL > 9°患者腰痛VAS评分与PI-LL ≤ 9°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I-LL > 9°患者下肢痛VAS评分及ODI与PI-LL ≤ 9°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后路减压并内固定术对DS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矢状面参数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国人中老年DS患者术后残留轻度的矢状面失衡对生活质量影响不明显,LL=PI±9°可能不适合作为国人的矫形目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双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dLD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失衡情况并探讨其代偿机制,为临床dLDS的诊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Meyerding分级Ⅰ~Ⅱ级的退行性腰椎滑脱(LDS)患者资料,根据滑脱节段分为dLDS组(20例)和单节段LDS(sLDS)组(60例),另选取40例无症状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在术前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各组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颈椎前凸角(CL)、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下腰椎前凸角(LLL)、L5入射角(L5I)、矢状面偏移(SVA),并计算前凸分布指数(LDI)和PI-LL值(PI与LL的差值)。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dLDS组和sLDS的PI、PT、L5I、SVA、PI-LL均大于对照组,且dLDS组大于sL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LDS组和sLDS的LLL、LDI均小于对照组,且dLDS组小于sL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LDS组的SVA、PI-LL、PT失衡发生率均高于sL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DS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腰腿痛,且dLDS组的ODI、下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高于sL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dLDS组ODI、下腰痛和腿痛VAS评分与PT、SVA、PI-LL呈正相关,与LL、LLL呈负相关。结论与sLDS患者相比,dLD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改变更显著,矢状面失衡更严重,高PI值和L5I值可能是dLDS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LSS)并退行性脊柱侧凸(DS)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2月—2018年6月,收治LSS并Lenke-SilvaⅡ~Ⅳ级DS患者26例,均采用经Wiltse入路手术治疗。观察手术前后腰椎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LL)、冠状面偏移(C7PL-CSVL)、矢状面偏移(C7PL-SVA)、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的变化。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2±1.7)个月,侧凸矫正率为58%。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C7PL-CSVL、C7PL-SVA、腰椎侧凸Cobb角、LL、PT和SS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ODI、JOA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改善优良率为96%,JOA评分改善优良率为92%。结论 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LSS并Lenke-Silva Ⅱ~Ⅳ级DS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谢旖静  张鹏  孙伟 《骨科》2019,10(2):140-145
目的 探讨基于健康信念模式(the health belief model, HBM)的康复治疗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病人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行动力髋部螺钉内固定术和髓内钉内固定术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住院病人60例。按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术后给予基于HBM的康复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前后,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 BI)评定量表评估病人的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程度,并观察两组病人康复治疗前后腰椎正位(L2~L4)、健侧股骨颈、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 BALP)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09,P=0.019;t=2.394,P=0.020);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91,P<0.001);治疗后两组腰椎正位(L2~L4)、健侧股骨颈、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比较,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5,P=0.038;t=2.819,P=0.007;t=2.067,P=0.043);治疗后两组BALP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5,P=0.025)。结论 基于HBM的康复治疗能有效增加骨密度,降低BALP水平,促进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病人的功能恢复,并提高了病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田亚豪  郭健峰  吴巍  廖晖  李锋 《骨科》2022,13(5):385-390
目的 比较前路多节段(≥3)颈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ACDF)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ELAP)联合ACDF治疗伴颈椎后凸、巨大椎间盘突出的退变性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多节段ACDF或ELAP联合ACDF治疗的41例合并颈椎后凸畸形、巨大椎间盘突出的退变性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纯前路组(21例)和前后联合入路组(20例),单纯前路组21例,男10例,女11例,年龄为(52.10±5.96)岁。前后联合入路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为(53.23±5.12)岁。记录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Nurick评分、C2-7 Cobb角、局部后凸角(RK)、C2-7矢状面垂直轴(SVA)。结果 前后联合入路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大于单纯前路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VAS评分、Nurick评分均小于术前,JOA评分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联合入路组VAS评分、Nurick评分小于单纯前路组,JOA评分、JOA改善率大于单纯前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2-7 Cobb角、RK均大于术前(P<0.05),C2-7 SVA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2-7 Cobb角、RK、C2-7 S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节段ACDF、ELAP联合ACDF治疗合并颈椎后凸畸形、巨大椎间盘突出的退变性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显著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及颈椎曲度。与多节段ACDF比较,ELAP联合ACDF虽然手术创伤大但术式更安全,病人的临床症状效果改善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悬吊复位法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0年2月至2021年10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92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先行改良悬吊复位法给予伤椎复位,再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则单纯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47例,男20例,女27例;年龄59~76(69.74±4.50)岁;骨折椎体节段T10 2例,T11 7例,T12 19例,L114例,L2 5例;对照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61~78(71.02±3.58)岁;骨折椎体节段:T10 3例,T11 8例,T1217例,L1 12例,L2 5例。观察术中骨水泥渗漏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及骨水泥注入量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0(8.45±1.73)个月。观察组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对照组3例出现骨水泥渗漏。观察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均增加(P<0.05),伤椎后凸Cobb角较术前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9.82±2.55)°,低于对照组(15.87±4.60)°(P<0.05),伤椎前缘高度观察组(21.29±3.65) mm,高于对照组(17.16±2.91) mm(P<0.05)。观察组VAS术前(7.32±1.05)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3.56±1.18)、(1.83±0.67)、(1.27±0.34)分,ODI评分术前(40.12±14.69)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23.76±10.19)、(20.15±6.39)、(13.45±3.46)分。对照组VAS术前(7.11±5.26)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3.82±0.68)、(1.94±0.88)、(1.36±0.52)分,ODI评分术前(41.38±10.23)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25.13±14.22)、(20.61±5.82)、(14.55±5.27)分。两组术后VAS、ODI评分较术前均下降(P<0.05),术后两组VAS及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悬吊复位法联合PVP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减轻患者腰背部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术前颈椎矢状面参数对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月接受ACDF治疗且随访时间 ≥ 6个月的171例单节段CSR患者资料。测量患者术前矢状面参数及责任节段椎间孔宽度,其中矢状面参数包括C2~7 Cobb角、C1~7矢状面轴向距离(SVA)、C2~7 SVA、T1倾斜角(T1S)。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NDI将其分为症状缓解组(NDI < 15分,n=138)和症状缓解不良组(NDI ≥ 15分,n=33),比较2组术前颈椎矢状面参数、术前症状持续时间及椎间孔宽度的差异,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神经症状缓解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术前C2~7 Cobb角、C1~7 SVA、C2~7 S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症状缓解不良组术前T1S高于症状缓解组,椎间孔宽度低于症状缓解组,症状持续时间长于症状缓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1S较高、椎间孔宽度过小及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是术后6个月神经症状缓解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单节段CSR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不良与术前T1S较高、椎间孔宽度较小及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连续式和跳跃式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78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6例采用跳跃式ACDF治疗(观察组),42例采用连续式ACDF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2组C2~7活动度(ROM)、矢状位垂直距离(SVA)、T1倾斜角、植骨融合率、邻近及中间保留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加重率等影像学指标。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8~1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12周C2~7 ROM较术前降低,SVA及T1倾斜角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C2~7 ROM、SVA及T1倾斜角均较术后12周有所改善,接近术前水平。2组植骨融合率、邻近及中间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加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植骨融合率、邻近及中间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加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吞咽困难2例、声音嘶哑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33%;对照组术后发生吞咽困难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7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跳跃式ACDF用于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可获得与连续式ACDF相近的术后疗效及安全性,并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医源性创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中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 SVA)与髌旁内侧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 MP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本院完成初次TKA的69例病人资料(年龄均超过60岁),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SVA组和MPA组,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术后可直腿抬高时间、膝关节术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病人疼痛情况,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SS)评价病人的膝关节功能。结果 SVA组病人的手术切口长度为(11.48±1.35) cm,与MPA组的(15.24±1.41) c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41,P<0.001);两组间手术总失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09,P=0.835;t=1.003,P=0.320);SVA组病人的术后直腿抬高时间为(1.52±0.62) d,MPA组为(2.61±0.97)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2,P<0.001)。术后第3、7天SVA组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均优于MPA组,两组间比较,除外术后第7天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其他时间及状态下的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3、7天,MPA组病人的膝关节ROM(89.09°±5.51°、93.03°±7.06°)均小于SVA组(96.36°±4.55°、96.36°±6.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42,P<0.001;t=1.991,P=0.049)。术后2周,MPA组病人的KSS评分为(72.42±4.35)分,小于SVA组病人的(78.79±3.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4,P<0.001)。术后第1、3、6、9个月,两组间KSS评分和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采用SVA对伸膝装置影响小,可促进置换后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的快速恢复,减少疼痛,提高术后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张清福  乔宇  王昕  胡骏  刘毅  赵志刚 《骨科》2024,15(2):169-172
目的 探讨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ID)治疗L4/5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武汉市第四医院脊柱外科收治住院的60例L4/5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临床资料。依照病人手术方式的不同,将病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PEID治疗,对照组行开窗下髓核摘除术(FD)。比较两组病人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记录术前及术后1天、1个月、1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记录术前及术后1个月随访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 试验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天、1个月的VAS评分、ODI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VAS评分、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ADL评分均优于术前,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ID治疗腰L4/5椎间盘突出症与FD比较,创伤小、手术中出血量少、对腰椎组织结构破坏小、术后住院时间短、短期内症状缓解迅速,手术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脊柱调衡手法与药物治疗对退变性脊柱侧凸症患者的疼痛及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 将38例退变性脊柱侧凸症患者采用掷硬币的方法随机分为脊柱调衡手法组(手法组)和药物组。手法组20例, 其中男9例, 女11例, 年龄58~74岁, 平均(66.63±7.73)岁, 病程3~8个月, 平均(5.65±2.58)个月;采用脊柱调衡手法(依次循经理筋、松解痉挛、整骨扳拿、通络放松法)治疗, 时间30 min,1次/d,4 d为1疗程, 共9个疗程。药物组男8例, 女10例, 年龄57~70岁, 平均(63.51±6.61)岁, 病程3~5个月, 平均(4.82±1.43)个月;予口服塞来昔布加盐酸乙哌立松, 4 d为1疗程, 共 9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脊柱侧凸Cobb角及腰椎ODI评分。结果:治疗后, 手法组VAS评分5.38±0.99与药物组6.36±1.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8,P<0.05);手法组Cobb角(16.51±4.89)°与药物组(19.85±5.03)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4,P<0.05);手法组腰椎ODI评分20.20±2.93与药物组26.01±3.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2,P<0.05).结论:采用脊柱调衡手法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症, 能够调整脊柱两侧的肌力平衡, 矫正脊柱冠状面失衡, 恢复脊柱正常序列, 减少和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 缓解腰腿痛症状, 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楼宇梁  全仁夫  李伟  费慧 《中国骨伤》2020,33(9):853-859
目的:观察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O形臂CT导航长节段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接受OLIF联合后路O形臂CT导航长节段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5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例,女12例;年龄55~73(62.2±5.3)岁。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椎弓根螺钉优良率及并发症情况;于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别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估;同期行脊柱全长站立位X线片,术后6个月行腰椎CT检查,观察冠状位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椎间隙高度,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椎间融合等情况。结果:患者OLIF手术时间(98.7±16.8)min,术中出血量(50.2±10.7)ml。后路O形臂CT导航长节段内固定手术时间(101.5±23.4)min,术中出血量(63.1±19.7)ml。总手术时间(200.2±40.2)min,术中出血量(113.3±30.4)ml。术后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5(16.5±5.3)个月。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I分别由术前的(6.8±1.6)分、(6.2±1.1)分和(64.6±10.4)%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4±1.0)分、(1.0±0.5)分和(15.8±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位侧凸Cobb角和SVA分别由术前的(20.3±13.5)°、(42.3±16.5)mm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5.5±3.1)°、(25.1±10.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L和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25.8±8.2)°、(5.9±2.7)mm提升至末次随访时的(39.3±9.1)°、(10.9±1.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形臂CT导航置钉240枚,术中O形臂三维扫描优良率为96%(230/240)。术后6个月腰椎CT显示椎间融合器均骨性融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左大腿前内侧疼痛,2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的左侧屈髋无力,均在随后的随访中恢复。结论: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O形臂CT导航长节段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具有微创、导航置钉准确、骨融合率高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微创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腰椎椎管狭窄症(LSS)患者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变化,并分析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7月在北京朝阳医院接受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63例LSS患者临床资料,选取同期6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LSS患者疼痛和骨盆功能改善情况。测量并比较志愿者及LSS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全脊柱站立侧位X线片上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矢状位垂直轴(SVA)、腰椎前凸角(LL)和胸椎后凸角(TK)等参数,分析LSS患者手术前后脊柱-骨盆曲度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末次随访时,LSS患者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S患者术前PT和SVA高于对照组,SS、LL、TK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LSS患者PT、SS、LL、SVA和TK等参数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无明显变化。末次随访时LSS患者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SS患者无论术前还是末次随访时,PI分别与PT、SS、LL及TK呈正相关,与SVA无相关性。结论手术治疗可改善LSS患者PT、SS、LL、SVA和TK等参数,改善脊柱-骨盆曲度和生理功能,缓解疼痛症状。PI不受手术影响且与PT、SS、LL呈正相关,术前可通过PI值预估PT、SS、LL的理想矫正范围,指导手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量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骨盆-脊柱参数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6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脊柱外科就诊的DLS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患者30例(DLS组)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无DLS者30例(对照组),测量2组的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结果 DLS组的LL值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SVA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SS、PI及TK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SS与LL、PT与SVA均有相关性。对照组骨盆参数之间(PI、SS及PT)均有相关性,但DLS组骨盆参数之间均无相关性。对照组中LL与SVA显著相关,但DLS组中LL与SVA无相关性。结论骨盆形态的变化与脊柱的矢状位序列密切相关,DLS患者表现为更小的LL以及更大的SVA。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减压联合长、短节段固定治疗Cobb角20~40°的退变性脊柱侧弯(degenerative scoliosis,DS)并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5月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长、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的50例Cobb角20~40°的DS患者临床资料,分为长节段组(固定节段>3个)23例和短节段组(固定节段≤3个)2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术前下肢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椎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tle,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长节段组术前下腰痛VAS评分、冠状面Cobb角、脊柱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显著高于短节段组(P<0.05),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显著小于短节段组(t=2.427,P=0.019)。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下肢痛、下腰痛VAS评分和O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评分以及改善值。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测量各脊柱-骨盆参数。结果短节段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明显少于长节段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3,P=0.35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6个月,平均22.3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下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除末次随访时下腰痛VAS评分改善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2,P=0.000)外,其余各评分及其改善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长节段组术后各时间点Cobb角、SVA、TLK、PT显著减小,SS和LL显著增大(P<0.05);而短节段组仅Cobb角、PT显著减小,SS显著增大(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后6个月时各脊柱-骨盆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长节段组Cobb角、SVA、LL、PT以及SS改善值显著高于短节段组(P<0.05)。两组均无围术期死亡;长节段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4.8%(8/23),显著高于短节段组11.1%(3/27)(χ~2=4.056,P=0.034)。结论对于Cobb角20~40°的DS患者,根据不同退变程度选择不同固定节段均可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改善,其中短节段固定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而长节段固定在改善脊柱-骨盆参数和缓解下腰痛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退行性脊柱侧凸对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难度及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自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采用MIS-TLIF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2例,男16例,女36例,年龄42~71(63.44±5.96)岁,病程1.5~6.5(3.69±1.10)年。52例患者均有下肢根性痛或麻木症状,其中41例患者有间歇性跛行症状。51例均为单节段狭窄,狭窄节段:L4,5节段31例,L5S1节段21例。依据是否合并退行性脊柱侧凸分为侧凸组18例(退行性脊柱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狭窄组34例(单纯腰椎管狭窄)。记录围手术期相关数据和术后并发症,通过CT评估术后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疼痛和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5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19.58±5.33)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狭窄组优于侧凸组(P0.05);两组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及C-反应蛋白、术后下地时间、出院时间、出院及随访时VAS评分、术后3个月及随访时ODI评分、术后并发症和椎间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MIS-TLIF手术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退行性脊柱侧凸三维畸形,可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出血增多。但是对患者术后症状的缓解,并发症的发生和腰椎功能的恢复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按摩对脊柱侧弯行3D打印矫形术患者脊椎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262例行3D打印技术矫形术的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根据患者术后采取的康复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1例,观察组术后采取中医推拿按摩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测量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躯干旋转角、最大Cobb角,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功能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康复干预前后疼痛变化情况。结果:干预90 d后,观察组躯干旋转角、最大Cobb角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90 d后观察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脊柱侧弯患者行术前3D打印矫正术后,科学、合理的实施中医推拿按摩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椎体旋转角、最大Cobb角,提高患者脊柱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轻中度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方法 2015年2月—2018年2月,收治单节段轻中度腰椎滑脱患者48例,其中22例采用OLIF治疗(OLIF组),26例采用MIS-TLIF治疗(MIS-TLIF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腿痛程度及腰椎功能。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影像学资料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L)、手术节段Cobb角、椎间高度(DH)、椎管横截面积(CSA)及椎间孔面积(FA)。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4~45个月,平均32.8个月。O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MIS-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和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周OLIF组VAS评分和ODI优于MIS-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Topping-off技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选取84例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按临床路径进行手术设计,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改良Top-ping-off 手术治疗组42例(改良Topping-off组)及多节段全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